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养有机结合 助绿(力)农业发展
2021-12-31车速稳
车速稳
(扬州市江都区郭村镇农业农村局,江苏 扬州 225238)
引言: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产业,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随着全球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农业正在不断寻求转型升级,多元化、集约化、商品化的现代农业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型农业模式的出现未解决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机遇。2017 年,我国农业农村部发布了《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规划(2017—2020年)》,明确提出了加强种养结合、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以及启动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等有关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然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必须针对现存的农业发展问题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创新农业发展模式。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农业长期运行中出现的沉疴弊病,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振兴农业产业,促进农业生产三效合一,助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1.1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在我国,小而分散的传统小农经济仍然是最普遍的农业生产方式。由于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受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影响大,存在生产潜力小、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益不稳定等问题。农民经常付出较高的劳动力,但是收获较低的经济回报。此外,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限制了农村农业的集约化发展,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导致农业转型升级慢,农业中存在的结构性、规模性问题日益突出。
1.2 农业生产模式单一
生产模式的单一性体现在各个农业生产部门长期处于分散状态。在我国,不同的农业生产部门之间隔阂比较严重,农民由于传统单一耕作思维的影响,无法将农业不同生产部门之间有机结合起来,且导致农业生产结构不协调,种植业基数过大,其它生产部门规模较小。此外,由于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老龄化严重,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年人,对于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接受度较低,且农业生产技术比较落后,我国农村普遍的农业生产模式仍然是传统的单一种植业或者养殖业,复种指数较低,不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多元化发展。长期的连作或者单一放牧也容易导致农田质量下降,不利于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1.3 农业污染严重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科学知识的缺乏,农民为追求作物产量而过度施用化肥,导致化肥的大量残留,严重破坏了土壤养分平衡和土体结构,导致土壤生产力和质量下降。其次,为了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防治病虫害,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常常大量施用廉价高毒的农药,农药的残留会破坏农田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导致土壤活力下降、恢复能力退化,造成了严重的农田环境污染。此外,化肥农药的残留会随农业废水进入人类生活环境,对周边居住的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影响人类生存环境。
2.种养结合模式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广义的农业包含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副业5 种形式。种植业是最主要的农业生产部门,是通过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等获取生存资本和经济效益的农业生产方式。养殖业包括畜牧业和渔业,是驯化野生动物为家养,通过人工饲养畜牧家禽、水生产物实现经济收入的农业生产方式。
种养结合是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的一种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不同种养结合模式的基本结构一致,多数是以池塘、沼地为中心开展,但是形式多样,目前最常见的种养结合模式有“猪-沼-稻”、“桑基鱼塘”、“鸡-猪-鱼”等等。以“桑基鱼塘”模式为例,池塘内养鱼、四周种桑树,桑园内养鸡、猪等家禽和蚕。鱼池淤泥及家禽粪便用作桑树肥料,蚕蛹及桑叶喂家禽,蚕粪和家禽粪便可以用作鱼饲料,鱼粪又可以肥沃池塘淤泥。如此,使桑、蚕、鸡、鱼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各个环节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可以有效减少外部输入的干扰,保护生态平衡、防治环境污染。
秉持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理念,各地政府和机关应该加大种养结合农业的研究投入,发展符合当地农业生产优势的种养结合模式;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力度,普及种养结合农业的技术与方法;丰富农民培训内容,转变农民传统小农经济思维,提高农民的基本素养和生产技能。
3.发展种养结合模式的农业综合效益
3.1 实现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种养结合模式可以促进农业内部资源的循环利用,用动物粪便肥沃土壤、土壤作为有机肥料促进植物生长、植物又可以用作动物饲料。“动物-土壤-植物”的有机循环结构能够有效发挥种养有机结合的整合优化效应,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等外部投入、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让生产过程更加方便简单、减少农民劳动力的投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3.2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社会效益
首先,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其次,种养结合模式因其方便、简单的操作特性比较容易被农民群体接受,具有良好的普适性和推广性,且没有地域限制,每个地区都可以因地制宜地发展种养结合农业,促进了农业的多元化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的转型升级和现代化发展,同样体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再者,种养结合模式由于需要养殖畜牧家禽,要求有比较充足的种养空间。而随着种养结合模式的运行,农民为了进一步提升种养结合的经济效益,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集约化发展,既可以释放多余的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的再就业,也进一步体现了良好的农业社会效益。
3.3 降低农业污染,提高农业生态效益
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可以实现内部能量、养分的转化与平衡,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态体系,提高了农业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减小了农业生态环境对外部能量输入的需求,可以有效减少农民对化肥的使用。利用动物之间的生态链养殖克制害虫的家禽,可以有效降低植物病虫害的发生率,减少农药的使用,避免农药的过量残留。化肥农药的减量施用可以有效减缓其在土壤中的残留以及随废水外泄带来的环境伤害,使农业生产环境逐渐恢复到健康平衡的状态。此外,粪便等的再利用能够以有机化肥的形式促进土壤腐殖质形成和分解,提高土壤酶活性,改善土壤结构和质量,增加土壤肥力;粪便的内部消化也可以减少农业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综上,种养结合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农业污染,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的生态效益。
4.结束语
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是促进农业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模式,是消除农业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运作隔阂的重要方式;是减少农业污染的重要渠道,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基础产业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因地制宜地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解决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种养结合模式可以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发展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能够切实推动我国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