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要求

2022-01-01聪,苏

关键词:利润率国民经济分配

马 聪,苏 醒

(齐齐哈尔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1]的主动作为,是立足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作出的必然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因此,在审慎把握和深度思考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循环进行理论分析,从而明确其实践要求,十分必要。

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理论分析

(一)需要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共同作用

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1]可见,国民经济循环是否畅通取决于社会生产与再生产各个环节的相互作用。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其中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它决定着其余三个环节的对象、性质、水平、结构以及具体方式;而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亦反作用于生产。总之,这四者关系协调有利于社会生产总过程顺利进行。

消费环节对社会再生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2]P94消费牵引着生产,创造新的需求,形成生产的动力。马克思指出,“发展生产的能力,因而既是发展消费的能力,又是发展消费的资料。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3]P203可见,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规模的扩大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一个经济体的快速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必须重视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消费需求。当然,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环节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意味着除消费环节外,生产、分配和交换对国民经济循环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分配环节对社会再生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个社会的产品分配方式决定了该社会居民的收入水平,而居民的收入水平直接影响自身的消费能力。一方面,社会生产的财富在不同的社会阶层或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分配,影响其消费能力;另一方面,个人被分配的财富在积累与消费之间有一定比例的划分,亦影响其消费能力。正如《资本论》指出,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是,工人分到的是工资,而资本家分到的是剩余价值;决定了工人被分配的前提是资本家分到剩余价值。这种对抗性的分配关系,将工人的消费能力限制在狭小的界限内,也就是说工人的购买力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有限的,然而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是无限的,这种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必然导致生产的相对过剩,从而引起经济危机。可见,分配对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影响不容小觑。现阶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务必在分配环节做出相应的调整,构建公正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调整消费与积累的关系,改变高积累低消费的社会状况。

商品交换即指商品流通,商品交换行为发生在流通领域,商品价值的实现也是在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都是在流通领域建立起来的。国民经济循环实质上就是社会总产品在市场上的价值实现和物质补偿过程,而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很大程度上就是实现市场流通的顺畅。就生产而言,商品向货币的转化是一场“惊险的跳跃”,需要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体系,处理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之间的关系。就消费而言,消费只有与市场相结合才能实现需求,市场的创新和扩大对消费需求的满足和水平的提升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因此,若要实现最终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必须重视流通环节的建设。

生产是人们通过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根本路径。生产环节在这里涉及的是供给问题。“当前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不仅涉及最终消费需求带动的循环,还包括产业链循环。”[4]P8产业链循环涉及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供给方面,供给无法满足需求结构的变化。因此,产业链循环的畅通要推进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供给方面科学技术上的创新,打破循环中的障碍。

(二)建立资本运动的时空架构

产业资本循环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不断回转的资本循环过程中,“每一个因素都表现为出发点、经过点和复归点”[5]P116,“不仅每一个特殊的循环都把其他的循环作为前提,而且每一种形式的循环的反复,已经包含着其他形式的循环的进行。”[5]P117任何单个产业资本都是同时处于连续并列进行的三种循环,三种循环的统一交织构成了现实的社会总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连续性的现实循环之所以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然而,各部分资本的“并列存在本身只是相继进行的结果”[5]P120,各部分资本的相继进行一旦停滞,并列存在的其他职能形式的资本便会混乱,使得这一停滞资本的循环以及资本的总循环陷入或大或小的停滞。产业资本循环运动中,三种职能形式的资本空间并存时间继起是实现过程连续而不致发生中断的前提。

各职能形式资本之间的转化需要耗费一定的流通费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与商品资本的空间距离与其耗费的时间成本、运输成本乃至保管费用都是成正比的,都将影响产业资本的循环周期和最终收益。因此,地理位置、通讯设施、交通工具等客观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经济循环。现实经济社会中,社会再生产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有机体,要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应优化升级流通领域,建立动态稳定、分工有序的技术经济联系和空间联系,协调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循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利用平均利润率调节资本流动

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认为利润(剩余价值)是由预付总资本带来的,利润与预付资本总额的比例即利润率。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价值增殖程度,是资本家经营效果的体现。《资本论》1卷引用托·约·邓宁的《工联和罢工》中的一段话:“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6]P871这深刻说明了利润(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经营企业和从事商品生产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动机。

社会总资本的现实循环是各个产业资本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资本旨在逐利,不断从利润率较低部门转向利润率较高部门,或是原有社会资本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流动,或是新资本向利润率较高部门的投入。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必然导致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平均利润率作为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只是一种趋势,它并不否定少数先进企业超额利润的获得,各部门资本家也不会因为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而放弃谋取超额利润。实际上,他们竞相采取先进技术,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加快资本周转,都是为了猎取超出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平均利润率规律揭示了资本家在基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和特殊利益上的矛盾性。

