《白头吟》版本与作时考论
2022-01-01张谦
张 谦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西京杂记》文载:“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1〕但是文中并未记录诗歌文本,沈约在《宋书·乐志·乐三》中收录了《白头吟》为题并有文辞的诗文,至此之后,《白头吟》也就指卓文君所作的诗歌。这首诗歌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世人的喜爱,前贤士人对此诗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明陆时雍:“五言在汉,遂为鼻祖。西京首首俱佳,苏李固宜,文君一女耳,胸无绣虎,腕乏灵均,而《白头吟》寄兴高奇,选言简隽,乃知风会之翊人远矣。”〔2〕明徐师曾:“(《白头吟》)其格韵不凡,托意婉切,殊可讽咏。后世多有拟作,方其简古,未有能过之者。”〔3〕明末王夫之《古诗评选》:“亦雅亦宕,乐府绝唱。”〔4〕除此之外,后世以此诗为题目、为主题的拟作或代作竞相勃发,在诗歌发展史上产生了一篇篇佳作。
《白头吟》一诗意婉情真、高韵简古的艺术魅力,激发了后世学人的研究热情。学界目前的研究成果虽多,但是对于《白头吟》的许多研究依旧众说纷纭,未有笃论,这就使得传唱千载、情深意切的名篇《白头吟》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有鉴于此,笔者欲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不揣谫陋,重新解读这篇诗歌,正本清源,释疑解惑,使《白头吟》在诗歌发展史上确立其应有的地位与价值。
一、《白头吟》作者争鸣与考辨
关于《白头吟》诗歌文本的作者,世传文献并无明确记载。汉刘歆所编《西京杂记》一书只记录卓文君曾作有《白头吟》一诗,但是有题无文。此后五世纪中期王僧虔(426年—485年)在《技录》中记载着题目为《白头吟行》的诗歌,并引有诗歌第一句:“《白头吟行》歌古‘皑如山上雪’篇。”〔5〕王僧虔并没有明确诗歌的作者。此后《宋书》载有题目为《白头吟》的诗歌,作者被冠以“无名氏”,徐陵《玉台新咏》中录有题目为《皑如山上雪》的诗歌文本,内容与《宋书》所记载内容大致相同,但是徐本记载篇幅较长,同样没有言明作者。自此之后,关于《白头吟》的作者归属问题便扑朔迷离,难有定论。
卓文君作《白头吟》之说始于《西京杂记》:“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6〕因此,后世文人在引用及批评之时,多以卓文君作为《白头吟》的作者而论述。李善在《文选》中记录:“西京杂记曰:司马相如将娉茂陵一女为妾,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沈约宋书,古辞白头吟曰: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7〕虽未明言《白头吟》的作者是卓文君,但已认同《西京杂记》所录,间接地表明了态度。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录此诗,也冠以《白头吟》之名。明人谢榛《四溟诗话》直言其意:“卓文君《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其古雅自是汉人语。”〔8〕明冯惟讷在《诗纪》一书中考证,认为《白头吟》的作者就是卓文君。〔9〕此外,阮阅、严羽、葛立方、王铚、谢维新、谢榛、陆时雍、王士禛、沈德潜等批评者在引用与评论中,或直接或间接地认为卓文君当为《白头吟》的作者。
