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扶贫开发视域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探讨
2021-12-31陈彦军
陈彦军
(金昌市委党校,甘肃 金昌 737100)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却同时存在农业发展远落后于服务业和工业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也增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众所周知,我国农业发展依旧处于传统型发展阶段,要积极推动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借助近些年我国大力扶贫的发展,将扶贫开发与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精准扶贫与农业现代化简述
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的有效策略,指的是结合不同贫困地区的实际环境和农户具体的状况,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与程序对这些对象进行识别和帮扶,提高管理的精确性与有效性,最终达到扶贫的效果。多年的实践证实,只有提高扶贫的开发力度和精准性,才能缩小贫富差距,整体上提高民众的经济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指的是人均生产率的现代化、资源利用效率现代化、产品质量现代化以及环境和谐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要达成目标,就要促成三个转型,分别是农业经营体系的转型、农业生产体系的转型和农业产业体系的转型,促成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就要提质增效,推动农村改革。由此可见,将扶贫开发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有着极高的契合性。
2.扶贫开发与农业现代化的联系
2.1 农业现代化是扶贫开发的基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大力推行扶贫力度,先后实施农村经济改革、区域扶贫、针对性扶贫等等,直至今日取得了不错的成就,目前已完全消除绝对贫困。众所周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扶贫攻坚的基础,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无论是农村的生态补偿、基础设施建设,或是农业资源的利用、产业技术的开发等,都要围绕现代化进程为主题。历史实践表明,我国农村地区的改革,都需经过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只有促成农业现代化,才能确保农民的稳定收入,进而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目标的实现。
2.2 扶贫开发是农村现代化的助力
我国农村人口占比较大,在经济、文化发展上长期处于落后的情况,且有着其他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复杂性。因此,在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工作中,要将小康社会的实现作为重要目标,将农村现存的问题和短板重视起来,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以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纵观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无论是工业化、信息化或城镇化上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农业现代化却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报告显示,我国农业在2004 年起就出现了贸易逆差,在2015 年的逆差值接近500 亿美元。将扶贫开发作为农村现代化的助力,国家在政策上予以优惠,资金上提供支持,技术上予以保证,人才上加强培养,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借助经济增长和一带一路的契机,对农村贫困人员予以扶贫开发,推动现代化建设,将农业产业做大做强,才能保持我国各方面发展的平衡。与此同时借助新的环境与良好形势,更多新的产业生成和发展起来,这又为农村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经济发展支持,真正形成扶贫助力和发展农村现代化的效果。
3.扶贫开发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3.1 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科技应用水平落后
在最近一次全国农业普查中发现,我国农村劳动力中的文盲占比接近7%,小学文化程度超过30%,初中文化程度接近一半,高中文化程度在10%左右,由此可见,农村地区劳动力教育水平并不高,出现严重的劳动力失衡问题,这会导致用于农业发展的科技难以得到转化和利用,无论对扶贫工作或是农村现代化建设工作均产生较大的影响。众所周知,农业现代化是建立在工业文化产生的科学技术成果上的,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科学技术化,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需要应用很多机械化生产工具,这些均要一定的文化能力加以促进。若广大农民群众水平过低,无法掌握和应用先进农业技术,必然会导致其滞后而无法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
3.2 支农政策扶贫的精准性欠佳,缺乏完善的结构体系
我国长期以来都非常关注三农问题,在政策上出台了不少支持性举措,比如种粮直补政策、良种补贴政策、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政策等等,很大程度上促进农业发展,但具体实施的政策体系还需更精准,更完善。比如财政支农金额尽管每年递增,但整体的比例依旧不高,对比二三产业还有较大的差异。再如支农资金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从上至下参与机构和人员众多,有的机构人员甚至出现职能交叉和政策执行不统一的问题,职责不明确,对支农资金合力作用的发挥产生影响。
3.3 农村市场体制落后,整体经济水平较低
归功于数十年的改革,我国农村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但依旧处于探索发展的初始阶段,在价格机制、土地流转机制等诸多方面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比如农产品市场,长期的实践中出现有政府过多干预市场价格的问题,并且市场定价等价格机制没能完全建立,市场特色无法体现,并且农业生产到流通消费全过程的产业链条与实际情况相脱节,导致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受到成本地板与价格天花板的双重压迫,产生的效率较低。再比如土地流转占比非常低,出现如土地流转随机性强、土地经营权产权模糊不清、缺乏土地流转服务平台等问题,均不利于现代农业集约发展,也增大了农民脱贫致富之路的障碍。
4.基于扶贫开发视域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策略
4.1 促进产业深度融合,确保利益联结机制更加完善
我国的一、二、三产业要得到更好的融合与深度的发展,就要确定新型的城乡发展关系,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加快农业发展转型,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早在2015 年国办发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指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善,形成产城融合协调的新格局,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所以,更要全面促进产业的深度融合,比如推动农产品加工的转型与升级,建设农产品流动的市场,发展农村地区的休闲农业与旅游业,形成与农民利益紧密相连的产业链,增强农业附加值,确保农民能够从中获取更多的融合价值。从本质上来看,三产融合发展实际上就是通过工业促进农业发展,要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提高各经济主体开拓市场的意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对现有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确保打造形成的产业链更完整,功能更多样化,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4.2 促进农业生产的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多年的实践证实,深化改革才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出路。当前我国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已有多项品种的产量居世界首位,但伴随国际竞争的激烈化,竞争弱势逐渐凸显出来。因此我国的农业生产要改变过去长期以来单纯追求数量的缺陷,追求生态环保、安全健康的生产方式,同时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的改革,确保谷物能够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国家也要将粮食安全的底线明确下来,去库存、降成本和补短板,对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减少不合理使用的问题,最终促成优质高效农产品供给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4.3 应用农业互联网+模式,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现代农业的核心在于高效,这需要信息技术的全力支持,因此要将电子商务与扶贫开发工作、农业现代化发展结合起来,通过构建密集乡村连锁网点,借助信息化技术与数字化技术,全面覆盖集约化的管理形式,推动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形成,这样才能更好地整合农村现有的资源,确保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过程中进行全面覆盖,催生新型的价值链。借助电子商务将网络各平台农村资源整合起来,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交易方式先进和功能齐全的批发市场与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加快农产品储藏、加工到配送的物流服务建设,加强质量管控和农产品安全管理,利用政策补给优惠,真正让农民成为受益者。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扶贫开发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工作上,我们更应该顺势而行,找到两者的关联点与契合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围绕扶贫工作的关键抓好农业现代化生产要点,促使其转型成功,同时利用先进的理念、技术和国家的政策,保证农产品安全健康,最终实现农业发展,共同富裕的双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