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利及人育人模式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的实践对策研究
——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12-31陈兴义史晓庆赵立祥李正东
陈兴义,史晓庆,赵立祥,拓 龙,李正东
(1.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a.党委(校长)办公室;b.石油化学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60;2.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 甘肃分公司,甘肃 兰州 730030;3.定西市岷县中寨镇扎马村,甘肃 定西 748402)
1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发展现状
奥斯卡·刘易斯在1959年出版的《五个家庭:关于贫困文化的墨西哥人实例研究》一书中,明确提出了贫困可以代际传递的理念。贫困的循环被定义为一种现象,就是贫困家庭至少要持续贫困三代,直到有足够的时间让这个家庭在没有幸存的祖先掌握和传递必要的知识、社会和文化资本的情况下,摆脱贫困或者改变贫困的状况。贫困的循环是指贫困一旦开始,除非有外部干预,否则很可能会一直继续下去。20世纪以来,“贫困代际传递”的相关问题不断受到关注,世界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因应之策,以减少甚至阻断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其中,教育领域采取的措施最为全面,在此过程中,不同国家根据自身历史、现状以及承受能力等,各有侧重地出台了一系列措施。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我们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1]。自脱贫攻坚以来,职业教育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见效最快的方式,在服务脱贫攻坚上,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都来自于农村,千万家庭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见效最快的方式。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教育部共创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261个。在促进教育公平上,中职免学费、助学金分别覆盖率已经超过90%和40%,高职奖学金、助学金分别覆盖近30%和25%以上的学生。由此可见,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在实现提升技能就业目标的同时,同步实现了“资助-自助-助人”精准育人目标,让职业教育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见效的教育扶贫之一。
2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的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要更加注重教育脱贫,着力解决教育资源均等化问题,不能让贫困人口的子女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在高职(专科)专项招生中,甘肃省优先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录取到社会需求高、就业形势好、发展势头强的学科和专业,确保毕业后实现首次稳定就业,助推贫困家庭早日脱贫致富。
“修身岂为名传世,做事惟思利及人”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唐朝,是从颜真卿的《争座位帖》中集字而成。简单的说,“思利及人”就是做事先思考如何有利于大家[2]。如何运用好校企文化合力作用于贫困生自强能力的培养,提升教育扶贫扶智成效,将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思利及人”的意思就是利益的获得是有条件的,当一个人给别人带来好处的时候,他自己才能得到利益。这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利益原则的一种思想延伸,与孔子所提出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时至今日该理念被各界广泛应用。如“思利及人公益基金会”,该基金会以关注贫困地区青少年教育事业及其他教育发展项目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和社会责任。为了践行“思利及人”的核心理念,促进受助学生成为学校“资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育人接力棒。2016年,思利及人公益基金会出资60万元教育资助金,用于支持石油化工生产技术40名甘肃籍建档立卡贫困生。2017年,40名受助学生自发成立了思利及人助学圆梦班,并走进了岷县中寨镇扎马村,与留守儿童签订了为期八年的爱心助学计划,为家境困难的学子募捐助学金额累计达八万余元。“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一技在手,终身受益”,截至2019年6月,思利及人助学圆梦班就业签约率达95%,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占比20%、进入中国五百强企业占比32.5%、进入石化五百强企业占比37.5%。学校通过职业教育在促进扶贫、防止返贫方面具有根本性、可持续的作用。2017年马占燕同学撰写的《此刻的我很温暖》一文荣获全国第四届“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宣传活动学生征文三等奖。爱心助学岷县学子接力行动也受到了甘肃省教育厅、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等单位的高度关注和即时报道。作为职业教育的先行者,学校在校企协同育人实践中将企业文化与学生精神成人有效融合,促使受助学生成为“资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育人的模范,其效应在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践中是可复制、可传递、可延伸的,也为思利及人育人模式的可行性和创建完成了初步的实践检验。
3 思利及人育人模式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实践创新
依据国家、甘肃省等有关政策,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受助学生每年必须完成30课时的义工任务,在该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很是积极,不仅仅能圆满完成任务,而且在精神上得到了很大的鼓舞与成长。让他们懂得了感恩祖国,回馈社会的重要性与获得感,培育了广大学生思利及人精神的种子。在脱贫攻坚路上,职业教育能够让贫困地区学生享受更公平、更优质就业资源,为贫困地区毕业生提供更多升学机会。因此,良好的企业文化育人也是助教、就业、脱贫的重要实践。
