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传统诗文里的中华美德

2021-12-31杭婷婷

科学咨询 2021年11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诗文美德

杭婷婷

(江苏省高邮市菱塘民族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高邮 225600)

一、阅读经典诗文、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从仓颉造字,到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华文化以各种文学形式活跃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代诗文作为其中重要的载体之一,被广泛的选录在中小学的教材中,中小学生更是新编辑了《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一书以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文的兴趣,各省市相继开展“师生共读古代诗文”“古诗文背诵大赛”“如何进行古诗文阅读教学”等活动。[1]

古诗文之所以受到如此广泛的拥戴,与其蕴含的中华美德密不可分。古诗词含蓄凝练,言简义丰,包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和丰富的道德情感,既有助于促进小学生识字、阅读、写作能力的发展,又有助于陶冶情操,激发其积极向上的意志,提高鉴赏力。百度百科对古诗文是如此定义的:“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如《诗经》、《史记》就是其中流传的比较优秀的作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史记》则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从孔夫子至今,大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小到“融四岁,能让梨”的谦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长幼有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恩,“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刻苦勤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敬重……这些吃苦耐劳、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对学生的国学教育熏陶、社会的长治久安、国家的兴旺富强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

试想,如果没有这些传统美德的传承,泱泱大国何以在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何以用武力之外的艺术魅力征服世界各国、赢得他国的信任与赞许,展现我国四大古国之一的悠久古国的气韵?邓小平曾经说过:“计算机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现如今计算机已经实现普及,娃娃不需要教就可将计算机甚至更高端的电子产品使用得得心应手。因此教育从小培养,可成为风尚。毛泽东主席也曾指出:“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所以古代诗文的学习也要从孩子抓起,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感,以古诗文中的中华美德做自己行为的准则,使得传统文化不至凋零沦落。

二、阅读经典诗文、传承中华美德的现状

遗憾的是,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外来文化的强势来袭、新兴高科技产品的普及。尽管国家已经重视起古代诗文的教学,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孩童阶段启蒙的重要性,但是收到的成效似乎甚微。

(一)传统中华美德缺失

当下的新闻报道中,众多未成年人的相关报道、言论层出不穷:部分教师、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疏于管教、不能吃苦、学习习惯差;开放二胎政策以来,多少孩子以绝食等手段阻止父母生二胎;校园欺凌事件陆续上演……小则影响学生自身发展,大则危害社会的长治久安。[2]

对于学生而言,笔者认为,最显著的问题表现在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匮乏、诚信缺乏、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以及极差的抗压能力等几方面。学生对于学习得过且过,更何况是相对较难的古诗文。优越的生活条件让学生忘却了中华传统的艰苦朴素的文化美德,忘却了独立自主,忘却了付出、习惯了索取。部分学生甚至嗤之以鼻——“老师,学这些不就是为了默写吗?八百年前的东西有什么好学的?”

很多家长以孩子还小帮他们开脱,部分教师以父母溺爱帮他们解释,甚至《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成了孩子不正风气的“保护伞”。笔者认为,这不正是传统美德缺失的表现吗?优越的生活、对传统文化的蔑视,使得勤奋好学、友爱团结、母慈子孝等传统美德不再受到学生的重视,甚至不屑一顾。

(二)中小学古诗文学习困难

和以往学生的不同,现在的学生接触的东西繁多复杂,学生接受的多是快餐式文化教育,今天学明天忘。应试教育、考试择优录取的现实无奈,让学生认为古代诗文枯燥无味、呆板无用。相比较古诗文,学生更愿意花费时间在网络、手机上,对古诗文学习明显缺乏学习兴趣。

因为写作时代的原因,古诗文与白话文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学习理解的难度。一字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也是常见,而且随着学习层次的提高,理解字、词、句意思的难度也逐层递进,学生不愿意过多的探究。有时同一首诗,由于版本不同,甚至会出现所用的字不一样的现象,学生学习起来会很困惑,也不愿再做深入的探究。

同时,碍于应试教育的要求,教师对古诗词的教育停留在背诵、记忆层面,不能很好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节完整的古诗词课,无非就是知人论世、朗读理解、意象手法等分析。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文章所蕴含的寓意以及作者的本意,导致学生只是机械的学,而缺乏真正的情感体验。另外繁重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无暇专门学习古诗词,更别提培养兴趣,细细品味了。

三、如何阅读经典诗文、传承中华美德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众多流传下来的文化中,古诗词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假如不能很好的传承,将祖先的灿烂文明传承下去,这一笔丰厚的财富就会丢失,明珠的光彩也会被蒙垢、失去光彩。也许若干年后,类似于“端午节被韩国申遗”这样的“古诗词是某国的历史流传”的笑话将不再奇怪。如何能将之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品味、学习字里行间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和语言文字遣词造句的魅力,是我们语文老师要承担的也是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新课改理论的指导要求下,教师已经在努力的改变原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的教学模式。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课上瞌睡现象时有发生。所以想要传承中华美德,当务之急便是克服学生的抵触心理,培养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学生对网络电子产品兴趣浓厚,那便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用自己的方式来解读诗文,再交流合作,化被动为主动。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典故,既能更好的理解文本,丰富课余生活,也能体会先祖创业的艰辛,借古讽今,从而习得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之上,记忆背诵也就不在话下,水到渠成。

(二)丰富古诗文教学方式

传统的古诗文学习采用单调的朗读背诵法,枯燥单一。在培养起学生学习诗文兴趣的基础上,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朗诵法、活动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都可以灵活运用,当下流行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也可借鉴。

多样的教学方式将诗文的古典与现代科技的摩登相结合,学生乐于接受多样的学习方法,时刻充满新颖和好奇,充满探究的欲望。无形中,我们的生活将充满诗情画意。

(三)传承中华文化

古诗词的学习除了内容、手法赏析和情感归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味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例如耳熟能详的《悯农》,学生对农田劳作的场面已经陌生,更不能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相比较将这首诗背诵、默写,教学的重点应是让学生体会粮食的不易、农民的辛劳、生活的艰辛……从小做起,爱惜劳动果实、尊重劳动人民、勤俭节约。

古代诗词犹如一盏灯,需要教师不断去挑灯点燃。古诗文是一个有力的平台,既可以使小学生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也可以使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充满激情。教师要尊重和重视传统文化,在课堂上传承它,使其服务于学生主体,丰富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诗文美德
诚实是美德
“以文为诗”辨正——从诗文之辨看韩愈长篇古诗的节奏处理
育人以“礼”·传承美德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做人美德
美德威:让学习音乐更简单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助人为乐是美德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