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

2021-12-31陈利君,王国平,孙喜勤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越南共同体和平

坚持胸怀天下,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陈利君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体现了党中央对党的百年奋斗的新认识,是一篇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政治动员力、时代感召力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决议》不仅全面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并创造了伟大奇迹的密码,而且胸怀天下,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决议》中关于“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外交思想”“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论述,对于当前和今后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人类美好未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基因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胸怀天下”的思想和文化传统。《礼记·礼运》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名句。《孟子》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大学》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当代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还总结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这些都体现了“胸怀天下”的思想,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天下大同”是古代中国人追求的“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国家没有战争和阴谋”的理想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与西方的“乌托邦”思想有相似之处。《诗经·国风·魏风·硕鼠》中的“适彼乐圭”“适彼乐国”“适彼乐郊”就是典型的“大同思想”。康有为还写有《大同书》,孙中山则主张建立生产力高度发展、人民生活普遍改善的“大同社会”。对于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以及和平相处,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大者宜为下”“大邦者下流”,提出大国要谦下忍让。《礼记·礼运》对外主张“讲信修睦”和友好往来。这些都是古代中国人的“大同”思想。

中国共产党传承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自成立那天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行动指南,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同时胸怀天下,把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作为自己的追求。同时,中国共产党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党,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都有“胸怀天下”的表述。马克思的人生选择是成为“高尚的人”,职业选择是“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撰写的《资本论》是为了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恩格斯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为了建立“每个人自由发展”的社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积极为世界的发展作贡献。毛泽东指出: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强调要胸怀“两个大局”,适应人类发展潮流和世界格局变化,正确处理好同世界的关系,始终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促进自身与世界共同繁荣发展。

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胸怀天下”,孜孜追求“天下大同”,以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坚持与世界各国人民和平共处,扩大开放,推动合作共赢,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事务,才创造了伟大奇迹,书写了与世界各国人民和平共处、共享机遇、共同发展的历史新篇章。可以说,人类情怀是根植于中国共产党骨子里的情感,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基因。即使是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霸权主义、逆全球化盛行的背景下,中国仍然“胸怀天下”,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坚持开放主义,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世界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挑战,展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广阔视野、博大胸襟和崇高情怀。

二、以史为鉴,胸怀天下,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决议》指出,百年来,我们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之一是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胸怀天下”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思维,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积极“为世界谋大同”和为人类幸福而奋斗,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共同繁荣发展。

(一)立足实际体现担当,继续做推动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胸怀天下”既需要有世界眼光和远大志向,也需要立足中国实际,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共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百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提前10年完成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近10多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30%,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者,也是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和“助推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溢出效应,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充分享受到中国发展的红利。中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尽管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有更大能力,也有意愿承担更多的大国责任。但是,也要看到,目前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还需要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脚踏实地继续不懈奋斗,克服前行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争取早日实现党中央确定的新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自己更有能力承担更大责任,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推动世界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发展。另外,由于国际形势复杂,还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开放和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国家安全和塑造国家安全,推动国家长治久安,才能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二)坚定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进一步为全球和平发展做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了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新中国成立不久就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他国主权和领圭完整,不侵犯、不干涉他国内政,并坚持睦邻友好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大力推动人类和平发展、共同发展。这充分发挥了大国担当和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引领了人类进步潮流。在新时代,尽管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盛行,逆全球化思潮上升,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损害了人类共同利益,但中国共产党始终胸怀天下,坚信“世界好中国才更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坚定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秉持正确义利观和亲诚惠容理念推动友好合作,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气候变化、减贫、反恐、抗击疫情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三)继续维护好国际秩序,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中国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外交政策的基石,调整同主要大国的关系,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深化与各国的友好合作。中国始终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积极维护多边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和恃强凌弱,坚定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主张通过对话、谈判、协商等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同时,主张公平、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倡导共同应对挑战、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实现发展繁荣,并同世界一道共同推进公正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促进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加剧,国际秩序发生急剧变化甚至动荡不定,中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共同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共同寻求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绿色之路,共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继续推进对内对外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命运与共,加强对外经济援助,推动全球合作抗疫,携手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多年来,中国建设性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决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同时,站在人类前途命运的高度,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大力保护生态环境,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积极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经验,共同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共创人类美好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任何国家都没有包揽国际事务、主宰他国命运、垄断发展优势的权力。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怀,得到了世界广泛认同。