平均利润率规律“调节着产业资本在国内、国际产业各环节的流动,使之获得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现实形式”[7]P19。由于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扩张的结果,因此,实现国民经济循环的畅通,实现全球产业价值链的良性周转和循环,以技术革命为现实基础构建过程连续、功能完整、结构稳定的全球产业供应链是前提条件。

(四)满足产业部类内部和部类间的比例平衡

社会总产品视域下,社会总资本循环运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即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社会的总产品,从而社会的总生产,分成两大部类”[5]P438,即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和第Ⅱ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社会总资本的循环运动是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的统一。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为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同时规定着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的积累规模和积累率,决定着消费资料生产的扩大。反过来,消费资料也制约生产资料生产的扩大。

“在生产的自发形式中,平衡本身就是一种偶然现象。”[5]P557社会再生产得以正常进行的某些条件可能会“转变为同样多的造成过程失常的条件,转变为同样多的危机的可能性。”[5]P557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去工业化进程加快,过度重视金融等虚拟经济的发展而忽视对工业等实体经济的扶持,引起两大部类比例失衡,导致国内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部分产业资本表面出强烈外张的倾向。可见,满足产业部类内部和部类间的比例平衡,实现供需结构和总量协调,处理好资本积累与社会消费之间的关系,方能进一步引起产业资本循环在国内与国际的良性转换。

二、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实践要求

(一)优化升级社会再生产各环节

当前,我国居民的需求结构、层次与水平呈现上升趋势,生产方面有效供给不足而无效供给过剩,为适应多元化的需求结构,提升供给体系的适配性,就务必构建以创新为主的综合性高水平生产体系。关键在于建设现代化流通体系,加强乡村及偏远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短板,实现全国范围的互联互通。同时也要破除市场上阻碍商品流通的体制机制,确保要素和产品实现自由流动。消费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有效需求的扩大对于市场的稳定与繁荣意义重大,作为国内消费市场的主力军,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相对较小,应“尽早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8]

(二)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国民消费能力是受国民收入水平影响的,而国民收入水平与国民分配格局息息相关。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1],首先应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过度的贫富分化是不利于消费需求扩大的。目前我国形成了约4亿中等消费群体,而我国人口总额达14亿,这意味着我国国内消费需求仍有巨大潜力有待释放。因此,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坚持基本收入分配制度之外,应发挥好“三次分配”作用。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提高劳动报酬比重,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和按要素贡献决定报酬机制”[9];再分配注重公平,采取各项政策措施调节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三次分配注重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力求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并驾齐驱。

(三)平衡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日趋提高,利润率长期下降。当工业利润率下降到一定程度,不再具有投资吸引力时,热衷投机的资本便会从工业领域撤出转向利润率较高金融领域,出现金融化倾向。马克思曾指出,一个社会的物质基础来源于生产。将大量资本投入金融领域而将少量资本投入生产,势必导致经济生产与价值创造能力萎缩。因此,调节利润率差异,平衡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积累持续工业能力的关键。要推动金融行业与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应提高实体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与投资研发力度。引导金融资源与生产性投资活动相结合,金融领域应加大对生产领域发展短板的支持力度,采取相应政策措施对金融行业进行宏观调控,防范金融危险的发生。

(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我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催化双重挑战的必然选择;亦是突破资源瓶颈推动自身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1]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放弃对外开放,而是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强大国内市场,引进全球范围的优质资源,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合作与交流。目前我国的发展仍然存在短板和弊端,主要表现为,部分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没有形成稳固高效的产业链,缺乏创新力等等,这与我国开放水平及企业竞争力不强密切相关。应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积极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参与和维护与周边国家及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合作平台,尝试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成多元化、全方位、深入式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借鉴别国先进经验,打破国际贸易中不合理的藩篱与壁垒,从而更好地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塑造自身竞争新优势,从而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综上所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应准确把握资本循环运动的客观规律,以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理论、资本循环理论、平均利润率理论及两大部类理论为指导,实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的优化升级,推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升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平衡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注重发展实体经济;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吸引优质全球资源要素。

猜你喜欢

利润率国民经济分配
2022年1-5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资源错配的多层次识别、分解与比较——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分析视角
北斗导航助力国民经济发展换挡提速
1种新型燃油分配方案设计
Crying Foul
遗产的分配
2017年1-7月塑料制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5.82%
浅谈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
乐视网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