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音乐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研究
2021-12-31赵静
赵静
(兰州文理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流派的创始人,在音乐搜集、整理、修订、教育等方面作出大量工作的同时,形成了明确的音乐观。从历史角度来看,孔子音乐思想开启了音乐领域的先河;从相关文献来看,在“礼崩乐坏”时代背景下孔子对“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和诸侯“八佾舞于庭”非常痛心和愤慨,由此,孔子开始了礼乐文化的恢复和弘扬。音乐作为“六艺”之一,受到了极大程度的重视,孔子音乐思想是他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通过音乐来实现君子人格的培养。新形势下,通俗音乐广泛流传,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音乐开始逐渐失去了传统文化土壤,高雅音乐如何创新发展需要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研究。深入研究和分析孔子音乐教育思想,结合时代要求,与音乐发展趋势合理扬弃,对音乐艺术转型创新、当代音乐文化健康发展和音乐教育事业推进具有积极的作用。从根本上不仅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分析
(一)音乐功能观
孔子音乐功能观主要是围绕音乐的功能来进行阐述的,指出音乐具有一定的社会政治功能和道德教化功能,从而将音乐作为政治工具和道德教化工具来发挥作用。
《礼记·乐记》中指出,音乐“由人心生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1]。意味着音乐可以表达出人们的思想感情,可以实现精神层面的享受,也可以精神抚慰和宣泄。但是,古人从来没有将音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而是将其形容为“为艺术而艺术”,从而作为人们思想感情的统治工具。《论语》《乐记》同时论述了“礼”与“乐”。“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乐由中出,礼自外作”[1]等不仅强调了音乐和礼的规范,也非常明确将音乐作为了一项统治工具。其中,“礼”的规范是具有外在性和强制性的,旨在形成“上下有别、贵贱有等”的氛围,使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中各安其分;“乐”旨在促进人们思想感情的统一,使人们可以互相亲近、一团和气。
儒家思想学派讲究“修”“齐”“治”“平”,入世精神非常强烈,儒家音乐教育思想具有政治教化功能也合乎情理。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指出:“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1]这对音乐的艺术形式进行了具体的描述,认为音乐艺术功能仅仅是细枝末节,真正发挥作用的是音乐的政治教化功能。孔子的学生子游在治理小地方武城时就身体力行,呈现一片莺歌燕舞、弦歌之声的情景。孔子带着学生出游时与子游展开了讨论,孔子说:“二三子,偃(子游)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1]他认为,大同社会就是要营造快乐和谐的氛围,而音乐本身就具有使人快乐和谐的功能。与孔子音乐政治观相适应的还有音乐等级观。孔子认为,天子、诸侯、大夫、士等由于身份不同,应该享受不同等级的音乐和舞蹈,这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孔子音乐教育思想非常重视其政治教化功能。从根本上来说,孔子音乐政治观体现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趋势,其音乐政治观和音乐等级观都呈现明显的保守性和落后性。但更重要的是,孔子音乐教育思想并没有过度强调其政治性而忽略了其艺术性,而是指出要“尽善尽美”。在《乐记》中指出:“乐者,乐也。”[1]也就是指出了音乐的审美功能,音乐使人快乐就是音乐本身的特征。
(二)音乐教育观
孔子音乐教育观主要体现在音乐对塑造人的心理情感与“仁人”培育方面。
孔子办学旨在通过道德教育来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而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也不是为了培养艺术人才,而是要培养出一批“贤人”“仁人”“圣人”。孔子认为音乐对完成人的修养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也是“使人成为人”的重要手段之一。他在《论语·泰伯》中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就是说:“诗是人受到启迪和走上人性之道的重要途径;礼是使人规范、形成人性和树立人格的重要途径;而乐是人性完成的重要途径。”[2]由此可见,孔子将音乐与人的欲求结合起来,音乐不可能去除也不可能自由放纵,恰当的乐教可以帮助人完成最终的人性,从而“使人成为人”。孔子将理智与情感进行互相渗透和融化,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理欲调和,从而实现人的情感宣泄和心理情感的升华及重塑。
孔子认为音乐具有 “治心”的作用,对乐教推行非常重视。《乐记》记载说:“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3]这段话的意思在于君主要成为贤明的君主,就要非常重视乐教,乐教对人们欲望的引导和节制、道德和风俗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由此,在“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背景下,他们对音乐、乐舞、诗歌进行了相应的继承和修订,广泛搜集和改编民间音乐,同时,他们指出,音乐“高下、轻重、快慢、音色”等都具有明显的教育功用,音乐教育必须规范进行。孔子强调音乐的高雅性和严肃性,认为此类音乐对人的善心感动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避免放荡邪僻等不良意念的影响。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3]这正论证了孔子音乐教育思想。
