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革命精神生成发展的历程、动因及弘扬路径
2021-12-31左学宁陶蕾韬
左学宁 陶蕾韬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 100044)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是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进行基因测序。”[1]翻开中国共产党革命史的恢弘巨著,不难发现:一以贯之的革命精神和斗争到底的优秀特质,指引着党不断克服千难万阻,走向胜利。如今,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通过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发展历程、发展动因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地研究,探讨新时代如何继承与弘扬党在革命时期的优秀特质,对于将其有效熔铸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自我革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生成与发展的轨迹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深深地熔铸于百年来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逐渐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和丰富滋养,成为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厚的政治资源,其生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滋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时期,也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斗争的首个重要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也于这一时期孕育生发。1921 年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承载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希望的小红船,越过惊涛骇浪,成为了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中国共产党就诞生于这艘红船之上,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红船精神构成了中国革命精神的源泉。随后,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又逐步形成了实质相同却又各具差别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四座革命精神丰碑。
1.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最突出的特质在于其革命首创精神。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应该何去何从”成为了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最大难题。中国共产党人从不在本本中求答案,他们勇于另辟蹊径,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新路子;他们勇于在实践中探索,进行土地革命并形成了一套崭新的治军方略。
2.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最突出的特质在于其革命英雄主义。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踏上了布满坎坷的战略大转移之路。他们冲破了敌军的围追堵截,克服了巨大的环境压力,纵横十余省,长驱六万五千里,最终胜利会师,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
3.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最突出的特质在于其实事求是精神。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精髓在于实事求是,而将实事求是精神体现得最为显著的即延安精神。延安时期,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总结王明教条主义给中国革命事业造成极大危害的惨痛教训时,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其逐渐被全党接受并转化为自觉行动。
4.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最突出的特质在于其“赶考”创业精神。新中国成立前夕,即将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面临又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对此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自省倡议,多年后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的“赶考”已经给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总之,这些最具代表性的革命精神虽各具特色,但又存在耦合,它们共同构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革命精神。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丰富
新中国成立后,就在党巩固政权、建设国家各项百废待兴的事业之际,美反华势力悍然出兵朝鲜,意图以此来遏制新中国的发展。识破美国阴谋后,中国毅然派出志愿军驰援朝鲜,行正义之举。志愿军与朝鲜军民密切配合,在交战双方实力悬殊和极为艰难的情况下,筑起了铜墙铁壁,创造了威武雄壮的胜利。
这既是战略战术上的胜利,更是英勇顽强、坚定信念、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之胜利。“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时代发扬。”[2]其次,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也涌现出了许多以为民服务、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为核心的革命精神。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东北三江平原上几代拓荒人用青春与智慧坚守着,他们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将“北大荒”转变为了“北大仓”。1960 年“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的林县,30 多万劳动人民,苦战 10 年,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可灌溉几十万亩良田的大型水利工程,更是留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石油开采方面科技落后、经验匮乏,且经济建设对石油需求量大的窘迫局面,大庆石油人顶风冒雨,历经千次实验,搜集数据资料,成功攻破难关。大庆精神成为了激励我们不惧艰难的宝贵精神财富。面对西方国家核武器的威胁,我国科技工作者呕心沥血研发出了“两弹一星”,并创造出了“两弹一星”精神。另外,还有乐于助人、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抚顺考察时说:“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雷锋精神永远值得弘扬。”[3]
