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化县现代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1-12-31韩君德何海林
韩君德,何海林
(循化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青海 循化 811100)
循化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黄河谷地,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南高北低,四面环山,山谷相间,平均海拔2300m,河谷地区平均海拔1850m,年平均气温9℃以上,夏无酷暑,冬无甚寒,总人口16.16万人,总面积为2100km2,全县总耕地面积12139.4hm2,主要以种植小麦、循化线辣椒、蔬菜、马铃薯、油菜和养殖畜禽为主。
1 农牧业发展现状
1.1 种植业发展现状
2020年全县各类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4674hm2,其中小麦4669hm2(冬小麦2668hm2,春小麦2001hm2)、马铃薯3401.7hm2、玉米667hm2、青稞200.1hm2、豌豆66.7hm2、蚕豆667hm2、油料作物2868.1hm2、蔬菜2134.4hm2;以线辣椒为主的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达12606.3hm2,占播种面积的85.9%;现有农业生产设施温棚890栋,59.3hm2,其中冬暖型设施温棚102栋,普通型温棚119栋,节地型设施温棚618栋;规模以上种植基地147个,种植饲草1600.8hm2以上。
1.2 养殖业发展现状
全县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达到120个,其中部省级认定的标准化畜禽养殖场58个,白庄养殖园区入驻企业18家(年养殖量达15万头),333.5hm2以上生态牧场1个、家庭农牧场330个,年草食畜饲养总量达132万头(只)(含贩运育肥),牲畜出栏率增长41.29%,肉类总产量达到6350t,奶类总产量为10180t,禽蛋产量为847t,水产品产量达到150t;现有水产养殖企业6家,网箱面积28776m2,存栏冷水鱼63万尾。
1.3 农村社会基本现状
一是土地确权基本完成。全县9个乡镇,154个行政村,671个村民小组,涉及确权8个乡镇151个行政村2.2万户1.22×104hm2;颁发土地确权证书21094户,占全县的96%;二是清产核资工作全面完成。在全县9个乡(镇)154个村建立了2017、2018财务账,做到了账证相符、账实相符;此次共核实村集体资产总额24303.82万元,其中:经营性资产8974.35万元,非经营性资产15329.47万元,共核实集体土地总面积80593.61hm2,其中:农用地为70988.81hm2,未利用地5936.3hm2,四荒地2427.88hm2;三是村级股份制改革有序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截止目前,全县154个行政村已组成股份经济合作社153家;完善了土地确权工作的各项制度,建立电子化档案及管理工作,做好土地纠纷化解及承包土地常态化管理,积极探索土地“三权分置”形式,有效实现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集中。
1.4 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产业扶持,省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9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9家,市级19家)。循化县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规模稳步扩大,企业管理逐步规范提高、利益连接机制多样化日趋精密化、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到2019年底,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到97524万元,实现销售收入62214万元;带动农户达到19287户,主导产品产销率在75%-98%之间;主营产品的原料主要有牛羊肉、核桃、花椒、蔬菜、蛋鸡等,主营产品主要有牦牛肉、牛羊肉、精选核桃及其深加工产品、鸡蛋、豆干、火锅底料等。先后有循化仙红辣椒产业化联合体、循化县众惠肉牛产业化联合体获得省级八部门联合认定,全县6个水产养殖企业加入全省渔业产业联盟。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势头迅猛,带动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产业效益凸显。
2 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
循化县耕地60%为浅山耕地,受干旱、霜冻、冰雹、雪灾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设施农牧业比重小、标准低,高效节水灌溉覆盖率和渠系水利用率还比较低,基本农田改造比例不高,水利设施特别是末级渠系配套不完善,农产品商贸服务信息化水平不高,农业发展的资源性约束依然较大。
2.2 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特色农牧业发展仍然处于传统养殖模式和初加工阶段,产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品牌优势不突出。龙头企业加工设计能力不足,加工转化程度低、增值链条短,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2.3 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牧业现代化高效经营能力较弱,靠天种田、靠天养畜仍占有一定比例,基础设施因资金缺乏,难以及时维修更新,长期处于带病运行。基层农牧业专业技术服务和推广人员严重缺乏,难以保障技术指导和服务的需要。
3 农牧业发展对策
解决循化县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坚持集约化、有机化、品牌化方向,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发展多种形式的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优化产业结构,改善技术装备条件,走出一条农业与牧业循环,规模经营与品牌效益兼得,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之路,具体对策如下:
3.1 调结构,抓特色,大力转变生产方式
3.1.1 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
根据产业功能区定位,统筹考虑区域优势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1],构建特色种养高效示范区,生态有机畜牧业保护发展区,沿黄冷水网箱养殖适度开发的格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油菜、马铃薯、蚕豆、果蔬、中藏药材、牦牛、藏羊、乳制品、冷水鱼、饲草十大特色产业;坚持“稳粮、优经、扩饲”三元统筹发展思路,持续巩固扩大特色优势作物种植面积,科学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全面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解决好粮食安全,保住城乡居民菜篮子,发展绿色可持续的现代农业。
3.1.2 推进设施农牧业提质增效
加强设施农业温棚基地建设,改造升级现有生产基地,改善设施基地水电路及保温、冷藏保鲜、分拣加工等配套设施条件,不断提升蔬菜供给水平。
3.1.3 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牧业
