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除绝对贫困后研究生精准资助推进路径研究

2021-12-31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资助研究生精准

李 琼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 350117)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中国共产党带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当前,深刻认识消除绝对贫困对于研究生资助政策的重大影响,从过程资助的角度探究研究生精准资助向更深层次推进的对策,将为新时期研究生精准资助的政策制定与措施落实提供一个新的工作思路,同时对促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新中国以来我校研究生资助政策的阶段特点

新中国以来,研究生资助政策经历了以人民助学金为主的单轨制阶段、以人民助学金和研究生奖学金并行的双轨制阶段、以研究生奖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并行的双轨制阶段和以“奖、助、贷、补、减、勤”等多轨制度阶段。研究生资助政策随着每一个阶段的时代特点、历史背景侧重点有所不同。1952年,国家出台了人民助学金政策,所有研究生均享受人民助学金,体现研究生资助政策的保障性功能。1992年,研究生奖学金分为普通奖学金和优秀奖学金,这里的普通奖学金等同于之前的人民助学金,具有普惠性质,而优秀学生奖学金则具有奖励性质,体现了研究生资助政策的导向功能开始有所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研究生扩招人数增多,国家已经无法支持规模庞大的保障性普通奖学金支出,开始逐步增加贷学金的政策。1998年,国家出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申请补助或减免学费的政策。2000年,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正式成为研究生资助体系的一部分,体现了资助项目的丰富性特点。

在逐步实现研究生全面收费的过程中,为保证研究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造成无法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加大研究生资助政策的改革力度。2013年,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完善研究生教育财政拨款制度和研究生国家奖助政策体系。建立以国家财政为主,高校自筹经费、科研经费、助学贷款和社会捐助为辅的资助政策,体现了资助经费来源的多元化趋势。2017年,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了健全学生资助制度的重要性,有力推动了研究生资助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有力推动了研究生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根据《2019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国家奖学金奖励硕士研究生3.50万人,奖励金额7.00亿元;奖励博士研究生1.00万人,奖励金额3.00亿元。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奖励研究生157.61万人,奖励金额122.22亿元。其他各类奖学金奖励研究生82.24万人次,奖励金额29.96亿元。国家助学金资助研究生265.89万人,资助金额147.62亿元。其他各类助学金资助研究生43.55万人次,资助金额15.44亿元。赴基层就业享受学费补偿贷款代偿资助研究生0.67万人,资助金额0.69亿元。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方面,资助研究生185.14万人次,资助金额67.86亿元……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我国已建立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三助”岗位津贴、国家助学贷款、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服兵役国家教育资助、校内奖助学金及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相结合的资助政策体系。[1]

研究生资助工作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教育资源的分配、优化与整合,和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我国的研究生资助政策已在逐步完善,研究生资助政策不是孤立静态的,而是与经济发展情况、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区域办学实际情况等密切联系,是不断动态变化发展的。研究生资助工作的政策制定及其落实过程往往存在滞后性,从而导致了政策制定无法产生最大程度边际效应。因此,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研究生资助政策,发挥其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作用,成为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和资助政策改革的重要议题。

二、消除绝对贫困对研究生精准资助向更深层次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同于本科生资助工作,研究生资助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本科生资助对象规模群体比较大,研究生资助对象规模相对较小;前者以在校知识教育为主,后者则具有较大的时间弹性,以自主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为主。因此,要紧紧围绕提升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这个中心点,根据研究生资助工作实际特点,来学习领会消除绝对贫困对研究生精准资助工作的重大意义。

(一)消除绝对贫困后研究生精准资助要识别好“资助什么”

消除绝对贫困后,经济物质上绝对困难的研究生群体规模相对减少,物质资助不再是研究生资助的重点内容,这一变化会导致研究生资助工作的保障性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的弱化。相应地,研究生资助工作的激励性功能、价值导向性功能的作用必须更大程度地凸显。这就要求在新时期做好研究生精准资助,势必要对原有的研究生资助体系及其评价指标结合实际情况去做系统性地调整,这里面包括对资助比例、资助评价指标、资助工作机制以及调整后新的资助工作政策的宣传等一系列的调整。[2]只有通过系统性、整体性的调整,才能有效引导研究生资助工作相关利益群体深刻认识消除绝对贫困后的新要求、新导向,从而真正做到精准识别“资助什么”。

(二)消除绝对贫困后研究生精准资助要落实好“谁来资助”

消除绝对贫困后,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总体框架不会变,但由于全球性经济的整体疲软,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导致国家的GDP增速放缓,使得国家投入学生资助的财政资金总量规模和比例相对保持稳定。近年来国家决定适度加快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每年持续增加,从2016年的66万人左右增长至2020年的110万人左右。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势必要求研究生资助资金的整体投入量增大。在国家财政投入总体规模保持稳定的背景下,必然要求研究生资助工作要转变传统工作思路,进一步拓宽资助资源渠道。需要强调的是,消除绝对贫困之后,从传统的保障性资助实质性进入了发展性资助,这时候研究生资助思路绝不是单纯的物质资助,而是要结合因高校办学实际、因研究生学科特点、因研究生个人培养方向等订制个性化精准化的资助政策组合拳,通过资助政策的制定来充分调动学校相关职能管理部门、研究生导师、杰出校友资源、社会资源等的参与积极性。

(三)消除绝对贫困后研究生精准资助要解决好“怎么资助”

