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理论与现实思考

2021-12-31李帅帅

党政干部学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师德师风价值取向立德树人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落实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采取务实有效举措,扎实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令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而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也应看到,在推进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实落地的进程中,一些学校的部分教师还存在诸如理想信念不坚定、师生关系不融洽、力有不逮难为师、价值取向不正确、学术研究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形象和学校声誉,致使社会发展出现了不协调的音符。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切实打牢民族复兴伟业坚实人才基础,就需要进一步把握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践行人民教育为人民的根本宗旨,切实让人民教师回归教书育人本位,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取得新的更大进步。

[关键词]立德树人;师德师风;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1)10-0029-05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着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全局,站在时代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深入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广大教育工作者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一如张桂梅老师般秉持“丝干泪尽”的情怀,为民族复兴伟业“立足三尺讲坛,育苗天下英才”,培养出了无以计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推进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实落地的进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尤其是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形象和学校的声誉,亟待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立德树人的理论渊源与现实基础

如果要全面深入地理解“立德树人”,那么除了要理解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还要理解其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相关理论为基础的理论渊源和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与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前提的现实基础。

从立德树人的历史发展来看,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至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关于人的需要、价值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论述。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既是自身的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主体,同时又以自身的实践活动为形式满足自身及他人需要——人是自身及他人的客体;在需要与实践的层面上,人是主、客体的辩证统一。我们可以据此推知人同时也是自身具有需要和能够满足自身及他人需要的统一体,“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286。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的价值就体现为能够以自身的实践活动,满足整个社会成员的物质精神需要。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立德树人在本质上就是人的价值的实现途径之一:立德就是明确价值取向,树人就是引导人去实现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2]

基于此前提,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形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123所谓的“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实际上也就是上文所说的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正如学者们指出的,它是“能够不被局限在謀生的活动中而能在各个领域从事创造性的活动以全面发展人的本质能力,而全面发展本身是一种自由的活动”[4]。换言之,亦即人通过自身的实践,全面满足整个社会的可能性的实现。

立德树人的现实基础,可以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求和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环境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角度来看,追求民族复兴是几代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也是今天我们奋斗的精神动力和终极追求,而立德树人则是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重要途径。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我们要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必须依赖拥有高尚情操、丰富知识和充沛创造力且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卓越人才。而在新时代,如果不能把握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就无法培养出符合上述标准的人才,使其真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求角度来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环境,正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之一,而立德树人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要素。从实践层面而言,道德的主要功能,就是调节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承担着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职责。因此,我们只有从教育入手,才能从根本上扭转错误的道德认知、树立正确的道德准则、激发积极的道德实践、引导良好的道德风尚,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最后,从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环境的角度来看,“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我们面临着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6],因此,立德树人是我国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的重要手段。为了顺应和应对当前的世界形势,我们必须以培养“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7]为己任,以此实现在全球化背景下传承文明、知识与民族国家认同的目标。这是因为,一方面,全球化浪潮使得世界各国连成一片,变成了“地球村”,而中国也借着这一势头,强化了与世界其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从中获益良多。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带来了许多棘手的问题。作为由西方资本主义率先提出和至今仍主导的世界工程,它在本质上仍然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烙印。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会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向全球传播、渗透,在人们看不见的意识形态领域挤压其他国家的生存空间。因此,立德树人是引导学生乃至全体国民认识全球化的本质,进而自觉抵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力量。

二、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

从“立德树人”这一文字表述来看,我们可以很容易推导出,立德树人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立德”与“树人”。

首先,“立德”的主要内容。“立德”是整个立德树人的根本,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要义。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的“大德”、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的“公德”、个人思想境界与修养的“私德”。

对于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的“大德”,可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来理解,“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8]16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最重要的核心,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与发展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就是将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的“大德”内化于心的过程。对于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的“公德”,可以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的角度来理解。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确立人生奋斗目标和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9]72,它既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和永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全体国民在社会生活与社会交往中的道德导向。因此,当代的社会公德建设,本质上也就是理想信念在整个社会间的传递,只有实现了理想信念的共同坚守,才能有建立社会公德的价值基础与共识。对于个人思想境界與修养的“私德”,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美德的角度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0]。学习践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既是增强“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资源。

其次,“树人”的主要内容。与“立德”相对,“树人”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和归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1]328-329树人就是培养能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人才,就是培养能够将自身的道德修养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所需能力的人才,即有理想的、有本领的、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三、大力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

