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的生命美学呈现
——以王琦瑶形象为例

2021-12-31邓春霞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王琦瑶长恨歌服饰

邓春霞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0 引言

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陶东风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思想》一文中谈到:“今天,我们的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1]。”生命美学,作为一个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概念,它渗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个作家皆有对生命存在之美学思索,王安忆亦不例外。生命美学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在《长恨歌》中,王安忆通过王琦瑶在形体审美、服饰审美和饮食审美三个方面的表现与追求,体现了作者自己对生命存在之部分的美学探讨。

1 形体审美

形体审美是指人的造型美,是以人的形体作为审美对象的美。“人体美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得把它的肉体和精神人为地分开[2]。”而人的肉体美主要表现为外在美,外在美是就人的自然美层面而言的;人的精神美主要表现为内在美,内在美是就人的社会美层面而言的。外在美主要表现在体形、体态、容貌三个方面。人的外貌、形态等脱胎于父母,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很多因素难以改变,然而人的体态(胖瘦)、姿态、神色、气色等却是受个人影响。

在《长恨歌》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写王琦瑶的外貌形态,但我们可以从她的“乖”中看出她的美,并且她的美是舒适的、生活的美。“她的五官是‘乖’的,她的体态是‘乖’的,甚至连她布旗袍上的花样也是最‘乖’的那种[3]。”王琦瑶的“乖”就像能叫得出名字似的,她乖巧的五官体态使得她看起来舒服亲切。此外,他人眼中的王琦瑶也是美的。在导演看来“王琦瑶的美不是那种文艺的美,她的美是有些家常的,是在客堂里供人欣赏的,是过日子的情调。……她的美不是戏剧化的,而是生活化,是走在马路上有人注意,照相馆橱窗的美[3]”。在程先生眼里“王琦瑶几乎无可挑剔,是个标准的美人,每个角度都有每个角度的美[3]”。王琦瑶的美是人们在借助视觉感知欣赏人体外部形态时能够自然沉静的接受、舒适自然的美。他人眼中的王琦瑶饱含着生活气息,使人赏心悦目。她的这种赏心悦目不是表现在均衡匀称的形态上,而是体现在形体的整体和谐统一上的。不似明星、模特儿的美是光彩照人的、极易造成反感的美,也不似醒人耳目、过目不忘的美,王琦瑶的美是带有实惠的情调的、没有一点奢华的、看过了就不去想的、看见了还会再喜欢的、看不厌却不是丢不下的美。

形体美是一种外在与内在、肉体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有机统一体。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即心灵美,才是形体美的本质属性,才能决定形体美的美感效应,并使之具有持久性。

人的心灵美,是形体美的一种内在本质,包括气质才华、心理素质以及性格个性等多种方面。而气质,“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是指我们进行心理活动时或在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动态性的心理特征;从美学角度上讲,是指一个人的风格、风度以及面貌[4]”。但毋庸置疑的是,审美意义上的范畴更接近我们日常生活。王琦瑶的外貌是美的,但她更出色的是属于她的那带有浓厚生活的独特气质——独属于她的那份乖,独属于她的那份静,她的那颗平常心与玲珑心。王琦瑶是安静的、耐心的。当她登上《上海生活》的封面成为了女校的名人时,别人来邀请她,她始终不远不近、不卑不亢。当她成为“沪上淑媛”,参加各式各样的晚会时,她又是如此的冷静,“她晓得晚会总是一叠声的热闹,所以要用冷清去衬托它;她晓得晚会总是灯红酒绿五光十色,便要用素净去点缀它;她还晓得晚会上的人都是热心肠,千年万代的恩情说不完,于是就用平淡的真心去对比她[3]”。这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她没有被一时的浮华迷眼。而她能在上海小姐选举中评为“三小姐”也离不开她那毫不逊色的内心,她那独特的气质——浓郁的生活气息。王琦瑶——三小姐,是日常生活的图景,是我们眼熟心熟的画面,是风流城市最基本的元素,是默默无闻的绝大多数的代表,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使我们想起婚姻、生活和家庭这类概念的人物。独属于她的生活气息使得她在众人中脱颖而出,这就是她独特之处。

王琦瑶的那份内在美有着先天性因素,但也离不开后天外在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影响,离不开她后天培养出来的心理素质。她的美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从小长在上海弄堂里,使她比别人聪明心细,使她在日积月累中渐渐赢得人心。她知道蒋丽莉以及她母亲的心思,因此每次遇到程先生总是自动退让。她在经历了李主任的事件后也依旧美丽,没有被生活打倒。在认识严师母后,在得知她是一个注重打扮的人后,她在穿着上也总是注意收敛花色,以免抢了严师母的风头。在负责打麻将的茶点开销时,她也从不含糊,“专门用本子记账,每一笔进出都写明日期、数目、用途,详细而清楚[3]”。这是一个令我们向往的可人儿,她用着自己先天的聪明以及后天的心细经营着生活,使得她的生活简单却独树一帜。此外,王琦瑶的美是她的女儿也不能掩盖的。独自抚养女儿是不易的,即使在时代发展的今天也仍需考虑众多问题。但47岁的王琦瑶和女儿走在一起就像是一对姐妹,并且比女儿有韵味。她没有被生活的沧桑打倒,她始终把小日子经营得有滋有味。

