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题讨论式教学:培养审辩思维的有效路径

2021-12-31李朝品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小学数学

李朝品

摘   要:话题讨论式教学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以话題为切入点,通过课堂讨论与对话训练,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推理、论证并将反思评估贯穿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感悟数学思想,培养审辩思维的能力。可以基于知识本质探究的话题讨论培养审辩思维的意识,基于方法多样性问题解决的话题讨论促进审辩思维的进阶,基于易混淆概念辨析的话题讨论形成审辩思维的技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话题讨论;审辩思维;反思评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31-0043-04

审辩思维是一个主动的、经过审慎考虑并利用知识、证据来评估和判断其假设的过程,包括对自己及他人思维的分析和评估,生成合理的解决问题方案或做出准确的决策。审辩思维包括质疑批判、分析论证、综合生成和反思评估四个要素。它融合了思维倾向和思维技能,审辩思维倾向主要指批判、质疑和反思;审辩思维技能主要指分析、论证和生成评估,两者相辅相成,构成审辩思维的主体。它突出的行为特点表现为:其一,凭证据讲话;其二,合乎逻辑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其三,善于提出问题,不懈质疑;其四,对自身的反省,和与此相关联的对异见的包容;其五,对一个命题适用范围有深度的认识和理解;其六,直面选择,果断决策,勇于面对自己选择的后果,承担自己的责任。可见审辩思维的课堂一定是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理念下的一种课堂模式,需要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审辩思维”呢?审辩思维始于质疑,因此提出何种高层次的问题将直接决定审辩思维的落地,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解释类和评估类问题将最大程度地激发审辩思维。话题讨论式教学是培养审辩思维的一条有效路径,话题讨论式教学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以话题为切入点,通过课堂讨论与对话训练,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推理、论证并将反思评估贯穿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感悟数学思想,培养审辩思维的能力。

一、基于知识本质探究的话题讨论,培养审辩思维的意识

以知识本质探究的话题就是以知识为载体,以学习重难点为核心,实现数学技能、思想方法理解和掌握为目标,在真实的情境中经过自主探究,再进行交流探究结果的话题,在话题讨论中学生经历理解、论证、质疑、评价,实现多角度有序的合理分析和有效论证,得出合理结论或完成数学知识的“完美建构”,不知不觉中学会审辩思维的一些技能方法,从而培养审辩思维的意识。

【案例】三年级“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一课

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1个桃),提问:怎样分才公平?(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1/2)

师:为什么要用1/2表示?其中2表示什么意思?1呢?

新知探究:

课件出示(一盘桃),6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如图1)

师:你能动手摆一摆吗?(每个同学桌面信封中都放入6个桃的图片)

生上黑板摆学具。(如图2)

师: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生1: 3/6,每只小猴拿3个,所以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3/6。

生2: 1/2,把这盘桃平均分成了2份,每只小猴分得一份。所以是1/2。

生3: 1/3,每只小猴分得3个桃,3个桃是其中的一份,所以是1/3。

生4: 2/6,6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所以每只小猴分得2/6。

师边倾听边随时板书在黑板上。

师:现在有4种答案,到底哪种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生5:我认为1/3是错的,1/3表示平均分成3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一份,而这里只平均分成了2份。

生6:我认为2/6是错的,6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2个,那2只小猴就应该分得4个桃,还剩2个桃就不对了。

生7:我也认为2/6是错的,6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应分得3个桃,不可能是2/6。

师:显然1/3、2/6可以完全排除。那么1/2、3/6 哪个是对的?

师:国家主席习近平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那我们不妨回到问题上来:“6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你们觉得应该是多少?

多数学生认为是平均分给了2只小猴,所以分母是2,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一份,分子是1。

师:你们认为是1/2,但明明能看到3个桃,哪儿来得2和1?

学生上台操作(如图3)教师和同学们都为其点赞!

此环节对于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这样核心知识的认识,教师在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理念下,创设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解释类问题或任务,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互动交流,充分让学生质疑、批判并分析论证、反思评估,彼此之间思维相互碰撞,最终分辨了错误与偏见,明晰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含义,同时培养了审辩思维的意识。

二、基于方法多样性问题解决的话题讨论,促进审辩思维的进阶

方法多样性,一方面是有些数学知识方法本身内涵丰富具有多种意义与方法,另一方面是开放性的问题也蕴含着多个类型的解决方法。这样的问题凭借着固有的难度和广度,彰显出话题和学习的挑战性,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促进发散思维、审辩思维的培养,同时由于具有思维难度和梯度更加利于审辩思维的进阶。

【案例】二年级“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实际问题”一课

问题情境:车上原有34人,到站后有15人下车,又有18人上车。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

独立探究后指名板演(3名同学三种解法)

师:先请板书的同学说说怎样想的?

