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的完善对策

2021-12-31任鹏武贵秀赵彤

党政干部学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文化环境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

任鹏 武贵秀 赵彤

[摘  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维度,又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动力。马克思主义系统论、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理论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理论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学理指引,面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认识不够和对文化环境体系自身问题的观照不足等现实困境,要从更新理念、完善内容、创新方法以及整合资源等维度加以改进,同时要通过构建组织领导机制、人才支持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和多元评价机制等方面提供保障。

[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1)10-0022-07

2017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1]。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2]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和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为契机,遵循青少年身心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系统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思想的文化要素,科学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学理指引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普遍的真理性和价值性。马克思主义系统论、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理论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直接理论依据。

(一)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体现马克思主义系统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系统论强调把整个社会的运作看成是整体和局部、局部和局部、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互相关联、互相协调的系统运动,要求既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考察,又要处理好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发展的关系。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跨学段的有机整体,不仅要统筹协调各学段的纵向衔接和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横向贯通,还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系统协调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间的耦合联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体系内部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

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作为一个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整体、动态、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求我们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论的整体性意识和全局性观念,避免小学、中学、大学各自为战,构建整体性的持续、连贯、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系统,助力不同学段的青少年形成稳定的政治品格、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及高尚的价值追求。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为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提供唯物论基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揭示了一般思想意识形态形成发展的规律。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社会形态,因而总是在既定的现存的条件下创造历史。“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3]670“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4]604。一方面,包含于社会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源于社会存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既被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人们可以有目的地改造社会存在,改造和优化文化环境,以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马克思论述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建立在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基础之上,为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唯物论基础。

(三)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实效性提升指明方向

马克思在批判否定“环境决定论”和“生物决定论”的错误观点基础上,科学辩证地分析人与环境的关联性。一方面,人在环境面前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根据自身所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出适于自身发展的文化环境,使自身思想道德品质得到完善和发展。另一方面,环境也影响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3]470在文化环境中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体系、民族精神体系、道德规范体系对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的教化、精神状态的培育、行为准则的规范产生影响,使人们在思想观念上与社会经济关系相适应,在行为准则上与社会道德规范相协调,在精神状态上与社会主导精神相承接。这启示我们,既要注重发挥文化环境的开放包容性、隐性渗透性以及动态可塑性的功能,使其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有益影响,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文化环境,继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现实困境

坚持问题导向,从思维认知领域剖析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理论认识问题,从多元环境领域考察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发展现状,有助于精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更好认识其内在联系与建设规律。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认识不够

第一,对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主要聚焦于教材体系一体化、教学体系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等方面,对于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总体目标和具体措施的探索实践尚未得到重视,缺乏在资金投入、队伍建设、制度保障、评价考核等方面的系统谋划。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大思政”格局尚未形成。目前,大中小学地区、学段、校际的界线仍十分明显,交流平台仍十分有限;各学段间、课程间衔接性不高,重复度过多;大中小学教师“结对子”意识不强,存在“各管一段”的问题;思政课教学向家庭、社会、企业各领域内的延伸不足,彼此承接和贯通不强,没有形成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建设协调平衡、协同发展的共赢态势和良好氛围。

第三,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教学尚未形成良好的文化育人生态。当前,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文化自信教育融入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割裂、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深的现象,这使得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教学陷入了历史积淀不足、文化底蕴缺乏、价值引领作用发挥不够的困境。同时,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教学的文化育人合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不够浓厚”[5]。家校社企协同联动的思政课文化育人平台和经典品牌亟须打造,共建共育共治共享的思政课文化教育服务体系仍需完善。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的自身问题观照不足

第一,社会文化环境方面。受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影响,文化多样化导致价值观多元化,影响青少年学生对道德现象的认知判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消费主义等不良现象,冲击着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引领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文化环境,导致“即使学校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校内资源,在校园内为学生营造了安全、温馨、健康的学习氛围,但若学生一出校门就处在脏乱差的环境中,也会使学校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6]212。

