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河淮诗考述
2022-01-01陆路
陆 路
(上海师范大学 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人文学院, 上海 200234)
本文所说的河淮地区,南至淮河,北部大致以黄河、淇水为界,东迄大海,西达潼关。河淮地区又分中原和齐鲁两个次文化区。汉晋北朝政区有一定变化,西晋居于该时段中间,较汉政区要分得细些,北朝州郡有泛滥之势,故本文在为诗歌系地时,大体以西晋政区为纲,兼考虑文化传统。中原地区大致相当于西晋司州之河南郡(尹)、荥阳郡、弘农郡(不包括潼关以西地区)、河内郡、汲郡大部(不包括淇水以北地区),豫州大部(不包括北部原属徐州之鲁郡以及淮河以南原分属荆州和扬州之安丰郡、弋阳郡),兖州之陈留郡、东郡(濮阳国)西部,徐州中部(彭城、下邳、东莞等郡),约相当于今河南省大部(不包括淇水以北的鹤壁、濮阳市区、滑县道口镇、安阳等地,以及信阳市之淮河以南地区即其下属之息县的淮河以南、罗山县、光山县、新县等地)。齐鲁文化区大致包括兖州大部(不包括陈留郡、东郡西部),豫州之鲁郡,徐州北部(东海郡、琅邪郡、东莞郡等),青州,冀州之平原郡、乐陵郡大部(笃马河以南),约相当于今山东省大部(不包括省辖聊城市北部即临清市、高唐县等,德州市北部即夏津县、武城县、市区、宁津县、乐陵市、庆云县等,以及滨州市小部分地区即无棣县北部临近德州庆云县之地)(1)本文历史地理政区依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现行政区划据杜秀荣、唐建军:《中国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1年。。
河淮地区是北朝中期(北魏迁都洛阳至魏分东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亦是诗歌最兴盛的区域之一,该地区的诗歌创作是对汉晋诗歌传统的继承,同时该地区位于南北文学交融的中心地带,故该地诗歌又吸收了南朝文学的新变因素,是南北诗歌融合的初步尝试,故该地区是北朝诗歌地理研究最关键的区域之一。本文拟系统考析北朝河淮地区的诗歌创作(文中认定诗歌遵循属地原则,河淮诗即指作于河淮地区的诗歌),为河淮文学研究奠定基础,也为北朝诗歌研究提供地理空间视角,有助于全方位理解北朝文学,是北朝文学地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原地区
(一)司州
1.河南郡
汉代置河南郡,西晋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辖洛阳市大部,郑州市西部(巩义市、登封市等),许昌市之禹州市,平顶山市之汝州市,三门峡市之义马市等,治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朝河南郡诗歌主要作于洛阳。
(1)北魏。元宏《洪池感怀》(已佚),《魏书》卷一九中《任城王传》:“既至代都,众闻迁诏,莫不惊骇。(元)澄援引今古,徐以晓之,众乃开伏。澄遂南驰还报,会车驾于滑台。高祖大悦曰:‘若非任城,朕事业不得就也。’从幸邺宫,除吏部尚书。及幸代,车驾北巡,留澄铨简旧臣。初,魏自公侯以下,迄于选臣,动有万数,冗散无事。澄品为三等,量其优劣,尽其能否之用,咸无怨者。驾还洛京,复兼右仆射。高祖至北邙,遂幸洪池,命澄侍升龙舟,因赋诗以序怀。高祖曰:‘朕昨夜梦一老公,头鬓皓白,正理冠服,拜立路左。朕怪而问之,自云晋侍中嵇绍,故此奉迎。神爽卑惧,似有求焉。’澄对曰:‘晋世之乱,嵇绍以身卫主,殒命御侧,亦是晋之忠臣;比干遭纣凶虐,忠谏剖心,可谓殷之良士。二人俱死于王事,坟茔并在于道周。然陛下徙御经殷墟而吊比干,至洛阳而遗嵇绍,当是希恩而感梦。’高祖曰:‘朕何德,能幽感达士也。然实思追礼先贤,标扬忠懿,比干、嵇绍皆是古之诚烈,而朕务浓于比干,礼略于嵇绍,情有愧然。既有此梦,或如任城所言。’于是求其兆域,遣使吊祭焉。”(2)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65页。孝文帝太和十七年七月离开平城名为南伐,至肆州、并州、怀州、九月抵达洛州,在群臣劝谏下才停止南行,于是拟迁都洛阳,十月抵达滑台(结合上引《任城王传》,到达洛阳后派任城王澄到平城晓谕诸臣迁都之事,十月元澄与孝文帝在滑台相会,此后元澄陪同孝文帝),此后至邺城。南伐初想过定都邺城,后来改变了想法,定都洛阳。太和十八年正月孝文帝在邺城朝见群臣,而后南巡,至河阴,二月孝文帝又北巡至平城,三月昭告天下迁都洛阳,七月孝文帝北巡朔州以及怀朔、武川等边镇,留下元澄挑选旧日臣僚,八月回到平城,十月从平城正式迁都,十一月又至邺城,继续南行,甲申(十一月十四日,494年12月26日)经比干墓(在今河南卫辉市)亲作吊文,十一月己丑(十一月十九日,494年12月31日)抵达洛阳,十二月辛亥(十二月十一日,495年1月22日)孝文帝离开洛阳南伐(《魏书》卷七《高祖纪下》)(3)参见魏收:《魏书》,第173-176页。,则孝文帝上北芒,泛舟洪池(《文选》卷三张衡《东京赋》:“于东则洪池清籞,渌水澹澹。”薛综注:洪池,池名也。在洛阳东三十里(4)萧统编:《新校订六家注文选》,李善等注,俞绍初等点校,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47页。),在到达洛阳和离开洛阳南伐间,泛舟时孝文帝跟元澄谈到昨晚梦见嵇绍,元澄回答孝文帝是因为吊比干墓而未悼嵇绍之故,到洛阳前五天,孝文帝刚经过比干墓并作吊文,元澄故有此说。这亦证孝文帝在洪池泛舟并作诗感怀(已佚)是在太和十八年十一月十九日至十二月十日间。崔光、郭祚、邢峦、崔休游宴应诏赋诗(皆佚),《魏书》卷一九中《任城王传》:“萧鸾既杀萧昭业而自立,昭业雍州刺史曹虎请以襄阳内附。分遣诸将,车驾将自赴之。豫州又表,虎奉诚之使不复重来。高祖引澄及咸阳王禧、彭城王勰、司徒冯诞、司空穆亮、镇南李冲等议之。……驾遂南伐。五等开建,食邑一千户。后从征至悬瓠,以笃疾还京。驾饯之汝濆,赋诗而别。车驾还洛,引见王公侍臣于清徽堂。……即命黄门侍郎崔光、郭祚,通直郎邢峦、崔休等赋诗言志。”(5)魏收:《魏书》,第466页。元澄虽然反对孝文帝定都不久即南伐,但孝文帝决议南伐后还是随行。太和十八年十二月戊辰(十二月二十八日,495年2日8日)到达悬瓠后,太和十九年正月辛未(正月初一,495年2月11日)在悬瓠朝飨群臣(《魏书》卷七《高祖纪下》)(6)参见魏收:《魏书》,第176页。。到达悬瓠已是十二月二十八日,三天之后就是正月初一,任城王虽有病,也不至于到了悬瓠就走,大约他是参加正月初一的朝会后,离开悬瓠回洛阳,离开悬瓠时孝文帝在汝水边为元澄作诗送别。此后孝文帝历经钟离、邵阳、下邳、彭城、鲁城等地,五月癸未(五月十三日,495年6月21日)回到洛阳,行饮至之礼(《魏书》卷七《高祖纪下》)(7)参见魏收:《魏书》,第177页。,游清徽堂等殿堂,崔光、郭祚、邢峦、崔休等应诏赋诗(诸诗皆佚)。无名氏《上商里歌》,《洛阳伽蓝记》卷五:“洛阳城东北有上商里,殷之顽民所居处也。高祖名闻义里。迁京之始,朝士住其中,迭相几刺,竟皆去之。唯有造瓦者止其内,京师瓦器出焉。世人歌曰:‘洛城东北上商里,殷之顽民昔所止。今日百姓造瓮子,人皆弃去住者耻。’”(8)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校笺》,杨勇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09页。则是诗约太和十八年(494)迁都之初作于洛阳。元勰《暮春应诏》(已佚),《魏书》卷二一下《献文六王传·彭城王勰》:“高祖与侍臣升金墉城,……令黄门侍郎崔光读暮春群臣应诏诗。至勰诗 ,高祖仍为之改一字,曰:‘昔祁奚举子,天下谓之至公,今见勰诗,始知中令之举非私也。’勰对曰:‘臣露此拙,方见圣朝之私,赖蒙神笔赐刊,得有令誉。’高祖曰:‘虽琢一字,犹是玉之本体。’勰曰:‘臣闻诗三百,一言可蔽。今陛下赐刊一字,足以价等连城。’”(9)魏收:《魏书》,第572页。《魏书》卷七下《孝文帝纪下》:“太和二十年春二月丙午,诏畿内七十以上暮春赴京师,将行养老之礼。三月丙寅,宴群臣及国老、庶老于华林园。”(10)魏收:《魏书》,第179页。大约群臣暮春应诏即太和二十年三月行养老之礼时作,元勰亦与焉,诸臣诗皆佚。