(四)坚持开放主义,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照搬照抄别国发展模式到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伟大奇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总是能够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坚持开放发展,积极加入全球各类经济贸易组织,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着力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决议》指出,我国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建设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更为紧密,经济融合发展更深入、更广泛。各国应坚持开放主义,坚持开放包容,不搞封闭排他,反对所谓“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要共享发展成果,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加强互利合作,促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五)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百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并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中国是世界的组成部分,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和发展格局。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由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许多国家都希望学习借鉴中国发展的经验,我们需要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大力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我们需要共同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摒弃冷战思维,不搞零和博弈,坚持和而不同,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相互理解信任,增进人类共识。中国作为大国,要和世界各国文明加强交流互鉴,在取长补短中实现共同进步,不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王国平 孙喜勤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南亚东南亚研究》编辑部)

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外交的核心内容,是应对风云变幻的复杂国际国内环境的必然选择。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经历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内涵不断丰富,外交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不断提升。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定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尊严,支持和援助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事业、新独立国家建设事业和各国人民正义斗争,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彻底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科学判断新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党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调整同主要大国的关系,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深化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外部风险挑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加强对外工作顶层设计,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出战略谋划,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党把握新时代外交工作大局,紧扣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进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稳定周边战略依托,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

20世纪40年代末,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即将到来,中国共产党以集体的智慧,开始谋划新中国的外交政策。1949年2月,毛泽东在西柏坡接见了斯大林委派的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谈到即将建立的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时,提出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的方针。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做了详细的论述。“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就是要“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在此基础上与一切愿意遵守和平、民主、平等等原则的国家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通过外交实践,完善自己的外交政策。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圭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印度、缅甸期间,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在万隆举行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万隆会议,会上发表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其中就包括了这五项原则的全部内容。1957年,中共中央主席、中国国家主席毛泽东在莫斯科宣布,“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74年,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特别联大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1988年,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提出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几十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国际友好合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不仅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而且是其忠诚的奉行者。在这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与绝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再次依靠集体智慧,准确判断国际国内局势,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邓小平同志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的经济交往和顺利实现本国的发展计划。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就是得益于世界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战乱和冲突则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和平事业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而经济贸易往来则能增进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具体地说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增进了各国间的交流和联合,有可能抑制世界战争的爆发;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世界不稳定的因素,减少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

2019年11月5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决定》强调:“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70年外交理论和实践的基本结晶,符合时代潮流及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新形势下,必须坚持党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有利外部环境,为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贡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再次强调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进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中国在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践行多边主义、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政治解决、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展现了负责任大国形象。

二、深刻认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重大意义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特色、优势、传统,凝聚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外交理论和实践探索成果,必将在新时代发扬光大。鸦片战争以后,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境地的旧中国,经历了一段饱受欺凌、战火连绵、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黑暗历史,独立自主和和平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夙愿。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圭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这一规定确立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和“维护和平”的主基调。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发生重大变化,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在1986年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正式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概念。此后30多年来,我们根据形势变化和任务要求,先后提出和实践全方位外交布局、走和平发展道路、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政策、主张,实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时俱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承载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想的政治术语,从最初的基本立场到概念形成再到发展完善,经历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进程,也必将见证和贡献中华民族强起来的伟大使命。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符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有利于我们广交朋友、开放发展,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变局的基本动力是生产力发展和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基本趋势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尽管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反全球化等各种逆流,存在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等各种乱象,存在战乱、传染病、自然灾害、网络攻击等各种威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没有变。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顺应时代潮流和各国人民期待,站在历史正义的一方,承担引领人类文明走向的历史责任,已经并将继续为我们赢得世界上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为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外部条件。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及中国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符合中华文化基因,是立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局和长远的战略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也是追求和平的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向来具有独立自主的性格和和合共生的传统,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而未曾中断、历久弥新的伟大文明,与这种内在的独特的文化基因息息相关。近70年的历史充分证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和发展了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今天,面临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中华民族,必将循着自身文明密码、本国制度性质、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准确把握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要义