卓文君为《白头吟》作者的说法源于《西京杂记》,然《西京杂记》一书的作者为汉刘歆的说法,一直难以得到学界的认同,程章灿先生认为:“西京杂记的作者既非刘歆,也不是葛洪、吴均、萧贲或者别的什么人。它实际上是葛洪利用汉晋以来流传的稗史野乘、百家短书钞撮编集而成的,故意假刘歆《汉书》以自重。”〔10〕孙振田也认为:“《杂记》为刘歆撰、葛洪编集之说不能成立;《杂记》为葛洪所编集,而托名于刘歆。”〔11〕《西京杂记》作者问题至今未形成笃论,作者为刘歆的说法越来越缺乏证据,笔者查阅成都、西安等多地的方志,有关卓文君作白头吟一事皆是引用《西京杂记》的说法,仅以《西京杂记》所记一则内容来确证卓文君作《白头吟》一诗,显然难以令人信服。另王僧虔《技录》所载“《白头吟行》歌古‘皑如山上雪’篇。”由此可知,即使卓文君曾作《白头吟》一诗,也并非是以“皑如山上雪”篇为底本的今本《白头吟》,两个文本并非是同一文本,把今传《白头吟》系于卓文君名下,乃是张冠李戴的误传,以至于后世诸多学人文士递相传诵,更失真相。今人杨宗红《<白头吟>写作时代探》〔12〕从西汉是五言诗的发展成熟期、《白头吟》的作者身份只能是女性以及西汉初期女性所受思想束缚较小三个方面论述,认为《白头吟》的作者应为卓文君。仔细考辨三点证据,其实难以取信。其一,留存至今的西汉五言诗真伪未辨,苏武李陵所作五言诗的可信度越来越小,诚如杨氏所言,西汉时期虽有些许五言街陌谣讴,但体制短小,艺术手法较为粗糙,《白头吟》篇幅成熟、艺术精美,不可能于当时成文。其二,以《白头吟》题目未有代作或者拟作而断言作者身份为女性,显然难信,张籍《节妇吟》、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等诗是以男子身份写女性形象,表达政治意图,也未出现拟作或者代作等词。其三,以西汉初期女性所受束缚较小来推断作者时期,显然系作者臆测,殊不知魏晋时期的女性地位与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独立与自由,学界也有相关论述〔13〕,兹不赘言。
卓文君非《白头吟》的作者一说自《宋书》《玉台新咏》定为“无名氏”之后,持此说的学人亦不在少数。清魏源认为:“自《西京杂记》伪书始附会文君,然亦不著其辞,未尝以此诗当之。及宋黄鹤注杜诗,混合为一,后人相沿,遂为妒妇之什。”〔14〕魏氏首言《西京杂记》已为伪书,其中言语多是穿凿附会,到了宋代黄鹤注释杜诗,将《白头吟》冠名为卓文君,造成了后世的伪说。明代冯惟讷在《诗纪》中认定作者为卓文君,但是清冯舒力证其伪:“《宋书》大曲有《白头吟》作古辞,《乐府诗集》《太平御览》亦然。《玉台新咏》题作‘皑如山上雪’,非但不作文君,并题亦不作《白头吟》也,唯《西京杂记》有文君为《白头吟》以自绝之说,然亦不著其词。或文君自有别篇,不得遽以此诗当之也。”〔15〕今人王立群、朱东润、林庚、张小英等均持此说。此外,国外学者美宇文所安、法桀溺等在论述汉魏乐府诗时,对于《白头吟》的作者和作时保持中立之说,他们认为《宋书》《玉台新咏》保存遗留下来的版本是适应了当时配乐演奏的需要,而经过乐人改编过的,即使《白头吟》的作者是卓文君,也只能是诗歌的某个片段为其所作,后来经文人再创作形成了古辞面貌。〔16〕国内学者汤洪等也基本持“古辞”说法。“古辞”之说虽未言明卓文君非《白头吟》的作者,但是学者认为定本《白头吟》绝非一时一人所作,而是后来文人再创作的结果,这也就表明了定本《白头吟》虽然某些片段可能为卓文君所作,但是完本绝非卓文君一人之力,如果将作者系为卓文君,显然否定了文本流传过程中的演变。为何古辞《皑如山上雪》会被系于卓文君名下,美宇文所安有过论述,六世纪的文化精英们“在试图对五言诗的早期历史发展做出描述时,有一系列被经典化了的作者姓名是必须被提到的,包括建安以前的诗人。”〔17〕由于五世纪末、六世纪初的文人需要重构五言诗的发展历程,任何一段历史的缺席都是荒谬的,他们需要有相应地历史人物拥有经典篇章,卓文君有《白头吟》一诗,汉末魏初之后的《皑如山上雪》显然与卓文君的身份、经历以及诗歌主题重合,即使后来的读者不相信《白头吟》的作者是卓文君,但也向他们展示了卓文君作为诗歌叙述者的可能性。