王肃《悲平城》、祖莹《悲彭城》,《魏书》卷八二《祖莹传》:“尚书令王肃曾于省中咏《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彭城王勰甚嗟其美,欲使肃更咏,乃失语云:‘王公吟咏情性,声律殊佳,可更为诵悲彭城诗。’肃因戏勰云:‘何意悲平城为悲彭城也?’勰有惭色。莹在座,即云:‘所有悲彭城,王公自未见耳。’肃云:‘可为诵之。’莹应声云:‘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肃甚嗟赏之。勰亦大悦,退谓莹曰:‘即定是神口。今日若不得卿,几为吴子所屈。’”(11)魏收:《魏书》,第1799页。《魏书》卷七《高祖纪下》:“太和二十三年三月庚子,诏以镇南将军王肃为尚书令。”(12)魏收:《魏书》,第185页。《魏书》卷六三《王肃传》:“裴叔业以寿春内附,拜肃使持节、都督江西诸军事、车骑将军,与骠骑大将军、彭城王勰率步骑十万以赴之……肃频在边……景明二年薨于寿春,年三十八。”(13)魏收:《魏书》,第1411页。《魏书》卷八《世宗纪》:“景明元年春正月丁未,萧宝卷豫州刺史裴叔业以寿春内属,骠骑大将军、彭城王勰帅车骑十万赴之。”(14)魏收:《魏书》,第192页。则景明元年(500)春,王肃即前往寿春,其后基本在此地,直到景明二年卒于是。则王肃在北魏都城洛阳任尚书令的时间是从太和二十三年三月至景明元年春,所以是二诗当作于此间。北魏咸阳王元禧宫人歌,景明元年五月,咸阳王元禧赐死私第。其宫人歌曰:“可怜咸阳王,奈何作事误。金床玉几不能眠,夜蹋霜与露。洛水湛湛弥岸长,行人那得渡。”(《魏书》卷二一上《咸阳王禧传》)(15)魏收:《魏书》,第539页。
褚緭《戏为诗》,《南史》卷六一《褚緭传》:“武帝遣王茂讨(陈)伯之,败走,间道亡命出江北,与子武牙及褚緭俱入魏。魏以伯之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淮南诸军事、平南将军、光禄大夫、曲江县侯……褚緭在魏,魏人欲用之。魏元会,緭戏为诗曰:‘帽上著笼冠,裤上著朱衣,不知是今是,不知非昔非。’魏人怒,出为始平太守。日日行猎,堕马而死。”(16)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95、1497页。《梁书》卷二《武帝纪中》:“天监元年五月戊子,江州刺史陈伯之举兵反,以领军将军王茂为征南将军、江州刺史,率众讨之。六月,陈伯之奔魏,江州平。”(17)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8页。则褚緭天监元年六月随陈伯之奔魏。大约到洛阳后,北魏欲用之,因褚緭是诗得罪魏人,而出为始平太守。此诗作于北魏元会时,则至早作于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梁武帝天监元年502)。
常景《赞四君诗》四首,《魏书》卷八二《常景传》:“廷尉公孙良举为律博士,高祖亲得其名,既而用之。后为门下录事、太常博士。正始初,诏尚书、门下于金墉中书外省考论律令,敕景参议……景淹滞门下积岁,不至显官,以蜀司马相如、王褒、严君平、扬子云等四贤,皆有高才而 无重位,乃托意以赞之……景在枢密十有余年,为侍中崔光、卢昶、游肇、元晖尤所知赏。累迁积射将军、给事中。”(18)魏收:《魏书》,第1802页。据叙述顺序可知常景孝文帝太和间为门下录事,宣武帝正始初仍在门下,大约永平、延昌间为给事中。是四诗大约太和末至景明(496—503)间为门下录事时作于洛阳。宋道玙《临终诗》《挽歌词》(皆佚),《魏书》卷七七《宋道玙传》:“道玙自太学博士转京兆王愉法曹行参军。临死,作诗及挽歌词,寄之亲朋,以见怨痛。”(19)魏收:《魏书》,第1690页。永平元年(508)九月元愉叛乱被杀后,宋道玙因为元愉参军,亦见杀,此前曾作《赠张始均》,临终前作《临终诗》《挽歌词》(后二诗已佚)。
阳固《刺谗》《疾嬖幸》,《北史》卷四七《阳固传》:“宣武末,又作《刺谗》《疾嬖幸》诗二首……明帝即位,除尚书考功郎中,奏诸秀孝考中第者听叙,自固始。”(20)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22页。则阳固是二诗约北魏宣武帝延昌间(512—515)作于洛阳。延昌是宣武帝最后一个年号,正合宣武末之说。温子昇《从驾幸金墉城》,《洛阳伽蓝记》卷一:“瑶光寺北有承明门,有金墉城,即魏氏所筑城。晋永康中惠帝幽于金墉城。东有洛阳小城,永嘉中所筑。城东北角有魏文帝百尺楼,年虽久远,形制如初。高祖在城内作光极殿,因名金墉城门为光极门。又作重楼飞阁,遍城上下,从地望之有如云也。”(21)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校笺》,杨勇校笺,第47页。金墉城在洛阳西北角,《魏书》卷八五《温子昇传》:“熙平初,中尉、东平王匡博召辞人,以充御史,同时射策者八百余人,子昇与卢仲宣、孙搴等二十四人为高第。于时预选者争相引决,匡使子昇当之,皆受屈而去。搴谓人曰:‘来靡旗乱辙者,皆子昇逐北。’遂补御史,时年二十二。台中文笔皆子昇为之。”(22)魏收:《魏书》,第1875页。温子昇为御史始有从驾资格,诗云:“细草缘玉阶,高枝荫桐井。微微夕渚暗,肃肃暮风冷。”(23)徐坚等:《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568页。则该诗最早熙平二年(517)春作于洛阳。具体创作时间未详。崔光韶《送母归养临行赋诗》(已佚),《魏书》卷六六《崔亮传》:“(崔亮从父弟光韶)肃宗初,除青州治中,后为司空骑兵参军,又兼司徒户曹。出为济州辅国府司马,刺史高植甚知之,政事多委访焉。迁青州平东府长史,府解,敕知州事。光韶清直明断,民吏畏爱之。入为司空从事中郎,以母老解官归养,赋诗展意,朝士属和者数十人。”(24)魏收:《魏书》,第1482页崔亮家族本为居于青州之清河崔氏,大约熙平神龟间崔光韶送母归养,临行赋诗,和者数十人,崔光韶原诗及和作皆佚。
温子昇《相国清河王挽歌》,相国清河王即元怿。元怿为侍中,太后又委以朝政,事拟周公、霍公,诗中相国当然指元怿。正光元年七月元怿被杀(25)参见魏收:《魏书》,第592页。,朝野皆为之痛心,温子昇是诗正作于此时。元熙有《绝命诗》二首(26)参见魏收:《魏书》,第504页。,《魏书》卷九《肃宗纪》:“正光元年八月甲寅,相州刺史、中山王熙举兵欲诛(元)叉、(刘)腾,不果见杀。”(27)魏收:《魏书》,第231页。二诗作于元熙被杀前。李谐《释奠诗》、王遵业《释奠侍宴诗》(已佚),《魏书》卷三八《王慧龙传》:“(王慧龙)长子遵业,风仪清秀,涉历经史。……及(崔)光为肃宗讲孝经,遵业预讲,延业录义,并应诏作《释奠侍宴诗》。”(28)魏收:《魏书》,第879页。《魏书》卷九《孝明帝纪》:“正光二年春二月癸亥,车驾幸国子学,讲孝经。三月庚午,帝幸国子学祠孔子,以颜渊配。”(29)魏收:《魏书》,第231页。则正光二年(521)春二月崔光为孝明帝讲《孝经》,王遵业预讲,三月孝明帝幸国子学祠孔子,李谐、王遵业作释奠诗,王诗已佚。
元诩《幸华林园宴群臣于都亭曲水赋七言诗》,华林园在北魏都城洛阳宫中。《魏书》卷一三《皇后列传·宣武灵皇后胡氏》:“太后与肃宗幸华林园,宴群臣于都亭曲水,令王公已下各赋七言诗。太后诗曰:‘化光造物含气贞。’帝诗曰:‘恭己无为赖慈英。’王公已下赐帛有差。”(30)魏收:《魏书》,第1722页。该诗具体创作时间未详,孝明帝元诩即位时只有六岁,在位十三年(515—528),卒年十九岁,即位初几年大约还不能作诗,故是诗大约作于正光(520—524)孝昌(525—527)间。胡太后为司徒安定胡国珍女,有诗才。胡太后还作有杂言诗《杨白花》,怀念情郎杨白花。冯元兴《浮萍诗》,《魏书》卷七九《冯元兴传》:“元叉既赐死,元兴亦被废。乃为浮萍诗以自喻曰:‘有草生碧池,无根绿水上。脆弱恶风波,危微苦惊浪。’”(31)魏收:《魏书》,第1760页。据《元叉墓志》:“孝昌二年三月二十日,诏遣宿卫禁兵二千,夜围公第。”(32)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6册),北京:线装书局,2008年,第20页。则元叉于孝昌二年三月二十日赐死,元叉死,冯元兴亦被废,则冯元兴是诗约孝昌二年(当在三月二十日之后)作于洛阳。元彧曾在其宅第(在洛阳城西法云寺北)的后园中,与宾客游宴赋诗。荆州秀才张裴为五言诗,有清拔之句“异林花共色,别树鸟同声”,元彧赐以蛟龙锦(《洛阳伽蓝记》卷四)(33)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杨勇校笺,第176页。,据《魏书》卷一〇六《地形志》,荆州领南阳、顺阳、新野、襄城等八郡(34)魏收:《魏书》,第2633页。,疑张裴即南阳张氏文士。
