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幸福路径探析

2021-12-31连灵李雪杰张臻

关键词:层面个体价值观

连灵,李雪杰,张臻

(西安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文化价值的转移使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不断发生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价值层面的“最大公约数”,引领着社会主义幸福的方向,决定了社会主义幸福的性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提升国民幸福感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一、幸福概念中蕴含的核心价值理念

长久以来,人们对幸福的追逐,实际上就是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追问。人们在思考幸福意蕴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思考追求什么样的价值目标、树立什么样的价值准则以及社会形成什么样的价值风气。可见,幸福概念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理念。

哲学家将幸福看作是一种价值性质,他们认为幸福是至高的善。古代希腊,幸福意味着德性;中世纪,幸福则是天堂。中国传统文化中将幸福等同于 “乐”。例如,儒家文化中的“孔颜之乐”、道家文化中的“至乐”、佛家文化中的“涅槃之乐”等。马克思认为,幸福既不是脱离人的生存条件的纯粹理性,也不是人的肉体欲望的感性满足,而是根植于现实生活中,通过人自身的创造性活动摆脱劳动的异化,通过实现个体幸福最终达到全人类的共同幸福[1]。所以,幸福本质上是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经济学家们试图通过构建国民幸福总值(GNH,又称国民幸福指数)指标体系来解释幸福,他们认为幸福的标准应该涉及教育、健康、环境、包容性、内心幸福感、生活水平等多个方面的评定。目前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从1980年到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从第18位跃居第2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占世界比重从1.8%到接近16%。然而,联合国发布的2020年全球幸福指数(GNH)报告却显示,排名前两位的是芬兰和丹麦,中国排名第94位。这表明,经济总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幸福总量的增加,幸福感并非完全来源于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少,而更多源于非物质需求的满足程度。一般来说, GDP、国民生产总值(GNP)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而GNH是客观反映人民幸福水平的评估指标。 “生产总值”体现了国家物质为本、生产为本的物质需求,“幸福总值”则体现了国家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在核心价值层面上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要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其实质就是实现全体人民普遍幸福和人民共享幸福。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

心理学家泰勒本·沙哈尔指出,幸福是财富,而财富并不是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标准。现代心理学家采用实证的方法将幸福研究变得具有可操作性,他们从幸福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以及幸福的真实性和持续性等不同方面界定了幸福并探讨了幸福的价值内涵及影响因素。主观幸福感理论认为幸福是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度的主观评估,心理幸福感理论认为幸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社会幸福感理论则将研究领域从个体扩展到了社会,认为幸福是对个体的社会价值及社会贡献、社会整合、社会认同、社会实现和社会和谐程度的定量评估。心理学家还进一步认为追求幸福本身并不仅仅是目的,还是一种持续的战斗力,以幸福为武器,人们可以获得更多、更真实、更持久的幸福[2]。以幸福为武器,人们将更愿意自主地投入追求更高的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进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由此可见,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都从不同视角指出,幸福本质上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就是实现人民幸福。因此,以幸福培育为载体,人们更愿意自主地内化核心价值观为自己的主导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丰富的国民幸福新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和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解,更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让广大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定位。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体现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良好社会环境,体现了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个公民的价值标准。以上国家、社会和个体这三个层面的价值观,最终落到每个人的价值层面上,主要集中表现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尊严和人的幸福[3]。三重主体理论告诉我们,人是国家的人、社会的人和个体的人,人的幸福必然是国家层面的幸福、社会层面的幸福和个体层面的幸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高度概括了当下人们诠释幸福、理解幸福和追求幸福的全部意蕴。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幸福

倡导富强是经济建设的应然要求,国家富强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基础。没有国家富强,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将无法保障,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望将失去根基。国家富强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要求,实现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最终归宿,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就是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水平的过程[4]。

倡导民主是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民主既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政治秩序,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是人民自己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深刻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实现提供了政治保障和制度支持。

倡导文明是文化建设的应有特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 “五位一体”地协调发展,这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精神纬度幸福的追求目标。精神维度的幸福是更高层次的幸福,是人们对更高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追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倡导和谐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体现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其中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是人类物质维度幸福得以保障的重要基础。社会、家庭、单位等则是人类精神维度幸福得以实现的外在环境基础。因此,和谐体现了物质维度和精神维度的幸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幸福

倡导自由平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理想。自由是一种处在社会关系中的相对自由,个体自由的实现离不开他人和社会。自由是在与他人互动的社会实践中生成并实现的。自由既是幸福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每个人追求幸福的基本保障。平等的价值取向是不断努力实现实质平等,具体包括权利平等、规则平等和机会平等,这三个方面的平等涉及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平等既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红利的平等,也是全体人民政治地位上的平等。平等体现了人民对幸福社会的美好愿景。因此,自由平等的价值倡导是个体幸福实现的重要保障。

倡导公正法治不仅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更是幸福社会制度建设的最高目标。公正是指公平和正义,体现在规则、起点、机会和结果等多方面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公平正义的社会发展是个体幸福的源泉,个体的持续幸福必须将公平正义作为内在动力甚至内隐动力,才能逐步构建起更强大的心理资本,更好地提升自我价值。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幸福社会的良序保障。依法治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更是个体幸福的制度保证。没有依法治国的社会,个人的幸福也将无从谈起。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幸福