纵览古今的批评论著和研究成果,《白头吟》的作者是否为卓文君仍然是争论的焦点问题,通过现存资料与研究成果分析,完本《白头吟》系于卓文君名下似不妥贴。既然作者不是卓文君,那么《白头吟》到底作于何时?《宋书》所录文本与《玉台新咏》所录文本,到底何者为最早版本?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只有回归文本,通过文本重建透视《白头吟》生成的历史环境,破解历史悬案。
二、《白头吟》版本考论
由于《白头吟》先后留存两种版本,在考证《白头吟》作时之前,对《白头吟》的版本进行考证是至关紧要的。《白头吟》一诗,留存至今的完整诗歌文本是梁沈约《宋书》(下文简称“晋乐所奏”本)和徐陵《玉台新咏》(下文简称古辞本)两个版本,其中《玉台新咏》版文本题目为《皑如山上雪》:
晴如山上云,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平生共城中,何尝斗酒会。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蹀躞御沟上,沟水东西流。郭东亦有樵,郭西亦有樵。两樵相推与,无亲为谁骄?凄凄重凄凄,嫁娶亦不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离簁。男儿欲相知,何用钱刀为?龁如五马噉萁,川上高士嬉。
今日相对乐,延年万岁期。 (《宋书》版本晋乐所奏)〔18〕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玉台新咏》版本本辞)〔19〕
以上所列两种文本的出现时间孰先孰后,如若按文献编撰时间先后而论,“晋乐所奏”本早于古辞本大约半个世纪,诸多学者因此将“晋乐所奏”本定为《白头吟》的最早版本,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法国汉学家桀溺等在论著中据理陈说,证明“晋乐所奏”本是更早的版本。〔20〕笔者以为,《白头吟》一诗的初始版本以何者为是,尚需商榷。虽然古辞本文献收录时间晚于“晋乐所奏”本,但是考量诸多文献,古辞本应是最初始的文本形态。故而笔者梳理了记载《白头吟》的相关文献,以证明此说。
记录《白头吟》的最早文献为汉刘歆《西京杂记》:“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文献中仅有《白头吟》诗名,并无诗文。
《白头吟》第二次载录于王僧虔《技录》,然《技录》一书已佚,唯有些许片段散落在隋释智匠《古今乐录》。王僧虔,琅琊临沂人,生于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卒于南朝齐永明三年(485)。《南齐书》王僧虔本传载:“(升明)二年(478年),为尚书令。僧虔好文史,解音律,以朝廷礼乐多违正典,民间竞造新声杂曲,时太祖辅政,僧虔上表曰:‘夫悬钟之器,以雅为用;凯容之礼,八佾为仪。……宜命有司,务勤功课,缉理遗逸,迭相开晓,所经漏忘,悉加补缀。曲全者禄厚,艺妙者位优。利以动之,则人思刻厉。反本还源,庶可跂踵。’事见纳。”、“僧虔留意雅乐,升明中所奏,虽微有厘改,尚多遗失。”〔21〕由此可知,王僧虔雅好文史,精通音律,且曾上表宋顺帝希望朝廷“缉理遗逸,迭相开晓,所经漏忘,悉加补缀。”王僧虔上表后,宋顺帝应允其请。王僧虔位在中枢,且留意雅乐,有辑经搜典之意,所以有机会接触内府所藏各类音乐典籍和各地搜集进贡的珍本,其《乐录》一书也当于升明二年任尚书令后撰写。释智匠《古今乐录》曰:“王僧虔(426-485)《技录》曰:《白头吟行》歌古‘皑如山上雪’篇。”历世学者在研究《白头吟》的作者问题时,往往对此语一笔带过,并未详加阐释。此语言辞并不晦涩深奥,然仔细玩味此句可以发现许多问题。关于此语断句,当为“《白头吟行》/歌/古《皑如山上雪》篇”,歌为歌唱之意,言乐府《白头吟行》所歌的文本为《皑如山上雪》篇,藉此可知,《白头吟行》已成为入乐所唱的歌诗,而且所歌的诗歌文本为《皑如山上雪》篇。王僧虔言《白头吟行》所歌文本为《皑如山上雪》,当是其在撰写《乐录》时曾于往世典籍中目睹《皑如山上雪》一诗。王僧虔于《技录》中言《白头吟行》歌古《皑如山上雪》篇,当是其阅览诸多乐律史料而做出的判断。