新形势下,中国同世界的联系空前紧密,同世界的相互影响日益加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外部条件。与此同时,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维护国际秩序、推动世界发展、完善全球治理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影响和塑造国际局势的能力日益上升。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以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统筹做到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开放合作、互利共赢。

独立自主。就是要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为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做好外交工作,胸中要装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国内大局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际大局就是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争取良好外部条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外交工作必须始终把国家独立、主权、安全、尊严放在首位,任何情况下绝不拿原则做交易,绝不能在任何压力下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对国际事务,坚持从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绝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各国的事情由本国政府和人民自主决定,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侵略扩张和干涉别国内政。倡导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和平发展。就是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不走“国强必霸”的老路,不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圈套。我们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努力建设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手段解决一切国际争端和热点难点问题,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反对恃强凌弱、背信弃义,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霸凌霸道行为。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

开放合作。就是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贯彻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开放合作中谋求自身发展,以自身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日益紧密,开放是源头活水,合作是成事之基,任何一个国家要把自己关进封闭孤立的黑屋子,要同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完全脱钩,都无异于自残。中国发展成就得益于对外开放和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今后要实现更大发展,必须立足于对世界更高水平的开放、同各国更深层次的合作。面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反全球化等逆流,必须顺历史潮流而动,高举经济全球化、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旗帜,积极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坚定不移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和完善,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互利共赢。就是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此,就要摒弃零和博弈、丛林法则、唯我独尊、党同伐异等不合时宜的旧思维,树立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合作安全、开放发展、包容互鉴、珍爱地球、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新理念。人类社会发展不可能永久停留在一部分人富得流油而另一部分人食不果腹的失衡状态,当今世界面临的发展赤字、公平赤字、治理赤字必须得到正视和解决。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为解决这三大赤字提供了方向和路径。我们要从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入手,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尽可能消弭数字鸿沟,着力推动人类朝着建设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正确方向不懈努力。

中越两党的深厚情谊与共同理想追求

于向东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国共产党和越南共产党先后于1921年和1930年建立,两党都经历了艰难困苦、辉煌奋斗的历史锤炼。在为两国求解放、为两国人民谋幸福的长期奋斗历程中,中越两党保持密切联系和交往,相互关注、相互支持,建立了“同志加兄弟”般的深情厚谊,也有着共同的理想追求。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信仰是中越两党建立深厚情谊的共同思想基础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写作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成功,随后苏联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形态在世界上成为现实。“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深深影响了越南的革命进程。中越两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艰辛探索、反复思考比较,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信仰,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者、践行者。

中越两党都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信仰追求。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中越两党就建立了密切联系。胡志明主席参与了共产国际在东方国家的革命活动。在广州工作期间,他和黎鸿峰等人成立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训练培养青年干部,为越南建党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也与周恩来、李富春等中国革命者结下深厚的友情。抗日战争时期,胡志明主席又来到中国支持八路军抗战,曾在广西遭受国民党当局近两年的关押,写下著名的《狱中日记》,体现出共产党人的“大精神”。正是在周恩来等人的帮助下,胡志明才得以走出牢狱,恢复自由。

中越老一辈革命家坚定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探索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自国家的实际相结合,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压迫,寻求民族独立与解放、追寻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经过艰难探索不懈奋斗,中越两党领导两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建立起各自的新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后期,中越两党又领导了各自国家的改革开放和革新开放的伟大实践,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方向市场经济”体制。通过理论创新和理论思维革新,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新飞跃,越南共产党也坚持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越南的实际相结合,使其不断创新发展。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是越南共产党人总结发展的胡志明思想,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信仰的继承和发展。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追求和创新发展,构成了中越两党建立深厚情谊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中越两党领导人不断发展的深厚情谊

中越两党的深厚情谊是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胡志明主席在两国革命进程中共同缔造的,主要体现为中越两党领导两国人民共同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在共同的战斗中特别是抗法、抗美斗争中的相互帮助、相互支持。