萧综《听钟鸣》《悲落叶》,《梁书》卷四九《豫章王综传》:“初,(萧综)母吴淑媛自齐东昏宫得幸于高祖(即梁武帝),七月而生综,宫中多疑之者,及淑媛宠衰怨望,遂陈疑似之说,故综怀之……综在徐州,政刑酷暴。又有勇力,手制奔马。常微行夜出,无有期度。每高祖有敕疏至,辄忿恚形于颜色,群臣莫敢言者。恒于别室祠齐氏七庙;又微服至曲阿拜齐明帝陵。然犹无以自信;闻俗说以生者血沥死者骨,渗,即为父子。综乃私发齐东昏墓,出骨,沥臂血试之;并杀一男,取其骨试之,皆有验,自此常怀异志。普通四年,出为使持节、都督南兖兖徐青冀五州诸军事、平北将军、南兖州刺史,给鼓吹一部。闻齐建安王萧宝寅在魏,遂使人入北与之相知,谓为叔父,许举镇归之。会大举北伐,六年,魏将元法僧以彭城降,高祖乃令综都督众军,镇于彭城,与魏将安丰王元延明相持。高祖以连兵既久,虑有衅生,敕综退军。综惧南归则无因复与宝寅相见,乃与数骑夜奔于延明,魏以为侍中、太尉、高平公、丹阳王……初,综既不得志,尝作《听钟鸣》、《悲落叶辞》,以申其志。大略曰:听钟鸣,当知在帝城。参差定难数,历乱百愁生。去声悬窈窕,来响急徘徊。谁怜传漏子,辛苦建章台。听钟鸣,听听非一所。怀瑾握瑜空掷去,攀松折桂谁相许。昔朋旧爱各东西,譬如落叶不更齐。漂漂孤雁何所栖,依依别鹤夜半啼。听钟鸣,听此何穷极。二十有余年,淹留在京域。窥明镜,罢容色,云悲海思徒揜抑。其《悲落叶》云:悲落叶,连翩下重迭。落且飞,从横去不归。悲落叶,落叶悲,人生譬如此,零落不可持。悲落叶,落叶何时还。夙昔共根本,无复一相关。”(35)姚思廉:《梁书》,第824页。萧综因自认为未受梁武帝重视,又自以为其乃齐东昏侯遗腹子而怀异志,又闻其叔萧宝寅在魏,故最终奔魏。诗中之孤雁、别鹤、落叶正是其漂泊异乡的自喻。《听钟鸣》《悲落叶》正作于自以为不得志之时。诗中云:“二十有余年,淹留在京域。”萧综普通六年(525)奔魏,时年二十四,正合“二十有余年”。《魏书》卷五九《萧综传》:“普泰末,敕迎其(萧综)丧至洛,遣黄门郎鹿悆护丧事,以王礼与公主合葬嵩山。”(36)魏收:《魏书》,第1326页。普泰只有一年(531),萧综约卒于是年,则其在北魏满打满算只生活了六年,所以所谓“京域”只能指建康。《梁书》卷四九《豫章王综传》所载《听钟鸣》《悲落叶》各三首,刚健而质朴是萧综原作,这两组诗大约孝昌元年(525)至建明元年(530)间作于洛阳。《艺文类聚》卷三十所收《听钟鸣》:“历历听钟鸣,当知在帝城。西树隐落月,东窗见晓星。雾露朏朏未分明,乌啼哑哑已流声。惊客思,动客情,客思郁纵横。翩翩孤雁何所栖,依依别鹤半夜鸣。今岁行已暮,雨雪向凄凄。飞蓬旦夕起,杨柳尚翻低。气郁结,涕滂沱。愁思无所托,强作听钟歌。”《艺文类聚》卷八八所录《悲落叶》:“悲落叶,联翩下重叠,重叠落且飞,从横去不归。长枝交荫昔何密,黄鸟关关动相失。夕蕊杂凝露,朝花翻乱日。乱春日,起春风,春风春日此时同。一霜两霜犹可当,五晨六旦已飒黄。乍逐惊风举,高下任飘扬。悲落叶,落叶何时还。夙昔共根本,无复一相关。各随灰土去,高枝难重攀。”(37)欧阳询:《艺文类聚》,汪绍楹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39、1509页。显然是踵事增华之作,即便是萧综的作品也是他后来的改作,也有可能是北朝末好事者将萧综之诗杂糅改作而成再托于萧综名下。
元恭《联句诗》,普泰二年(532)正月,元恭与元翙、元翌、薛孝通等联句(《北史》卷三六《薛辩传》)(38)参见李延寿:《北史》,第1334页。。元恭《(失位咏怀)诗》,普泰二年夏四月,废帝广陵王元恭失位而咏怀赋诗(《魏书》卷一一《废出三帝纪·前废帝广陵王恭》)(39)魏收:《魏书》,第278页。。卢元明、魏收皆作有《晦日泛舟应诏》,《魏书》卷四七《卢元明传》:“永安初,长兼尚书令、临淮王彧钦爱之。及彧开府,引为兼属,仍领部曲。出帝登阼,以郎任行礼,封城阳县子,迁中书侍郎。永熙末,居洛东缑山,乃作幽居赋焉。于时元明友人王由居颍川,忽梦由携酒就之言别,赋诗为赠。及明,忆其诗十字云:‘自兹一去后,市朝不复游。’元明叹曰:‘由性不狎俗,旅寄人间,乃今有梦,又复如此,必有他故。’经三日,果闻由为乱兵所害。寻其亡日,乃是得梦之夜。”(40)魏收:《魏书》,第1060页。永熙一共三年(532—534),则永安至永熙二年(528—533)间卢元明在洛阳为官。《北齐书》卷三七《魏收传》:“永安三年,除北主客郎中。节闵帝立……迁散骑侍郎,寻敕典起居注,并修国史,兼中书侍郎,时年二十六。孝武初,又诏收摄本职,文诰填积,事咸称旨。”(41)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484页。则永安三年至永熙二年间魏收亦在洛阳为官。卢元明诗云:“轻灰吹上管,落蓂飘下蒂。迟迟春色华,晼晼年光丽。”魏收诗云:“袅袅春枝弱,关关新鸟呼。棹唱忽逶迤,菱歌时顾慕。”(42)欧阳询:《艺文类聚》,汪绍楹点校,第61页。皆写春景,诗题亦相同,似同时作。卢、魏二诗大约永安三年至永熙二年间某个春季的晦日泛舟应诏而作。永熙三年可称永熙末,则卢元明大约是年隐居缑山(今河南偃师府店镇),《梦友人王由赋别诗》作于此期间。
(2)隋。萧悫《奉和咏龙门桃花》,萧悫为梁上黄侯萧晔子,萧晔与萧纲交好,在萧纲为太子时,萧晔卒于晋陵太守任上,萧悫北齐天保间入邺城,距萧晔去世已近二十年,萧悫后入隋为记室参军,则萧悫入北时约刚中年,在北朝生活约三十余年。龙门在洛阳南郊,诗云:“旧闻开露井,今见植龙门。树少知非塞,花高异少原。”(43)徐坚等:《初学记》,第675页。则作者是亲临龙门,且之前已入关到过少陵塬,萧悫当是北齐亡后入北周。北齐时,洛阳因战乱而雕敝,北周末灭北齐,洛阳入其版图,尚无时间兴建。入隋后,洛阳复兴地位亦渐高,是诗大约入隋后到洛阳而作。
隋炀帝曾三次自洛阳出发幸江都,《隋书》卷三《炀帝纪上》:“大业元年八月壬寅,上御龙舟,幸江都……五年春正月丙子,改东京为东都……六年三月癸亥,幸江都宫。”(44)魏徵等:《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2、72、75页。《隋书》卷四《炀帝纪下》:“大业十二年秋七月甲子,幸江都宫。”(45)魏徵等:《隋书》,第90页。杨广《泛龙舟》:“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46)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682页。杨广曾为扬州总管,故称之为旧镇。该诗作于大业元年南下江都前离开洛阳时。虞世基《奉和幸江都应诏》(南国行周北)中描写了南巡的排场,因是前往江都,又描绘了杨广以前为扬州总管时的功绩,“冬律初飞管,阳鸟正衔芦。”则出发时为初冬,大业元年八月壬寅(八月十六)下诏幸江都,是年有闰七月,则八月已相当于原先的九月,下诏到出发应是九月初了,已是原先的十月了,是可称初冬了。隋炀帝三次幸江都,只有第一次是出发时已初冬了,故是诗即大业元年从隋炀帝至江都前离开洛阳时作。虞世基《奉和幸江都应诏》(巡游光帝典)云:“方陪觐东后,登封禅肃然。”(以上二首见于《艺文类聚》卷三九)(47)欧阳询:《艺文类聚》,汪绍楹点校,第699页。,东后即东方司春之神,则此行是在春季,诗中亦描写巡行之排场,是诗大约大业六年春从隋炀帝至江都离开洛阳时作。隋炀帝原诗已佚。庾自直诗云:“二龙承玉轴,万绮翊林塘。纵观此何事,巡驾幸维扬。伊雒山川转,江河道路长。照日秋原净,分花曲水香。稻粱叨岁月,羽翮仰恩光。”(48)李昉等:《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第820页。可见此行的目的地是江都,季节是秋季。第三次幸江都时洛阳早已称东都,季节亦合。故该诗大业十二年(616)秋八月离开洛阳前所作。杨广原诗已佚(49)参见任晓勇:《隋炀帝“下扬州”相关诗歌考释》,《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南国行周北”一首在《文苑英华》中题为虞世南作,在《初学记》中该诗题虞茂作,虞世基字茂世,世和基分别犯唐太宗和唐玄宗讳,而以其字称之其中亦有文字犯讳,故省世字而单称茂,可见《初学记》编者亦知该诗为虞世基作,故此处亦以虞世基所作。杨广《四时白纻歌》今存《东宫春》《江都夏》则为幸江都过程中作,春季从洛阳出发作《东宫春》,夏季在江都作《江都夏》,三次幸江都,只有第二次是春季从江都出发,《东宫春》正作于出发时。
