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科创融合的“三平台三梯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析
2021-12-31曾竞
曾 竞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30)
高职院校是落实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驱动理念的主要阵地,承担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复合型技能人才的使命。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1]。
近几年,高职院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建设,构建起包括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大赛、实践基地、校园文化等内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旨在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结果表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完全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受到一些现实因素的制约。基于产教科创融合理念,以“产业为依托,教育为支撑,科技为引领,创业为导向”[2],本研究构建了“三平台三梯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即第二课堂活动平台、“赛训研学”综合训练平台、“政校行企”指导服务平台。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成果,本研究总结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重理论轻实践”,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项目实践相脱节,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没有在教学中很好的结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多采取理论教育和灌输方式,缺乏具备针对性、实质性以及系统性的实践教育。
二是“重创业轻创新”。项目化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种手段,培养和训练高职生选择创业项目、识别商业机会以及资源整合等能力十分必要;事实上,高职生多选择传统商业项目用于创业项目实践,不仅缺乏专业糅合能力,而且没有充分发掘专业优势和创新能力,加上项目技术壁垒低、可复制性强、竞争力薄弱等因素的影响,创业项目很难孵化落地和持续发展。
三是“重比赛轻应用”。创新创业竞赛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学生创业项目市场化和产业化的一次模拟检验。由于院校、导师、学生大多以双创大赛的获奖级别为成果导向,以至于过于注重创业团队、商业模式以及盈利模式的包装和美化,忽视了产品的实际应用和项目产业转化的可行性,导致“产学研”脱节。
可见,为了有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高职院校应充分考虑产业、科技、教育、创业的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按照“产业为依托,教育为支撑,科技为引领,创业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为高职生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提高职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个体多元发展提供一个科学可行、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条件[3]。
二、“三平台三梯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为了突破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困境,高职院校需要以创教科创融合为核心理念,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搭建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梯级平台,包括第二课堂活动平台、“赛训研学”综合训练平台、政校行企双创服务平台,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通识化、进阶化以及精英化。
(一)教创融合,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平台,激发学生双创自主意识
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具有覆盖面广、开放性强等特点,能够在双创人才培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又能激发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自主意识。
1.营造校园的双创文化氛围
双创教育需要从入学第一课开始,比如,一年级新生组织“彩色青春”主题班会,充分了解校内双创育人平台资源、设计个人能力提升规划。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园信息发布系统、校报、学工、广播、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有关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时事、创业政策等内容,特别要加强成功创业案例的宣传,使创业意识和创业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实现企业文化、产业文化以及校园文化的融合,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
2.创新校园双创活动形式
社团是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主要途径,由不同特质、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兴趣特长的学生自发组建而成,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意见》)[4]。高职院校应当鼓励学生组建创业类社团、专业型社团和学术型社团,如科技创新社、电子商务协会、职业发展与创业协会、职业经理人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由创业校友担任社团的校外指导老师,从团队建设、活动(产品)设计、社团运营、管理和激励等方面给予支持,使创业理念融入社团建设全过程。