胡志明主席在中国开展革命的时间前后长达12年之久,他同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国领导人结下了深厚情谊。胡志明主席明确表示,“中越情谊深,同志加兄弟”。在越南的抗法、抗美斗争中,毛泽东思想在越南也得到学习运用。胡志明、长征曾参考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关于游击战的理论,写作小册子、文章,用于指导越南的抗法斗争。1950年1月中国与越南建立外交关系后,越党中央下发其基层支部的文件中明确提出“毛主席万岁,胡志明主席万岁”和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口号。1954年的奠边府战役大捷,是胡志明主席和越南共产党领导越南人民英勇抗法的伟大胜利,加快了帝国主义旧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也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无私援助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派出的政治顾问团和军事顾问团,提出意见和建议,配合胡志明主席和越南党中央正确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越南人民开展艰苦的抗美救国斗争过程中,毛泽东主席曾表示“7亿中国人民是越南人民的坚强后盾,辽阔的中国领圭是越南人民的可靠后方”。毛泽东还在1970年发表了著名的“五·二零”声明,宣示越南人民必胜、美帝国主义必败。从抗法到抗美斗争时期,援助越南抗战的中国人有1446人牺牲在越南。我在驻越南使馆工作期间,每年都会参加使馆组织的扫墓活动,祭奠烈士英灵。50、60年代有很多越南学生在中国留学,广西的育才学校(越南称中央学舍区)和中国的很多大学为越南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干部和建设人才。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下,1968年组建的中国桂林南溪山医院是国家级抗美援越后方国际医院,救治了大批越南伤病员,为中越友谊作出了诸多贡献。1974年,该医院被越南政府授予一级抗战勋章。育才学校和南溪山医院,至今还为越南朋友深情怀念。

1969年,周恩来总理在河内参加胡志明主席逝世悼念活动所表达的深切感情,感人至深,令人难以忘怀。胡志明主席在20世纪20至40年代参加和支持中国革命的故事,为很多中国人所熟悉铭记。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越南,在越南《人民报》发表文章,提到越南著名将领洪水(阮山)的故事。洪水积极投身中国革命,参加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成为新中国授衔的唯一一位外籍军官,也是世界上少有的“两国将军”。此外,还有李班等一批越南志士为中国革命和越南革命作出的贡献,中国人民和越南人民永远都不会忘记。

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20世纪80年代逐步确立的党际关系四项原则,中越两党、两国关系获得新的发展。从江泽民到习近平,从杜梅到阮富仲,两党两国领导人引领中越两国睦邻友好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在中越两党领导人商定的“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的“十六字”指导方针和“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四好”精神的指引下,中越关系在2008年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中越两党的共同追求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越南共产党的目标和追求是为了越南民族独立,让越南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就是胡志明主席提出的“独立、自由、幸福”理想。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上新征程。在阮富仲总书记的领导下,2021年元月越共成功召开“十三大”,正式确立了“三步走”建党和建国“两个百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为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为人民幸福生活而奋斗,是中越两党的共同心愿。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中越两党立志高远,既有家国情怀,也有天下情怀,那就是要在民族复兴、民族独立的基础上,在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进程中,造福世界人民,实现马克思、恩格斯阐发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内在矛盾,为人类指明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世界人民指明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科学社会主义在20世纪前期变为现实制度形态后,世界上曾产生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其中就包括中国和越南。尽管20世纪末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历苏东剧变,遭遇严重曲折,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改变。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原理揭示的“两个必然”没有改变,中越两党与世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坚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初心,成功地延续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

中共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新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阶段新高度,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核心内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阮富仲总书记于越共十三大后不久发表《社会主义与越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指出当代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表达了越共坚持马列主义、坚持发展胡志明思想和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立场。中越两党携手合作,可以使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呈现更加光明的前景,充分展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璀璨光芒。

四、构建命运共同体与推动中越关系迈上新台阶

在世界格局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中越两党两国关系不断稳步提升,双边务实合作深入拓展。