杨广《冬至乾阳殿受朝》,薛道衡、牛弘、许善心皆作有《奉和冬至乾阳殿受朝应诏》,乾阳殿为隋东京洛阳之正殿。《隋书》卷三《炀帝纪上》:“大业二年春正月辛酉,东京成,赐监督者各有差……夏四月庚戌,上自伊阙,陈法驾,备千乘万骑,入于东京……三年三月辛亥,车驾还京师。”(50)魏徵等:《隋书》,第65、67页。则大业二年春东京洛阳宫殿建成,是年四月至三年隋炀帝在洛阳。杨广诗云:“新邑建嵩岳,双阙临洛阳。”所谓“新邑”显然指新建的洛阳城。又云:“元首乏明哲,股肱贵惟良。舟楫行有寄,庶此王化昌。”(51)徐坚等:《初学记》,第346页。表达即位不久的新皇对人才的渴求。故是四诗约大业二年冬至日作于洛阳。杨广《长乐宫赋诗》,《隋书》卷二二《五行志》:“大业十一年,炀帝自京师如东都,至长乐宫,饮酒大醉,因赋五言诗。其卒章曰:‘徒有归飞心,无复因风力。’令美人再三吟咏,帝泣下沾襟,侍御者莫不欷歔。”(52)魏徵等:《隋书》,第639页。《隋书》卷四《炀帝纪下》:“大业十一年冬十月壬戌,上至于东都。”(53)魏徵等:《隋书》,第89页。则是诗约大业十一年冬作于洛阳长乐宫,是诗仅剩两句。
薛道衡《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隋书》卷五八《许善心传》:“大业元年,转礼部侍郎……又太史奏帝即位之年,与尧时符合,善心议,以国哀甫尔,不宜称贺。述讽御史劾之,左迁给事郎,降品二等……四年,撰《方物志》奏之……七年,从至涿郡,帝方自御戎以东讨,善心上封事忤旨,免官。”(54)魏徵等:《隋书》,第1428页。则许善心大业元年至七年间为给事郎。杨素大业二年七月去世前作有《赠薛番州》,则至少大业二年上半年薛道衡尚在番州。大业二年冬至薛道衡作《奉和冬至乾阳殿受朝应诏》,则大业二年下半年已经回到洛阳。《资治通鉴》卷一八《隋纪四》:“帝以启民可汗将入朝,欲以富乐夸之。太常少卿裴蕴希旨,奏括天下周、齐、梁、陈乐家子弟,皆为乐户,其六品以下至庶人,有善音乐者,皆直太常。帝从之。于是四方散乐,大集东京,阅之于芳华苑积翠池侧有。……大业三年春正月朔旦,大陈文物。时突厥启民可汗入朝,见而慕之,请袭冠带。”(55)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5626-5627页。薛诗云:“京洛重新年,复属月轮圆。”(56)徐坚等:《初学记》,第374页。诗中铺叙了正月百戏盛陈的热闹场面,约大业三年上元节,许善心于洛阳作《戏场》(已佚)描写迎接启民可汗百戏杂陈的盛况。薛道衡作是诗和之(57)参见赵以武:《唱和诗研究》,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327页。。
2.荥阳郡
曹魏时分河南郡置荥阳郡,治荥阳县(今河南荥阳市东北),西晋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郑州市大部(除了巩义市、登封市等)、新乡市之原阳县(该县今在黄河北,当时在黄河南)。
隋。虞世基《汴水早发应令》:“銮跸临河济,裘冕肃柴禋。启行分七萃,备物象三辰。祁祁亘原隰,济济咸缙绅。阳谷升朝景,青丘发早春。兖衣敷帝则,分器叙彝伦。”(58)李昉等:《文苑英华》,第876页。这显然是对皇帝的称颂,而銮跸也正是指天子的车驾。这里的汴水是指古汴渠(自荥阳至彭城注入泗水),而别称为汴河的通济渠是大业元年开凿的。《隋书》卷二《高祖纪下》:“开皇十四年十二月乙未,东巡狩。十五年春正月壬戌,车驾次齐州,亲问疾苦。丙寅,旅王符山。庚午,上以岁旱,祠太山,以谢愆咎。大赦天下……三月己未,至自东巡狩。”(59)魏徵等:《隋书》,第39、40页。开皇十四年十二月乙未即十二月初五(595年1月21日),开皇十五年正月壬戌即正月初三(595年2月17日)齐州治历城(今山东济南)。正月丙寅即正月初七(595年2月21日),正月庚午即正月十一(595年2月25日)。则隋文帝开皇十四年末出发东巡,至十五年初先至齐州,然后南下至兖州泰山郡祠泰山。虞世基作为内史舍人随行。诗中所写地名如河济等正指齐地,所写季节正为春季。“裘冕肃柴禋”正指祭祀。与此行地点、季节、目的相合。是诗大约开皇十五年春隋文帝结束东巡回程途径汴水时,应随行的太子勇之令而作。刘孝孙《早发成皋望河》,成皋治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成皋于大业末、武德初为王世充所占,诗中有惝恍魂、延伫叹逝语,当未没入王世充时所作(60)参见陈尚君:《唐代文学丛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2页。。
3.河内郡
河内郡始置于秦,治怀县(今河南焦作市武陟县西南)。西晋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焦作市大部等地区,移治野王县(今河南焦作市泌阳市)。
北齐。高昂《从军与相州刺史孙腾作行路难》,《北齐书》卷一八《孙腾传》:“高祖进军于邺,初留段荣守信都,寻遣荣镇中山,仍令腾居守。及平邺,授相州刺史,改封咸阳郡公,增邑通前一千三百户。”(61)李百药:《北齐书》,第234页。《北齐书》卷一《神武帝纪上》:“魏中兴元年(531)十一月,攻邺,相州刺史刘诞婴城固守……永熙元年(532)正月壬午,拔邺城,据之……四月既而神武至洛阳,废节闵及中兴主而立孝武。”(62)李百药:《北齐书》,第7、9页。则孙腾为相州刺史在高欢攻取邺城后。而高欢在攻占邺城后,又进攻洛阳。《北齐书》卷二一《高昂传》:“后废帝立,(高昂)除使持节、冀州刺史以终其身。仍为大都督,率众从高祖破尔朱兆于广阿。及平邺,别率所部领黎阳及斛斯椿衅起,高祖南讨,令昂为前驱。武帝西遁,昂率五百骑倍道兼行,至于崤陕,不及而还。寻行豫州刺史,仍讨三荆诸州不附者,并平之。”(63)李百药:《北齐书》,第294页。可见高昂亦协助高欢攻取邺城,并随高欢继续南下进攻洛阳。诗云:“卷甲长驱不可息,六日六夜三度食。初时言作虎牢停,更被处置河桥北。回首绝望便萧条,悲来雪涕还自抑。”(《太平广记》卷二百引《谈薮》)(64)李昉等:《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1504页。虎牢在今河南荥阳,河桥在今河南孟州市西南、孟津东北黄河上,自邺城南下再沿黄河至洛阳正是先过虎牢再经河桥。可见此诗正作于永熙元年四月随高欢进攻洛阳经过河桥一带时。结合上引史料和诗题,可知孙腾亦随高欢进攻洛阳,否则不能称“与相州刺史孙腾”,可能孙腾亦作有《行路难》(已佚)。
4.弘农郡
西晋时弘农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辖三门峡市大部(不包括义马市和卢氏县),洛阳市洛宁县,以及陕西省辖渭南市之潼关县、华阴市,等等。治弘农县(今河南三门峡市灵宝市北),华阴在潼关以西,属于关陇文化区。所以此处考证的是弘农郡华阴以东地区的诗歌。