3.充实校园双创活动内容
第二课堂活动需要体现课堂教学的内容,可以举办多样化校园活动突出创新创业主题,吸引学生自主参与、体验,不仅感知双创精神的实质,获取创新创业知识和政策,而且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可以邀请政企名士、优秀校友参与创新创业学术活动,比如“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名人名家进校园”“校友面对面”“创客大讲堂”,发挥榜样的力量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帮助学生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带动更多学生树立“双创”理想;可以组织“创客考察团”“走访双创教育示范校”“大赛观摩团”等活动,鼓励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汲取优秀经验,激发创新创业思维;还可以举办模拟市场、跳蚤市场、技能竞赛月、科技文化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攀登计划、挑战杯等活动,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精神以及创业能力。
4.完善校园双创激励政策
高职院校需要完善创新创业活动的保障与激励政策,比如,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管理制度,鼓励学生通过技能竞赛、创业大赛、发明创造、技术开发、发明专利、社会实践、发表论文、自主创业等方式转换替代学分。高职院校需要规范创新创业奖学金管理办法,参与“攀登计划”、“挑战杯”科技创新、“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得立项的学生可以得到经费支持和资金奖励。高职院校需要细化第二课堂学时管理办法,以第二课堂参与情况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提高学生参与校园双创活动的积极性。
(二)科创融合,搭建“赛训研学”综合训练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项目化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四维互通”训练平台能够支撑创业大赛、科研创新、创新创业等项目的训练和实践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内驱因素和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开展科技创新并形成研究项目,实现研究成果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转化,进而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完成模拟市场检验。实践表明,由产品创意、技术创新、模拟训练、创业实践等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建设深度融合,实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多元化培养。
1.师生共创项目
创新性和可行性是创业活动是否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需要向创业团队开放专业实训室、研究基地,多为项目创新提供校内场地、设备资源及技术指导。项目设计环节需要增加问题导向的学习和研究,建立科技创新、学术创新活动对接“三创”(创意创新创业)大赛的机制,创新研究成果通过大赛平台完成市场模拟和市场检验,实现项目化、商业化、工程化、产业化,推动“产学研”一体化。
2.学生创业团队
创新创业过程中充满不确定性,团队组建正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优秀的团队拥有共同的愿景,能够技能和经验互补,能够以坚定的信念应对挑战和风险。为了识别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梦想的专业学生,高职院校可以在全校范围内组织职业素养竞赛、职业形象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设计攀登计划项目评选、技能竞赛、PPT设计大赛、演讲比赛、详情页设计大赛、市场调研报告评选、市场营销策划大赛等选拔项目,使得具备技术、管理、市场、销售等能力的创新型和专项技能型学生脱颖而出,进而组建才能互补、责任共担、创业目标一致的团队。
3.建立纵横竞赛体系
创新创业竞赛活动能够给高职生提供激发创意、项目实战、挫折体验等机会,通过参加机会识别、项目开发、团队组建、运营管理、企业初创、发展规划等项目模拟实践,体验创业公司从成立、生存到发展的全过程。此外,高职院校需要定期组织“创意、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着力培育、指导和孵化参与创业计划书评比、项目路演评选的优秀项目,进而参加各类国家、省、市级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核心素质。
(三)产创融合完善“校政行企”服务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战能力
1.加强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应当依托职教集团、产业学院加快与企业/行业的深入合作,不仅校内共建共享青创空间、创新创业孵化器、创客城等实践平台,整合“校政行企”资源,联系地方政府、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建立校外共享实践基地,如实训/实习基地、创新创业模拟实验室、产学研孵化基地、创新创业科技园、创业园等;而且选拔体现科技创新、专业实践的优秀项目入驻基地和孵化,既提供场地、设备、技术等软硬件支持,也从创业培训、创业能力测评、创业指导、政策咨询、创业信息、投融资牵线等方面服务与指导。此外,高职院校需要长期跟踪学生的创业成长轨迹,提供服务网络支持体系,为创新创业教育积累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2.成立校企双导师团
高职院校可以依托职教集团聚集校内外优质“双创”教学资源,组建包括企业管理者、风投专家、校内教师在内的校企双导师团,有效、有针对性指导学生创业项目;校内导师有助于学生提升项目的技术创新成分,帮助学生解决项目研发中的技术问题;企业导师能够促进创新创业项目与产业发展的有效契合,帮助学生从市场化角度开展市场调查、设计商业模式、提高项目可行性和盈利能力,寻找时机将项目推向市场;风投专家能够引进天使投资、公司注册、项目推广等社会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初创项目的资金投入和市场占有等问题。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可以在制定和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创业意愿的强弱、职业发展道路规划以及个体特征开展“分平台梯级”培养,提高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