中越两党锚定长远发展战略目标追求,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共同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推动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迈上新的台阶。无论是从战略高度还是现实发展角度看,当前和今后中越关系的发展已经也将会继续体现出几个明显的特征。第一,顺应和维护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的战略性。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并没有改变,中越两国可以和世界各国一道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第二,参与国际关系博弈过程中根本利益的兼容性。这种根本利益就是在国际格局复杂演变的过程中实现各自国家的发展,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第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非可逆性。中越睦邻友好、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交流始终是历史的主流趋势,这种大趋势不会发生逆转。第四,共生共处、互补双赢的互利性。中越两国是山水相连的邻居,地缘战略关系不能割舍,都还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双方经济结构、产业链和价值链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第五,面对未来共同挑战,坚持长远目标追求的一致性。国际上霸凌主义、强权政治打压、瓦解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从未消失,中越两国需要应对严峻考验。推动中越关系发展,需要深入认识和主动把握这些基本特征,需要独立自主的思考,不能为西方势力的话语体系和宣传舆论所误导。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倡议,要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要与世界各国一起努力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倡议的思想基础是什么?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长期传承下来的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和”文化,重视和合、和谐,追求天下大同,和而不同。和合、和谐、和平和大同思想包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强调“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种文化基因也植根于越南传统文化中,越南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过程中,非常重视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强调中庸之道,和气致祥,热爱和平,中越都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越两党对各自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发展,反映出共同的价值观和价值追求,也是中越两党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实现合作共赢的重要思想基础。

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不仅要为本国人民,也要为世界各国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和越南共产党携手致力于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进而与世界各国人民努力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为维护各国人民的福祉,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为共同创造未来美好世界作出新贡献。

推动构建中越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赋予新时期中越关系新的内涵

潘金娥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过去五年多来,在与越方领导人的交流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指出:中越关系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双边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两国政治制度相同、发展道路相近、前途命运相关,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纵观世界发展格局,同时基于中越关系的特殊性而对两国关系的发展方向做出的最新战略定位和指导方向。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也符合越南领导人对赋予新时期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新的内涵的期待。构建中越两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符合两国发展战略目标和现实需要,它源于两国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基于现实发展需要的多重推动力。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2012年以来,各层级各部门都把生态文明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并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民族可持续发展高度负责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对百姓诉求的积极回应。

一、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源于中越两党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明了发展的方向。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形态的历史要经过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二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虚假或虚幻的共同体”;三是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常常用“真正的共同体”和“自由人的联合体”来指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提出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一个漫长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将长期共存。因此,新生的弱小的无产阶级政权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通过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来巩固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马克思列宁主义已成为中越两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共同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共同体的思想则为包括中越两党在内的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之间的团结合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形态及其发展阶段观点的继承与发展,其核心内涵是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它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访问越南时,首次提出中越关系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这是习近平外交思想在中越关系的具体化,它是新时期发展中越关系的指导思想。

越南共产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胡志明思想为指导。越共总书记阮富仲在2021年5月为纪念胡志明诞辰131周年发表的一篇理论文章中提出:“胡志明将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科学理论相结合,得出了只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能彻底解决民族独立问题、才能为所有人和所有国家带来真正的自由、温饱和幸福的生活的深刻结论。”可见,中越两党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目标理想。

二、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植根于两国宝贵的传统友谊

在两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和解放战争时期,中越两党领导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凝结成宝贵的传统友谊和精神财富。

20世纪初,周恩来、胡志明等中越两党早期领导人为了共同的目标理想,出国寻求救国之路。他们在国外相识、相知、相助,共同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回中国和越南,并点燃革命的火种。在革命战争年代,两党和两国人民相互支持和帮助。1938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期间,胡志明在华南、西南及中越边境开展革命活动,足迹遍布广西、云南和四川等地。这段历史充分表明,中越两党领导人和两国人民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扶持、共同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对两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两国关系的宝贵精神财富,为两国革命胜利后继续深入合作打下了深厚的历史根基。