2 服饰审美

法国现代作家阿纳托斯·法郎士曾经说过:“假如我死后百年,还能在书林中挑选,你猜我将选什么?……我既不选小说,也不选类似小说的史籍。朋友,我将毫不迟疑地只取一本时装杂志,看看我身后一世纪的妇女服饰,它能显示给我未来的人类文明,比一切哲学家、小说家、预言家和学者们能告诉我的都多[5]。”这从侧面说明了服饰作为我们日常文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为重要。服饰,即衣服和装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特征。服饰美包括衣裳、帽子、头巾、鞋袜以及美容品和化妆品。它通过物质与精神的聚合使人的身体美化,给人的身体以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服饰美学也是王安忆在《长恨歌》中着重描写的一个方面。这其中包含了两种服饰美学思想,无论哪种都饱含着浓重的生活气息。

在认识李主任之前以及住在爱丽丝之时,王琦瑶的服饰美是不受金钱约束的。受邀参加蒋丽莉的生日晚会时,为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王琦瑶“素色旗袍外罩了格子薄呢秋大衣,头发上箍了一条红发带[3]”。她此时的服饰是遵循了服饰的色彩搭配艺术,生活化且不受金钱约束的。在“上海小姐”的选举上,她的服饰也蕴含生活气息。她出场的结婚礼服是最常见的,是照相馆橱窗的新娘的那种,她的好看是不露声色的美,是和生活一样需要细心仔细地去品的。参加剪彩的那天,王琦瑶穿了粉红缎旗袍,做了个略显老气的发髻,穿了一双白色的细高跟。她本是敷衍的意思,但这不经意的装束却自有成功之处。粉红色是她参加“上海小姐”选举时的号色,娇嫩新鲜,发髻最适合她目前的心情,高跟鞋将她的身材拔高,显得亭亭玉立的样子。这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李主任本不喜欢粉红色,觉得这颜色太女人气,但在王琦瑶身上他看到了坦白、率真、老实的风情,在她旗袍的绣花上看到了一针一线,他观察到了王琦瑶仔细认真的表情。王琦瑶前期的服饰是遵循服饰美学原理的,她讲究配色的艺术。参加“上海小姐”的决赛时,程先生建议在服装上利用对比,让第一次与第二次出场给第三次开辟道路,层层烘托。正是因为她的对比色搭配以极简单的风格使得她的白色婚服是争奇斗艳中的一种退让。别人都是婚纱的表演,唯有她是婚纱的新娘,她是有血有肉的,充满生活美学气息的新娘。

生活美学,是比柴米油盐进一步的生活图画,在物质需求上增添了一点精神需求。王琦瑶最让人敬佩的地方不是她前期的服饰审美理念,而是在她女儿薇薇出生后,在物质匮乏、生活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在那个严重匮乏生活情趣的年头里始终饱含质感的服饰审美思想。她的这种服饰美学是让人羡慕也是让人尊敬的。王琦瑶对生活的情趣,是女儿也无可比拟的。王琦瑶女儿薇薇是典型的淮海路的女孩,“薇薇这些女孩子,都是受生活美学陶冶的女孩子。上海这城市,你再找不到比薇薇们更会打扮的人了[3]”。那平直头发的一点弯曲的发梢,那蓝布衫里的一角衬衣领子,还有围巾的系法,鞋带上的小花,都是薇薇这些淮海路女孩的生活美学实践,她们的服饰理念是体现时尚的,是与时俱进的,是时尚审美趣味的风向标。但薇薇在母亲面前却时常忘记自己的优势,极易在母亲面前产生挫败感。薇薇她们不是精英,也不是落伍者,她们是群众队伍中的多数人。然而当她们走出原来那个简单的无所选择的衣着世界,面对这一个丰富多彩、纷繁杂沓的服装形势,便会感到无所适从。王琦瑶却熟知时尚的真谛,她细心地替薇薇收着那些过时的样式,她知道,根据循环论的法则,那些过时的样式再过些时又会变成新样式。王琦瑶独自看着那个文革结束后大鼓大噪的城市,看着那些将就的领带的衬衣、淑女们乱纷纷的头发、那些只顾高度却不顾力学原则的皮鞋后跟,她是那个生活情趣严重匮乏的年头里为数不多的几个清醒者。而她从衣裙的剪裁缝制到色泽的要求、衣服的料子和陪衬,甚至是扣子的品种,针针线线都是心意,她用着对生活一丝不苟的精神引领着真正的时尚潮流。王琦瑶是走在时代前头的、真正的时尚引领者。她的服饰理念,是连对时尚的领悟能力已经达到超凡脱俗境界的“时尚达人”张永红(薇薇的朋友)都自愧不如的。王琦瑶掌握的是时代的精神,她已将时尚抛在后头。她的服饰美学不是只讲究富丽堂皇的表面的,最重要的是有着坚强的内心支撑。她是最知命的人。她知道这世界的大荣耀没有她的份,因此她只是挣一些小风头,甘心为那大荣耀做点缀,做生活中寻常却独特的美。