(三)音乐评价观
孔子的音乐评价观主要体现在“尽善尽美”方面,强调音乐的中正平和与古雅端庄,他非常喜爱雅乐,对健康的民间音乐给予了相应的尊重,同时对淫靡之音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孔子对音乐好坏进行评价时,高度重视音乐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首位考虑的标准就是音乐是否具有思想性和政治性,其次考虑的是音乐的艺术性。孔子以“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的语言对鲁太师《关雎》乱的部分进行了评价,认为内容丰富且复杂的同时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同时,在《论语·八佾》中指出:“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4]认为《武》作为武王乐是对战争进行鼓吹的,对征伐取天下具有明显的宣扬,由此他指出武王乐不能作为完美的音乐,因为武王乐的思想性还不够。在《论语·雍也》中指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5]“文”即为形式,“质”即为内容,认为内容和形式要实现和谐统一。孔子在音乐艺术规律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独特深刻的认识,在《论语·述而》中指出:“于是日哭,则不歌。”[5]音乐可以真实表达个人的情感。在音乐方面为了追求“尽善尽美”,他在《论语·述而》中指出:“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5]在日常生活中,即使听到再好的歌、再好的唱法,他都会请求别人反复吟唱并深入领会。
孔子高度重视雅乐,认为雅乐都具有良好的教化功能,由此他高度赞美和喜爱民间健康的音乐。在《论语·八佾》中,他指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6]他认为《关雎》作为周南地方民歌具有中正平和、合乎乐教的特征。孔子广泛吸收各地民间音乐的营养来形成正乐工作。在诸侯奔走过程中不仅是对他的“道”的宣扬,也是进行四处采风,而“乐正”正是孔子四处采风的成果。同时,孔子极其反对“低级、放纵、淫靡”的音乐,他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更加崇尚中庸之道。在《论语·卫灵公》中,他指出:“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7]由此可见,孔子音乐教育思想对音乐好坏给予了一定的标准,新时代我们也必须树立正确的音乐评价观。
(四)音乐享受观
孔子音乐享受观主要体现在音乐享受过程中要适当节制,进行适度的音乐享受。
早期儒家学派思想就已经指出人的欲望之一包括音乐,同时指出音乐享受要做到节制、适度,从而赋予了音乐一种意识形态,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理教化工具。《乐记》中记载:“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8]孔子和儒家学派思想都高度重视奉行“中庸”之道,一切事情“过犹不及”,并将中庸之道作为人做事的方法论,在各项事情中要“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孔子《论语·季氏》中指出:“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9]这充分体现了孔子音乐符合中庸的思想,认为享受音乐要做到健康有益,就必须合乎礼乐,用礼乐的标准和原则来进行调节,同时,在音乐享受中切忌“骄奢淫逸、放纵无度”。他对郑声的批判是因为放纵过度,对《关雎》的称赞是因它“快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伤痛”,符合中庸思想的适度原则。
二、孔子音乐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研究
(一)构建辩证的音乐功能观、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科学技术使得音乐文化越来越大众化和通俗化,任何人在适当的环境都可以进行。音乐社会功能如何正确走向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音乐文化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所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孔子音乐教育思想强调礼与乐的统一,对音乐的社会规范性高度重视。同时,他认为音乐并不是人们享受声色之乐的手段,而是进行政治教化和塑造人的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孔子偏爱古代传统的典雅音乐,在维护其权威性的基础上进行了音乐编订整理工作,自觉承担起古代音乐艺术发展和传承的责任。
音乐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在不同环境下也会对人们的思想感情产生影响。抵制靡靡之音,是因为它们会使人意志消沉;赞美健康上进的音乐,是因为它们具有美的熏陶作用,可以锻炼和健全人的心智情感。孔子音乐教育思想蕴含的这些基本原理是不能摒弃的。音乐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具有艺术独立的品格。但是,从社会背景来看音乐是社会不同环境的产物,音乐艺术是不可能脱离于时代背景与现实的人而单独存在的,音乐作品如果没有蕴含任何思想情感和审美观点,就不能称之为音乐艺术。音乐具有精神享受、抚慰和宣泄的功能,也具有美育、道德教化的功能,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从孔子音乐教育思想来看,现代音乐教育是结合人们所表达的心声,面对通俗音乐和大众音乐,传统音乐也要积极跟上步伐,创作出可以体现民情民心又可以弘扬先进健康的音乐,以健康的音乐来引导人们重塑审美情趣。大众化和“去意识形态”化背景下,音乐艺术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隐忧。音乐艺术整体氛围健康上进,但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杂音和不和谐音,主要体现在高雅音乐方面的“曲高和寡”与“孤芳自赏”、通俗音乐的“鱼龙混杂”和“荒诞低级”。