在这三十年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由起初的革命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但是党依然延续了在敌人炮火下争取革命胜利的精神力量与思想境界。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转型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虽没有战争年代的流血牺牲,但为实现国家强盛仍需要“涉险滩”“攀峻岭”“啃硬骨头”。面对新一次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又一次重燃斗志,塑造了改革开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4]改革开放精神集中体现着勇于创新、大胆尝试的精神品格。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搞改革要适应中国的情况,面对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他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最终开辟了一条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改革开放精神还体现着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精神品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再到内地的开放体系,旨在敞开国门学习先进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2008 年汶川特大地震牵动人心,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再次站了出来,带领人民开展史诗般的伟大救援,谱写了不惧艰险、团结互助的精神乐章。载人航天精神是几代中国航空科技工作者在不懈探索太空航天事业的过程中,彰显出的科学求实、不懈进取精神的集合。习近平在首个“中国航天日”中作出重要指示:设立“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5]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拓新
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新挑战,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在实践过程中又产生了一些新的革命精神。为了将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发扬起了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2019 年中国女排十一连胜,登上了世界杯最高领奖台,为新中国 70 华诞献上了一份厚礼。习近平在亲切会见满载荣誉而归的中国女排队员时说:“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女排的喜爱,不仅是因为你们夺得了冠军,更重要的是你们在赛场上展现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6]女排精神已经远远超出体育范畴,成为了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2020 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在过去的一年多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进行了惊心动魄的疫情防控阻击战,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7]总之,这一时期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汇聚先前革命精神的精华,立足时代要求不断拓展创新的成果。
二、动因: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赓续绵延的逻辑理路
纵观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发展的历程,虽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展现出不同的样态,但革命精神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自身任务时一贯发展和弘扬的重要精神范畴。因此,深入探究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赓续发展的内在动因和深层机理,既是深刻理解革命精神内核的关键,也是在新时代促进党革命精神接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一)价值旨归:充分发挥精神文明的引领作用
探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充分挖掘并发挥革命精神在党实践中的引领作用,是中国共产党不断研究、传承、创新革命精神的价值旨归。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其发展运行必然遵循物质和精神的辩证逻辑关系。这体现在:第一,革命精神的样态一定要适应复杂艰巨的实践环境。中国共产党在每个时代的实践环境虽有不同,但是都显现出了同样的复杂艰巨性。在革命战争年代面对外敌入侵、敌强我弱的现实困境,只能拼死抵抗、英勇斗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技术薄弱、经济落后的局面,只能艰苦奋斗、努力进取;在改革开放初期为肃清阻碍发展的固化、落后思想,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8]并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内涵正是在复杂多变的实践中锻造的,其谱系正是不断在具体时代语境中拓展的。第二,革命精神能对实践活动发生反作用。革命精神是在对革命对象认识基础上铸成的工作作风、政治觉悟、理想信念等优秀精神品质,它可以充分激发人们的积极主动性,进而实现主体对客观物质条件的推进和把控。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都高度重视革命精神对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传承、弘扬、创新革命精神,希冀通过思想观念的解放全面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二)时代标尺:复杂多变的历史任务
革命精神的根脉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革命实践中精神财富的凝结。因此,考察伟大革命精神百年发展演绎的内在机理,还应涉及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自 1921 年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虽然“初心”和“使命”未曾改变,但党的革命实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斗争对象、行动目标却不尽相同,这也成为了革命精神创新发展的总体依据和时代坐标,使党的革命精神在具体的“革命语境”中表现出不同的样态,并呈现出了与时俱进的总趋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国际帝国主义的入侵、国内封建主义对人民的压迫,中国共产党将挽救民族危亡、夺取无产阶级政权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在战火中粹取了反抗压迫、顽强抗争的英雄主义革命精神,致力于“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9]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的主要任务由“革命”开始转向“建设”,为发展各项百废待兴的事业,巩固新生政权,党提炼出了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围绕实现中华民族“富起来”的主要任务,邓小平多次强调要“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10]为此孕育出了伟大创新精神、抗洪抗震精神等。如今,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在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的进程中,我们感受到了来自国际国内等多方面不确定性风险与挑战的复杂性;感受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性。围绕这一历史任务发展的革命精神归结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四史”等各种学习,强化党的自我革命,为完成历史使命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保障;二是在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中发扬伟大斗争精神,激活一切社会积极因素,为完成历史使命不断积蓄力量。
(三)动力催化:锤炼党性修养的需要
