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就业、保民生”的创新路径探析
2021-12-31李娅婷
李娅婷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重庆 400030)
一、“稳就业、保民生”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上也提出了,2020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因而,“稳就业、保民生”显得尤为重要。
(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需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其中之一就是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疫情发生以来,稳就业成为中国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2020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一词一共出现了39次,位居前列。大数据报告显示,近来,“保就业”相关政策搜索热度同比上涨1046%,70后和90后更加关注“保就业”的相关内容[1]。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国内疫情防控虽取得战略性成果,但经济社会发展受到的冲击仍未消除。因此,优先稳就业、保民生,既是应对国内外经济危机形势的有力之举,也是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的保障。
(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发展新理念,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扎实推进。2017年7月26日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新阐述、提出新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稳就业、保民生就是在这“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全面准确把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任务要求,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接续奋斗的具体体现和有力举措。
(三)落实落细“六保”“六稳”政策的需要
2018年7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六稳”方针,2019年9月4日,李克强总理进一步部署精准施策加大力度做好“六稳”工作,2020年4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首次强调保居民就业等六方面“保”的工作。“六稳”是大局,“六保”是前提,当前形势下,只有全面落实好“六保”,才能实现“六稳”,也才能稳住中国经济这个大局。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六稳”工作、“六保”任务,就业都摆在首位,保居民就业,就要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
二、“稳就业、保民生”存在的障碍因素
优先稳就业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了就业,就有了收入,就能从总体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受疫情冲击,2020年就业形势比往年更严峻,综合研判分析后,我国当前“稳就业、保民生”存在以下几点障碍因素。
(一)我国的就业人口基数较大
由于受2020年疫情影响,各个行业领域都遭受到不同冲击。2020年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9%,就业形势较往年更加严峻。人社部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1-5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60万人,对比2019年1-5月,2020年就业人数减少137万人[2]。而且,BOSS直聘发布的《2020春招就业市场追踪报告》显示,春节后第三周,面向2020年应届生的岗位需求环比增长16%,但同比仍然下降44%,然而2020年大学毕业生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874万,农民工则有2亿之多,因此,稳就业显得十分必要,而且要更多聚焦于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贫困地区劳动力等重点群体。
(二)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有限
2003年的非典导致全国就业岗位减少了127万,17年后,历史再次上演。中国再次面临全国性的重大疫情,“活下去”成了所有中小企业的唯一目标,保证现金流成为第一原则,“停止招聘”则成为老板们的第一选择。招聘的岗位数量则出现断崖式下降。据数据统计,2月份复工第一周的招聘职位数较2019年同期下降71.66%。面对疫情“黑天鹅”,全国开启最严防控工作,所有企业都面临长时间的停工、停业,许多中小企业的现金岌岌可危,随之而来的是裁员、压缩招聘计划、减少开支。此外,从2月份数据来看,有就业需求的应届毕业生中,已签约工作的不到20%,多达80%以上的毕业生尚未签约工作[3]。因此,亟需广开就业渠道,打造就业新增长点,促进新业态的发展,增加新的就业岗位。
(三)国内外市场仍处于低迷期
受疫情影响,海外经济暂停,全球物流受阻,国际市场频繁波动,尤其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受到严重冲击,相应的企业“四难”突出,稳定订单难、出手订单难、开拓市场难、应对风险难。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3月8日发布的报告预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总额相较去年将减少5%至15%[4]。从国内来看,在经济外部循环受阻和国内疫情反复风险的共同影响下,国内市场需求疲软,企业不愿意投资,居民消费受到严重抑制。一方面,输入性流行病仍在继续,居民仍然担心去拥挤的地方,消费欲望降低了;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企业尤其是中小企面临巨大困难,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同时,由于订单减少、生产不足、就业减少、部分企业产能利用率下降等问题,使得在外部需求大幅萎缩的情况下,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数正在减少,就业压力陡然徒增。