党和政府针对当前音乐艺术的走向和趋势制定了一系列的音乐政策,其中“双百”方针,“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等,都是对当前音乐艺术的反思,这些文艺方针政策为音乐艺术健康发展也提供了新的保证。因此,我们要批判吸收传统的音乐教育思想和理论,系统全面并正确认识音乐艺术的功能,正确认识音乐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构建辩证的音乐观,促进音乐艺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谐建设。
(二)重塑音乐观、推动音乐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孔子推广乐教并不是围绕艺术教育与政治教化出发,而是将音乐教育作为人的心理情感塑造和人性完成的最终手段。通过音乐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来塑造人的完美精神境界,从根本上来说这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目前,“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音乐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开设不足、音乐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等问题,没有把握好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没有将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等结合起来,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向学生传授和讲解技能技巧、乐理知识,对于音乐的愉悦性和教育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使得音乐的社会教育功能被弱化。网络背景下,个性化、腐朽化、不健康和消极的音乐层出不穷,对音乐教育事业发展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新形势下如何构建正确的音乐观,结合时代发展如何对不良因素进行合理摒弃,如何吸收和弘扬传统音乐的有益思想和内容,成为了新时代音乐教育事业发展所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新时代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音乐观,就必须把握好音乐的主旋律和多样性,要进一步处理好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之间的关系,建立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高雅音乐。“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我们国家的音乐政策,这也是继承和弘扬孔子音乐教育思想的体现。孔子搜集了三千多篇诗歌,经过一系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等工作仅留下了305篇保存到《诗经》中,保存下来的作品就是主旋律作品。孔子音乐观较为全面,也强调“和而不同”与文化的多色彩,音乐教育思想中指出了音乐的多元性、多样化,他广泛学习各种乐器和各地民歌,这与音乐艺术“百花齐放”的方针政策是一脉相承的。孔子赞美高雅音乐并不代表他反对通俗音乐,反而他指出要改造、提高通俗音乐,这对现代音乐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教育作用。大众化与网络化背景下通俗音乐越来越强大,而且许多通俗音乐通过改造升级形成了生命力强大的经典音乐。由此可见,通俗音乐的存在和发展与时代潮流、社会生活是离不开的,它所反映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时代敏锐性、音乐形式的明快性和音乐风格的多样性。同时,不能否定的是通俗音乐中确实参杂着许多杂音和不和谐的声音,这些音乐在思想性、艺术性等方面都需要科学合理的引导、提高、规范和改造。
因此,新时代我们也要学习孔子音乐教育思想的“和而不同”,对于高雅音乐和通俗音乐要怀着实事求是与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支持和弘扬健康优秀的通俗音乐,加强对落后低俗的通俗音乐的改造。重塑音乐观,在充分尊重音乐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学习孔子音乐思想的“精益求精”,采花酿蜜时积极进行改造和创造,为重塑音乐灵魂、推动音乐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三、结语
孔子音乐教育思想具体体现在音乐教育观、音乐政治观、音乐享受观和音乐评价观四个方面,他重视高雅音乐的同时并没有摒弃通俗音乐,而是带着一种“和而不同”的态度对其进行改造,这与新时代音乐艺术“百花齐放”的发展趋势不谋而合。音乐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专业知识、美育知识等,在一定程度上是真善美和谐统一教育的体现,对新时代德、智、体、美等综合教育具有协调的作用,在学生素质教育中也起到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高雅音乐和通俗音乐没有明确的鉴赏界限,通俗音乐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敏锐的嗅觉,所呈现出来的内容也可以充分反映出当前的时代性和潮流性。因此,新时代我们必须构建辩证的音乐功能观和正确的音乐观以及音乐教育观,在音乐教育中带着包容开放心态的同时,不仅要注重乐理知识、技能技巧等的传授,更要加强学生美的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实现智慧启迪和情感教育,通过音乐教育真正实现“修业”与“进德”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