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菏泽市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困境及实现路径研究

2021-12-31冯永芳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菏泽市菏泽革命

冯永芳

(菏泽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菏泽 274015)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培养时代新人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发挥思政课教学主渠道作用,必须从革命文化中汲取营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因此,深入挖掘革命文化、特别是菏泽市地方革命文化中的育人因素融入思政课,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必由之路。

一、菏泽市革命文化概述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人民为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锻造出来的彰显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的先进文化。这一文化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革命传统、优良作风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菏泽市革命文化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根据菏泽地方实际,领导人民群众在谋求解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先进文化。主要以革命旧址、革命文物、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现存的物质文化和革命英雄人物事迹、英烈故事等精神文化来展现。

菏泽市革命文化具有革命性、时代性和本地性(本土性)的显著特征。其中,革命性是指菏泽地方革命文化形成于我们党谋求人民解放、实现民族独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并在这一实践中历经艰难险阻,经过艰苦奋斗,逐渐形成了符合实际的、具有革命性的先进理论。时代性是指菏泽革命文化形成于革命战争的特定年代,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要求,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谋求独立、解放而锻造出的具有坚定革命理想和坚强革命意志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时代特征。本地性(本土性)是指菏泽地方革命文化作为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展现了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菏泽地方实际,领导人民群众所开创的带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文化。

二、菏泽市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一)菏泽市革命文化是增进思政课亲和力的宝贵资源

思政课是在学生心灵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这为我们进行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菏泽市革命文化作为特定地域的先进文化,其中包含了众多贴近学生生活的革命英雄事迹、革命故事和革命文物,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革命文化的精神宝库。以此融入思政课教学,从地缘上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易于接受,从而增进学生的心理认同感,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

(二)菏泽市革命文化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

理想信念是人精神上的“钙”,是使人免受“软骨病”侵蚀的良药,也是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青年大学生正处在理想信念确立的关键时期,最需要进行精心引导和栽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3]37其中,菏泽市革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育人素材,以革命旧址、革命文物、纪念馆等为代表的物质文化资源承载着红色基因、镌刻着理想信念、彰显着初心使命,以此来引导教育大学生,使其永远铭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坚定其理想信念。

(三)菏泽市革命文化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财富

爱国主义是亿万中华儿女勠力同心、顽强奋斗的精神纽带和精神动力。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4]。爱国是每一位大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养。菏泽市革命文化中那些为人民解放而献出生命的革命英雄,以及在他们身上所展现的英雄事迹、英雄故事都是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财富,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学习、铭记英雄,深刻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英雄用鲜血、汗水、泪水创造的,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侵蚀,争做爱国主义的坚定弘扬者和忠实实践者。

三、菏泽市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一)认知困境:理论素养缺乏,教学内容有待充实

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理论知识的传播者、立德树人的实践者,在推动菏泽市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起着直接而关键的作用。然而,当前思政课教师对菏泽市革命文化及其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理论素养缺乏。具体表现在:对菏泽市革命文化中所蕴含的革命人物、革命故事等精神文化的研究力度有待加强,研究思路需要拓展;对当地的革命旧址、革命文物等物质文化的了解仅存于知识层面,缺少实地考察、现场学习的经验。同时,对菏泽市革命文化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对革命文化中所蕴含的育人素材及其与思政课教学的契合点有待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亟需充实。

(二)方法困境:理论灌输明显,教学方法有待改善

理论灌输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菏泽市革命文化素材,对学生开展革命文化教育,离不开一定的理论灌输。但是,如果仅仅以单一僵化、填鸭式的理论灌输方式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说教,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对菏泽本地的革命文化资源缺乏有效利用,实践课堂感染力不强,未能与理论教学形成育人合力,大学生未能在实践中获得直观、生动、多样化的实践体验,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意识困境:文化氛围淡薄,教学效果有待提升

推动菏泽市革命文化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提升育人成效,需要高校增强菏泽市革命文化育人意识,营造文化育人氛围。然而,当前高校对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缺乏足够重视,校园环境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校园内建筑物、道路、公园等物质环境中未能有效融入菏泽市革命文化资源,文化育人氛围不足。在组织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关于菏泽市革命文化的活动种类、次数较少,大学生缺少了解和参与活动的平台和机会。同时,利用新媒体技术宣传菏泽市革命文化的意识有待提高、宣传力度有待加强,未能有效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形成全方位的革命文化氛围。

四、菏泽市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挖掘革命文化事迹,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依托菏泽地区革命文化资源,优化思政课教学方法;所在高校也要积极配合,努力营造革命文化氛围,整体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一)挖掘革命文化事迹,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6]因此,思政课教师只有首先系统掌握菏泽市革命文化知识,使其在心中扎下根,才能深度挖掘菏泽市革命文化事迹,进而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才能讲得有底气,讲深讲透,使菏泽市革命文化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菏泽市革命文化育人的重要价值,不断深化研习方式,全面提升理论素养。比如,系统研读《鲁西南地区革命史》、《中共山东省菏泽地区党史大事记:1921—1999》等菏泽地区革命文化书籍,从中深入挖掘菏泽地区革命先烈典型事迹和英雄故事,并以专题形式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同时,实地参观大杨湖战役遗址、樊坝战斗遗址等革命旧址和杨履谦、刘齐滨、梁仞仟故居等革命英雄人物的纪念场馆,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中感悟革命英雄为人民谋解放、为民族谋独立的艰辛历程,加深对菏泽革命文化的体认。