充分利用农牧结合优势,因地制宜推广种养结合、草畜联动循环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饲草料产业,实施畜牧业发展战略;坚持畜牧业“上山进沟”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2],落实政策补偿和产业引导措施,扶持生态牧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和加工龙头企业,加快产销一体化建设,扩大有机畜产品生产加工能力,建立有机产品追溯平台,以有机畜产品为重点,开展特色品牌塑造培育、推介营销和社会宣传,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农牧业品牌。
3.2 扩规模,创机制,加快转变经营方式
3.2.1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规范土地流转机制,引导农牧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地经营权。健全完善县、乡土地流转平台,积极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服务,构建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
3.2.2 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采取资金补助、项目扶持、金融支持、技术培训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农牧业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以产业链为纽带积极开展联合与合作;鼓励和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基层农技人员领办创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3.2.3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
按照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要求,强化改革创新、科技驱动、资源整合和政策支持,在继续扶持“黄河彩篮”农业产业园、农业园区和白庄养殖园区提升改造的基础上,打造牛羊养殖和饲草种植为特色的养殖产业园,发展先进、创新活跃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典型模板,引导和带动周边现代农牧业发展新步伐。
3.3 强基础,促服务,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3.3.1 切实提高耕地质量
落实占补平衡政策,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积极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污染耕地阻控修复、土壤肥力保护提升、耕地质量监测等建设;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实施深松整地、施用农家肥、秸秆还田和绿肥翻埋还田,推广保护性耕作,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3.2 大力发展休闲农牧业
依托大美青海品牌和旅游强省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适度放宽乡村休闲和观光设施农牧业建设主体用地的审批条件,加快大农牧业产业园的申报力度、稳定扩大撒拉人家休闲农庄的建设扶持力度。
3.4 强科技,提素质,全方位推进农牧业社会化服务
3.4.1 推动科技创新和新技术推广
加强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探索农牧业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与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的有效途径,完善农牧业科研、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三级平台,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新机制,促进现代科技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提高服务效率[3]。
3.4.2 全力推进农牧业社会化服务
加强和完善现有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建全乡村农技推广员、动物防疫员及信息服务员等为一体的村级综合服务站点,加快培育农牧业专业服务公司、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队等经营性服务组织。探索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促进公益性服务与市场性服务优势互补、配套,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多种形式的系列化服务。
3.4.3 开展“互联网+现代农牧业”行动
强化省市县乡村五级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数据分类搜集、共享,推进生产要素、资源与环境监测、农产品供给需求等农牧业大数据建设与应用,促进智慧农牧、掌上农牧,创新农牧业营销服务,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推进设施农业、畜禽水产规模养殖、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的物联网示范应用,提高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
3.4.4 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
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制度。依托“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实施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加强农牧业实用人才培训,实施农牧区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加快推进农牧区推进科技特派员机制,加快科技进村入户;启动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鼓励进城务工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返乡创业;加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和农牧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为现代农牧业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3.5 保生态,可持续,推进农牧区环境长效治理
积极推进“一控两减三基本”行动,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推广旱作节水工程,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化肥和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范围,推广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技术和新型有机肥料使用技术;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推广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有机肥加工一体化发展模式;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完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提高抵御灾害能力;提升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修复能力,积极推进渔业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