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粉”与“黑”:网络空间青年认同逻辑及其实践启示

2021-12-31马丽娟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黑粉网络空间键盘

马丽娟

(玉溪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党的十九大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了提高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的要求。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推进和网络时代的持续发展,构建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虚体与实体空间的互动协同,愈加成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探究网络空间“粉”“黑”语词背后的青年认同逻辑,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准发力,就是其中的有益尝试。

一、“粉”与“黑”的基调:网络空间青年认同态度的基本表达

认同概念最早出现于心理学领域,后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基本内涵在于强调主体对客体的心理反应过程,包括认可、接受、赞同等。[1]以“00后”为主体的当代青年大学生是网络空间的“原住民”,其理解、思考与交流方式也就自然具有了鲜明网络特征。“粉”与“黑”是网络空间青年文化的常用语,其在本质上是青年认同态度正反双向的基本表达。

“粉”是青年认同态度的正向基本表达。“粉”的含义使用与“粉丝”一词有直接关联,“粉丝”作为“fans”的音译词,其为人熟知和广泛使用起于2006年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电视选秀节目,在最广泛的意义上,“粉丝”可以指代所有“对特定的人或者事物有强烈兴趣或赞赏的人”[2];随着2014年后“流量明星”的走红与“粉丝经济”的出现,“粉丝”营销意识在特定行业不断更新,“粉”开始在网络空间的青年文化中广泛使用,被用以表达情感上的倾向、理性上的认可或整体心理状态上的关注、接受与认同。

“黑”则是从“粉”延伸而来,是青年认同态度的反向基本表达。客观而言,一方面,“粉丝”营销行为在不断生产“粉”的同时,在竞争环境下必将生产出它的反面:“黑”;另一方面,“粉”的对象往往具有“高流量”的基本特征,而群体的广泛性必然带来认同态度的多元化。在对这种多元认同态度的衡量中必然包含正负两极,即“粉”与“黑”。基于此,“黑”在网络空间的青年文化中被用以表达与“粉”完全相反的认同态度,意为情感上的厌恶、理性上的反对或整体心理状态上的拒斥与不认同。

除“粉”“黑”之外,“路人”一词被广泛用以表达一种中立或不关注态度。“路人”在汉语中有“彼此无关的人”之寓意,“路人”被引入到网络空间与“打酱油”一词的使用密切相关,2008年一位市民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出来买酱油的”,用以表达一种不关注态度。这句话因其幽默迅速流传开来,也派生出“酱油党”“路过”“路人”等概念,表示与自己无关、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相当于“路过”等含义。

“粉”“黑”“路人”三个概念可被视为网络空间认同态度的基本表达,分别代表了认同、拒斥与无感三种典型心理状态。网络空间认同逻辑的实际样态以这三种典型为基础,变化、组合成为多种复杂且内具张力的样态。

二、“粉”与“黑”的变奏:网络空间认同逻辑的多种样态

(一)“黑粉”:“黑与粉”的情理逻辑

在心理学中,情感倾向与理性认可具有内在一致性,二者互相促进。而在网络空间认同逻辑之中,存在情感倾向与理性认同的矛盾性结合,即理性上的关注与情感上的拒斥、厌恶的统一,这是网络空间认同态度中较为特殊的情理逻辑,“黑粉”即其中典型。

“黑粉”是网络空间认同逻辑在情感与理性双重维度上带有张力性的结合。具体而言,“粉”包含有情感上的倾向、理性上的认可和整个心理状态上的倾向关注之意;而“黑”含有情感上的厌恶、理性上的反对和整体心理状态上的拒斥之意。在一般理解逻辑上,“黑”与“粉”代表着网络空间认同态度的两个极点,两者只能倾向其一。“黑粉”认同逻辑的张力性结合就体现在它是“黑”的“厌恶、拒斥、反对”与“粉”的“关注”两极的统一。在网络空间的实际运行中,“黑粉”与“粉丝”的差异在于,“粉丝”关注公众人物的耀眼之处,而“黑粉”则关注其不足之处。