生1:我是先算下去15人后的人数,34减去15得19人,再求上车18人后的人数,19加18得37人。

生2:我是先算到站后上车18人后的人数,将24加18等于52人,再算下车15后的人数,52减15等于37人。

生3:我是先算18减去15等于3人,再把34加上3得37人。

师:你们能听明白他的意思吗?或者有什么疑问?

生4:第3种方法为什么要把34加3呢?为什么不减?

生5:因为用18减去15得3人,是上车比下车多3人,也就是多上了3人,所以要加3人。

生6:我是这样想的,原来车上34人,先下车15人,后又上车18人,可以假设后来还是上车15人,那么车上还是34人,但后来上车18人,也就是比原来多了3人,所以要加上3。(大家报以掌声)

师:现在有三种做法,到底对不对呢,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确定?(检验)

生1:倒着想,37-18+15=34人,上了18人后是37人,原来人数用37减18等于19人,而19人是下去15人后的人數,原来人数用19加15等于34人。与原来人数相符。

生2:我是这样想的,37+15-18=34人,最后是34人,先加上下去的15人得52人,再减去上来的18人得34人。

生3:我是这样想的,18-15=3人,说明比原来多了3人,反过来就用37-3=34人。

生4:我觉得一种方法解答后还可以用另一种解法来检验,若一致就说明正确。

本案例就是解题方法多样化的话题讨论,尤其是第3种解法一种高阶思维的方法。教师是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提供审辩平台的教学手段中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在交流环节中学生经历质疑批判,这种方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上3人呢?每个同学都在思考、分析、论证。最终通过同伴的解释中理解,假设到站后下车15人,上车还是15人,那么就不多不少,但上车了18人说明多了3人,所以加上3人就是最后的人数。在检验环节中通过教师的设问,又一次的帮助学生进行审辩思维反思评估,这样的做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可以有哪些检验方法?最终促进审辩思维的进阶。

三、基于易混淆概念辨析的话题讨论,形成审辩思维的技能

概念是数学的基础,小学数学概念是体现数学的本质属性的,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复杂性和严密性的,有着丰富的内涵,有着固定、转化和接受新知识的功能。概念本身就难以理解,加之由于学生的年龄、思维、个性特点、知识经验等因素,往往容易片面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产生一些混淆与错误。另外一些实际问题中干扰因素的加入更使学生摸不着头脑,增加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难度。这样教师将这些易混淆概念或典型错误以不同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辨析、解答,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澄清概念纠正错误,培养和发展审辩思维技能。

【案例】六年级“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总复习”一课

填一填,比一比:

比较下面图形A和图形B的周长与面积有什么发现?(如图4)

用细木条钉成一个长方形的框,如果将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和面积相比,周长(     ),面积(     )。

把20本练习本摞成一个长方体,这时前面是个长方形;再把这摞练习本均匀地斜放,这时前面变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这个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相比,周长(   ),面积(   )。(如图5)

辨析:

第一题:出示一生作业(如图6),这个同学的做法对吗?

生1:第1、2幅图正确。

生2:第3幅图错误,周长是不一样的,图A和图B的周长都是四条边组成的,虽然宽一样,公共边一样,上边正好是长方形的长平均分成2份也一样,但下边不一样长。

生3:上台示范画了一下(迫不及待)。

第二题:呈现一生错误做法,让全班辨析审辩。

生1:第1题周长应该不变,面积变小。

生2:第2题周长变大,面积不变。

师:为什么两题都是由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一个是周长不变面积变了,而另一个是周长变了面积不变?

生3:第1题,把这4根细木条由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都是4根木条围成的,所以周长不变。而平行四边形的高变矮了,所以面积变小了。

生4:第2题,同样的20本练习本摞起来,由原来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底和高都没变,所以面积不变。但斜边比直角边长,所以周长变大了。

周长与面积是衡量图形不同维度属性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极易混淆,在复习阶段设计这样的综合性问题,一方面帮助学生从本质上区分周长与面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学生主动运用各种方法说明自己的理由,有助于提升理解、比较、分析、论证、决策等审辩思维的技能。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中审辩思维的培养话题讨论式教学是一条契合实际、方便易行的教学方法手段,是一条基本路径。可以基于知识本质探究的话题讨论培养审辩思维的意识,基于方法多样性问题解决的话题讨论促进审辩思维的进阶,基于易混淆概念辨析的话题讨论形成审辩思维的技能。长此以往下去一定能培养出培养出具有审辩思维的新时代学生来。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小学数学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