3.1 依托扶贫协作,实现“职教脱贫政策”精准落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教育扶贫中的薄弱环节,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精准发力、综合施策。正如习近平所言:“脱贫攻坚期内,职业教育培训要重点做好。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如果能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能就业,这一户脱贫就有希望了”。因此,作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国家首批28所示范校、国家优质院校,我们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充分发挥自身优质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注重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深度转变。学校更着力推进扶贫扩招和教育资助等工作,让高职扩招、教育资助与精准扶贫形成“光合作用”,就是更好地实现教育扶贫的兜底保障功能与其他扶贫政策的激励功能正向互动,确保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3.2 依托职业教育,实现“资助—自助—助人”精准滴灌
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成为贫困地区青少年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让知识和技术改变贫困家庭命运的一支重要力量。依托职业教育,从单纯的教育资助升级“助力成长”,助力解决岷县中寨镇扎马村留守儿童从“家门”到“校门”的困难,形成教育、企业、公益联合育人平台,形成职业院校独特的育人文化,精准滴灌推动青年学子扶“志”扶“智”拔除穷根,助力梦想,点亮贫困学子希望,传递“资助—自助—助人”正能量。积极践行“思利及人”的核心理念,接过“资助-自助-助人”的育人接力棒,就让受助者在资助他人的过程中感受责任担当的力量与影响,体会“思利及人”的理念内涵,建立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意识与信心。实现从“职教一人”精准到“助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教育扶贫目标,切实有效阻断贫困代际的继续传递。
3.3 依托校企文化,实现“扶困”与“扶志”精准培育
在坚持文化育人的基础上,学校积极引入企业文化,借鉴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让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资助的过程中,自觉培养企业意识,调整学习发展方向,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衔接。思利及人圆梦班受助学生在“资助-自助-助人”模式中,逐步形成正向自励、自强、自立、富强的实践理念,并以此为起跳板,实现自己和原生家庭小康生活目标的同时,自愿发起,共同参与,倾心倾力救助甘肃省岷县中寨镇扎马村4名急需救助的孩子,为岷县留守儿童精准搭建起自助、他助的教育扶贫桥梁,建立起家庭经济脱贫、贫困代际继续传递形成了精准的爱心培育机制,有效阻断了思维贫困、志向贫困,实现了双向受益,也实现了爱心传递。思利及人圆梦班的学生们最终将爱传递,把经济资助、精神培育、能力锻炼有机的融合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不仅鼓舞了学生自己,并切实践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了学生奉献祖国的家国情怀,使其助人、沟通、奉献社会的能力得到锻炼,为最终实现阻断贫困代际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以社会文化资本为内容[3]的精神基础。
3.4 依托助学圆梦,实现“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精准循环
职业教育已成为千万学子助学圆梦的重要途径,而教育扶贫也成为脱贫攻坚的“活水”浇在扶贫的“根”上,阻断着贫困在我省的代际传递。助学圆梦班的文化教育就是激发学生内生成长动力,拥有良好的职业技能,用知识和技能唤起脱贫的信心,改变贫困现状。40名贫困学子接受解困育人、就业成才的教育和启发,自愿发起的“爱心助学 圆梦行动”是同学们力所能及的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靠自己的双手实现青春梦想,并签订了为期8年的爱心助学计划,为家境困难的学子募捐助学金额累计达6万余元,帮助他们在逆境中学会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的品质。正是教育扶贫促进学生在逆境中形成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的最强实践,也是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典型示范案例,最终形成了“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精准品牌循环机制,在解困中育人,在育人中成才,在成才中回馈社会。
3.5 依托爱心资助,实现“自评-联评-社评”精准评估
教育是一种渠道,文化资本是一种工具,职业是一种载体,受教育者是一种角色,受资助的学生只有通过教育这个渠道,使用文化资本这个工具,最终落实到职业这个载体上,才能真正实践社会分层这一社会自身的逻辑[4]。在整个实践、研究活动过程中,扎马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受助学生及学生家长的热情接待和高度评价,受到了企业及各级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即时报道。实现了双向收益,学生不仅表现优秀,热情洋溢,而且深受教育和启发,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文化育人、实践育人、资助育人的模式,并形成了较大的“扎根石化行业,传承思利及人”的品牌影响力,获得了新闻各界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报道,得到了先行经济水平下的社会的认可。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职业教育,结合校企双重文化,实现“资助-自助-助人”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取得了较为圆满的育人成效。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格局下,积极探索如何将校企文化植入职业人才培养,不断创新职教文化育人模式、拓展育人范围、优化教育扶贫质量,推动形成多角度、深层次、大范围的职业教育扶贫新局面,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