三、中越关系的正确航向需要两党的正确引领

1950年1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率先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1976年改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并沿用至今),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建交70多年来,虽然两国关系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最终总能回到友好合作的正确轨道上来。这得益于在每个重要历史时期,两党领导人对两国关系做出的明确定位和正确引领。

越南抗法和抗美战争期间“同志加兄弟”的关系定位,为越南革命取得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越南革命领袖胡志明主席用“同志加兄弟”来概况中越关系,是对革命战争年代的两党和两国人民亲密而坚定的革命情谊的真实反映,可视为革命战争年代两国关系的主基调。正是本着这一精神,中国共产党和人民为越南提供慷慨无私的援助,为越南获得抗法、抗美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

20世纪90年代初“结束过去、面向未来”的共识,打开了中越关系正常化之门。1990年,中越两国领导人在成都会晤,达成“结束过去、面向未来”的共识。这一共识重新打开了两国关系的大门,为1991年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并快速进入全面恢复和发展时期扫清了障碍,奠定了重要基础。

新世纪以来的“四好关系”和“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2005年10月胡锦涛访问越南时指出,我们双方在“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的“十六字”指导方针指引下,不断谱写中越友谊的新篇章,决心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2008年5月,两国宣布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而为双方在各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关系提出了新的目标定位。

中越建交70多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两国关系在不同阶段能够不断向前发展,得益于两党两国领导人的方向性指引。

当前,世界进入了动荡变革期,中越两国社会主义也进入了新时期。尤其是自2021年以来,越共十三大报告和中国十四五规划都明确提出,我们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党领导人高瞻远瞩,提出要赋予新时期中越关系新的内涵,这是基于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构建中越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是基于历史经验而提出的新要求。如果不抓住时机推动两国关系登上新的台阶,将有可能丧失历史机遇,而导致两国关系错失时代性的方向引领。

四、两国友好合作为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的现实动力

中越建交70多年来,两国在政治、经济、人文和军队等各方面的关系不断深化,两国关系日渐交融。两国的友好合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治上的相互支持成为两国社会主义制度稳定发展的重要压舱石。两国政治关系的稳定,极大推进了两国其他各方面关系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疯狂的“和平演变”背景下,中越两个社会主义国家相互支持,并通过改革和革新,继续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目前,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已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越南在台湾、西藏、新疆和香港等涉及中国主权和内政外交问题上给予了中国重要的支持,这为中越两国在经贸和人文等其他领域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是两国经贸合作关系日益深化,为两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建交70年来,两国经贸关系不断深化。尤其是1991年以来,两国关系飞速发展。双边商品贸易额30年间增长了6000多倍。中越双方相互的外贸依存度也不断提高,越南对华贸易连续多年占其外贸总额的25%左右。中国连续17年成为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越南也已成为东盟各国对华贸易中的最大贸易伙伴。

三是中越经贸合作在新冠疫情背景下继续扩大,彰显两国经济关系的巨大潜力和韧性。2020年以来,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各国的交流受到强烈冲击,世界经济和贸易大幅下降。然而,中越两国的经贸关系却继续呈现出较快发展态势,两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实现经济正增长的经济体,充分证明了两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彰显了中越两国关系的巨大潜力和韧性。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2020年中越双边贸易额再创新高,达到1922.8亿美元,同比增长18.7%。中国继续保持越南最大贸易伙伴地位,是越南最大的进口市场和第二大出口市场;与此同时越南成为中国在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并超过澳大利亚和德国,成为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第五大出口市场和第八大进口市场。2020年中越投资关系也取得了较快发展。中国对越直接投资达13.8亿美元,同比增长5.9%;中国企业在越南新签工程承包合同额49.5亿美元,同比增长12.7%。而据越南计划投资部统计数据,2020年中国对越投资额达到24.6亿美元,占越南吸收外国投资总额的8.6%,在总共112个对越投资的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居第三,仅次于新加坡和韩国。

四是在疫情面前,中越两国的相互帮助彰显了同志加兄弟的深厚情谊。在2020年中国疫情最严峻时,越南党、政府、社会组织以及人民通过适当的形式协助中国人民抗击疫情,赠予中国数批口罩和医疗设备物资;当中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开始回馈越南的援助,多次向越南赠送抗疫物资。