倡导爱国敬业是个人获得真实幸福的重要途径。爱国敬业体现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爱国体现的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具体表现为对自己家园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个体不能脱离祖国、集体和社会而独立生存发展,个人的幸福离不开祖国的繁荣昌盛。爱国是个人幸福的基本前提,是个人追求高尚品质的体现,爱国本身就是一件可以给人带来真实幸福体验的事情[5]。敬业是一种工作态度,是沉浸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流畅感,能经常体验到“福流”的人会更幸福。

倡导诚信友善是个人获得持续幸福的道德准则。诚信即诚实守信,诚信既是个人高尚的人格力量,也是保障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基本准则。在新时代的今天,诚信是每个公民在参与市场经济建设、国家政治建设、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应该具备的最起码也是最重要的道德品质。倘若失去了诚信,国家“五位一体”的文明建设将会失去根基,个人高层次幸福也必将无法实现。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基本准则。只有友善对待个人和他人,友善对待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重视他人的价值和生态幸福,个人幸福的内涵才会更加高尚和全面。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从宏观上体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幸福,而且具体体现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个子层面的幸福,同时在微观上体现了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真实的幸福与持续的幸福的统一。

三、在幸福培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重路径

只有当个体处于幸福体验状态,他才有可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积极的价值判断,才能深刻领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人生的积极引导作用,才更愿意自觉地调整其内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的价值判断,最终实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纳入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所以,从生活事件到获得幸福之间,是以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内的价值判断体系为中介的。个体连通“幸福体验圈”,在获得更多更真实更持久的幸福体验中会自觉地将自己的认知调整到符合核心价值观的方向上;通过体验“福流”,产生追求幸福的内在动机和高层次的价值体验;以幸福体验为武器,个体更能够理性思考并内化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价值观。因此,培育民众幸福感可以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突破口。抓住幸福就等于抓住了促使民众积极内化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引擎。人们在体验感受幸福的实践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被人民群众普通认知和强烈认同,这样才能使之真正外化为人民群众的主动践行和实际行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幸福价值认知路径

价值认知是从认知层面对价值的认识和理解过程。价值认知是价值判断的起始环节,是价值认同和价值践行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可以通过三件好事、正向思维、情绪复原力以及乐观干预等幸福训练模块对人们的积极认知品质进行培育。这些幸福训练采用正向感知、正向思维、希望思维、积极沟通、积极归因以及积极接纳六大核心抗逆认知策略,引导人们自觉发现其大脑中固有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的认知图式,学习随时留意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美好愉快的事情,让人们在感知幸福的过程中深刻意识到自己内部的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体系之间不一致的甚至存在矛盾的地方。发现矛盾之后,人类在实践中解决矛盾的天性会促使人们不断主动地进行思考和不懈努力,思考后的价值判断理念又会渗透到接下来参与的幸福模块培育中,经过人们自己的感知领悟以及外界力量的干预形成合力之后,就可以使矛盾得到真正的解决。这样,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日常幸福培育的体验中,形成自下而上的认知学习新模式,人们对核心价值观认知、领悟和接受程度就会得到进一步主动提升。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幸福价值认同路径

价值认同是价值判断的中间环节。与价值认知相比,价值认同是价值主体经过对价值观念的理性思考和判断分析后逐渐融入自己价值体系的内心活动,具有深刻性、相对稳定性和持久性等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力真正发挥必须通过全方位的努力使人们内心深处产生价值认同。

我们可以通过突出优势训练、体验“福流”、积极关系培训、人格塑造、自尊干预等幸福训练模块对个体的积极认同品质进行培育。这些幸福训练主要从积极情绪体验、完全投入状态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引导个体对身边事物进行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让个体在实践中体验到更多更真实的幸福,这种真实的幸福感受又会促使个体自愿地提炼和提升自己的价值观,在新的层面上将它们变成支配自己实践的积极价值理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幸福价值践行路径

价值践行是价值判断的实践环节。社会实践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6]。价值认知和价值认同都是以价值践行为最终落脚点的。只有在日常实践活动中不断增进广大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才能最大限度地真正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提升正能量的行为训练、社会支持训练、AQ(逆商)训练、感恩拜访练习等幸福训练模块对个体的积极行动品质进行培育。这些幸福训练主要从有意义的人生、成就人生、挫折应对策略三个方面引导个体在顺境逆境中都能够从容地应对,让个体在行动中创造出更持久的幸福,这种更高层次的幸福体验会促使个体更加自觉主动地进行积极的价值判断,在新的价值认知和价值认同层面上,才能最大限度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在实践活动中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采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具体化细节化为对每一个人幸福感的培育过程,这样才能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愿望,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真正落实落细。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知、价值认同和价值践行三重路径是相互促进的跟进式关系,三重路径的推进是一个长期不断努力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培训对个体的乐观水平、人格塑造、情绪归因、积极人际关系以及投入、人生意义和成就等进行训练。在幸福培育中,形成“幸福体验圈”,可以使人们以幸福为武器,形成螺旋上升的“活循环”机制。这样,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幸福意蕴,以提升民众幸福感为重要抓手,充分挖掘个体的价值判断潜能,从外界“造血”变为“自身输血”,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价值践行模式和新颖的自下而上的价值践行模式相结合,彰显了民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的价值主体地位,使人民群众更愿意从内心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不断增进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自觉性。

猜你喜欢

层面个体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