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医学院校意识形态协同教育体系构建

2022-01-01龙文磊林伟彬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9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协同医学

龙文磊 林伟彬 李 杨 柯 佳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广东·广州 510515)

1 高等医学院校意识形态协同教育内涵及特点

由于医学事业承担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大责任和使命,人们往往对医学从业者有着较高的期望和希冀,因此世界各国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都相对更加重视。许多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医学教育采用精英培养的模式,高门槛、高标准、高淘汰的医学人才的培养原则可谓几近苛刻。协同理论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 Haken)提出,协同理论认为,系统内部虽然各子元素属性不同,但其总是存在在相互影响和合作的关系。在三全育人理念及“大思政”的工作方针下,发挥高校内部各要素的协同作用就显得极为重要。

1.1 高等医学院校意识形态协同教育内涵

高等医学院校意识形态协同教育,既于高等医学院校,充分利用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实施育人工作,也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十九大以来,党对高校人才培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需要继续扎实推进“筑梦引航、立德树人”的工作。为全面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教育部于2018年5月发布《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于部分高校开展“三全育人”试点工作。而高等医学院校的意识形态教育,除了原本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外,还更应该将救危扶弱、救死扶伤、有医无类、尊重生命的职业道德播种到医学生的心里。在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之下,高等医学院校上下应该凝心聚力,大力促进部门协作,携手共同实施育人举措,将育人方案贯穿到学生整个的在学历程之中,将育人思路渗透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方面。

1.2 高等医学院校意识形态协同教育体系特点

在全国高等院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布局之下,高等医学院校也相应实施了一系列意识形态教育的举措,内容和形式可谓丰富。第一,由于学科的独特性和专业性,高等医学院校都会开设一些通识教育课程,比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患关系与沟通、医学写作等相关课程。第二,学生在不同年级所需求的教育课程有所区别,比如学生在低年级偏向兴趣类的通识教育课程,而到高年级则可能偏向选择求职创业类的课程。第三,医学院校同学对于政治的热情不高,相对于其他的一些学科,医科类大学同学对于政治、管理及本专业之外的事情关注比较少。而相对高等院校本身,目前在开展育人工作的协同方面还有待加强,这也是今后高等院校进一步推进三全育人工作要啃的“硬骨头”。

2 高等医学院校意识形态教育协同体系构成要素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开展意识形态的教育工作,一定要形成科学的育人方案,而且育人工作要形成一个系统的工作闭环,尤其要注重制定育人计划、实施育人工作、开展育人评价,完善育人措施,发挥出育人成效。为开展育人工作,构建协同育人体系也尤为重要,这既是契合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更是对育人工作的全方位铺开,育人效果的最大程度实现。而要形成协同育人体系,医学高等院校内部各要素也应该积极联动起来。

2.1 意识形态协同教育体系的组织结构

协同教育体系的工作要让高等医学院校内各教育和管理组织共同行动起来,学校内各部门应该成为教育体系的共同参与者。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宣传部等机关部门应该成为开展教育工作的主要领导部门,为学校意识形态教育整体态势制定基调、出台文件、指导工作开展等;各院系党委、学生工作办公室、各教研室应该成为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实施部门。在“大思政”的理念之下,各部门应该各司其职,保证校园内部主流意识形态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并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意识形态教育落到实处。除此之外,还应该构建起协同教育的平台,整合各部门的资源,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牵头督促和指导育人工作的实施。

2.2 意识形态协同教育体系的工作制度

组建好高等医学院校的组织架构后,为了保证育人工作的有效落实,制定出分工明确,步调一致的工作制度也颇为重要,树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观念。工作制度的建立应充分调查学校的工作实际,听取各方的意见和想法。工作制度应包含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参与主体、各部门工作职责、部门和协同合作机制、沟通制度等。工作制度应力求使育人举措效果的最大程度发挥,而不应该成为工作开展的羁绊,要因势利导,如若有不合时宜的制度或条例,要及时进行调查论证,适时修改相应制度。

2.3 意识形态协同教育体系结果及反馈

将意识形态协同教育体系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之后,一定要及时地收集关于体系运行后的结果及反馈。对于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效果较好的制度和举措可以继续保持,而对于不好的制度和举措可以考虑进行优化。使得意识形态教育体系处于动态的上升通道上,而不是一成不变。反馈系统是意识形态协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不进行更新换代的体系最后可能僵化或者流于形式,最终使得育人效果不尽人意。

3 高等医学院校意识形态协同教育体系的重点工作

要想推进高等医学院校意识形态协同教育体系的顺畅运转,使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确有成效,在这个过程中还必须要做到几个重点工作。要最大程度发挥意识形态协同教育的作用,就要将协同的理念贯彻到底,破除部门间壁垒和阻碍,树立合作意识,促使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也要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继续深化和改革,继续巩固思政课程在高等医学院校的政治教导性,提高医学高等院校学生对政治的了解程度和兴趣,使学生更加关心时事政治,不断推进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施,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机结合,调动高等医学院校教研队伍这支专业而庞大的大军,让积极正面的思想、道德、观念的旗帜飘扬在学校的蓝天;在意识形态协同教育的体系中要始终注意以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破除精致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成为一名对社会、对集体有奉献医学人才。