(1)北齐。颜之推《从周入齐夜度砥柱》,《北齐书》卷四五《颜之推传》:“时(萧)绎已自立,以(颜)之推为散骑侍郎,奏舍人事。后为周军所破。大将军李显庆重之,荐往弘农,令掌其兄阳平公远书翰。值河水暴长,具船将妻子来奔,经砥柱之险,时人称其勇决。显祖见而悦之,即除奉朝请,引于内馆中,侍从左右,颇被顾眄。……曾撰《观我生赋》,文致清远,其词曰:‘……试拂蓍以贞筮,遇交泰之吉林(自注:之推闻梁人返国,故有奔齐之心。以丙子岁旦筮东行吉不,遇《泰》之《坎》,乃喜曰:“天地交泰而更习,坎重险,行而不失其信,此吉卦也,但恨小往大来耳。”后遂吉也)。譬欲秦而更楚,假南路于东寻。乘龙门之一曲,历砥柱之双岑。冰夷风薄而雷响,阳度山载而谷沉。侔挈龟以凭浚,类斩蛟而赴深。昏扬舲于分陕,曙结缆于河阴(自注:水路七百里一夜而至)。追风飙之逸气,从忠信以行吟。’”(65)李百药:《北齐书》,第617、623页。西魏陷江陵是在承圣三年(554)十一月辛亥,十二月辛未西魏杀害萧绎。西魏陷江陵后,颜之推即在西魏掌阳平公李远书翰。在西魏听闻齐朝以礼遣送梁朝文士,所以希望前往北齐,再通过北齐回到南朝,据颜之推自注可知其自西魏前往北齐是在丙子岁即西魏恭帝三年、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砥柱在河南三门峡市沿岸黄河中,故颜之推是诗即作于天保七年。
(2)北周。鲁同群以为庾信《拟咏怀》第一、五、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六首诗中所述如“移住华阴下,终为关外人”,“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等乃实景描述,数诗约作于保定四年(564)庾信任弘农太守(治弘农县,今河南三门峡市灵宝市北)时,这一组诗最终亦写定于弘农太守任上(66)参见鲁同群:《庾信年谱》,见范子烨主编:《中古作家年谱汇考辑要》卷三,西安:世界图书有限公司,2014年,第693页。。
(二)豫州
1.汝南郡
西汉时置汝南郡,治上蔡县(今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西南),后移治平舆县(今河南驻马店市平舆县北),西晋时分汝南郡立汝阴郡,汝南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驻马店市大部(不包括泌阳县、新蔡县等)、信阳市的淮北以北地区的西部(息县等)等,治新息县(今河南信阳市息县)。
北魏。元宏《別任城王澄》(已佚),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元澄从孝文帝南伐,十二月二十八日到达悬瓠,十九年正月初一孝文帝在悬瓠朝会群臣,此后元澄因病回洛阳,离开悬瓠前孝文帝在汝水边为元澄作诗送别,详见上文对崔光等游宴应诏诗之考证。元宏《悬瓠方丈竹堂飨侍臣联句》,《北史》卷三五《郑道昭传》:“郑道昭,字僖伯,少好学,综览群言。兼中书侍郎,从征沔北。孝文飨侍臣于县瓠方丈竹堂,道昭与兄懿俱侍坐。乐作酒酣,孝文歌曰:‘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彭城王勰续曰:‘愿从圣明兮登衡、会,万国驰诚混日外。’郑懿歌曰:‘云雷大振兮天门辟,率土来宾一正历。’邢峦歌曰:‘舜舞干戚兮天下归,文德远被莫不思。’道昭歌曰:‘皇风一鼓兮九地匝,戴日依天清六合。’孝文又歌曰:‘遵彼汝坟兮昔化贞,未若今日道风明。’宋弁歌曰:‘文王政教兮晖江沼,宁如大化光四表。’孝文谓道昭曰:‘自比迁务虽猥,诸才俊不废咏缀,未若今日。’遂命邢峦总集叙记。‘当尔之年,卿频丁艰私,每眷文席,常用 慨然。’寻正除中书郎,累迁国子祭酒。”(67)李延寿:《北史》,第1304页。《魏书》卷一九中《任城王传》:“车驾南伐,留(元)澄居守,复兼右仆射。……萧宝卷遣其太尉陈显达入寇汉阳。是时高祖不豫,引澄入见清徽堂。诏曰:‘显达侵乱,沔阳不安,朕不亲行,莫攘此贼。朕疾患淹年,气力惙弊,如有非常,委任城大事。是段任城必须从朕。’澄涕泣对曰:‘臣谨当竭股肱之力,以命上报。’遂从驾南伐。高祖崩,澄受顾命。”(68)魏收:《魏书》,第469页。太和二十一年八月孝文帝南伐,九月至新野,其后一直在汉沔一带,太和二十二年正月朝飨群臣于新野行宫,三月至悬瓠,七月萧鸾卒,礼不伐丧,而于九月离开悬瓠,班师(《魏书》卷七下《孝文帝纪下》)(69)参见魏收:《魏书》,第182-184页。。孝文帝与彭城王勰、郑道昭、邢峦、宋弁等联句赋诗约即作于此时,因元澄留守洛阳并未随行,而不在联句之列。诗中有一统江左的豪情,似非作于九月丙午南征未成班师时,故联句大约在太和二十二年(498)春夏之交。《元和郡县志》卷九:“汝阳县,本汉旧县也,属汝南郡。晋属汝南国,宋属汝阳郡。隋开皇二年罢郡,县属豫州。仁寿四年改豫州为溱州,以县属焉。大业二年,又移于今理,属蔡州。州理城,古悬瓠城也。汝水屈曲形若垂瓠,故城取名焉。”(70)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贺次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8页。汝阳县即今河南驻马店市汝南县。悬瓠古城正在此。太和二十三年三月陈显达侵占马圈戍(今河南镇平县南),三月初一(499年3月31日)孝文帝带病南伐,四月初一(499年4月26日)在谷塘原(在今河南邓州市东南)病逝(《魏书》卷七下《孝文帝纪下》)(71)参见魏收:《魏书》,第185页。。此次南伐元澄随行,此次并非至悬瓠一带,且孝文帝病重也不大可能联句,亦证此联句诗作于元澄留守洛阳之太和二十二年南伐至悬瓠时。
2.陈郡
秦置陈郡,治陈县(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汉代时称陈郡(国)、淮阳郡(国),西晋太康二年并入梁国,惠帝时复置陈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辖周口市大部(不包括市区、项城市、西华县、扶沟县等)。
隋。李密《淮阳感秋》,《旧唐书》卷五三《李密传》:“(杨)玄感败。(李)密乃间行入关,为捕者所获。时炀帝在高阳,密与其党俱送帝所,谓其徒曰:‘吾等之命,同于朝露,若至高阳,必为葅醢。今在道中,犹可为计,安得行就鼎镬,不规逃避也!’众然之……行至邯郸,密等七人穿墙而遁。抵平原贼帅郝孝德,孝德不甚礼之,密又舍去。诣淮阳,隐姓名,自称刘智远,聚徒教授。经数月,郁郁不得志,为五言诗曰:‘金风荡初节,玉露雕晚林。此夕穷涂士,郁陶伤寸心。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诗成而泣下数行。时人有怪之者,以告太守赵佗,下县捕之,密又亡去。会东郡贼帅翟让聚党万余人,密往归之。”(72)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209页。《隋书》卷四《炀帝纪下》:“大业九年六月乙巳,礼部尚书杨玄感反于黎阳。丙辰,玄感逼东都……八月壬寅,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等破杨玄感于阌乡,斩之。余党悉平。”(73)魏徵等:《隋书》,第84页。大业九年八月平杨玄感,李密被捕,是时已为仲秋,行至邯郸,李密逃亡,至淮阳(治今河南淮阳)作是诗。
3.梁郡
秦时置砀郡,治睢阳县(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改称梁国,西晋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辖商丘市大部(不包括民权县、睢县、永城市)等(74)梁郡虽然一度在南朝如刘宋、梁代版图中,但此地属于中原地区,且大多数时间在北朝版图内,故梁郡在宋、梁版图内时期的诗作,亦列北朝中原诗一并考述。。
(1)南朝宋。鲍照《见卖玉器者》,诗云:“我方历上国,从洛入函辕。”则鲍照曾至中原一带。钱振伦以为元嘉二十二年,衡阳王义季都督豫州之梁郡(治下邑,今安徽砀山县),鲍照在刘义季幕府,曾到过梁郡,并以为曾向西至洛阳游历,作《见卖玉器者》(75)钱仲联:《鲍参军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382-383页。。鲍照到过梁郡是可能的,但洛阳此时在北魏统治下,鲍照想来难以前往,梁郡已属于中原,鲍照是以洛阳一带代指他到过的中原,故是诗约作于梁郡一带。
(2)南朝梁。无名氏《北军为韦睿歌》,《南史》卷五一《梁宗室·临川王宏》:“(天监)四年,武帝诏宏都督诸军侵魏。宏以帝之介弟,所领皆器械精新,军容甚盛,北人以为百数十年所未之有。军次洛口,前军克梁城。宏部分乖方,多违朝制,诸将欲乘胜深入,宏闻魏援近,畏懦不敢进,召诸将欲议旋师。吕僧珍曰:‘知难而退,不亦善乎。’宏曰:‘我亦以为然。’……北军歌曰:‘不畏萧娘与吕姥,但畏合肥有韦武。’武谓韦睿也。”(76)姚思廉:《南史》,第1275页。萧吕指想要退兵的萧宏、吕僧珍。是诗约天监四年作于梁城。
