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党建+课程思政”双融合双促进模式研究

2021-12-31罗俊卓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党组织思政党员

梁 冬,罗俊卓

(1.西藏大学文学院, 西藏 拉萨 850000; 2.彭水县第一中学, 重庆 50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10,“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9。这是中国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思想基础。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2],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从而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教育理念。因此,将思政内容融入各专业课堂是推行“课程思政”的重要举措,一线教师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主力军。

“党建”即党的建设,“是指党为保持自己的性质而从事的一系列自我完善的活动,不仅包括党务工作,还包括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等”[3]。“党建+”则是“通过加强党建,推动党建与其他工作深度融合,以党建的成果助推其他工作的开展”的一种模式[4],如“党建+互联网”“党建+脱贫”“党建+产业”等。“党建+课程思政”则是指通过加强党建,促使党建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推动课程思政的开展,使我国的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还可以用课程思政的成果反哺党建,丰富党建的内容,为党建注入新鲜的血液。

然而,目前高校的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之间尚未建立紧密联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部分高校孤立看待党建与课程思政,并未将课程思政纳入党建范畴;其次,未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以及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保障制度。最后,以党建推动课程思政的方法和路径不明晰,因此未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因此,本文将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为例,探讨“党建+课程思政”模式的构建以及实现双向促进和有机融合的方法。

一、党建引领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的开展,必须构建一个全程立体化的推广路径。高校通过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等,可以有效推动课程思政的全面落实。

(一)强化组织建设,建立从党员到教师的协同工作机制

通过强化党的组织建设,高校可以动员广大党员和教师参与到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去,从实施主体上确保课程思政的落实。

首先,高校的党委和职能部门要重视课程思政的推行,并将其纳入党建的范畴。构建“党建+课程思政”模式需要校党委和职能部门进行顶层设计,明确课程思政落实的责任主体。高校中的专业和课程较多,除了授课教师,各个党支部如何在课程思政中发挥作用,党员与群众教师之间如何合作,这需要高校的党委和职能部门进行总体规划。

其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将党建与课程思政充分融合、建立从党员到教师的协同工作机制,最重要的是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1)发挥党员教师的带头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部分成员是一线教师,他们既参与党建工作,又从事教学工作,能将党的思想与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因此,党员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关于课程思政的心得在教学研讨会上分享给其他教师,也可将课件、教案等展示给其他教师看,以供他人学习。此外,基层党组织还可以组织教师们去观摩优秀的课程思政课堂教学。(2)加强与系、教研室、学科组的联系。基层党组织还可以通过与系、教研室、学科组的密切联系和相互配合来推进课程思政的开展,如将党的最新思想成果传达给系、教研室及学科组,使课程思政的内容与时俱进;与系、教研室相配合,对各门课程所使用的参考教材、教案等进行把关,既避免教师误用不正规教材而出现教学事故,又可以监督教师有没有将思政内容融入到教学中。

最后,动员所有一线教师参与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最终落实的关键是一线教师,无论是校党委还是基层党支部,都要坚持群众路线,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动员所有一线教师参与其中,而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课程特点,发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

这种从校党委到基层党组织、从党员到教师的协同工作机制确立以后,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从而在实施主体上能够确保课程思政得以开展落实。

(二)突出思想建设,以党的思想引导课程思政

党的思想是课程思政的灵魂。用党的思想引导课程思政,并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知识中,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高校党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促进思政内容和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

首先,高校通过强化党员和教师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学习,为课程思政的落实提供思想基础。如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增进了对“四个认同”和“四个自信”的理解,因此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时,如“盛唐诗歌”这一部分,便可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以及文化自信融入到古典诗歌的赏析中。

其次,通过学习对党的思想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之后,高校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特点,使不同课程承担不同的思政内容,从而建立一个覆盖全面并互相呼应的课程思政体系。如“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涉及大量的古代优秀传统文化,那么这门课程要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作为课程思政重点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涉及到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文化,这门课程则可把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等思政内容融入到作家和作品分析中。

最后,高校教师通过学习,可以使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并互相促进。课程是思政的载体,要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既要熟悉本课程的知识和讲授,又要把握其与思政的内在联系。如讲解《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这部作品,教师在分析唐明皇的形象时,通过其昏庸荒淫的生活引发安史之乱的误国误民行为,引导学生认识享乐主义对国家和个人带来的危害,从而启发他们注意个人生活作风问题,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思政也可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课程中引入适当的思政内容可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在讲辛弃疾的词时,教师可以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来激发学生了解作家生平和阅读相关作品的兴趣。