第二,网络文化环境方面。网络文化环境的发展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空间,但当前网络的优势发挥并不凸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輻射带动作用仍需加强,大中小学校间“互联网+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模式尚未形成,家校政企“四位一体”的“线上线下思政育人一体化”的教育服务体系仍有待探索,这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尚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校园文化环境方面。首先,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以升学率、就业率为中心的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的应试教育阻碍青少年思想品德建设成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其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形式化、整体面貌趋同化,校园文化活动感染力不足,甚至部分学校受网络环境影响出现过度重视形式创新而忽略内容建设的“泛娱乐化”现象,对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认知以及文化自信带来了不良影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过程要素把握不强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主体牵头动力不强。各级学校是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的建设主体,承担着统筹协调、传播推广的职责。然而目前,各级学校多采用“部门宣传法”,学校主体统筹地位不凸显,缺乏整体性的牵引动力。此外,各级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存在文化内容、方法等的差异,难以实现各级学校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协调配合与整体性体系构建。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思想方向引领弱化。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有机根植。然而当前部分学校在办学方向、育人理念上存在模糊认识,影响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目标落实的精准性和效果发挥的实效性。此外,思想阵地建设不到位,新媒体环境下部分学校受多元、多样、多变社会思潮的影响,使得一些错误观点通过课堂、论坛、网络等渠道肆意传播,造成青少年学生世界观扭曲、人生观异化和价值观偏离。因此,需要对思想阵地的薄弱环节及时查缺补漏,明确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正确思想方向。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效能方式有待创新。做好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当前各级学校的规章制度更新迟缓,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制度规范有所欠缺,无法科学考核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实际效果。此外,当前文化环境体系建设较为顺利融入学术话语系统,但是生活层面的融入效果还有待加强,原因在于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的表达脱离具体生活情境,欠缺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的话语表达体系,不能实现润物无声的理想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推进策略

要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创新理念、精准施策,协调好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步调,进而推动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理念落地落实。

(一)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用的实现程度直接取决于教育者的文化理念。首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树立文化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理念,正确认识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与文化环境之间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耦合联系,调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充分实现文化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次,要坚持对象性理念,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建设文化环境体系,为教育对象形成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政治素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再次,要坚持协同育人的理念。要树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企业等多维一体的思政协同育人理念,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宣传、文化等部门的长效合作机制。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深化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精品活动建设,联合和依托文化部门及相关单位打造一大批长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品牌,全面提升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文化氛围。此外,整合各方资源充实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力量,积极探索组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联盟、思政工作者援教联盟,搭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对口支教平台、交流平台、科研阵地和人才库,并因地制宜成立相关工作室,切实增强不同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是由各种文化环境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其功能的发挥优先依赖于各组成要素的完备性,因而要不断培育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校园文化环境、网络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第一,培育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鼓励各级学校开设适合不同学段的“地方红色文化”特色课程,建设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思政课课程,在校风、班风建设中涵养“红色精神”;同时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家长、社会部门的联系与沟通,积极听取改进意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作用,推动协同育人成效。第二,培育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网络文化环境。从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力度、网络主体的行为规范力度、网络文化建设的法律监督力度等方面积极构建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网络文化环境。第三,培育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与教育事业齐头并进,“加强思想品德教育,遵循不同年龄阶段的道德认知规律,结合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不同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有效传授给学生”[7],不断满足各级学生的文化需求。同时还要不断加强社会基层文化单位和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通过强化管理、压实责任、巩固阵地、创设制度、加强监督等途径营造健康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社会文化环境。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方法

第一,试点示范引领法。开展“三全育人”“三自教育”“学校—家庭—社会”等协同育人试点工作。贯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导向,聚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校园文化环境、网络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问题,抓住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身德育教育合力不足问题的核心点,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纵向深入各学段学生的自身教育维度,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助推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走深走细走实。第二,正向舆论导向法。校园文化环境、网络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对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积极作用的开发和运用,需要有关组织部门大力提倡和正面宣传,主流媒体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第三,整合协调法。学校、家庭、社会以及政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积极宣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积极因素并筛选抑制不利于青少年道德品质提升的消极因素,将负面消极因素转化为正面积极因素,发挥正面教育的合力效应。

(四)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资源

要充分“用好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功能”[1],共同承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责任和历史重任。第一,充分挖掘中西方有益文化资源。不仅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8]23,还要积极借鉴西方文明成果中蕴藏的有益于我们完善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文化资源,将中西方有益文化资源相互结合、优势互补。第二,开发整合有益的本土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各级学校要进一步深入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层次内涵和鲜活素材,积极开展与红色文化资源相关的课题研究,将经典红色故事与课本知识相衔接,利用有关红色书籍、红色歌曲、红色影视作品等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第三,深度挖掘各级学校其他学科门类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9]。另外,各级学校应积极开发生动、鲜活、丰富以及具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文化资源和网络媒介资源,用好用活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助力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

四、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保障机制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统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破解建设过程中的深层次难题,需要不断深化一体化保障机制建设,确保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持续长效发展。

