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思考

2021-12-31习亚男

科学与信息化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参与感计算机大学

习亚男

武警工程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已渗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目前的教育改革方向是将传统的以“知识输出”为主的教学模式转为“能力导向”的课程理念,其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学生能力[1]。对于学生能力的解读多种多样,在2020年的《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中,对于工科、本科提出了12条毕业要求,包括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方面。而目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并不足以支撑上述能力,那么应该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满足社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基于此,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有如下几点思考:

1 正确认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认识应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教师应正确认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在整个大学教学体系中的位置及其教学目标。“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高等教育的第一门信息类课程,肩负着培养信息素养、建立计算思维、训练计算机应用能力等重任。目前,市场上有众多的计算机类课程培训班,那么,校园中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尤其在军校中,该课程和市场上的琳琅满目的培训班的区别是什么?吸引力是什么?优势在哪里?优势又从何而来?部分教材中涉及的Ofiice办公软件的使用是否还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有哪些知识是课堂上必须要讲清楚的,哪些知识是可以让学生进行自学的?教师自身应仔细思考上述问题,才能在后续的课程建设中,把握课程核心的亮点。二是,学生也要正确看待这门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包括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由于其中每一模块知识内容都可以扩展成单独的一门课程,导致计算机基础课很容易被误解成计算机类各个课程的知识压缩,成为一门科普性质的课程。再加上概念的多、杂、难,导致学生在面对该课程时表现出恐惧大于兴趣,对于考试也是背诵大于思考。

那么,作为该门课程的知识传授者,应如何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展现课程优势?其切入点应体现在如何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感以及通过课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大学教育中的计算机能力培养,不应仅局限于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更要注重计算思维的培养,通俗来讲,就是如何让计算机又快又好的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

2 如何培养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2]这个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被提出,但其定义很难得到统一,在 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期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上给出并定义了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2010年,周以真[3]教授又指出计算思维是与形式化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相关的思维过程,其解决问题的表示形式应该能有效地被信息处理代理执行。

目前,在大学计算机教学界把“计算思维”作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一种描述,开展了持续至今的研究和实践,对应于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思维的核心能力是运用计算解决一定难度的问题,并将该技能迁移到专业问题上进行求解。对应到实际问题,就是分解问题、抽象建模、运用计算机进行求解的过程。

计算思维不是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它是一种思维模式,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将计算思维渗透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编程实践作为体现计算思维的载体,应贯穿课程始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内容和思维训练相结合,配套相应的实践编程题目,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3.1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为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各高校都采取了线上教学模式。以往,老师们总忽略线上教学的重要性,甚至将线上教学曲解为简单的课前预习。而通过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可以发现,线上教学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仅可以进行线上资源平台建设,使学生更方便地进行知识的获取及资料的查找,还可以直播授课,进行在线的实时互动。课后,学生们可以通过回放上课视频进行复习巩固,通过使用线上留言的功能,提出问题,对课上内容进行反馈。

线下的授课可以对线上的知识学习进行重点补充,通过特定的活动环节,以教学活动为载体,检验、巩固学生们的学习成果,例如分组项目实践、项目答辩等,充分增加线下课堂学生的参与感。在线平台种类多样,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线上平台的特点进行选用。例如,可通过微信进行线上的讨论答疑,将国防科大建设的educoder作为作业和资料的平台,通过雨课堂进行线上的授课环节等。

混合式教学[4]的改革没有统一的模式,但是有统一的追求,就是要充分发挥“线上”和“线下”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改变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分使用讲授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而导致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认知参与度不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结果差异过大等问题。通过线上引导,线下启发,一方面增加了课程活动的趣味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2 贯彻形成性评价

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布鲁姆(B.S.Bloom)教授根据评价目的将评价分为配置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

在混合式教学的模式下,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需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没有成绩的教学活动不是有效的教学活动。分数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更是老师教学的核心。为了更加客观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老师的教学成果,应贯彻形成性评价机制,即,学生的成绩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形成,而不是期末考试的“一锤子买卖”。

在形成性评价[5]中,把握“投入即认可”原则,并将过程性成绩贯穿到每一次课。对学生的每一次提问、讨论、交流、作业、测验等都给予不同程度的分数,让学生在整个课程当中,逐步积累,通过各类课堂活动挣取自己的分数,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其参与感,并使每个分数都有据可查。

3.3 参与式学习

课堂是老师引导学生的舞台,而不是老师的独角戏。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启发、是点燃。只有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称之为一节成功的课程。那如何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感[6],让学生感觉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就需要精心的教学活动设计,让学生得到独特的体验,达成学习目标。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在课堂上不断地进行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学生得不到参与感,就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上课睡觉的情况,反观体育课、实验课等,由于学生参与了整个课堂,极少出现打瞌睡的情况。采用挣取分数的方式可以促使学生更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要注意把握课堂活动的难度及其趣味性。从以往传统的“满堂灌”课堂到“满堂练”课堂,是否还有更好的增强学生参与感的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

4 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计算技术的进步也给人们带来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能否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学习者在当代社会是否更具竞争力的重要标准。计算思维也不是算法和编程知识的简单

传授,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连续迭代的问题解决过程。它与各个学科都有交叉、关联,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不仅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有助于学生适应未来瞬息万变的社会。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应进一步加强高质量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应用使学生获得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

猜你喜欢

参与感计算机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计算机操作系统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新闻报道中的“第一人称笔法”
浅析信息图表设计的有效性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