总之,突出思想建设,不断学习党的思想理论,广大党员和教师才能把握思政的内涵并将其融入到专业知识的教授中去,使思政和课程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三)做好制度建设,保障课程思政的持续推进

为了防止课程思政流于表面,出现形式主义现象,高校还须完善制度建设,制定出周全的评价、监督和奖励制度,从而保障课程思政的规范化、常态化和实效化。

首先,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基层党组织与教学管理部门相配合,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当中。在进行评价时,注重过程性评价,如果发现有的课程没有落实课程思政或思政元素过少,可以及时对任课教师进行提示;同时也避免教师为完成任务而搞形式主义,将思政与课程割裂,或者“过犹不及”、把课程思政上成思政课程等现象的出现。

其次,建立科学的监督制度。基层党组织还要通过督促和检查,保障课程思政的落实。如在每学期开始的时候,配合教研室检查教师的教案,以了解教师是否将思政内容写进教案;定期举行听课活动,观察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有关课程思政的落实情况;对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以了解各门课课程思政的效果及学生的思想状况等等。

最后,建立合理的奖励制度。适当的奖励可以激发教师和党员将课程思政做得更好,校党委可以建立合理的奖励制度,对在课程思政中表现优异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嘉奖。如对在组织课程思政中表现积极且取得良好效果的党支部进行表彰,对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表现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对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果的个人予以鼓励等。

总之,建立和完善各类制度,高校才能通过党建工作促使课程思政的全面覆盖和持续推进。

二、以课程思政促进党建

课程思政的开展离不开党建引领,反过来,课程思政又能促进党建工作。通过课程思政,可以拓展党员的知识面,提高党员的理论和业务水平,有利于建设服务型、学习型和创新型党组织。

(一)课程思政有利于建设服务型党组织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5]在高校中,建设服务型党组织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密切联系广大师生,做好教学和管理工作。“党建+课程思政”模式的建设,通过党建对课程思政的统筹兼顾和引领指导,提高了党员服务教学的能力;通过党支部与系、教研室的密切合作,增进了党员和教师之间的联系。如“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汉语言文学党支部可以与任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方面的沟通与合作。这样层层分解,精准服务,打通了党员联系服务广大师生的“最后一公里”,提升了党的执政效率和服务能力。

(二)课程思政有利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高校学习型党组织是指“能够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学习理念,具有健全的学习机制和浓厚的学习氛围,以学习力推动创新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公开透明、清正廉洁,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团队。”[6]“党建+课程思政”模式的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推动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第一,“党建+课程思政”模式的建设,激发了党员的学习动力。“党建+课程思政”模式,要求党员既要深入理解党的思想,又要精通专业知识,并将二者相融合。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将课程思政落实下来。“党建+课程思政”模式的建设,不仅从内在激发了党员学习的自觉性,也从制度上成为促使党员不断学习的外在推动力。第二,“党建+课程思政”模式的建设,丰富了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党建和课程思政的结合,能打开党建的思路,将学科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党建上。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能从不同角度阐释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的发展规律;党建从这些学科中汲取养分,能够丰富党建的内容,促进党员的全面发展。如“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属于人文学科,对于提升党员的人文素养和传统文化修养方面有很大帮助,因此党组织在开展主题活动时,可以从中国古代文学中选取典型,与党的思想理论相结合,如选取屈原的《离骚》、陆游的诗、辛弃疾的词、夏完淳的诗等,对党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选取《水浒传》中的高俅、《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儒林外史》中的王惠等,阐述不受节制的欲望和贪念不仅会给他人带来灾难,也会导致个人人生的毁灭,对党员进行清正廉洁教育等。

(三)课程思政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党组织

创新型党组织是指“在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工作中,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工作方法,实现自我建设和领导群众工作新成绩的组织目标。”[7]课程思政在落实的过程中,需要党组织发挥作用,理清思路,构建完善的机制,从试点开始逐步普及全校。在此过程中,党组织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而是要不断创新意识、思维和工作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找到一条最适合本校课程思政推广的路径。同时,“党建+课程思政”模式的建设也促使党员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积极探索,将自己的创新成果形成研究性论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党建+课程思政”模式的构建,不仅解决了课程思政无人主导和监督、落实和推广困难等问题,还可以提高党组织和党员的服务、学习和创新能力,对党建工作大有裨益,能够使党建和课程思政形成互惠互利、双向共赢的美好局面。

猜你喜欢

党组织思政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清华党组织公开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党员标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