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冰山”下的秘密
——师生沟通中如何“好好说话”

2022-01-01◎陈

中小学德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冰山化妆内心

◎陈 菡

【案例描述】

高一女生小芸是学校文艺骨干、校文艺部部长、班级文娱委员,擅长表演和舞蹈,漂亮大方,在班上成绩虽不突出,但也在中等水平。不知道从何时起,小芸开始化妆上学,因此多次被德育处、年段长和班主任叫去谈话。班主任林老师是一位很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对于小芸每次带妆上学的行为,林老师开始时耐心劝导。小芸却表示她不化妆会非常难受,因此坚持带妆上学,只是妆容稍淡了一点。班级的量化分因此被越扣越多,林老师逐渐失去耐心,对小芸的不满情绪日益浓烈。

在后来的一次劝导中,林老师严肃批评小芸作为学生会干部和班委却没有以身作则,告诉她再这样下去要撤掉她的职务。小芸突然情绪失控,歇斯底里地吼道:“我一直以为你是好人,和他们不一样,原来我看错了!为什么?为什么你也是这样!你也觉得我不行,我就这么差劲吗?行,你撤吧!我也不想干了!”林老师也生气道:“我每次好言相劝,你都不听。你这是什么态度?从明天开始,你什么职务都不要担任,我另外找人!”小芸哭得更大声了,场面一度失控。后来,在学生们的安抚下,师生双方才逐渐冷静下来。

事后,林老师颇为苦恼,自己一直人缘很好,很少情绪失控,这次怎么就没忍住呢?冷静过后,她想起小芸曾说过不化妆她会感到非常难受。她到底因为什么难受?她说的“和他们不一样”,他们是谁?她的化妆行为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辅导过程】

(一)追本溯源,寻找真相

带着疑惑,林老师做了一次家访,并从小芸的好友口中了解到了她的家庭情况:小芸的父母毕业于同一所国内名校,原本两人的工作都非常好。但小芸父亲重男轻女,在二孩政策还未出台时,让小芸母亲为生儿子而辞去了工作。虽然后来如愿添丁,但由于从女强人变为家庭主妇,小芸母亲内心压抑,就把不满情绪宣泄在了小芸身上,长期对她使用言语暴力与情绪暴力,不停指责、挖苦、否定她,不让她走艺考这条路,有时甚至还使用行为暴力。小芸深受打击,开始化妆,原因是觉得自己脸上痘痘太多不好看,但即使妆容再厚,她还是觉得自己很不好看。

小芸化妆的真相由此浮出水面,这个长期被否定的孩子,其化妆行为背后,是一颗已被伤害到极度自卑的脆弱心灵。

(二)调整状态,明确目标

找到行为背后的真相,有利于教师调整沟通方式。作为教师,在和学生沟通前先须做好充分觉察,调整好自己的能量状态,尤其要学会先慢下来,在平静的情绪状态下与学生交流,以尽快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实际上,“好好说话”的第一要素不是说话技巧,而是能量感觉的技巧,因此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能量等级,尽量和沟通对象保持一致。通常情况下,教师如能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和学生相对平等的状态,就能更容易进入学生的内在系统,倾听学生心声,和学生建立有效链接。

众所周知,师生沟通的目标是让师生关系更和谐,但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地在沟通中争对错,比高低,这样一来,人的内在价值就被分成若干等级,沟通的过程就会变成双方争夺话语制高点的博弈。结果越争对错,越容易忘记沟通的初衷,心灵的距离也因此变得更远了。因此,在师生沟通中,我们要努力调整自己的能量状态,瞄定目标不偏离。

(三)曝光技术,表达情绪

林老师找了一个合适的时间,从小芸的感受和期待层面开始与她互动。她首先采用“曝光技术”,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小芸:“上一次沟通,我确实是激动了,而且我自己也有些压力,所以说了让你难受的话。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我还是想问问,是不是在你的生活里,也有人跟你说过类似的话,让你感到特别难受呢?能不能告诉林老师?”在这段话中,林老师从小芸表面的行为层面走向她的感受层面。

接着,林老师根据小芸的反馈继续引导,基于她的感受深入她的内心。在此过程中,林老师用“曝光技术”把自己真实的情绪感受告诉学生,并鼓励学生也这样做。

实践证明,一个会“好好说话”的教师不仅自身会表达,还善于引发学生主动表达情绪。

(四)先跟后带,为心赋能

“先跟后带”是师生“好好说话”的前提。教师只有先用心倾听,“跟”着学生情绪“走”,学生才能感受到被理解,从而给接下来教师的“带”做好情感铺垫。

小芸长期被指责、否定,内心必然极度渴望别人的认同。教师若能把这一点反馈给小芸,无疑可以起到很好的“跟”的效果。于是林老师说:“老师感受到你那天心里很难过,因为我说要撤掉你的职务时,你似乎感到自己不但不被理解,而且被否定了,所以你感到委屈、难过。这就像平时妈妈总是不断指责你、否定你时那种感觉,所以你特别难受,对吗?”