3 饮食审美

“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6]。”饮食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活动。虽说在《长恨歌》中,王安忆对饮食的描写并不多,但在王琦瑶的饮食描写中每一点都是对“质感”的完美阐释。

饮食,即饮和食的合称。饮食审美可以分为色泽美、香气美、滋味美、形态美、食具美和名称美等多个方面。然而笔者想要探讨的并不是单一的美,而是如何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达到上述几点的和谐统一。在生活条件富足的今天要想实现色香味俱全的有机统一并不是难事,但要在那个经济紧张、生活条件有限并且缺乏情趣的年代做到如此却要花费不少心思。

而王琦瑶的饮食美学,是可登大雅之堂的。她不会因为经济紧张就忽略了对生活美学、对生活质感的追求。当她和严师母等四人约好了喝下午茶时,每一回,她总备好点心或汤圆,虽简单却可口可心。而到了说好的这一日,她也毫不含糊,“总要把房间整理一遍,把女人家的东西收拾好,桌上放一些平日就买下的零食,山楂片芒果干之类的。她还特地买了一套茶具,镶金边带盖带托的茶碗,这时也一边一个的安置好[3]”。这些消遣虽然都只是些可有可无的小事,她却从来没有因此而忽略什么,或者因此怠慢了他人,扫了她们的兴致。她的审美是体现在饮食过程和饮食礼仪方面的。她总是把日子过得如此精细,她以食物、器具和饮食环境的呼应统一创造出一种轻松而又充满诗意的氛围,使人获得一种无法比拟的审美享受。她不会因为开销增加而放弃对生活情趣的追求,她有自己的小日子。

同时王琦瑶的饮食美学又是去粗存精、细水长流的。康明逊故意不期而至,使得王琦瑶措手不及。但下一次她就改变了自己的形象。“吃饭照例要吃,也照例是个‘简’字,却不是因陋而简的‘简’,而是去芜存精的意思[3]。”虽说这只是一种伪装,却饱含美学思想。我们也许很穷,却不是要在他人面前哭穷或是展现给他人看的。即使真的拮据,我们也可以尽量让自己看起来很美。不是说要让别人看到自己吃得好就过得好,也不是说把自己完美的一面展现出来就至善至美。细水长流、持之以恒才是王道。

去芜存精、饱含生活气息是王琦瑶饮食美学中一直存在的理念。在一个人时,她能够吃着泡饭,靠着一碟海瓜子下饭。但在招待他人即使是只有一个客人时,她也会有所讲究。相识不久的康明逊留下来吃饭,她做了一菜一汤,却另有一碟黄泥螺下饭。简单却有菜有汤。在回请宴时,王琦瑶亦遵从她的饮食美学——不怠慢,却也不铺张浪费。王琦瑶第一次请严师母以及毛毛娘舅吃饭时也非常讲究,“事先买好一只鸡,片下鸡脯肉留着热炒,然后半只炖汤,半只白斩,再做一个盐水虾,剥几个皮蛋,红烧烤麸,算四个冷盆。热菜是鸡片,葱烤鲫鱼,芹菜豆腐干,蛏子炒蛋[3]”。菜上桌,王琦瑶又温了半瓶黄酒。这其中王琦瑶可谓花了不少心思。有汤有热菜有冷菜,有荤有素且荤菜多于素菜,每一个菜都老实本分却又清爽可口。每一个菜都像知道了他们的心思,很熨帖,很细致,平淡中见真情。这样的菜是在家常和待客之间的,既不见外又有礼貌,最是适合严师母这种天天见的常客的。王琦瑶就这样凭借着与他人相处的那份真诚、那份艺术,有质感的生活着。

“照天性来说,人类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7]。”王琦瑶对待生活亦是如此,她从形而下的生活美学入手把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在形体审美、服饰审美以及饮食审美的美学品质都展现了出来。纵观王琦瑶的一生,也许她是不幸的,但她对美的那一份追求、那一份真诚却永远值得我们同情甚至佩服。

猜你喜欢

王琦瑶长恨歌服饰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长恨歌——笔画设计
此恨绵绵无绝期
沪上淑媛
长恨歌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金华市美术教师新作选
兰峪水,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