(3)隋。卢思道《游梁城》,开皇元年九月,伐陈,命尚书左仆射高颎节度诸军,卢思道随高颎南征,为颎作《檄陈文》,是诗大约是年冬伐陈途中经过梁城(治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作(77)参见刘曙光:《卢思道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诗云:“扬镳历汴浦,回扈入梁墟。汉藩文雅地,清尘暖有余……亭皋落照尽,原野冱寒初。鸟散空城夕,烟销古树疏。”(78)李昉等:《文苑英华》,第1583页。写秋冬之际,正与高颎开皇元年伐陈时节相合。无名氏《挽舟者歌》,《古诗纪》卷一三九:“《海山记》曰:炀帝御龙舟,夜半闻歌者甚悲,帝遣人求之不得(歌曰):‘我儿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前去三十程,此身安可保。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安得义勇儿,烂此无主尸。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79)冯惟讷:《古诗纪》,《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8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13页。大业元年开凿通济渠后,隋炀帝三次下江都,第一次是大业元年八月,第二次是大业六年三月,第三次是大业十二年七月。大业十年征辽东(80)参见魏徵等:《隋书》,第65、75、90、87页。。据诗中所述作于征辽东之后,征辽东是大业十年,则是诗当作于第三次下江都过隋堤时,此时已多有饥馑,时局动荡,与诗中描写正合。隋堤在今河南商丘至永城一带,此处据江都还远,与诗中“前去三十程”正合。
4.汝阴郡
曹魏时分汝南郡置,西晋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辖驻马店市之新蔡县等、信阳市之淮滨县等,以及安徽省辖阜阳市大部,治汝阴县(今安徽阜阳市)。
隋。杨广作《早渡淮》,诸葛颍、蔡允恭、弘执恭、虞世南皆作有《奉和出颍至淮应令》,结合诸葛、蔡、弘、虞四人之诗,知杨广之诗作于开皇二十年十一月封杨广为太子之后,否则不称“应令”。《隋书》卷三《炀帝纪上》:“仁寿初,奉诏巡抚东南。”(81)魏徵等:《隋书》,第61页。是时通济渠尚未开凿(开凿于大业初),故自颍水渡淮,据虞世南诗:“良晨喜利涉,解缆入淮浔。寒流泛鹢首,霜吹响哀吟。潜鳞波里跃,水鸟浪前沉。邗沟非复远,怅望悦神襟。”可知此行的目的地正是广陵,时值秋季。颍水在今安徽颍上县东南注入淮河,所谓出颍至淮正是此地,仁寿一共四年,则仁寿初约指仁寿元年。杨广诗云:“清霞转孤屿,锦帆出长圻。潮鱼时跃浪,沙禽鸣欲飞。会待高秋晚,愁因逝水归。”(诸诗并见于《初学记》卷六)(82)徐坚等:《初学记》,第129页。,则作于秋季,故杨广之作及诸和诗约仁寿元年(601)秋作于颍淮交界处(今安徽颍上县东南)(83)任晓勇:《隋炀帝“下扬州”相关诗歌考释》,《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隋书》卷二《高祖纪下》:“仁寿元年三月壬辰,以豫章王暕为扬州总管。”(84)魏徵等:《隋书》,第46页。也许此次巡抚,既是太子又是前任扬州总管的杨广对新任扬州总管工作的指导。《文苑英华》卷一百七十录诸葛颍、蔡允恭、弘执恭、虞世南诗,皆作有《奉和出颍至淮应制》(85)参见李昉等:《文苑英华》,第819页。, 隋炀帝即位后南巡皆在通济渠开通后,已无需自颍水渡淮,故当以《初学记》作“应令”为是。
5.沛郡
西汉时分秦泗水郡立沛郡,治相县(今安徽淮北市濉溪县西北),汉末曹操分沛郡立谯郡。西晋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安徽省辖宿州市大部(不包括砀山县、泗县等)、淮北市大部、蚌埠市北部(固镇县、五河县),江苏省辖徐州市北部(丰县、沛县等)。
隋。卢思道《春夕经行留侯墓》,作于开皇二年(582)卢思道随高颎征陈途中经张良墓时(86)刘曙光:《卢思道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太平寰宇记》卷一五:“张良墓在(沛)县东南六十里。有庙。”(87)乐史:《太平寰宇记》,王文楚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01页。诗中感慨对汉朝建立有大功的张良,身后坟墓荒凉,抒发对历史和人生的无奈。
(三)徐州
下邳郡
西晋时下邳国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江苏省辖徐州市东部(新沂市、邳州市、睢宁县)、宿迁市之泗阳县以及安徽省辖宿州市之泗县等,治下邳(今江苏徐州邳州市南)。
南朝梁。庾信《反命河朔始入武州》,《梁书》卷三《武帝纪下》:“中大通五年(533)六月己卯,魏建义城主兰宝杀魏东徐州刺史,以下邳城降。秋七月辛卯,改下邳为武州。”(88)姚思廉:《梁书》,第77页。侯景之乱中,武州又入东魏,东魏孝静帝武定八年(550)重新称为东徐州。《魏书》卷九八《岛夷萧衍传》:“武定三年秋,又遣散骑常侍徐君房、通直常侍庾信朝贡。”(89)魏收:《魏书》,第2178页。诗云:“受诏祁连返,申威疏勒还”(90)欧阳询:《艺文类聚》,汪绍楹点校,第489页。,正是喻指出使返国。是诗大约大同十一年(545)出使东魏后返回建康途径下邳(治今江苏睢宁县北古邳镇东)作。
(四)兖州
东郡西部
东郡始置于秦,西晋时该地时而称东郡时而称濮阳国,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安阳市滑县南部、省辖濮阳市南部,山东菏泽市之鄄城县、郓城县,治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市西南)。东郡西部(河南省辖安阳市之滑县以南,濮阳市区南)属中原文化区,东郡其余地区属齐鲁文化区。
隋。孔德绍《登白马山护明寺》,《太平寰宇记》卷九《河南道九》:“白马县,本卫之曹邑。汉以为县,属东郡。以地有白马山,因为县名。隋开皇三年属汴州,九年属杞州,十六年改杞州为滑州,县又属焉。白马山在县东北三十四里。《开山图》云:‘有白马群行山上,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津与县,葢取此山为名。”(91)乐史:《太平寰宇记》,王文楚等点校,第161页。《隋书》卷七六《孔德绍传》:“会稽孔德绍,有清才,官至景城县丞。窦建德称王,署为中书令,专典书檄。及建德败,伏诛。”(92)魏徵等:《隋书》,第1749页。则孔德绍曾为窦建德臣僚,白马县(治今河南滑县旧县城东),此地属窦建德控制区,则是诗约作于五凤元年(618)至五凤四年窦建德战败前。
二、齐鲁地区
(一)豫州
鲁郡
鲁国为周公旦封地,都曲阜(今山东济宁市曲阜市东),秦时在此治薛郡,治鲁县(今山东济宁市曲阜市),西汉改薛郡为鲁国,治所不变。三国时改称鲁郡,西晋时复称鲁国。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辖济宁市西部(曲阜市、泗水县、邹城市)以及枣庄市北部滕州市等。
