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国主义的力量之“源”
2022-01-01郭振东
郭振东
(太原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1]习近平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深情表达了对疫情期间不幸感染的患者的亲切慰问,为抗击疫情舍小家为大家的平凡英雄致敬,为全国人民共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自豪。爱国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面对不同历史境遇时能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精神基因,是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更是凝聚、团结、动员、激励、感召全体中华儿女在逆境中迎接各种挑战并走向胜利的力量之源。
一、爱国主义的力量源于中华民族千年沉淀的历史文化基因
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不是空穴来风,而应追溯到千年历史中探寻。“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2]这种力量有穿越时代的恒久定力,有亘古不变的坚不可摧,更有千年沉淀的无穷魅力。
(一)爱国主义贯穿中国历史发展进程
习近平指出:“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3]”中华民族在长久的历史进程中,众多分散独立的民族经历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等形式在民族实体上以及民族个性上相互兼容而形成民族共同体。无论朝代如何更迭交替,其民族心理、伦理、礼乐、语言习俗等都保持了相对的连贯性。追溯至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保族”、“家邦”等观念,这是古代爱国主义最初的表达方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宗法共同体内出现利益的分裂,冲突斗争加剧,国家对个人的道德要求增多,个人对国家的认同情感呼之欲出。“国家意识不断确立,人的意识不仅有道德观念的支配,更有爱国实践的行为涌现,标志着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初步形成。”[4]之后的汉唐宋清历代封建王朝的兴衰始终贯穿着爱国主义的红线,涌现出了无数胸怀天下、感伤国事、宁死不屈的英雄儿女,彰显着中华民族在封建历史长河中形成的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和忧国忧民、鞠躬尽瘁的爱国抱负。
近代的中国内忧外患,内有顽固封建统治,外有侵略炮火冲击。但无数仁人志士用奋起反抗、抵御侵掠的斗志,前赴后继、舍生忘死的情怀,书写保家卫国的壮丽史诗。他们有林则徐硝烟壮举置自身于生死边缘,邓世昌甲午海战壮烈殉国,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和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探索救国新路,钱学森、邓稼先誓死回国报国等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依然秉承革命先烈遗志,立志为人民的事业、为国家的事业奉献终生。他们在用斗志向世人诉说生命的意义,在用实际行动丈量着爱国主义在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中的精神价值。
爱国主义精神搭载历史的列车徐徐向前,愈走愈远。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5]399其中爱国主义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爱国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脉络中
中华文明博大而深邃,海纳江河而不自多,善于融合性格迥异的多元文化因子。中华民族之文明从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为主的广阔地域开始,以其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形成了以中原农耕文明为核心的文化圈层。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庞大人口规模,经过不断地吸收和壮大,成为了多元、自在、自为的民族实体。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融合而成的广阔地域以及不断吸收、壮大的繁盛人口,赋予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吸纳和整合的力量。因此,中华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先秦以及秦以后两千多年的丰富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伟大文明。在中华文明的凝聚与感召下,逐步形成了以家-国-天下认同的中华文明共同体。再加之历史中诸子百家思想争鸣、百花齐放、文化碰撞和价值整合,更深层次地将中华文明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最终积淀成伟大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正是在中华文化发展脉络中孕育而生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文化孕育下的爱国主义具有了更高层次的价值引领性,引导全体中国人从培育崇高的使命感,以忠于民族利益、国家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到理性对待各民族的思想文化并运用辩证思维对其有所取舍,使其更契合滋养爱国主义的需求。优秀的文化因子以其独到的精神养分、哲思性的人生探寻、永恒的价值追求等,给人以精神上的激励和启迪,使中华民族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稳定的精神体制,支撑着民族的发展。即使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遭遇了列强侵略与凌辱,东亚病夫、弱肉强食的蔑称扎在中华大地上,但文化熏陶下的爱国主义所散发的光辉照彻中华大地,中华民族重整旗鼓,焕发生机。
二、爱国主义的力量源于中国人内心崇高的信仰
爱国不仅有外在的行为表征,更是每一位中国人内心最深沉的信仰。爱国给予亿万中国人家的归属和家国同构的智慧,使他们有足够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无论身居天涯何处,对根的追寻始终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理诉求和坚定信仰,崇高而纯粹。
(一)家国情怀是爱国主义生成的文化根基