王僧虔离世两年后的永明五年(487年),沈约奉诏撰写《宋书》,虽然《宋书》成书时间学界尚有争议,然沈约修书在王僧虔离世(485)之后确证无疑。《宋书·乐志》是沈约旁征博引,博览众采的基础上完成的力作,“沈约在《宋书》中,以较大的篇幅记述了前代及当时音乐的发展,共撰《乐志》四卷。”、“书中还保存了历代政府官员、乐官、乐工关于音乐的奏折、争论,对了解中国音乐在魏晋南北朝时的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22〕由此可见,《乐志》对于魏晋六朝时期的音乐史料记载可谓翔实广博。由于当时《白头吟行》已入乐演唱,所以为《乐志》所录,即“晋乐所奏”本《白头吟》,《皑如山上雪》文本虽然为所歌的文本,或因已收录“晋乐所奏”本,抑或沈约未见此文本,故而《乐志》并未收录。
梁武帝中大通三年(531年),“王(萧纲)立为皇太子,东宫置学士,陵充其选。”〔23〕“东海徐摛为左卫率,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24〕梁徐陵编撰《玉台新咏》时间为中大通四年(532)至大同元年(535),〔25〕此时徐陵为东宫学士,常出入禁闼,徐陵《玉台新咏·序》:“但往世名篇,当今巧制。分诸麟阁,散在鸿都。不藉篇章,无由披览。”〔26〕麟阁为汉代宫名,位于未央宫中,此处代指内府;鸿都为汉代朝廷藏书之所。徐陵出入宫苑之时,对于内廷所藏典籍已经有所阅览,故而言往世诸多名篇“分诸麟阁,散在鸿都”,天监元年(502),南梁代南齐而立,延继南齐定都建康,《玉台新咏》中所载《皑如山上雪》一诗当是徐陵于内府所见往世名篇后收入书中,抑或徐陵所见与王僧虔撰写《技录》时所见的《皑如山上雪》文本应是建康内府同一藏本,抑或徐陵见到王僧虔《技录》一书。
根据王僧虔言:“《白头吟行》歌古‘皑如山上雪’篇。”考察《白头吟行》和《皑如山上雪》两篇的流宕可以窥见,《白头吟行》所歌的文本便是古辞《皑如山上雪》。王僧虔生活时期,《皑如山上雪》已被乐师被之管弦,成为《白头吟行》,“《白头吟》中郭东亦有樵诸句、乃伶工增入以谐律。”〔27〕诗歌结尾处“今日相对乐,延年万岁期”句也是当时在乐曲结束时表达美好祝福的惯用之句。“晋乐所奏”本,在古辞《皑如山上雪》的基础上,不断由乐工整理,才有了符合晋乐所奏的《白头吟》。古辞《皑如山上雪》由于不符合音乐格律,所以未被《宋书·乐志》收录,在半个世纪后,徐陵编撰《玉台新咏》时将此诗从典籍中撷取出来,所以也就造成了后世的两种版本。《宋书》所载“晋乐所奏”本与《玉台新咏》古辞本当是同源异流,而并非是古辞本在“晋乐所奏”本的基础上润色、删减而成。
三、《白头吟》作时新考
据上文所考,《白头吟》最早的文本为《玉台新咏》所录古辞《皑如山上雪》: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玉台新咏》版本本辞)