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12]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5]。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颁发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由此可见,师德师风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各级各类学校严格按照相关要求,紧紧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准发力,不断推动学校师德师风建设高质量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和经验。但在推进落实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也不容忽视:一些教师不明大德,不守公德,不讲私德;对学生缺少人文关怀,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在教学科研中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甚至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以上这些存在于师德师风领域的乱象,极大地影响了立德树人在实践中的落实,因此,如果要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现实目标,就必须下大力气强化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尤为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的“四个统一”,是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要求,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第一,坚定理想信念,做一名崇德尚文的社会主义教育工作者。“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领导核心。”[13]78我们办的教育是人民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的教育,我国教育事业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突出的成就,关键一条就是坚持了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14]作为一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民教师,其人民属性就决定教师职业不可能游离于政治之外。尤其是在形势错综复杂的今天,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明白自己肩上扛起的是人民教育事业的大旗,“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象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培育茁壮成长的中国少年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需要,更是社会和国家的需要。作为教师,必须牢记立德树人的使命,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历史担当,为党的教育事业站好岗,为国家的辉煌未来育好苗,牢牢把好建设强大中国、复兴民族伟业的第一道关口。

第二,坚持教书育人,着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所作“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重要讲话中指出,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信任的,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作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并非一朝一夕可致,也不是主观愿望所为,而是要凭借教师长期的道德养成和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方能达到。为此,要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1)成为值得学生尊重的良师。职责和本能要求教师不仅要“学高为师”,更要“行为世范”,因此,教师不仅要以人格魅力、丰富学识赢得学生的尊重与认同,更要满腔热情地投入教学,亲近、关爱、理解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欣赏他们的进步,以情感打动学生,激发其内在动力[15],让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2)成为值得学生信赖的长辈。要勇于打破传统偏见,主动跟紧、融入新时代对教师的全新要求,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学生的生理成长、心理健全,帮助学生在人生紧要处迈好步、走正路,确保人生航向不偏离正确的轨道。(3)成为值得学生相交的益友。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16]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从学生的立场去分析、解决问题,全方位、多角度地去理解每一个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成为他们愿意倾心吐胆的朋友,与他们一道共同感受心灵成长的愉悦,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17]。

第三,笃定潜心治学,不断提升教育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在当今互联网信息时代。一方面,我们要坐得住“冷板凳”,一门心思潜心研究好专业知识,并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补充完善原有教学计划,针对学生群体、个体的差异性,采取相应的授课方式,切实增强讲授内容的针对性、授课形式的吸引力,把学生更多的心思留在校园里。另一方面,我们应走出自己的一番小天地,通过自学、培训、调研、考察等方式,努力扩大学习视野,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背景资料,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旁征博引、游刃有余。

第四,树正价值取向,回归教书育人本位。作為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一定要珍惜这份殊荣和骄傲,决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迷失立德树人的教育方向,失去作为一名教师的良心和本分。要充分运用古今中外的圣人先贤、学习楷模等生动事例的感召性,以及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的激励约束机制,不断规范教师教书育人行为。同时,要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着力提高教师待遇,解决好“仓廪实而知礼节”的问题。此外,还应着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当前,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以前有了实质性提高,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自觉分割各种不当的利益关系,增进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家长的良性互动,让社会各界通过依法合规的方式更多地关心学校发展,更多地理解和尊重教师的辛劳付出,共同打造校园的一方晴空。

第五,规范学术行为,切实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良好的学术能力需要经年累月的学术打磨和积淀,来不得半点虚伪。培养良好师德师风、规范学术行为是每一名教师必须尽到的义务和责任。一方面,要完善职称评定的评价机制,适当考虑增大授课质量和社会反映等方面的评价比重,让更多的教师从繁重的科研任务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教书育人上来。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学术不端者的惩戒力度。学校是一方净土,决不能容许任何人抹黑。对于学术造假的教师,要根据其情节严重程度作出相应处理,该清退出教师队伍的坚决清退出列,决不能让师德失范、品行恶劣的人去培养教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结语

新时代,立德树人对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对教师个人而言,它有助于切实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敦促教师自觉提升教学能力,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对学生而言,教师对立德树人的实践,直接影响着由学生与教师所构成的共同体的道德成长,教师对立德树人的实践活动,会在潜移默化中极大地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因此,立德树人不仅仅是关于理论的科学论述,更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帮助广大教师与学生在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上达到知行合一,实现全面发展的可靠现实路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王金福.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学科视界和历史观视界[J].山东社会科学,2014,(4):25-32.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6]习近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J].求是,2020,(15):4-9.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9]陈勇,王欢.信仰导航——“六个为什么”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10]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2).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1.

[1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3-11-18(1).

[13]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4]段妍.习近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34-38+51.

[15]谢丰.古代岳麓书院师生关系的构建及其现代转化[J].大学教育科学,2021,(5):97-100.

[16]张洪杰.做成功教师享育人快乐[J].辽宁教育,2018,(4):63-64.

[17]谢建文.重构新时代师生关系[J].新课程,2021,(23):4.

责任编辑  丛  伟

[收稿日期]2021-08-01

[作者简介]李帅帅(1982— ),女,辽宁沈阳人,辽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师德师风价值取向立德树人
建立健全民办高职院校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加强卫生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
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二级工会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