2021年6月以来,为了帮助越南农产品加快进入中国市场的通关速度,中方出台多项举措,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进入7月以来,变种新冠病毒德尔塔开始在越南泛滥,使感染人数从月初的2万余人暴增到9月初的50多万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访问了越南,中国政府先后援助越南600多万剂疫苗,并优先满足越南对疫苗的商业采购计划。中国的广西等边境省区也加大了对越南的抗疫物资和疫苗的援助。中国用成功抗疫的事实和慷慨对越南援助的实际行动,帮助解决越南抗疫的困难,化解一些越南民众对华的错误认知,证明中国是值得信赖的兄弟,是靠得住的好同志、好朋友、好邻居、好伙伴。

2012年中共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21年中国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2021年初召开的越共十三大,标志着越南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当前,中越两国社会主义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两党两国领导人都表达了提升新时期两国关系的愿望,这是基于历史经验而形成的共识,它夯实了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的基础。

理论、历史与现实表明,构建中越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是新的历史时期维护和发展两国关系的正确方案。它将助力两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为推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世界持久的和平发展做出贡献。

开创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新局面

赵姝岚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总结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成就时指出,“在外交工作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我国外交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这些成就在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公共卫生合作、经济合作和区域合作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携手抗疫,构建健康卫生共同体

新冠病毒疫情暴发后,中国积极与周边国家开展合作,通过相互提供抗疫物资,合作研发疫苗等措施,携手抗击新冠病毒疫情,共建健康卫生命运共同体。

新冠病毒疫情暴发以来,东南亚国家纷纷对中国提供医疗物资援助,谱写了各国人民携手抗击新冠病毒的历史篇章。当周边国家出现疫情后,中国“投桃报李”,向东南亚国家提供医疗物资和疫苗援助,派遣医务人员以及援建核酸检测实验室的建设等。目前,中方已经成为老挝获得疫苗的主要来源,在帮助老挝北部防疫薄弱地区构建免疫屏障方面持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到2021年6月,柬埔寨共接收了802.4万剂新冠疫苗,其中中国国药和科兴疫苗共770万剂,占柬埔寨收到的援助疫苗总数的96%。在中国的积极协助下,到2021年6月中旬,柬埔寨全国1600万人口中,已有293.9万人接种疫苗,其中248.8万人完成了两剂疫苗接种,柬埔寨成为东盟国家中疫苗接种比例第二高的国家。截止到2021年9月,中方已向越南援助650万剂疫苗,后续疫苗预计将在年内陆续运达。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疫苗研发方面的合作也快速推进,为提高疫苗接种率,遏制新冠病毒的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2020年7月,菲律宾政府批准数种中国候选疫苗在当地进行临床试验。2020年10月,中国与马来西亚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马来西亚政府关于疫苗开发和可及性的合作协定》。中马疫苗合作多线并举,进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2021年1月,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疫苗研发合作的进度和成果远超预期,成为两国抗疫合作的亮点之一。印尼生物制药公司发言人班邦·赫利扬托表示,印尼和中国的疫苗合作不仅存在于简单采购层面,中方还向印尼转移疫苗研发生产等上游技术,有助于提高印尼的新冠疫苗生产能力;中国做出的让中国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承诺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疫苗接种工作。2021年10月,中国依生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与泰国好世纪集团分别在中国北京、沈阳和泰国曼谷三地举行线上皮卡重组蛋白新冠疫苗泰国市场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依生生物独家委托并授权泰国好世纪集团在泰国组织并开展该疫苗的临床及本地化生产销售工作。

二、中老铁路通车,中老经济走廊进入快速发展期

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正式通车,中老双方在经贸合作、产业发展和人文交流方面的合作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中老铁路的建成,使得老挝的铁路运输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中老铁路不仅让老挝国内物流效率得到成倍提高,而且使得老挝成为中南半岛的交通枢纽。随着老挝与周边国家实现高效联通,老挝商品将更加便捷地出口到周边国家,老挝实现了从陆锁国变陆联国的梦想。

