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强化路径研究

2021-12-31郭洪涛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

郭洪涛

(商丘师范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河南 商丘 476000)

思想政治工作是促进人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推动人的价值理念实现转化的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2013年)、文艺工作座谈会(2014年)、全国党校工作会议(2015年)、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2016年)、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6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2018年)等会议上发表了一系列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讲话,明确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

在高校,“政治经济学”不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专业基础课,更是提升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2]。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如果能够将“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元素融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中,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然而,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思政课程相比,当前高校“政治经济学”的思政功能明显弱化,存在着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逐渐被边缘化的问题[4]。

一、“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现状分析

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过时了,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错误认识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很多学生开始质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较大困难。造成此种现状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如下四点:

(一)教师队伍萎缩,课程深入研究难以为继

有些高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直接砍掉了非经济学专业(比如管理专业)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或者虽然开设了政治经济学课程,但却在想方设法压缩授课课时,还有些高校直接把政治经济学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课程性质变成了选修课。高校对于这门课程的轻视,影响了教师的行为选择,使得原来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或者担任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授课教师纷纷“改换门庭”,要么改变研究方向,要么改授其他课程,这使得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队伍和授课教师队伍大幅萎缩,深入研究难以为继。

(二)教学理念落后,简单化、教条化批判资本主义制度

传统的教学观念,总是试图从道德批判的角度去看待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对立的社会根源,把不是资本主义本身的即资本主义形成过程中存在的个别社会现象(市场经济、私有制等)定性为资本主义,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规律性和科学性的东西全部抛弃,从而完全否定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简单化、教条化的分析和批判,看似有助于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但是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差距明显,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形成片面认知,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客观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还弱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教学内容陈旧,无法解释出现的新问题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对象是200多年前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时过境迁,200多年后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虽然理论原理没有改变,但是如果仍想照搬过去的理论解释当今的问题,肯定会遇到麻烦。如果不能吸收现代化的研究成果,不能补充和拓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体系,就很难解释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使学生质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所以,对授课教师来讲,必须有科学的求知、探索精神,不仅要深刻研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精髓,达到活学活用的目标,而且还要将新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在国际环境和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结合中国国情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有机融入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注入生命力。

(四)教学方法单一,无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目前,许多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授课教师仍普遍采用传统的“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授课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有教学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更不具备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大打折扣。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尝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采取多样化的授课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的目标。

二、“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强化路径

为了改变教学现状,提升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水平,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文章。

(一)重新编排教材,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

加强教材建设是推动政治经济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编写一本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不仅有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中主导地位的重要举措[5]。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资本主义部分与社会主义部分合本,另一种是上下两个部分分开装订本。不论哪一版本教材,授课教师往往会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为授课重点,依次讲授商品和货币理论、剩余价值生产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再生产理论等《资本论》中的原著内容,同时以社会主义部分为补充,对比分析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这种授课思路,首先使学生片面理解资本主义存在的社会矛盾,因为现实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社会主义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但也不能忽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其次以较少的篇幅讲授社会主义部分,难以完整诠释社会制度的优越性,难以理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所以,应该改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授课思路,将社会主义部分中的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到资本主义部分的授课之中,以政治经济学原著内容为基础,科学并客观对比分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典型区别,在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变化的基础上,强化对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绿色经济等理论的分析。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和应用性,使学生走到“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来。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

当前很多高校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PPT”授课模式,但是有些教师的PPT就是课本知识的简单再现,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为提高“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在课件制作时应将文字、图片和视频有机结合,巧妙进行课程设计,结合每章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导论部分”的教学中,可采用翻转课堂的方法,课前让学生查找马克思生平及其写作资本论的背景和意义的相关资料,课中以“小组讨论+教师评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还使学生理解了马克思“舍小家为大家”、“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奉献精神。比如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商品货币理论、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章节内容的教学中,采用案例分析法来探讨商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辩证关系,以及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使学生理解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本质特征,使学生明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抗的历史必然性。再比如,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资本积累的二重后果”章节内容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播放影视资料的方式,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无产阶级对于资产阶级的相对贫困,感受到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使学生理解无产阶级失业人口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级政府不遗余力地致力于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通过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解决贫困问题方面的横向比较,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观意愿体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多种方法的混合使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科学规律基础上,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拥护者和宣传者。

(三)重设教学内容,提升课程思政功能

当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不够充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该课程的框架结构采用了《资本论》章节的设计风格。虽然具有章节内容设计紧凑,逻辑思路清晰的特点,但是,对于学生来讲,由于受到知识面的影响,这种框架结构易使其难以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政治经济学的思想脉络,从而对教学内容感到晦涩难懂,导致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大打折扣。为此,可以尝试调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框架结构,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比如,可以尝试将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两部分大约十个章节内容,划分为思想教育篇、政治学习篇、道德培育篇和文化素养提升篇等四个主题篇章。把原来的导论篇即对马克思、恩格斯等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者生平的研究划入思想教育篇,给学生以思想启迪,使学生理解“什么叫社会价值”、“什么是奉献和奋斗精神”。把原来的商品货币理论、剩余价值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分配理论等划入政治学习篇,使学生理解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基本手段、资产阶级瓜分无产阶级劳动价值的基本方式、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社会主义社会取代的历史必然性,最终使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理论纳入道德培训篇,使学生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坚定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心。通过内容的结构调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会凸显出来,从而达成将“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思想政治元素融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终目标。

(四)设计演讲主题,提升学生道德品质

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师可以设计专题演讲的模块,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增强其真实体验感。首先,教师可以根据道德素质培养的要求,设计演讲主题,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其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布置专题准备材料,制作汇报PPT,并选派一名学生进行专题演讲。然后,班级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演讲竞赛活动,根据表现评分。最后,教师对学生表现做出客观评价。比如,在“商品拜物教”章节的教学中,可以设置“如何看待拜金主义”、“如何看待为富不仁”等专题演讲题目,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商品拜物教的危害,还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再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章节的教学中,可以设置“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问题”、“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问题”、“中国在全球减贫事业中做出了什么贡献”等相关主题,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劳动者失业和贫困的根本原因,还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在全球减贫事业中做出的卓越贡献,更加坚定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奉献的决心和信心,从而达成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终极目标。

三、结语

在“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通过重新编排教材,创新教学方法,重设教学内容和设计演讲主题等举措,可以将“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元素有效融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充分发挥该课程的思政功能,有效解决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动力不足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动性,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的问题。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坚持和发展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马克思“劳动的政治经济学”视域中的正义逻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