(一)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强化组织领导机制

地方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工程,充分发挥党委党建把方向、建队伍、管大局的引领作用。第一,以党建目标统领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方向。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全过程,把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成效列入基层党组织的绩效考核,推动主体责任落实。第二,以党建队伍统揽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格局。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部门齐抓共管、具体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同时,将党的建设和师德建设相结合,打造高质量专业化教师队伍。第三,以党建内容统合文化环境体系建设内容。建立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和《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任务清单,统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发展。同时,统筹联合教育行政部门、宣传部门、财政部门等成立具体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具体规划方案,发挥培养指导、督查评价、跟踪研判、经验推广等体系建设内容方面的统合作用,确保各项任务扎实落地。

(二)以队伍建设为抓手,创设人才支持机制

第一,搭建成长平台。以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为主题,“建立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交流研修机制,深入开展相邻学段思政课教师教学交流研讨。推动建立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交流机制”[9],通过开展交流会、研究会、学术论坛以及举办进修班、培训班等活动,促进教师增进认识、提升能力、掌握方法。第二,设立专项课题。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守正与创新相结合,强化目标引领、遵循科学规律,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專项课题,支持思政课教师针对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展开科学研究。第三,加大经费投入。不仅要加大针对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经费投入,还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加强经费管理,促进形成示范效应,为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保障。

(三)以网络平台为依托,健全资源共享机制

充分发挥依托互联网形成教学平台的便捷性、共享性、整合性优势,探索形成各级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纵向衔接的网络资源共享模式。第一,建立指导中心网站,联合上级管理部门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共享数据库,以各级学校为牵头单位、思政课教师为参与主体,承担文化资源的选择、生产、加工与推送的任务,为不同学段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提供能够引起文化认同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与最新资讯。第二,创设文化学习交流平台,打造集资料查询、问题研讨、网络授课于一体的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学习阵地。实现跨区域跨学科教师共享文化资源、研讨备课交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从被动灌输向主动接受转变,能够与教育者实时在线互动、沟通解疑解惑。此外,各级学校还要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主导文化,与各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就师资交流培训、教研课题申报、实践基地共享、高端论坛举办等方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强化不同学段间文化资源的纵向衔接和横向协同配合,健全各学段多主体的协同育人机制。

(四)以协调互进为导向,构建制度保障机制

依据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性质、内容、实施办法,探索形成系统性制度保障机制。第一,建立健全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规章制度,对各级学校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内容、形式、流程进行明确要求,明晰划分学校各负责部门的工作职能与权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引领,建立家风、校风与学风一体化的制度保障。第二,建立和完善思政课集体备课制度,组织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定期通过线上线下进行集体备课教研,围绕文化思潮、文化形态如何更好融入思政课教学等开展理论探讨、课堂观摩,在思想交流碰撞中汲取有形文化资源,浸润无形文化涵养。

(五)以科学公正为准则,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反馈与评价,是全面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培养工作进展状况以及推进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持续进行的关键。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评价机制主要涉及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涉及教和学两个过程。按照“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根本指针,注重对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进行全面、综合、整体的评价。

一方面,构建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学生评价体系。学生评价直观反映各级学校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效用和效果,建立学生文化思维成长记录信息库,将学生在小学、中学、大学的文化学习领悟情况记录下来,统计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文化评价总体数据,剖析大中小学文化环境建设之间存在的差距,促进各级学校及时调整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过程中的衔接细节。另一方面,构建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的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从各级思政课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的知识掌握程度、课堂实施效果、学生评价口碑等角度进行系统科学全面的评价,尤其是教师自身要进行自我评价,对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成果给予反馈和监督。同时,将各学段教师在跨学段文化交流中的表现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切实发挥评价的激励和督促作用,促进思政课教师提升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建设衔接的教学意识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9/24/content_5227267.htm.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EB/OL].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0-08/31/c_1126430247.htm.

[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7]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0-28(001).DOI:10.28655/n.cnki.nrmrb.

2019.011248.

[8]習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2019-08-15(001).DOI:10.28655/n.cnki.nrmrb.2019.008994.

责任编辑  宋桂祝

[收稿日期]2021-09-30

[基金项目]中共辽宁省委教育工委、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重大课题(JG20ZD009)“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研究”,主持人田鹏颖。

[作者简介]任   鹏(1982— ),男,湖北谷城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武贵秀(1992— ),女,山西汾阳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赵   彤(1998— ),女,山东泰安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环境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环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厌学心理的矫治探究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环境的优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