那么古辞本《白头吟》到底作于何时呢?王锳先生认为:“有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词语,对鉴定作品的语言年代也是相当有效的。”〔28〕笔者试从“钱刀”、“御沟”两词入手,结合《古诗十九首》创作体式以及魏晋相关诗歌,探究《白头吟》的作时。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中“钱刀”一词本指货币,诗中借指钱财来讽刺负心男子。已有学者〔29〕以“钱刀”为点,推断《白头吟》作时应不早于西汉末王莽改制时期,因“王莽造大钱,作契刀、错刀、五铢钱,凡四品并行,故称钱刀。”〔30〕其实不然,钱刀并称说法应早于西汉末王莽改制。西汉桓宽《盐铁论》:“夫烁金在炉,庄蹻不顾;钱刀在路,匹妇掇之;非匹妇贪而庄蹻廉也,轻重之制异,而利害之分明也。”〔31〕文中“钱刀”一词已指钱财。桓宽其人虽生卒年不详,然“至宣帝(前91-前48)时,汝南桓宽次公治《公羊春秋》举为郎,至庐江太守丞,博通善属文,推衍盐铁之议,增广条目,极其论难,著数万言,亦欲以究治乱,成一家之法焉。”〔32〕宣帝时期正是西汉中盛时期,与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约公元前118年)所处的武帝时代相距不过二三十年,以“钱刀”推断《白头吟》非文君所作并将其作时系于西汉末期,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显然证据难以令人完全信服。
“御沟”一词从词语色彩解释,当是与皇家有关的宫城内外的沟渠。“御沟”一词最早见于《三辅黄图》一书,此书所作时代存在争议,但已有学者考论应从陈直的说法系于“东汉末曹魏初”。〔33〕《三辅黄图》书中有文:“石渠阁,萧何造;其下礲石为渠以导水,若今御沟,因为阁名。”〔34〕玩味此句,意指“御沟”一词是当时的流行说法。汉末魏初苏林也有文:“王渠,宫渠也,犹今御沟矣。”〔35〕可见汉末魏初之前并没有“御沟”一说,只有“王渠“之名:“而驸马都尉董贤亦起官寺上林中,又为贤治大第,开门乡北阙,引王渠灌园池,使者护作,赏赐吏卒,甚于治宗庙。”〔36〕由此可知,皇家城渠叫作“御沟”应是汉末魏初以后的事情。此后,晋崔豹《古今注》载:“长安御沟,谓之杨沟,谓植高杨于其上。”〔37〕晋戴延之《西征记》载:“御沟引金谷从阊阖门入。”〔38〕梁萧子显《南齐书》中有文:“陆机云‘天渊池南石沟,引御沟水,池西积石为禊堂。跨水,流杯饮酒。’”〔39〕以上诸多文献都可表明,自《三辅黄图》中“御沟”说开始,汉魏六朝时期“御沟”的说法已被当时的文人普遍接受,进而从史学文学进入了文学文献,梁简文帝《劝医论》中有“漾醴泉於浪井,拂垂杨於御沟。”梁刘潜《为武陵王谢赐第启》中有:“窃以南望朱鸟,北距苍龙,右带御沟,左回青路。”南齐谢眺《入朝曲》有“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陈温子癿《从驾幸金墉城》“御沟属清洛,驰道通丹屏。”驰道与御沟并称,皇家色彩得到切实彰显。通过以上文献可以考证,“御沟”一词从史学文献向文学作品的应用正是汉末魏初以后的文学潮流。
考察作于东汉末的文人乐府诗《古诗十九首》,可以清晰地看出《古诗十九首》中某些篇章与《白头吟》的创作体例有极其相似之处。其一,《古诗十九首》与《白头吟》首起两句创作体式基本一致: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青青河畔草》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青青陵上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迢迢牵牛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白头吟》玉台新咏版本
“晴如山上云,皎若云间月。”《白头吟》宋书版本