注重党性修养是中国共产党永葆朝气活力的独特优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质。多变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加剧了锤炼党性修养的艰难性,而革命精神的创新与发扬有助于形成科学的党性修养观,是强化党性修养的应有之举。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党的革命精神既是提升党性修养的阶段性成果,又是继续增强党性修养的长久性资源。在思想建设为先导的党性修养时期,由于党内思想认识发展还不够成熟,出现了一些误导前进方向的错误性思想。为肃清党内存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以及由于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自身思想认识存在的不足而经历的三次“左”倾的错误,党强调以正确的思想路线教育党员,凝练出了古田会议精神、延安精神。1949 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进京赶考”。处于即将在全国范围内执政的历史关键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再次陷入沉思:怎样使共产党人不因胜利而出现骄傲自满的情绪,不被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所侵蚀?怎样防止党内贪污腐败问题的产生?毛泽东明确地提出了“两个务必”这一对共产党具有指导力量的进取思想,从而形成了“西柏坡精神”。这既是对历史周期律的觉悟和警醒,也是对过去艰苦奋斗经历的总结,更是党性修养的有力提升。进入新时代,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也早已成为当前中国共产党加强自我革命、强化党性修养、努力创先争优的丰厚营养剂,使中国共产党更先进、更纯洁、更领导有力。
三、弘扬:实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赓续绵延的实践路径
伟大革命精神的历史效果昭示了它蕴藏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引领力量。面对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艰难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倡导:“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11]我们从历史境遇出发,探析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赓续绵延的脉络和逻辑理路的价值旨趣也在于固本培元,开陈出新,通过继承和弘扬伟大革命精神推动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迈向新高度。
(一)立足于新的社会实践,拓展革命精神的时代内涵
弘扬伟大革命精神,不仅要在历史分期中追溯其形成的历程、在历史语境中感受和领悟其给予革命者参与斗争的深厚力量,还应该要结合客观性现实,在把握历史进程、回应新时代要求、倾听群众呼声中推进革命精神内涵的与时俱进。一方面,要注重新时代革命精神基本内涵的再诠释。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革命话语的建构,在各地考察调研和相关会议上,总是站在新时代历史方位,对中国共产党人长久涵养的伟大革命精神进行高度萃取,凝练出各个历史时期富有个性内涵的革命品格。如红船精神、苏区精神、沂蒙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另一方面,把握变局开新局,在新时代新作为中赋予革命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非将革命精神再造,或者更改其原有的基本内涵,而是使革命精神更具时代特征地表达出来。新时代的革命精神一定要具有鲜活真实的爱国情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虽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但其所要传递出的爱国热情是相通的。作为革命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也要不断注入新的内涵,新时代的爱国主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鲜明主题,以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为本质特征,并彰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情怀。新时代的革命精神要有开放包容的意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的革命精神不应只是回归传统,还需要在与其他文明对话的过程中汲取人类先进文明成果,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姿态不断注入新元素,凝聚起将“改革进行到底”的伟大力量。
(二)坚守革命精神的本质,创新革命精神的表现形式
通过考察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的生成与发展史,发现这其中体现出的最大逻辑特征在于:革命精神本质内涵的唯一性与表现形式多样性之间的统一。自 1921 年党成立至今,创造出的革命精神多种多样,但其本质内涵却从未改变,它扎根于革命者的战略思考中,显露于党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党的革命精神与党的宗旨、初心、使命是高度契合和内在汇通的。归纳来讲,无论何种革命精神都彰显出了党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不忘初心为人民的责任担当、勇于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新时代我们要传承创新革命精神也应秉持一往无前的优良传统,坚守革命精神的本质。
为了完成特定历史阶段肩负的重大任务、实现特定的战略目标要求,革命精神在付诸实践时,就不得不被打上特定时期实践的烙印,而带有一定的时代特色,从而使革命精神以多样性的外化方式呈现出来。为此,就有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创业精神、改革开放时期的改革创新精神。革命精神的创新紧跟中国人民实践的脚步永不停歇。进入新时代,面对思想滑坡、精神懈怠等迫害党肌体健康的新党情,党中央又创造出了自我革命精神,以时刻保持革命斗志和革命勇气,推进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前行。如今,伟大的抗疫精神也加入中国革命精神谱系,成为了最新的精神结晶。我们仍要在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实践中,创新革命精神的话语表现形式,折射出新时代的光华。
(三)传承革命精神的基因,拓新革命精神的弘扬路径
伟大革命精神始终是指引中国共产党前进的精神力量之源,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中。从宏观上来讲,拓展革命精神时代内涵,创新革命精神的表现形式是弘扬革命精神的应时之举,更是长远之计。而在微观层面,立足新时代,拓新弘扬路径才是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保障。拓新革命精神的弘扬路径,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推动教育宣传攻势常态化。革命精神孕育于革命历史中。因此,革命历史教育就成了革命精神教育的鲜活载体。新时代我们要深入挖掘革命传统中的鲜活素材,推动“四史”学习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以“史”来感化人、塑造人。第二,着力打造多样化的革命精神宣扬平台。开展多样化的红色文化体验活动,着力发挥好、利用好革命老区旅游的育人功能,使每一个革命圣地都能够成为革命精神教育的生动课堂。第三,打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间的交互传播。传统媒体是获取信息的可靠信源,而信息时代,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在获取信息时更具有便捷性。弘扬革命精神应充分发挥媒体优势,了解受众者的接受偏好,增强革命精神内容与大众喜好间的契合度,有针对性地创新多媒体交流互动微平台,开设有关宣传革命精神、革命文化的网络专栏,讲好革命历史故事,传播好革命精神基因。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淬炼了伟大革命精神,这是指引我们党保持昂扬斗志、经受住任何考验、一往无前的强大精神支柱,是党的看家法宝。为了消解“时空落差”引起的理解障碍,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原初的革命语境,在回溯其赓续发展的历程、探析内在逻辑机理的基础上,立足新时代寻找新的诠释契机和弘扬路径,以革命精神滋养初心、淬炼斗志,推动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