(四)失业人口技能素养有待提高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就业稳,则民生稳、社会稳。虽然当前就业形势较疫情初期有所好转,但疫情尚未根除,企业用工需求偏弱,餐饮、住宿、娱乐、旅游等大量吸纳就业人口的服务业仍在低位运行,尚未恢复至正常水平,对就业形成较大冲击。6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同比仍高0.6个百分点,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合计就业人数仍较1月份少近3%。可见,总体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群体的就业压力尤其突出,稳就业需要再加把力。在这部分失业人口之中,有许多是沿海地区返岗工人出现了回流的情况,而这些回来的农民工大部分是没有技术的普通工人。为了使这些因为技术而失业的工人尽快返岗,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要达到3500万人次以上,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
三、“稳就业、保民生”的创新路径
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下,随着复工复产复商市有序推进以及各项就业政策持续见效,就业形势呈现逐步改善势头。上半年,全国城镇新镇就业人员56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2.7%。
(一)大数据提供精准指导 ,缓解就业人口压力
稳就业就是保民生,利用大数据的高效便捷,进一步推进精准就业扶贫。2020年来,有些省市相继打造“大数据+就业服务”平台、开放推广各种手机APP程序、建立“云扶贫”平台,利用大数据促进就业扶贫。这次疫情袭来,使得传统线下就业方式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发展的情况日益突出,通过建立大数据的反贫困就业服务体系,摸清重点贫困劳动力的基础情况,做到家庭人口清、就业愿望清、培训目的清、就业情况清、技能状况清“五清”;建立用工需求基础信息库,实施就业供需精准匹配,针对就业岗位实习开展针对性的培训。2020年2月份,人社部发布通知,强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要创新服务方式,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云平台等技术,进行网络招聘等线上服务,得到了全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响应号召。
(二)多方位开拓就业市场,新业态精准推送岗位
近几年,新业态逐渐发展壮大,已成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三新”经济增加值接近16.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6.3%[5]。经济是决定就业的根本性因素,包括新业态在内的“三新”经济较快发展,为新业态带动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次疫情既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云经济”“宅经济”“无接触服务”等新业态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就业市场注入了新的活水。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云计算产业面临150万人才需求,数字化管理师从业人员已超过200万……新业态催生新岗位,可容纳的就业人口大概有1亿人之多,蓬勃发展的新业态正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蓄水池。
(三)积极推进高质量“云招聘”,实现人岗匹配精准就业
积极推进高质量的“云招聘”,成为增加就业供给的当下优选。一是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参加教育部门定期举办的云就业线上视频双选会,分层次、分类别、分行业领域,实现线上线下招聘协同发展、人岗精准对接,它具有灵活性高、针对性强、资源充足、覆盖面广等特点。比如,某大学成立就业工作专班,建立全员就业包保责任制,加强对重点就业群体帮扶,做到“一生一策”,为学生点对点精准推送岗位;二是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鼓励国有企业发掘用人潜力,扩大高校毕业生录用规模;三是积极引导小微企业良性发展,提高带动就业能力。中小企业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力量,保市场主体就是要保中小企业平稳发展。
(四)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精准帮扶失业群体返岗
为了全力推动安全有序复工返岗、支持企业减负稳岗、促进多渠道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创业带就业、实施就业扶贫、做好困难人员兜底保障、做实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加强组织保障,部分省市积极出动各项政策,印发相关文件、颁布措施,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精准帮扶失业群体返岗。当前,国家和各省自治区正陆续发布和开放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在疫情期间免费向社会公众提供职业技能网络培训服务。加大就业扶贫宣传力度,及时发布线上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信息,重点依托全国产业工人技能学习平台、中国职业培训在线、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等相关平台,通过在线直播课堂、网络点播教学、学员自主学习、电视视频学习等灵活多样形式,组织广大劳动者参加免费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劳动者自我充电、自我提升,提高就业能力。
四、结束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稳定之基,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就业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和谐稳定。习近平总书记说:“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人有恒业,方能有恒心,就业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一个人有了就业,就容易安定;一个家庭有一人就业,就增加一份稳定的力量。让老百姓持续过上好日子,就要保证相对充分的就业,不断稳定增加劳动者收入。“稳就业、保民生”正是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做好防控疫情、保持经济稳定,打好脱贫攻坚战、守住全国一盘棋的大局,走准以保促稳、稳中求进的高质量发展门路,确保2020年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举措和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