对比可知,两诗首起两句都用两种意象为比,相比《古诗十九首》中的隐晦比兴手法,《白头吟》中虽然没有叠字,但两句直接点明以物比人,艺术较前诗更进一步。而且,“皑如”、“皎若”有可能是“皑皑”、“皎皎”的变形词,也未必说不通。其二,《古诗十九首》都是以首句为题,王僧虔《技录》记载:“《白头吟行》歌古‘皑如山上雪’篇。”王氏此说正与当时文人乐府创作体式暗合,《白头吟》一诗与东汉末所作的《古诗十九首》显然有着莫大的关系,《皑如山上雪》也许就是这首诗歌的初始题目,或同时、或晚于《古诗十九首》创作。再看以下几首诗作:
遥遥山上亭,皎皎云间星。远望使心怀,游子恋所生。驱车出北门,遥望河阳城。《于明津作》
东越河济水,遥望大海涯。钓竿何珊珊,鱼尾何簁簁。行路之好者,芳饵欲何为。 《钓竿行》
蹀躞越桥上,河水东西流。上有神仙居,下有西流鱼。行不独自去,三三两两俱。《娇女诗》其二
前两首诗歌为曹丕所作《于明津作》《钓竿行》;后一首诗歌乃是收录于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清商曲辞《神弦歌》十八首中的《娇女诗》,逯钦立先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归录于《晋诗》之列,《神弦歌》属于清商曲之列,是南朝时祭祀民间杂神所用的乐曲。清商曲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兴起并在当时音乐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汉族传统音乐。它是晋室南迁之后,旧有的相和歌和由南方地区汉族民歌发展起来的“吴声”、“西曲”相结合的产物,故而《娇女诗》所作时间最早也要在晋初。如果将《白头吟》一诗与上面所列两首诗歌进行比对,可以清晰地看出,《于明津作》《钓竿行》《娇女诗》与《白头吟》的诗歌语句有极其相似之处,个别语句甚至不差一字。《白头吟》文本与以上三首诗歌的模仿关系不须赘言,那么《白头吟》与所列诗歌的产生时间孰先孰后?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白头吟》的作时也就可以更加明了。
《白头吟》一诗不可能产生于三首之前,原因有二:其一,如若《白头吟》产生于三诗之前,魏初曹丕已化用此诗进行写作,再到晋初为南方楚地《娇女诗》化用,半个世纪左右的跨度,宫廷与民间的化用,南方与北地的传唱,何以此诗未在文献中留下蛛丝马迹,反而在两个世纪之后的《宋书》中全篇载录。其二,结合《白头吟》的成篇过程,非一时一人所作,而是不同片段的集合,晋崔豹《古今注·音乐》:“《钓竿》,伯常子妻所作也。伯常子避仇河滨为渔父,其妻思之,每至河侧作《钓竿》之歌。后司马相如作《钓竿》之诗,今传为古曲也。”〔40〕《钓竿行》主题到底是什么,其实已难有断言,晋崔豹言妻子思夫之作,应是晋人认为,《娇女诗》也是歌咏爱情之作,于是在融汇以上三首诗歌的古诗《皑如山上雪》篇也就诞生了,后来又被冠以《白头吟》之名,系于卓文君名下,前文已有论述。由此可知,《白头吟》所本的《皑如山上雪》篇定本时间,最早应在晋朝成立的时间(266)之后,最晚在王僧虔《技录》之前,但是《技录》所作时间难以考订,王僧虔生卒年为426-485年,《皑如山上雪》篇的创作时间下限应系于485年,但是鲍照的《代白头吟》于大明元年(457年)已经创作,诗歌体式基本与古辞一样,所以鲍照在此之前见过完本的《皑如山上雪》文本无疑,故而应将古辞的完本形成时间下限定为公元457年前。因而,《白头吟》的定本形成时间大约在公元266年至公元457年的一百九十二年之间,其后被谱以乐律,为沈约《宋书》和徐陵《玉台新咏》所录,流传至今。
综上所述,《白头吟》留存至今的“晋乐所奏”本与古辞本,最初的版本为《玉台新咏》所载录的古辞本,即《皑如山上雪》篇,创作于汉末魏初以后的公元266年至公元457年的一百九十二年之间,与《古诗十九首》的创作模式相似,都是经过文人加工再创作,进而成为符合当时音乐传统的乐府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