“家”和“国”在传统文化中是一对极具温度的美好象征。“家国一体”的国家治理愿景与和谐社会追求成为家国情怀的生成基础。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6]98“家国情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精神层面反映,是从情感方面对个体、家庭、国家和世界之间关系的道德评价,是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人格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总和,体现为伦理个体道德动机的真实性和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和持续性。”[7]在当代,家国情怀被赋予了更广阔的意义,第一层次表现为对自我角色的认知,明确自己的根在何处。第二层次表现为对民族和国家的土地、同胞、历史、文化的热爱与自信。最高层次表现为个人能基于国家命运和自身价值追求做出符合伦理规范的价值选择和实际行动。爱国主义绝不仅仅是对国家的依恋和对民族复兴的期盼,更蕴藏着每个中国人内心对家的渴望和对家国一体的体悟和觉醒。由此可见,爱国主义不是强加于人的外在的束缚,而是为了获得真正幸福而进行的自觉自愿的追求,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力量。
家与国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深沉的情感重量和理性的哲学思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社会属性给予人类超越于动物生命意义之上的社会生命价值。人之为人的重要前提即能认识自我与社会、国家之间的价值关系,且明确自己作为人本身的生命价值,确立安身立命之本。家是最小的国。所以在中国人看来,家不仅是满足居住的物理空间,家更有着亲情的温存、人性的闪烁和价值的达成。对中国人而言,无论身居何处,都会有一种天然的对家的期盼和对祖国深深的思念。家国一体的理念早已深深印在每一位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它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个体身心修养为出发点。在古代,无论是氏族组织的形式亦或是扩展后的政治组织后形成的政治建制,血缘亲疏仍然是连接家和国的纽带,依然是维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大,人与人之间虽然有了物理上的距离和情感上的共鸣,但家国情怀并未失色,反而更加耀眼。因为“家国”这样一个极具美好的象征,使人与人之间物理上的距离和心理上的空位有了温暖的补位,使人的内心得以安顿,精神得以陪护,因为有家的陪伴和国的坚守。而爱国主义承载着每个人对于自身、他人、国家存在意义的认知,对自身与他人之间关系必然的觉解,以及自身对国家的精神依托和情感认同。总而言之,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将个体与国家从理性层面和情感层面紧密关联成为一个整体,既满足了中国人内心的精神诉求,也巩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根基。
(二)爱国主义是中国人内心崇高的信仰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虽然作为一种“有限性存在”,但人作为实践主体,在基于客观的历史条件下,对现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定势有所超越,创造出更多属于人特有的生活样态。当下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景不断实现,物质生活日益充盈,但同时也蕴藏着时代“空心病”—信仰的缺位。从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三种社会形态看,目前主要表现为“物的依赖关系”,人们开始推崇金钱至上的价值标准,把物质回报作为评价人生的关键尺度,其信仰也会从崇高转向物化。当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屡传捷报,科技实力、工农业实力不但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石更加坚硬等。与之伴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就业压力、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等随之而来,潜意识中形成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远超对于信仰和精神生活的向往,“科技理性、大众文化和商业资本,构成了型塑人的精神生活的主导性力量”,[8]反而真正的“美好生活”仿佛离人们愈来愈远。如何在这个物欲膨胀的时代引导人们构建为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成为时代命题。
习近平一直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9]312爱国主义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和最深沉的信仰。爱国信仰是无关乎国家国土面积大小、人口多少、贫穷亦或富有、战乱亦或和平等这些条件因素,仅凭自己有明确的国籍和归属而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并能清晰地理解祖国的国家安全之于每个国人的意义和国民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能够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挺身而出,奉献祖国,最终通过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转化为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这就是信仰。信仰是一个人内心的一种信念坚守,情感寄托、价值成全。人的自然生命虽然是有限的,但信仰可以帮助人们超越生命的有限性,去探索生命无限的可能。因此,当全体社会成员融入爱国热潮的氛围中并相互激励和鼓舞时,他们的内心会因如此富足和美好而被净化和熏陶。当国家处于危难困顿之时,中华儿女会选择将个人利益暂时割舍而为国家利益而战,义无反顾地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捍卫自己的信仰以摆脱因机械化的、重复性的、琐碎无章的忙碌生活带来的精神空虚和迷茫。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科学信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坚固稳定的根基,也为全社会爱国主义氛围的营造提供了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力量。
三、爱国主义的力量源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爱国不仅是不同经济基础条件下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更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种集体意识。不仅指向个人的意识与情感,更彰显的是一种集体力量。基于集体力量的爱国主义精神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成为凝聚起亿万人民力量的汪洋大海,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报效伟大祖国、奋进新时代的磅礴之力。