中老铁路的通车,带动了铁路沿线地区的发展,也带动了整个中南半岛的发展。一方面,中老铁路通车后提升了物流的效率,能让老挝农产品加工、旅游业、制造业都得到充分发展,让老挝逐步摆脱贫困。随着中老经济走廊的推进,中柬经济合作也将加速发展,逐步形成中老柬经济走廊,使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线率先成型。通过老挝和柬埔寨,中国—中南半岛经济合作和快速发展的势头将向周边的缅甸、泰国和越南传导,推动整个中南半岛形成相互联通且有活力的市场与产业发展基地。

中老铁路通车是加速我国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2020年东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2021年前4个月的中国对外贸易增长主要来自中欧班列以及中国与东盟贸易。这是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向周边国家外溢的表现。要形成制造业发展与消费提升的循环闭环,最重要的因素是成本控制。中老铁路的通车将最大限度降低物流成本,进一步提升中国与东盟国家间进出口效率,进一步扩大中国与东盟间的贸易规模。

三、中国—东盟友好合作,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

2021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第30个年头。在这30年里,中国和东盟把握时代机遇,实现了双方关系的跨越式发展。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总结的:“我们摆脱冷战阴霾,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了更好生活。”30年来中国—东盟对话关系发展中的合作成就已经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与人类前进的一面旗帜。

30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挑战。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与东盟国家感同身受,风雨同舟。中国为受到这场金融危机冲击的东盟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东盟对我国发挥的积极作用给予了肯定和赞扬。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袭来时,中国与东盟国家携手应对。在世界范围内,亚洲经济圈恢复最快,主要归功于“中国因素”。2009年初,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之际,中国派出大型采购团赴海外采购,为遏制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全球贸易体系作出了表率。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这个拥有19亿人口、近6万亿美元GDP、经济互补性强的自由贸易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复苏的新兴动力。东盟秘书长素林说:“自贸区的建成将使东盟与中国的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使东亚地区的人民共同受益。”2009年,美国《洛杉矶时报》在社论中指出:“今天的问题,包括伊朗和朝鲜核问题、气候变化及全球经济复苏等问题,没有中国的参与,很少能成功地解决。”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袭来后,中国与东盟国家携手抗击疫情,东盟防长高度评价中国抗击疫情的努力。2020年5月,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主席阮芳娥高度评价了中国对各国的援助以及抗击疫情经验的分享,并表示中国和东盟只有团结互助才能击退疫情,应对经济衰退。2020年中国共产党同东南亚国家政党对话会上,许多与会政党人士纷纷表示,中国同东盟国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始终团结一致、相互支持,生动展现了加强合作、为地区人民造福、为人类谋发展的局面。

30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共赢,实现了国家安定和人民幸福的共同目标,促进了地区融合发展和人民福祉。2020年11月15日,东盟10国,加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同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重建了由亚洲国家主导的贸易新秩序,由此开始,整个亚洲国家在全球经贸体系中有了自己主导的区域秩序。不仅如此,更为关键的是,RCEP的签署向世界展现了独特的亚洲价值观。这个亚洲价值观至少包括三层内涵,一是RCEP的签署主导方是东盟而非中国,中国只是协助方的“功成不必在我”;二是更多关注经济伙伴,不强求价值观统一的“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三是RCEP签署后永远给印度留下加入机会的“开放包容”。

中国东盟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标志着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迈入新阶段。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是现代国际关系中的一个新概念,是中国政府的创新,它的内涵是“坚持以目标为导向的结盟原则、不针对第三方,以让国家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这个概念与欧美国家基于安全为中心提出的结盟机制完全不同,“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更加强调经济合作与协作,强调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强调平等互利与合作共赢。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确定了更具体的发展路径。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在周边外交中取得的新成就。未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在数字与绿色技术、互联互通和应对新冠病毒疫情方面合作的持续深入,中国与东盟关系必将成为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典范之一。

猜你喜欢

越南共同体和平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读图
越南Vedana餐厅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越南百里“银滩”
博弈·和平
期盼和平
“凯萨娜”侵袭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