北齐。陈昭《聘齐经孟尝君墓》,《北史》卷二十《尉瑾传》:“初,瑾为聘梁使,梁人陈昭善相,谓瑾曰:‘二十年后当为宰相。’瑾出,私谓人曰:‘此公宰相后,不过三年,当死。’昭后为陈使主,兼散骑常侍,至齐。瑾时兼右仆射,鸣驺铙吹。昭复谓人曰:‘二年当死。’果如言焉。德载位通直散骑侍郎。”(93)李延寿:《北史》,第736页。尉瑾为尚书右仆射之天统二年正好有陈人聘齐,则使者当为陈昭,上推二十年,则尉瑾南聘时,约为梁大同末、中大同初(94)参见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680页。。《太平寰宇记》卷一五:“孟尝君冢在(滕)县南五十里”(95)乐史:《太平寰宇记》,王文楚等点校,第303页。,大约天康元年(天统二年466)陈昭聘北齐时经过古薛城孟尝君墓(在今滕州市官桥镇)凭吊之而作是诗。《北齐书》卷八《后主传》:“天统二年正月丙申,以吏部尚书尉瑾为尚书右仆射。二月壬子,陈人来聘……十二月乙丑,陈人来聘。”(96)李百药:《北齐书》,第98页。则天统二年陈两次聘齐,诗云:“薛城观旧迹,征马屡徘徊。盛德今何在,唯余长夜台。苍茫空垄路,憔悴古松栽。悲随白杨起,泪想雍门来。泉户无关走,鸡鸣谁为开”(《文苑英华》卷三○六)(97)李昉等:《文苑英华》,第1566页。。诗中所述为冬景,咏孟尝君事迹,悲凉景象渲染物是人非的感伤,则大约陈昭是天统二年十二月那次聘陈的使者。且十二月距年初尉瑾为仆射已一年,二十年前陈昭言尉瑾为相三年当卒,他年底到邺城时,尉瑾已为相一年,故云还有两年尉瑾卒。
(二)兖州
1.济北郡(国)
秦时分齐郡置济北郡,治博县(今山东泰安市东南),北部和西部沿当时的黄河,辖境北至今河北沧州、东北沿渤海、东至今山东滨州阳信县、邹平县一线,南至今山东泰安、西至今山东德州平原县、聊城东阿县一线。西汉时济北郡中部分出济南郡,北部分出平原郡,南部分出泰山郡,东汉时济北国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平阴县,泰安肥城市、宁阳县东北部等。西晋初将东郡之东阿(今山东聊城市阳谷县东北)、谷城(今山东济南市平阴县西南)、临邑(今山东聊城市东阿县)三县划归济北国,于是西晋时济北国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聊城市西南部(阳谷县、东阿县),济南市之平阴县,泰安市之肥城市等,治卢子城(今山东济南市平阴县西南)。
东魏北齐。庾信《经陈思王墓》,在《文苑英华》中题为庾肩吾作,庾肩吾没有到过北方,当是庾信诗误为庾肩吾诗。《太平寰宇记》卷一三《河南道一三》:“鱼山,一名吾山。《汉书·沟洫志》:武帝临河决,作《瓠子歌》曰: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怫郁兮迫冬日。吾山即鱼山……魏陈思王曹植尝登此山,有终焉之志,遂葬其西,亦其所封国也。周回十二里”(98)乐史:《太平寰宇记》,王文楚等点校,第254页。。曹植墓即在今山东东阿县鱼山上。《魏书》卷九八《岛夷萧衍传》:“武定三年秋,又遣散骑常侍徐君房、通直常侍庾信朝贡。”(99)魏收:《魏书》,第2178页。是诗大约武定三年(梁大同十一年545)秋出使东魏经过曹植墓时作,除此次外,庾信没有到过今山东境内。
2.济阴郡
西汉时分梁郡置济阴郡,西晋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辖菏泽市西部(市区、定陶区、武成县、单县、东明县等)等,治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
东魏北齐。阳休之《赠马子结兄弟》,《北齐书》卷四四《孙灵晖传》:“马子结者,其先扶风人也。世居凉土,太和中入洛。父祖俱清官。子结兄弟三人,皆涉文学。阳休之牧西兖,子廉、子尚、子结与诸朝士各有诗言赠,阳总为一篇酬答,即诗云:‘三马俱白眉’者也。”(100)李百药:《北齐书》,第596页。《北齐书》卷四二《阳休之传》:“河清三年,出为西兖州刺史。天统初,征为光禄卿,监国史。”(101)李百药:《北齐书》,第562页。河清三年(564)阳休之为西兖州(治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刺史,与马子结兄弟唱和,是诗大约作于此时。
(三)冀州
平原郡
汉景帝四年(前153)分济北郡北部立平原郡,治平原县(今山东德州平原县南)。在黄河以南,属青州。东汉时黄河改道,平原郡包括治所在内的北部地区,在黄河以北,平原郡仍属青州,东汉建安末平原郡由青州划归冀州,魏、西晋时亦属冀州,仍治平原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平原郡由冀州划归济州。平原郡属齐文化区。大约太安元年陆机为平原内史时作《齐讴行》描写齐地风土(102)参见刘运好:《二陆年谱》,见范子烨主编:《中古作家年谱汇考辑要》卷二,第107页。。可见在陆机亦即当时人看来平原郡仍属齐地。
北齐。无名氏《崔伯谦歌》,天保初,博陵崔伯谦为济北太守,有善政,民作歌“崔府君,能治政,易鞭鞭,布威德,民无争。”颂之(《北齐书》卷四六《崔伯谦传》)(103)参见李百药:《北齐书》,第642页。。济州治卢县(今山东聊城市茌平县西南古黄河南岸),济北郡亦治卢县。是诗大约天保初作于这一带。
(四)司州
阳平郡东部
曹魏黄初二年(221)分魏郡东部、东郡西部置阳平郡,治馆陶县(今河北馆陶县)。西晋泰始二年(266)阳平郡南部析置顿丘郡,此后阳平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北邯郸市之馆陶县,山东聊城市之莘县、冠县等,移治元城县(今河北大名县东)。阳平郡东部(即今山东莘县、冠县等)原属东郡,属于齐鲁文化区。
隋。卢思道《上巳禊饮》,《隋书》卷五七《卢思道传》:“高祖为丞相,迁武阳太守,非其好也。为《孤鸿赋》以寄其情……开皇初,以母老,表请解职,优诏许之。”(104)魏徵等:《隋书》,第1398页。《周书》卷八《静帝纪》:“大象二年九月壬子,丞相去左右之号,随公杨坚为大丞相。”(105)令狐德棻:《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134页。则卢思道为武阳太守在大象二年冬至开皇元年。北周建德七年(578)置武阳郡,辖乐平县(北齐改阳平县,今山东莘县城关)、莘亭(今山东莘县北)、武阳县(今山东莘县西南),治乐平县(106)参见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39页。。诗云:“山泉好风景,城市厌嚣尘。聊持一樽酒,共寻千里春。余光下幽桂,夕吹舞青苹。何言出关后,重有入林人。”所谓出关,即出函谷关,武阳郡正在关外,想要出世之心情亦与作《孤鸿赋》相合,该诗大约即作于为武阳太守时(107)倪其心:《关于卢思道及其诗歌》,《文学遗产》1981年第2期。。大定元年二月改为开皇元年,此诗写于上巳,则已是开皇元年三月,大约春夏之际卢思道即表请解职。
(五)青州
东莱郡
汉置东莱郡,治掖县(治今山东烟台市莱州市),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辖烟台市大部(不包括莱阳市、海阳市等)及威海市。
(1)北魏。《山左金石志》卷九郑道昭《于莱城东十里与诸门徒登青阳岭太基山上四面及中顶扫石置仙坛诗》刻于掖县城东之太基山上,郑道昭《与道俗□人出莱城东南九里登云峰山论经书》、《登云峰山观海岛》刻于掖县城东南之云峰山上,《论经书》刻于永平四年(511),其他两首无年月(108)参见毕沅:《山左金石志》,见《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19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年,第14460-14462页。。《魏书》卷五六《郑道昭传》:“出为平东将军、光州刺史,转青州刺史,将军如故。复入为秘书监,加平南将军。熙平元年卒,赠镇北将军、相州刺史,谥曰文恭。”(109)魏收:《魏书》卷五六《郑道昭传》,第1242页。光州治掖县(今山东烟台莱州市),则是三诗大约作于郑道昭任光州刺史时。郑道昭卒于熙平元年(516),结合石刻时间,郑道昭任光州刺史约在永平间(508—511)。郑道昭《咏飞仙室》,赵之谦《补寰宇访碑録》卷二指出飞仙室在掖县(110)参见赵之谦:《补寰宇访碑録》,见《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27册),第20206页。,约与上三首诗同时期作。