“黑粉”的情感厌恶与理性关注之特殊认同逻辑,实际上反映出网络空间青年文化中有待引导与改善的不健康心态。一方面,从个体角度而言,“黑粉”折射出宣泄心理、竞争心理、自我表现心理、从众心理等;另一方面,从群体角度而言,当“黑粉”在网络上自发成为特定群体时,该群体便具有了群体极化效应,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便捷性以及相对自由性的特点,激化着这种极化效应,网络空间便更倾向于表现出非理性、攻击性的民间心态。[3]

(二)“键盘侠”:“黑与粉”的知行逻辑

在道德生活中存在一种常见的知行分裂现象,戴维斯曾概述其特点如下:“如果一个当事人不遵循自己的较佳判断去做事,并且是有意这样做的,那么我们说他是‘知行不一’的。”[4]在网络空间的认同态度的知行逻辑中,同样存在这一现象,而且较之于现实空间,虚拟空间的知行分裂现象表现得更加明确和剧烈,“键盘侠”即其中典型。

“键盘侠”一词最早出现于2014年,指代这样一种具有双重特征的群体,一方面,在现实空间他们胆小怕事;另一方面,在虚拟空间他们肆意评论社会人物或事件,以彰显个人正义感,现实世界的“沉默者”和网络世界的“发声者”构成了键盘侠强烈的人格反差。就认同态度方面而言,“键盘侠”意味着认同态度与实际行为之间产生分离,表现为知“粉”而不从、“黑”而从之的知行背离。

“键盘侠”表征了网络空间认同逻辑中的知行悖论现象,反映出青年在认同态度方面存在的矛盾心理。“双重标准”一词概括了该矛盾心理,“键盘侠”即“双标人”,他们对待别人的言行评头论足,实施道德绑架,对待自己则是另一番说辞。对人对己使用不同的道德标尺,他们对待网络上的丑恶现象嫉恶如仇、积极发声,而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不公现象袖手旁观。简言之,他们的认同态度在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呈现出不一致乃至矛盾现象,这反映出青年心理状态的不成熟性与敏感性,客观上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大型道歉现场”:“黑与粉”的转化逻辑

认同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黑”与“粉”作为对立的两个极端,具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路转粉”“粉转黑”“黑转粉”等概念各自如其说地代表着认同态度的转化。

“大型道歉现场”所表征的是网络空间认同态度的转化逻辑。在除去网络冗余信息的情况下,“黑”与“粉”均呈现为有意识的个体行为,而认同态度及其转化的高度一致化反映出“黑转粉”的深层转化逻辑。网络空间青年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其在认同态度方面的多元化、松散化的基本样态下,借助主流文化实现了某些维度上的整合。以“大型道歉现场”为例,艺人的“自黑”“玩梗”与高质量的艺术作品,迅速使青年的认同态度发生转化。

三、“粉”与“黑”的协奏:网络空间认同逻辑对思政工作的现实启示

(一)基于“大型道歉现场”现象透视青年认同转化逻辑,感知青年的“可敬”“可爱”

在网络空间“粉”“黑”的言辞狂欢中,“粉黑”的认同态度变奏并非无章可循,这种激烈的变奏恰恰反映出的是青年稳定的认同转化逻辑,从纷繁的“粉”“黑”现象中认清这一价值准则有助于思政工作者理解青年、感知青年。

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为青年群体认同转化逻辑的价值基础。在网络空间的认同逻辑中存在一种极度分明的理性考量,即考量公众人物表现所具有的“态度”“诚意”。这种“态度”“诚意”所反映的就是作者本身的价值倾向。一般而言,在涉及国家的问题上,网络空间的青年认同态度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对持“港独”或“台独”的艺人持普遍的“不爱国一票否决制度”。在2019年9月份发生的“莫雷事件”中,网络空间近乎呈现出一致的对NBA火箭队的“粉转黑”倾向;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2021年3月,某国际知名服饰品牌HM宣布禁用中国新疆棉花引发网络上青年对该品牌的口诛笔伐,并由此引发一连串针对相关品牌的“粉转黑”现象。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粉”或“黑”及其转化的根本价值考量。