其次,要加强理论研究,推动菏泽市革命文化进教材。思政课教师要组建菏泽市革命文化研究基地,通过认真研读菏泽地区革命史或实地走访调研的形式,系统记录和梳理菏泽地区革命文化育人素材,分类编制适合大学生学习的教材读本。例如,编写《菏泽革命旧址》、《菏泽革命纪念馆》、《菏泽革命文物》等展现物质文化的教材读本,深刻诠释这些见证了历史的革命旧址、革命文物,挖掘其中蕴含的育人因素;编写《菏泽革命英雄人物》、《菏泽革命故事》等展现精神文化的读本,在系统研读、整合梳理、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感悟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和光辉事迹,深入挖掘与思政教学相契合的经典案例,充实思政课教学内容。

(二)依托革命文化资源,优化思政课教学方法

思政课教学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师在落实好教学统一性要求的同时,要依托菏泽革命文化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采用故事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菏泽革命文化在思政课中的引导作用。

故事式教学是指在思政课课堂中将菏泽市革命文化资源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3]111对思政课教师来说,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教师要制定出菏泽市地方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具体方案,在课程相关部分以故事的形式给学生讲述。例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抗日战争部分时,将冀鲁豫军区五分区司令朱程带队运送“血粮”、巾帼英雄周姜兰卖地买枪抗日、智斗日伪顽杂等故事融入教学中,以此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信念。此外,还应当邀请革命事件亲历者、革命先辈后代、革命烈士家属等走进思政课课堂,把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和感人故事讲给大学生听,使其感受革命先辈们的艰苦奋斗历程,坚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信心。

实践式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第二课堂,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主要指思政课教师依托菏泽本地革命文化资源,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影视资料、参观革命纪念馆、实地考察革命旧址等实践形式,使学生置身于菏泽市革命文化的情境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进思政课育人成效。比如,组织学生观看《大转折——鏖战鲁西南》、《永远的冀鲁豫》等影视作品,引导学生围绕相关主题进行交流讨论,撰写感想体会;参观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缅怀革命英雄事迹,使学生自主探究纪念馆中陈列的革命文物或雕塑背后的革命故事,深化对革命文化的理解;组织学生到定陶战役刘伯承司令员沙山寺村前线指挥部旧址、抗战时期鲁西南革命根据地中心区——红三村抗日联防遗址等革命旧址实地考察,使学生在追寻革命英雄奋斗的足迹中,自觉接受革命文化的熏陶。

(三)营造革命文化氛围,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高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文明创建,以校园文化建设和主流媒体宣传为着力点,营造革命文化育人氛围,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升高校思政课育人成效。

1.建设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形育人环境和育人渠道,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高校要以形式多样、贴近生活的菏泽市革命文化充实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浓郁的革命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首先,要注重校园环境的隐形教育作用,建设富有菏泽本地革命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文化。比如,在校内宣传公告栏、学校校报等传统媒体以及教学楼、学生公寓的走廊等学生学习生活场所悬挂张贴菏泽革命英雄故事;在学校图书馆中开设宣传菏泽革命文化的专门场馆,对菏泽地区的重大革命事件、革命故事、英雄人物事迹等进行陈列展览;将校园道路以革命英雄人物命名,在校园建设中突出革命文化的地方特色。其次,要积极开展以菏泽革命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新生入学手册中增列关于菏泽革命文化的内容,组织辅导员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主题宣传;鼓励学生成立以菏泽英雄人物、故事为主题的文化社团;在校内开展以菏泽革命文化为主题的宣讲比赛、知识竞赛等,以多样化的方式使学生沉浸在对菏泽革命文化的学习中,从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2.依托新媒体技术,开展文化宣传引导

高校要发挥校园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7]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富有时代性和吸引力的宣传措施。首先,建立以菏泽革命文化为主题的教育网站或在学校官方网站上设置宣传菏泽革命文化的版块,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宣传展示革命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革命故事,使学生从中感受革命先辈的艰辛奋斗历程和无私奉献情怀,认识到作为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使命。其次,开设学校微信公众号、微博、QQ群、抖音、快手等官方媒体平台,将菏泽革命事迹和英雄故事制作成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及时向学生推送。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烈士纪念日等国家重大纪念日时,利用官方媒体及时发布日军在菏泽所犯的种种恶行以及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英勇抗争,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最后,有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手段,将现有的菏泽革命文化教育资源转化成动态的虚拟情境,使学生在虚拟情境中了解革命事件,感悟英雄故事,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

猜你喜欢

菏泽市菏泽革命
小村的呼噜
菏泽市木瓜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
菏泽市苗木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捉迷藏
乡村振兴的“菏泽路径”
2019年底前山东菏泽境内三条高速可通车
菏泽牡丹,花开全新产业链——第27届菏泽牡丹文化旅游节盛大开幕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Leadership Change: a Perspective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