(2)东魏北齐。无名氏《郑公歌》,郑述祖(即小郑公)约北齐天保后期为光州刺史,与其父郑道昭(即大郑公)为光州刺史相差近五十年,皆有善政,民作歌“大郑公,小郑公,相去五十载,风教犹尚同。”颂之(《北史》卷三五《郑述祖传》)(111)参见李延寿:《北史》,第1307页。。祖珽《望海诗》,《北史》卷四七《祖珽传》:“先与黄门侍郎刘逖友善,乃疏侍中尚书令赵彦深、侍中左仆射元文遥、侍中和士开罪状,令逖奏之。逖惧,不敢通,其事颇泄。彦深等先诣帝自陈……帝愈怒,令以土塞其口,珽且吐且言,无所屈挠。乃鞭二百,配甲坊。寻徙于光州。刺史李祖勋遇之甚厚,别驾张奉礼希大臣意,上言珽虽为流囚,常与刺史对坐。敕报曰:‘牢掌。’奉礼曰:‘牢者,地牢也。’乃为深坑,置诸内,苦加防禁,桎梏不离其身,家人亲戚不得临视,夜中以芜菁子烛熏眼,因此失明……武成崩,后主忆之,就除海州刺史……入为银青光禄大夫、秘书监,加开府仪同三司。和士开死后,仍说陆媪出彦深,以珽为侍中。”(112)李延寿:《北史》,第1741页。《北史》卷三三《李祖勋传》:“大宁中,昭信后有宠于武成,除齐州刺史。赃贿狼籍,坐免官。复起为光州刺史。”(113)李延寿:《北史》,第1216页。大宁仅一年(561),李祖勋大约河清间(562—564)为光州刺史,则祖珽因反武成帝宠臣和士开等而得罪武成帝被外放光州之事发生在此期间。是诗作于外放光州期间望海时。诗云:“无待送将归,自然伤客子。”(114)欧阳询:《艺文类聚》,汪绍楹点校,第152页。正与祖珽被贬外任,成为客子的心情相合。河清四年四月北齐武城帝崩,后主即位,改元天统,祖珽出任海州刺史。海州治朐山县(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海州虽亦靠海,但任海州刺史乃被后主起用,祖珽颇为得意,与诗中所述心情不合。且是时祖珽已失明,因此是诗当为在光州望海时所作。
三、结语
北朝时期现可知河淮地区约有诗107首,现存约84首。其中中原地区有诗歌约96首,现存约71首。齐鲁地区约11首。去其重复(有些诗人在多地作诗),北朝时期约有约65位有主名的诗人在河淮地区作诗。
洛阳是北朝时期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士云集,故是河淮地区作诗最多之地,现可知洛阳诗约69首(现存约46首),北魏49首(现存31首),隋代20首(现存15首)。其中赠答诗现可知约12首,现存8首(北魏7首现存5首,隋代5首现存3首);送别诗7首,其中北魏6首(皆佚),隋代1首(现存)。赠答诗和送别诗另有专文考述,本文中的北朝洛阳地区诗歌仅考述赠答、送别之外诗歌。这样赠答送别诗之外北朝洛阳诗现可知约50首(现存约37首),北魏36首(现存26首),隋代14首(现存11首)。其作者有(存诗2首及以上者在姓名后标出诗歌数,其余即存诗1首,名下有划线者其洛阳诗已佚):元宏、崔光、郭祚、邢峦、崔休、元勰、王肃、祖莹、褚緭、李谐、王遵业、宋道玙、阳固(2)、常景(4)、温子昇、崔光韶、元熙(2)、胡太后、元诩、冯元兴、张裴、萧综(2)、元恭(2)、元翙、元翌、薛孝通、卢元明(2)、魏收、杨广(4)、虞世基(2)、庾自直、牛弘、许善心、薛道衡、萧悫等。另有些诗人在洛阳作有赠答诗而无其他诗作,有鹿悆、王肃夫人谢氏、陈留长公主元氏、杨素等;还有些诗人有送别诗而无其他诗作,有袁翻、李琰、李神儁、王诵、王衍(115)王诵为王肃长兄融之子,王诵有弟名衍(《魏书》卷六三《王肃传》,第1413页),王诵尚宁陵公主(《宁陵公主墓志》,元勰子、孝庄帝兄彭城王元劭之女)《王诵墓志》正由其弟王衍撰(二墓志分见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四册,第139页;第六册,第216页。)、裴敬宪等;孙万寿在洛阳兼有赠答诗和送别诗。这样在北朝时期有主名的在洛阳作诗者约46人。其中中原籍约10人(包括8位以洛阳为籍的鲜卑元氏文人),河朔籍约9人,河东籍约6人,关陇籍文士约6人,荆楚藉约1人,齐鲁籍约4人,来自南朝者约10人(其中江东本土文士1人,侨姓士族文士9人)。现存35首诗中1首无主名。洛阳作为都城,其文士来自各地,但以中原、河朔、河东、江南文士为多,这也与当时的主要文化兴盛地大致相合。
西晋永嘉之乱后,洛阳诗歌衰落。北魏迁都洛阳后,洛阳诗歌有所复兴,北魏洛阳诗主要以应诏、咏怀类为多。魏分东西后,文学中心转到邺城和长安,加之战争的创伤,洛阳诗歌创作又有所衰落。隋代定洛阳为东都后,此地诗歌大有复兴,隋代诗歌主要以隋炀帝与朝臣的唱和为多,因描写朝会以及隋炀帝下扬州时的排场,这些诗歌以使用便于铺叙的古体为多。这些诗歌创作已为唐代洛阳诗歌的兴盛做好准备。
洛阳之外的中原地区现可知有诗歌约27首,现存25首,其中2首无主名。有主名的作诗者有:鮑照、元宏、郑懿、郑道昭、邢峦、宋弁、高昂、颜之推、庾信(8)、卢思道(2)、杨广、虞世基、虞世南、诸葛颍、蔡允恭、弘执恭、刘孝孙、李密、孔德绍,等(有下划线者现可知其河淮诗仅作于洛阳以外的中原地区)。
北朝中原诗歌以五言诗为主,已有一定的文体观,比如,当需要铺叙或表现雄壮内容时,好使用善铺叙的古体,温子昇《从驾幸金墉城》即犹是大谢诗风。而卢元明、魏收《晦日泛舟应诏》写景相对细小,清新自然,则使用新体诗。隋炀帝《冬至乾阳殿受朝》体现新建东都后的隆重的朝会以及君王对人才的渴求,其题材较重大故使用长篇。薛道衡《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铺陈百戏,突显洛阳城市之繁华,是对张衡《东京赋》的继承,亦是对初唐京都诗的开启。还有些五言诗犹有汉魏古诗的质朴,如咏怀类的元熙《绝命诗》、元恭《(失位咏怀)诗》将身世之感并入咏怀,直抒胸臆,咏物类的冯元兴《浮萍诗》托物言志而并无对物本身的细致描绘,这类风格既是对汉魏古诗的继承,也是北朝刚健的抒情风格的显现。
北朝中原地区亦有少数七言诗。孝文帝君臣还好作联句诗,孝文帝与彭城王勰等联句,以骚体与七言相配,其体式模仿汉代君臣联句之一句骚体一句七言、句句押韵的体式,表达其一统天下的愿望。高昂《从军与相州刺史孙腾作行路难》受南朝七言诗影响,隔句押韵的七言诗,首句入韵,则是七言诗原句句押韵的孑遗,在风格上则融入了北朝的贞刚之气。隋炀帝的《泛龙舟》亦是这一体式,但更具有民歌特点。四言诗仅存3首,主要是讽谏、释奠等传统由四言表述的雅正题材。
豫州亦是北朝中原诗重要创作地,由西往东汝南、陈、梁、汝阴、沛等皆可知有诗歌。豫州梁郡之梁城为汉梁孝王故城,汴水经此而过,此地亦居于南北往来的要道上,北朝时期亦是中原地区较重要的诗歌创作地。隋代卢思道随高颎南征陈国,皆曾经过此地而作《游梁城》咏史感怀。隋代通济渠开通前,从洛阳南下江南,需从颍水至淮河,此地成为交通要道,属汝阴郡,汝阴郡诗歌也以这一带为多,仁寿元年(601)隋太子杨广南下,行至颍淮交界处,与诸葛颍、虞世南等有作诗唱和。
北朝时期,齐鲁地区相对于政治文化中心所在的中原地区诗歌创作有一定差距,现可知北朝齐鲁地区有诗约11首(其中2首无主名),有主名的诗者有:郑道昭(4)、阳休之、庾信、祖珽、卢思道、陈昭,等(有下划线者其河淮诗仅作于齐鲁地区)。齐鲁地区留存诗歌较多者,主要是齐鲁中西部地区,如兖州之济北郡、济阴郡,豫州之鲁郡、青州之东莱郡等。这也是传统上齐鲁地区的文化兴盛地。齐鲁东部即胶东地区到十六国、北朝时期才可知有诗歌留存,如高密郡、东莱郡有诗歌。胶东一带现可知诗歌约作于十六国北朝时期,太上六年(义熙六年410),刘裕北伐,围南燕主慕容超都城广固城,无名氏以三曲咏此事,皆采用五绝形式(116)对该诗之考证见陆路:《汉晋河淮诗考述》,《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这是较早的北朝民歌。北魏永平间(508—511)郑道昭任光州刺史期间曾游云峰山并望海作诗,基本用五言古体,诗中多铺叙仙境,与齐地多方士传统亦合,这是莱州湾一带现可知较早的诗歌,云峰山亦因郑道昭而闻名。北齐时祖珽外放光州,曾在此望海作诗“登高临巨壑,不知千万里。云岛相接连,风潮无极已。时看远鸿度,乍见惊鸥起。”(117)欧阳询:《艺文类聚》,汪绍楹点校,第152页。祖珽登山远眺大海所见云岛相连,大约即庙岛群岛,此为黄、渤海的分界线。
总之,就北朝河淮区域诗歌创作而言,中原地区诗歌以洛阳周边以及豫州一带为主要创作地,齐鲁地区诗歌创作则拓展到胶东一带。北朝前期,中原诗歌多继承汉魏传统,北朝中后期随着南北交流的频繁,五古、新体诗等传入北朝,北朝文士接受了新的诗歌体式以及文体观念等,但犹有北国原有的贞刚之气,在文化交融中,产生了利用新形式表达北国雄浑、刚健之气的诗作,为南北文化的进一步融合乃至唐诗的形成做了初步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