(一)国家统一、民族团结需要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多元共同体。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之间秉承“和为贵”的基本价值取向,团结合作、共同创造,形成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盛景。何以形成多元之“和”的局面?关键在于党的绝对统一领导下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对各民族的强大吸引力和感召力。这种吸引力包括对中华民族发展前景的信心、对中华民族治国理念的信任、对中华文明独特魅力的由衷敬畏等。正是这样的吸引力,使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中,即使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的时期,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依然是不变的追求。尤其在近代中国被列强瓜分成四分五裂的局面,各族人民浴血奋战、共御外辱、战不胜不罢休,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提升,爱国主义的热潮风起云涌。这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中华文明永恒辉煌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无论爱国主义的内容如何变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始终是核心主线。换言之,爱国主义用其强大的生命力见证着国家统一大业和复兴伟业的完成。伟大的事业蕴含着各民族成员对于民族统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并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目标。但伟大的征程不会是坦途,必然要经历外来的破坏和挑衅。在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期间,李维汉经过调查研究,就新国家民族制度问题向毛泽东提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平等、团结、民主、互助。我国宪法也对民族统一平等、团结从法律意义上做了明确规定,从此开启了各民族精诚团结、共谋发展的大好局面。但一些西方国家和分裂势力企图干涉中华民族的团结稳定,违背事实恶意宣传内部矛盾的分裂言辞,对我国主权安全和国内和谐稳定带来巨大的隐患,严重触碰我国核心利益底线。在此背景下,更激发了各民族同胞同仇敌忾,共同打击外部分裂图谋,维护祖国安全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怀。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爱国主义发挥更大作用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同时,只有国家实现全面发展与繁荣,才能为各族人民的安全、发展和幸福提供坚实的保障。二者相互依托,相辅相成。习近平多次强调“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10]总之,“共同体”的追求是爱国主义力量之源。只有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国家发展大局,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冲破一道道关卡,取得最终的胜利。
(二)爱国主义是集体主义优越性的彰显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各国带来巨大的挑战,但中国人民举国同心、竭诚协作、团结抗疫,在最短时间内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形成了伟大的抗疫精神。这“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11]集体主义在本次抗击疫情过程中,充分诠释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向世界展示了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巨大优越性。
“集体”和“自由”并不是绝对对立关系,在集体中不能忽略自由的存在,自由同时不能丢失集体的归属。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集体主义并不是要消解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反而是在“共同体”中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种发展是在更加全面的、理性的和科学的意义上达成的。即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互融合,个人权利、自由和尊重得到全面保障的情况下实现。这是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统一。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有保障人民切身利益的真实性、有尊重社会伦理发展规律的真理性,因而它是真实的共同体。在来势汹汹的疫情面前,14亿中国人民心有大我,逆行请战,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此等集体主义的智慧激发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爱国热忱,迸发出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的爱国情怀,坚定了我是中国人坚定信念。疫情像一面镜子,从镜子中,可以看清世界、仰望中国、认识人民、懂得人之为人的使命。总之,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给予每一位中国人更多机会去思考爱国情感的厚重和爱国实践的意义。