其二,包容心态为青年群体认同转化提供了理性基础。有研究指出,网络青年亚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5],这种包容心态客观上为网络空间的“粉”“黑”转化提供了理性基础。理性包容意味着出离二极对立的思维模式,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选择。在网络空间的认同转化中,尤其在“粉转黑”的变迁中,包容、理解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例如,近年来“虎扑HUPU”论坛在关于艺人李易峰的讨论中,存在明显的“黑转粉”的趋向,高赞评论称此种现象为“黑到深处自然粉”。深究其根本原因,艺人虽偶有“不诚意”的作品流向市场,但其踏实认真与接收批评的态度往往能够赢得网络空间的包容与认同,这也反映出青年在认同转化方面显著地具有包容理性心态。这启发高校思政工作要在大学生关心的问题上把道理“讲透”,用真理的力量说服青年。

其三,流行元素为青年群体认同转化提供了情感基础。流行元素意指新近涌现的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和参与的精神创造性活动成果,以其娱乐、新颖、时尚、广泛传播等特性受到青年群体的喜爱和青睐。[6]“粉”“黑”变迁的认同转化中,流行元素往往会通过引发正向情感体验而产生直接作用。例如上述“大型道歉现场”中,流行元素发挥了显著的催化作用。在相关弹幕或评价中,关注生活世界“烟火气”的文艺姿态、国风的唯美影像等时下流行元素直接赢取青年的情感倾向。这启发高校思政工作要注意运用流行元素资源,从而增强“话语认同”,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亲和力。

(二)基于“黑粉”现象把握青年认同态度的复杂性,提升思政工作“精准度”

大数据时代,提升思政工作“精准度”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积极行为。传统思政效果弱化的根源在于青年思想个性化需求与思政工作的无差别着力点的内在张力,当代青年的成长环境、生活方式与思维特点均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大数据时代的“信息茧房”所带来的认知限制无疑在加大这种个性化倾向,这客观上对整齐划一的思政工作资源构成了某种“降维打击”。

“黑粉”现象反映的青年认同复杂逻辑对思政工作提供了新启示。一方面,要对青年思想特点和行为模式进行精细化研究,解读或分析青年学生的核心思想困惑与认同态度成因,根据思政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加以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在学科交叉协同背景下研究和总结高校学生认同态度形成与变迁的动态成因。另一方面,高校思政工作资源应实现精准供给。一线思政工作者应积极整合相关资源,在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根据教育对象特征精准分析,有针对性地将教育资源通过更易被接受的方式“灌输”给青年学生。这实际上也就是在要求思政工作者深入网络空间,贴近青年生活实际,认识和体会青年学生的信息场域与情绪变迁,从而真正做到对青年的贴近、引领与凝聚。

(三)基于“键盘侠”现象注意青年认同与实践的逻辑脱钩可能,强化“知行合一”

知行分裂现象在现实空间并不罕见,而网络空间的键盘侠现象无疑是更激烈和清晰的呈现,这启发高校思政工作注意认同态度与实践行为的脱钩可能,注重引导青年“知行合一”。

从理论上说,心理认同与行为实践的脱钩具有本体论上的可能性,而保障其统一则需其它因素保障。苏格拉底曾提出“知识即美德”“人因无知才会作恶”等著名论题,但亚里士多德注意到,苏翁此种说法“与现实不符”,并提出了“不能自制”的重要话题,这实际上证明了知行分裂现象的客观存在。

知行分裂现象的根源概有两种。其一是“知”的不彻底性。程颐、朱熹等将个体认知划分为“真知”与“熟知”之别,主张个体一旦形成了某种深刻认知,便不会做一件相反的事情,就如人不会主动选择吃毒药或走入水火一样。[7]其二是意志薄弱问题,即人们行为的意志常受到欲望、情感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意志不坚定, 就有可能经受不住诱惑, 知善而不行、知恶而行之。[8]据此可以分析,“键盘侠”现象或源自个体尚未真正理解认同其在网络空间散发的言论,或个体在现实空间中执行时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中断。这启发高校思政工作应从两方面保障青年学生知行合一,在理性灌输方面增强说服力与现实解释力,让学生能够在思考与怀疑后做到真懂、真信;在磨炼意志方面,要强化“勇”德与担当精神,使学生能够克服心理与现实困难,将认同态度外化于行。

猜你喜欢

黑粉网络空间键盘
你知道手机拨号键盘上为什么要有*和#吗?
Cлово месяца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ikbc R300机械键盘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脏得吓死人的电脑键盘
来呀,互相伤害呀!
袁姗姗:我想跟“黑粉”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