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特征与应用研究
2021-12-31靳玉生
靳玉生
(泰山学院 山东泰安 271000)
基于高等教育所开展的质量评价工作,被引入国内的时间较短,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发生问题的情况难以避免,这也给教育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较为负面的影响。事实证明,只有对评价方法进行调整,通过提高教育质量的方式,为行业发展注入动力,才能使教育的价值得以实现。
一、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特征
(一)评价主体
精英教育观念认为,学生仅作为客体存在于质量评价工作中,应以学术追求为导向,利用学术标准对教育质量进行衡量,力求将学生培养成为学术人才。研究结果表明,精英教育所使用评价标准相对单一,评价主体也以质量为主,考核方式强调的是量化知识,以教育部为例,在对教学工作进行评价时,教育部所参考标准多为教学质量。
大众教育对学生的“身份”,由客体向主体进行了转变。从本质上来说,大众教育是由精英教育延伸出的广泛教育形式,无论是办学主体,还是办学形式,均呈现出了明显的多元化特征,由此可见,制定多元化评价标准很有必要。现阶段,多数高校均已对多元化评价引起了重视,评价内容也不再局限于教学质量,而是向学生能力、市场需求等方面拓展[1]。在此背景下,如果仍旧用精英教育所适用的方式,干涉大众教育的质量评价工作,往往会产生本可以避免的不利影响,视情况决定评价对象的意义不言而喻。
(二)资金来源
精英教育背景下,为高校提供资金支持的主体为政府部门,形式以政府拨款为主,一般来说,负责质量评价的部门多为教育行政部,仅有部分公众参与其中,无论是评价过程,还是评价结果,均无法达到公开的要求。而社会投入的增加,使大众教育拥有了更多的投资方,评价对象则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前进。出于适应评价对象多元的目的,增加评价主体,将社会、高校和个人囊括其中,成为了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行政管理
精英教育强调用行政方式对高校事务进行管理,学术部门被赋予的监控功能,往往无法得到应有的发挥,教学质量及科研质量,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众教育强调将精英高校转化为研究高校,目前,精英教育所指代的内容,除了本科教育之外,还包括研究生教育、博士生教育等。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对呈现出大众化特征的高等教育而言,精英教育所适用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均已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只有将评价标准由研究型向专业型、应用型的领域进行拓展,才能将出现问题的几率降到最低。
二、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应用研究
(一)优化现有评价方法
1.以外促内
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工作,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外部评价强调学术建设和教育质量,而内部评价强调质量改进与成员激励,二者既相互独立,又依赖与对方而存在。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强调放开自主办学权,对约束机制建立的意义,自然不言而喻。事实证明,只有基于自我评价所提出评价方法,才能做到从多个方面评价教育质量。C 大学便通过校内自评的方式,对自身成绩加以肯定,在此基础上,及时发现并解决了潜在问题,教育质量自然得到提高。
2.分层评价
国内高校的种类、层次较多,要想避免高校过于看重高评价结果而盲目对自身进行定位,以高校类型为依据,对评价标准进行分层制定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使所制定标准,既满足社会所提出的需要,又与高校发展相契合。在开展评价工作时,有关机构应以自身特征、所擅长方法为参考,通过质量检测、统计数据等方式,为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保证。
3.明确分工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政府并非质量评价的唯一主体,作为由社会、学校现有评价组织所组成的系统,质量评价工作更适合第三方机构开展。事实证明,第三方评价机构可为评价客观性、准确性提供有力保障,明确分工的意义,自然不言而喻。
4.确定主体
符合大众高等教育特征的评价方法,强调的是以特定手段为核心,通过质量评价的方式,推动高校发展,使其更加符合社会所提出的要求。由此可见,在开展相关工作时,社会、政府和学校,均发挥着无法被替代的作用,其中,社会的任务主要是保证评价公正,政府的任务主要是指挥评价方向,学校则通过自评的方式,对评价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
5.归纳原则
开展质量评价工作时,所遵循原则如下:其一,统一评价方式。评价的出发点,主要是管理高等教育,要想避免竞争引发的冲突,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应引入第三方机构,借第三方机构之“手”,发布正确信息,才能为评价所具有公正性提供保证。其二,实现动态评价。从本质上来说,针对高等教育所展开的质量评价工作,属于过程性、动态性工作,仅对某次成果进行评论,无法保证评论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过程性评价,自然很有必要。其三,确定多元取向。社会、政府及高校自身,均会给质量评价带来一定影响,不同主体往往对应不同角度,只有引入第三方机构,才能使教育质量得到保障,这便是确定多元取向的意义。其四,落实民主评价。作为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价值进行判断的活动,开展评价的环境,应当满足公开、民主和公平的要求,无论是选择对象、收集信息,还是制定体系、公布结果,均应当遵循以上原则[2]。另外,对呈现出大众化特征的高等教育而言,只有增加评价对象的态势并调整方法,才能保证所得出结论,可以对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反映。
(二)建立科学保障制度
1.法制保障
作为对质量评价效果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法律法规自然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部分。现有法律法规仅有少部分涉及对高等教育进行质量评价的内容,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对法律法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由此可见,在对高等教育进行质量评价工作时,对以下内容加以改进很有必要:其一,以管理学理论为依据,视情况对评估理论进行构建;其二,以社会、政府、高校和个人的关系为前提,确定可使关系得到有效处理的方法,为评价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2.管理保障
由研究可知,要想获得客观、真实的评价,前提是掌握准确信息。在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的当今社会,对相关工作进行质量评价的主体,不再局限于某一方,这也使利益多元化的特征得到了凸显,要想避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出现,对管理制度进行建立是关键。以S 大学为例,教务处联合技术中心,对公开教务信息的系统加以研制,真正做到了信息的现代化管理。另外,随着评价教学质量的系统被引入,采集、归纳和处理信息等工作的现代化水平逐渐提高,这也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3.体系保障
要想使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工作顺利开展,对科学、系统的评价方法进行建立很有必要。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高校选择加入对评估机构进行设置的队伍,这为评价网络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开展相关工作时,以下内容应当尤为重视:将评价者置于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办学理念进行评价,真正做到由上级评估向同行互评、自身评价进行转化,使所建立评价网络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结束语
通过对上文所叙述内容进行分析能够发现,作为运行管理、教育工作的方法,基于高等教育所开展质量评价工作,其出发点是为教育质量得到良性发展提供保障。由此可见,研究评价方法,目的是对保障机制进行建立与形成,使高校拥有良好的环境,从而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