显然,当小芸感受到林老师和她同频时,她就更愿意敞开心扉了。这样,后面的“带”也就容易实现了。

“好好说话”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增加双方内心的力量,因此教师要注意沟通中肢体语言、语气语调的运用,因为它们传达着师生双方的内心活动,据此可觉察双方的身心能量。

聆听之后的“带”的过程,教师应尽量用精简的语言对学生所描述的内容和情绪做出适当回应。在沟通中,要多听少说,这样我们说出来的话才会显得更有价值。教师通过“带”的过程,将学生混乱的思绪精简和梳理,再用强有力的话来回应,用强有力的支持来协助,最终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小芸越来越感受到自己被老师理解和接纳,也就更愿意梳理自身情绪,开放原本封闭的心扉,将内心的真实感受向林老师倾诉。同时,被接纳后的小芸开始觉得自己并不是那么糟糕,化妆行为也有所减少。之后小芸也表示,有了老师的支持,自己的内心更有力量,也更勇于直面和处理与家人的关系了。

【案例反思】

之前的师生互动之所以不顺畅,是因为在沟通中教师常将目光聚焦在学生的负面行为(包括前期行为和现场表现行为)上,导致师生陷入对峙状态,身心俱疲。而之后的沟通之所以取得效果,也是源于她看到了孩子表层行为下的真正原因。

(一)突破表层,深入探究

家庭治疗大师维吉尼亚·萨提亚提出的冰山模型有助于促进师生的有效沟通。冰山模型是一个隐喻:个体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就像露在水面上的一小部分冰山,而隐藏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感受、期待、渴望。“冰山”是深入学生内心的阶梯,教师只有沿着这座阶梯走进学生的内心,探究水面以下的冰山,才能看到学生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学生真正的“自我”。

冰山模型不仅是教师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有效工具,也是教师觉察自身的有效路径。它给教师的最大启示是:师生双方若只基于表层沟通往往效果有限——没有对各自内在需求的了解,双方就容易做出自动化的反应,仅在所谓的“道理”层面争执,就会导致冲突、指责,进而产生愤怒、逃避、冷漠等情绪,同时引发对方相应的反应。因此,沟通要进入双方期待和渴望的层次,就应多从根源入手,深入水下的“冰山”作进一步的探究。

(二)觉察对方,理解接纳

小芸“露出水面的那截冰山”就是不停地化妆,但冰山下有太多未被处理的负面情绪:我不行,我不好,我很糟糕。她期待自己能被接纳、被理解、被认可。所以,她希望通过化妆展现一个“好”的自己,让别人觉得自己并不是那么糟糕,这就是她不化妆就很难受的心理动因。

正因如此,当小芸的行为被教师否定时,她就像被橡皮筋弹回了她的家庭环境,所有被家人指责的画面重新出现在她脑海。长期被否定、被攻击的小芸,把对家长的愤怒情绪投射到教师身上——她表面上怼的是教师,实际上怼的是她的母亲。小芸对外的沟通是负面的,对内的沟通其实也是如此,因为她在暗示自己:我不行。此时,她的内心是绝望的,所以才会有被批评时的歇斯底里。

在一个充满指责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没有感受到被爱和被接纳,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对爱的呼唤。此即所谓“没有有问题的人,只有在爱的故事里没有被满足的人”。

(三)觉察自身,反思澄清

这一事件也是教师自我觉察的良好契机,因为林老师也有属于她自己的“冰山”。所以当师生陷入冲突,不仅小芸被弹回了她和母亲不愉快相处的场景中,她的顶嘴也将林老师弹回了她家庭所在的时空,她脑海里冒出了家里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经常顶嘴的画面,于是才有了如上应对方式。在林老师的内心深处,同样也是有期待的,那就是期待孩子们能够听自己的话,因此当她一而再再而三的劝服总是无效,甚至还遭遇反抗,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就是必然的了。这是潜意识的惯性使然,而当我们放下这个在压力状态下直接冒出来的画面,我们会想到更多的沟通办法。因此,当遭遇师生沟通困境时,我们需要先放松下来,把目前的负面沟通关系先放置一边,想想我们还能用什么样的正向沟通方式。看到问题就已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因为一个有自我觉察能力的教师,其内心必然有力量去接住学生的负面情绪,进而去探索更有效的沟通模式。

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小芸自我价值感的缺失源于她的原生家庭,所以要真正引导她走出困境,还需帮助她进行认知重建,培养自信,因而在这个案例中只和她一个人沟通是不够的,与其家人的沟通也是关键。需要指出的是,在后续与小芸母亲沟通时,同样可以从对方的“冰山”入手,透过其指责孩子的这一行为表面,看到其背后的真实情绪、期待和渴望,发掘她自我改变和成长的力量,这样家校沟通就会更加有效,从而让孩子在一个被接纳、被理解的氛围中健康快乐成长。

猜你喜欢

冰山化妆内心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给语言“化妆”
化妆
奇!科学家发现罕见冰山
崩塌的冰山
少女的化妆
危险的冰山
危险的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