四、爱国主义的力量源于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之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强大的硬实力,更离不开硬实力发展背后的文化软实力。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在提高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一)爱国主义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因素。”[12]163爱国主义作为核心价值观最根本、最核心的因素,也成为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升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法宝。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在世界潮流激荡中能否站稳脚跟的根本动力发生了变化,文化的力量,尤其是国家精神层面的软实力,逐步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筹码。尤其是全民族的心往一处使的凝聚力和内心充满笃定与希望的精气神。这是历史给予中华民族的教训,中华民族如果出现人人为我,无人为群,无天下国家,无公义之心,会造成人心涣散,民族精神颓废。即使国家硬实力有时落后,也要有不甘落后之底气、奋勇直追之斗志、站稳脚跟之决心。随着全球化的范围的不断扩大,于中国而言是机遇,但更多是挑战。虽然习近平在世界舞台上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传播中国智慧,但一些西方恶性势力鼓吹全球政治一体化和文化一体化,甚至在世界范围内散播“普世价值”的合理性,不仅要实现全球经济霸权,还要实行文化霸权。实则违背和平发展主题和全球化发展规律。当代的爱国主义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继承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协和万邦、热爱和平的传统,积极倡导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交往原则,彰显了中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世界胸怀和全球视野,传播了中国的文明智慧,绽放了中国精神之花。
从世界层面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拥有的内部条件和面对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我们将面对更多风云莫测的外部环境。在外部隐患肆意地威胁到国家利益时,最需要激发爱国精神的力量、坚定必胜的决心。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铿锵有力:“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13]伟大抗疫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独有的特质禀赋,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在新时代的弘扬、传承和发展。可见,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中国独具特色的精神体系让中国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凸显优势,勇立潮头。
(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爱国主义的坚守
十九代报告中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14]习近平将爱国主义与中国梦有机联系在一起,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爱国主义精神的广泛弘扬和爱国主义力量的硬核凝聚。在伟大的历史征程中,铿锵激越的爱国激情、始终如一的报国信念、踏雪留痕的爱国践行,写满了爱国的历史征程,写进了爱国的时代新篇。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征程走过之际,未来30年的征途会更艰辛。我们应该有“不涉险滩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不惧难不惧险的心态,有“自信挥戈能退日”的坚定信念,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以其忠诚的爱国主义情怀奋斗出来的。近代的中国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一批又一批走在前列的仁人志士在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下探索救国道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动力下投身发展洪流。用步伐丈量坚韧,用行动书写史诗。我们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转变,中华民族站了起来。再经过30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为中国多领域发展树立了政治标杆、为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逐渐富了起来。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参与全球化进程愈加深入,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真正开启了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国强了起来。习近平曾强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5]2020年,中国完成了老百姓梦寐以求的脱贫攻坚目标,2021年“十四五”规划的开启之年,未来的奋斗目标已经踏上新的征程。新的征程荆棘丛生但充满希望,爱国主义的磅礴伟力源自伟大的梦想。
每一个中国人之于国家的意义,不仅在于安身,更需要立命。一个人只有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理解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命运紧密相关之时,才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应民族、国家的发展需要突出表现为奉献社会,只有自觉把个人之小我融入社会之大我,不为金钱所惑、不为名利所扰,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尤其在国家发展正处于强劲时期,也是越来越接近目标的时候,就越需要唤起爱国主义的热情,激发爱国主义的能量,让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显著,让复兴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更坚实。
爱国主义的力量终究来源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对每一位国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而激发中国人内心坚定而崇高的信仰。包括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深深敬畏,对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美好期待,对精诚团结共渡难关的坚定信念,对民族复兴、国家安全、国泰民安的永恒追求。但爱国主义力量的传扬也离不开爱国主义教育。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16]通过教育,达到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作用。在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力量,将通过众多“源”泉汇聚成中华民族发展的磅礴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