3.1 深化意识形态教育协同理念,树立合作意识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想要将意识形态协同教育体系顺利且有效地运转下去,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破除高等医学院校各组织机构间的壁垒,深化协同合作的理念和意识。

3.1.1 协同教育理念的植入

目前,在高等院校内部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本位主义思想,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不良现象,这与意识形态协同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协同教育就意味着要弱化部门间育人阻力,要不断强化协同教育理念,培养学校各机关部门合作意识,并保障合作机制的可持续性发展。协同教育的理念也必须长期在学校各机关单位间通过学习会议、课程讲授等多形式进行强化,更鼓励部门间进行工作交流,加强对各自职责范围的了解,从而部门间的协同合作。

3.1.2 构建育人合作平台

高等医学院校在实施意识形态协同教育举措时,有必要构建起各组织机构合作及交流的平台。建议以学生工作部为牵头部门,以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为牵头人,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工作研讨会、高峰论坛、讲座、研习班等各类形式的学习和交流会。主管学生领导还应该督促各主要育人工作实施部门,如学生工作部、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在必要的情况下联合开展育人工作,将育人力量集中起来,共同促进育人举措的有效实施。

3.2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把守住意识形态高地

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目前是高等学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抓手,这两个工作做得好与否对于意识形态教育可谓至关重要,尤其要做好工作中的各要素的协同。目前高等医学院校思政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课程与专业结合度不高,课程开展形式单一等缺点;课程思政则主要存在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结合不够紧密,教育效果不够突出等问题。应该认识到,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要把守住高等医学院的思想高低,就要做到“因势而新,因势而化”,不断探索其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3.2.1 坚持开展思政课程,创新思政课程开展形式

由于高等医学院校地专业特性,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性较低,思政课程对于学生医学理论知识和能力培养无直接关系。思想政治教育部在学校内的地位也相对较为边缘,思政教师无心钻研教学方法和知识传授,使得一些思政课程沦为“水课”,学生自然也思政课程提不起兴趣,教学质量自然大打折扣。

首先,思政课是意识形态教育体系中基础一环,尤其是在高等医学院校内部,思政课一是要讲求政治性,二是要注重道德教育,思政课要能够理直气壮地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成为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念的主战场。其次,除了《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更多讲授时事大势,课程内容会有比较大的变动,其实其他的一些必修思政课程在内容上的变化并不大。想要讲授好此类课程,需要依靠思政课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去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调动同学学习兴趣。因此,在该类课程的教学上,思政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课程效果好坏息息相关。在这个背景之下,要开展思政课程教学研究,教学技能评比,全面提升思政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

3.2.2 深入挖掘专业特色,大力探索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目前是各大高校在重点开展的一项系统工程,2020年6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通知,对于高等院校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理论参考。《纲要》对于医学专业课程提出要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这也为高等医学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给出了指导性建议。因为医学事业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医学人才除了要有高超的医疗技术,更应该要有高尚的医疗品德,所以在医疗教育中除了医学知识及技能教育,还应该深入挖掘医学专业和学科特色,大力探索课程思政的实施。

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课程思政,首先要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要强化教师队伍的育人意识,结合学科和课程的特点,挖掘学科背后的教育资源,促进思政教育的落地;加强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建设,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共用。

3.3 坚持德育为先,培养学生高尚职业道德

由于医学从业者承担着救死扶伤的职责和使命,医学从业者的医疗技术和职业道德水平高低对于人民的整体健康好坏息息相关。尤其是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医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会当作是重点,但医疗职业道德的培养则有可能被忽视,假若如此,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很大可能会变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于社会的危害无穷。所以各个国家在医学生培养的过程中都比较重视职业的道德的培养,这既是对从业者的职业要求,同时也是为实现社会公义的必要举措。

3.3.1 坚持以课堂教育为主,注重职业道德教育

医德的内涵不仅包括基本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包括认识医学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及法则,同时还应该具备追求卓越、利他主义、责任感、同情心、诚实正直等职业品质和价值。要在课堂中持之以恒开展医德教育,且医德的教育应该从学生入学起就开始,并且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调整,形成医德教育的闭环。比如在学生的理论学习阶段,课任老师在传授医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将医学精神的理念传达给学生,要改变医德教育要等学生进入社会才开始的观念。要抓住学生在校学习的阶段,充分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

3.3.2 加强师德和医德建设,树立道德榜样

优秀的榜样有着积极正面的引导作用,尤其在医疗领域树立典型榜样,对于医学生的成长成才有者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对于医疗界也是大有裨益,能够促进社会尊重医务工作者,改善医疗工作氛围。现在临床专业的教师除了要承担教学任务外,还要进行科学研究、临床诊疗等工作,在这方方面面其实都可以对学生有言传身教的作用。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本就是医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而良好的师德师风又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良性导向。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协同医学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医学的进步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医学
医学、生命科学类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