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言语实践,玩转古文教学
——以《杨氏之子》教学为例

2021-12-31蔡依君

科学咨询 2021年11期
关键词:杨氏古文文言文

蔡依君

(江苏省昆山高新区西塘实验小学 江苏昆山 215300)

文言文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象征,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珍贵遗产。部编版教材落地之后,要求语文学习需要回归人文性、加强阅读量、增加传统文化学习。据统计,部编版小学语文12 册教材共有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20 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而小学语文教材选入的文言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适合儿童阅读,因此又被称为“小古文”。

放眼一线课堂,小学语文古文教学存在不少问题。第一,过于重视古文字词、语法的学习。将一篇篇文质优美、富有情趣的小古文切割成了细碎枯燥的字词句,对小学生要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晰”,消磨了孩子对古文的兴趣。第二,古文教学模式单一化。许多语文老师常常按照诗词教学的方法教小古文,对古文认识存在误区,未认识到小古文教学价值的独特性,课堂设计单一、古板。

那么在古文教学中,如何将语文核心素养落到实处,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呢?下面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课为例进行说明。

一、依文创“境”,激活学习热情

“语文教学的问题归根到底是‘趣’的问题,只有引导学生寻回学习的兴趣、乐趣、情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育‘少、慢、差、费’的老问题。”[1]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对小古文带有先天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抓住小古文学习的“趣”,其实课堂就成功了一半。教师在课堂上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设计,着力突出小古文的趣味性特点。

一老师在导入《杨氏之子》时是这样设计的:

(出示资料介绍)

吾,姓李,名向阳,江苏连云港人也。善诗文,喜交天下豪杰。个头不高,然潇洒英俊,风华绝代。逢此佳期,作课答宝地,与君共习语文,望诸君多多关照。

师:谁愿意读一读?(生读)

师:嗯,读得不错。“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听我介绍哈!(师读)

师:同学们,听完我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谁来说一说?(生说)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我的这个自我介绍跟平时你们的介绍有什么不同?

生:您用的是小古文。

师:对,你们看,用小古文的方式介绍自己是不是很特别?而且还有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课堂上,该老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语文素养,自编一则自我介绍的小古文,既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也拉近了学生与古文的距离。课堂上笑声不断,为接下来的学习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

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让他们感受到古文的表达妙处。笔者在导入《杨氏之子》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桥段:

师:文言文虽然是古代的书面语言,在现代生活中也留下了自己的身影。

看看这些店名,谁开的?(课件出示:尹氏汤包、李氏锅贴)

生:一个姓尹的人开的汤包店,一个姓李的人开的锅贴店。

师:听听这些歌名,唱的是什么?(课件出示:长江之歌北国之春)

生:长江、北国的春天。

师:那么,课题“杨氏之子”,你明白讲的是什么了吗?

生:讲的是古代一个姓杨人家的儿子的故事。

师:(教师随机指学生)所以你是×氏之子,女孩子你是×氏之女,难度升级,你的妈妈可以怎么称呼?你的爸爸呢?

这样的设计将生活中的文言色彩引入课堂,挖掘古文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也在细节设计中得以训练。蔡元培先生曾说:“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教师在课堂上要着力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创设古文与生活的贴近点,让古文教学走进学生的心中。

二、以“读”促悟,探寻古文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小古文语言短小精悍,富有节奏感,适合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以读促悟,才能形成文言语感,体会文言的精妙与韵味。

小古文的读不同于现代文的读,它更需要注重停顿、断句,读出节奏,读出韵律。小古文的读与现代文的读也有类似的地方,他们同样都能够读出情感,读出画面。但是,这对初步接触古文的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的示范则显得尤为重要。

师:我有个小问题,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是逗小孩子玩呢?还是挖苦讽刺?杨氏子又是怎么回答的,他的表情又是怎样的?听老师读,注意看老师的表情神态。(师示范)

师:谁来说说,孔君平是逗小孩子玩呢?还是挖苦讽刺?

生:逗小孩子玩。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你读书的表情。

师:对,笑嘻嘻的。那杨氏子呢?

生:也是笑嘻嘻的。

师:你看,读懂人物的表情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去读书。细心的你,有没有听出来,我在读“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时候,语速是怎样的?

生:很快。

师:为什么?你是从哪个词语体会出来的?

生:应声。

师:“应声”是什么意思?

生:不假思索,没有犹豫,话音刚落就脱口而出。

师:你看,通过语速的变化也能读好课文。谁能读好两人的对话,试一试?同桌两人可以配合演一演,注意要带上表情,加上一定的动作。

在以上教学中,学生已经能够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教师在此基础上通过示范朗读让孩子关注读书的表情、语速、动作,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带领学生把小古文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让诵读真正成为眼、耳、口、心多重感官并重的一个过程。这样的教学,寓教于乐,趣味盎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爱上小古文。

三、抓“词”悟情,感受表达趣味

在古文教学中,仅仅让学生粗浅简单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挖掘关联整篇文章、涉及整个故事内涵的关键词语,促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故事,体味内涵,把握古文中人物性格,感受语言表达情趣。

在教学《杨氏之子》时,笔者抓住“甚聪慧”三个字提出一个主问题:你从哪里读出杨氏之子很聪明?学生通过理解“应声”即不假思索地回答体会到杨氏之子反应很快,接着又从杨氏之子听懂了言外之意,也用姓氏反驳孔君体会到他“会说”“会听”。然后教师适时又给出“惠”字的另一层意思:柔和、温顺、懂礼,同时提问:我们还能从哪里看出来这个孩子不仅很聪明,而且知书达理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关注到了“未尝”二字,体会到杨氏之子用词的委婉,既不动声色地反驳了对方,又不让对方难看,十分有教养。

这样的古文教学,带领学生逐字逐句、细细品味,从而实现语言理解的具体性、全面性和深刻性。张传宗教授说:“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思想教育是它的重要任务,文学教育是它的特有任务,知识传授是它的必要任务。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都是以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为基础和核心来进行的。因此可以归纳为: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2]古文教学,就应以吟咏诵读为抓手,紧扣关键词句,感受小古文独有的“美”“情”“理”“趣”。

四、迁移拓展,提升思维能力

古文惜墨如金、字字珠玑的精炼表述,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虽然执教小古文并未期望每位学生都能学会创作,但是教师可以挖掘每一篇文章的语言点,给学生创设情境,尝试进行写作。

比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杨氏之子》时,由“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进行迁移:假如一位姓毛的男子拜访,杨氏之子会如何回答呢?学生回答精彩纷呈:“未闻毛豆是君子家豆”“未闻毛笔是夫子家笔”……

当然,迁移拓展不仅限于词句的模仿创作,教师也可由文本延伸,或想象、描述情境,或续写、新编故事,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章叙说的故事、刻画的人物、描绘的画面、蕴含的情感。

笔者在教学《杨氏之子》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下面我们把这篇小古文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同学们,小古文“言有尽,意无穷”,文中只写了人物的语言、动作,要想把人物形象写丰满,还需要写些什么呢?

生:外貌、神态、心理……

师:对,这个孩子长什么样?两人对话时,神态是怎样的?心里又在想什么?必要时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请你静下心来思考,然后开始写。

上述设计,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进一步体会了杨氏之子的思维过程,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言语实践,紧扣语文要素,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提升了语文素养。

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文言文的启蒙时期,教学中教师要基于语文核心要素尽可能地挖掘小古文的言语实践点,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他们领略文言文的魅力与智慧,提升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各方面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杨氏古文文言文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文言文阅读专练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Fort Besieged
会背与会默写
浅议海源阁杨氏藏书贡献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