消除绝对贫困,对研究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核心关键就是解决好“怎么资助”问题。总体来看,要重点围绕三个维度来开展。一是在工作重心上要聚焦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不论是政府投入、导师科研资助还是社会资源资助,都必须紧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主题,优化现有资助体系结构,整合协调各方面的资助资源,促进形成具有良好自我调适能力的资助生态循环体系。二是在下工夫上要有绣花针的耐心和细心,要因学科不同、因个人实际精准施策,在深化对研究生教育规律和研究生资助工作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将资助工作落到点上、落到根上,通过精准资助满足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个体化需求。三是在价值导向上坚持开放式资助。坚持把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竞争力作为推进精准资助工作的根本目标,通过资助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掌握好专业知识本领,潜心提升自身科研与实践能力,进而激发研究生群体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竞争氛围。

三、“过程资助”缺位是消除绝对贫困后研究生精准资助推进面临的主要困难

过程资助是以提升研究生资助工作精准度为价值引领,由资助工作各相关利益群体及相关职能部门、广大师生共同对资助工作的全流程进行监督,以推动资助工作在更大范围内公开。过程资助是研究生资助工作精准化的重要途径,应当成为研究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过程资助”缺位,使得研究生精准资助向更深层次推进面临了一些内在困境。

(一)“过程资助”的缺位导致研究生资助工作精细化管理难以真正落实

对于研究生资助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来说,必须要做到全过程的跟踪和监督。如果“过程资助”没有被充分重视,则容易滋生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思想认识上会出现相对滞后,特别是会忽视对研究生资助体系功能态势演进的深化认识。目前不少高校的研究生资助工作相关职能部门及人员似乎忽视了资助工作对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这与研究生资助育人的发展方向是相背离的。特别是消除绝对贫困后,研究生资助体系的能力维度应该得以凸显。如果没有进一步强调资助工作对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等的作用,则资助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必将流于形式或缺乏实质性内容。二是机制建设上会出现相对滞后,特别是对党中央最新决策部署的吸收、消化、领会及其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思路举措会相对滞后,未能很好地根据最新部署、最新情况对原有的资助工作体系作及时必要的更新和调整,如消除绝对贫困后,资助绩效的管理方向总体应该是从保障性资助向发展性资助转变,但发展性资助的内涵界定及其评价范式的转变都需要进一步地厘清理顺。

(二)“过程资助”的缺位导致研究生资助资源难以做到精确化配置

研究生资助体系涉及众多相关利益群体,除了受资助的研究生对象群体外,还涉及到研究生导师、学校相关职能管理部门、社会资源等。客观地说,这些利益相关群体的总体目标尽管是一致的,但毋庸讳言,他们的关心点和期望值是不一致的,甚至他们关心点、期望值的不一致有时会造成程度不一的矛盾冲突。如果研究生资助工作相关利益群体的需求和期望值没有得到满足,彼此产生的矛盾没有及时缓和,这将会直接降低他们参与资助的热情,从而影响了资助工作的整体性效益。[3]之所以会产生研究生资助工作相关利益群体间的矛盾冲突,一个关键点就在于过程资助的落实不到位。过程资助的缺位,导致了不同利益群体如“社会资源—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导师、社会资源—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等利益诉求上的不一致,致使研究生资助资源无法得到精确化配置,无法达成研究生资助工作体系中的多方共识共赢。

(三)“过程资助”的缺位导致难以精准化对接受资助对象

发展性资助是高校资助工作开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性资助理念日趋受到重视并加以实践。特别是消除绝对贫困后,在继续巩固保障性资助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必须受到更大程度的重视。总体来看,资助育人的功能包含了多个维度,如,科学研究能力提升、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心理素质提升、社交能力提升等。且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研究生资助育人的维度必将得到进一步地拓展。研究生资助育人的多维度功能是否能够得到切实有效地发挥,需要合理地配置不同的资助资源。比如说,现行研究生资助工作体系中,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在这个研究能力培养中研究生导师科研经费的资助就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导师可以通过自身的经费配置来调动研究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提升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4]在这个过程中,过程资助缺位,势必无法对整个过程进行有效地跟踪,可能会造成部分导师科研经费浪费在不想做科研的研究生身上,无法使有限的经费资源起到最大的效益。

四、强化“过程资助”:推进研究生精准资助向更深层次发展的对策思考

随着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发展变迁,资助政策亦需要与时俱进。面对研究生资助利益主体不相关联、资助资源不够广范、资助机制不够完善等原因造成资助政策无法实现教育公平、效率和质量三者联动发展的情况,如何创新研究生资助政策,推进精准资助向更深层次发展值得进一步思考。

(一)以强化“过程资助”推动统筹协调相关利益主体,力争形成研究生资助工作的最大合力

消除绝对贫困后,相关利益群体在研究生资助工作体系的作用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使得相关利益群体对于研究生资助工作的期望值及其参与热情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而滋生新的博弈。只有把相关利益群体的矛盾冲突消除了,才会形成研究生资助工作的合力,才能真正精确地配置资助资源,画出资助工作的最大同心圆。总体来看,统筹协调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通过强化“过程资助”建立不同利益群体的动态调整机制。以研究生群体性需求为总体目标,在国家政策的大背景下,增强高校在研究生资助经费分配和使用方面的自主权和话语权,根据研究生不同的专业类型、不同学历层次的培养目标、不同群体的个性特征和个体优势等,有针对性地发挥进行科研研究亦或是实践研究的导向作用。对有科研发展潜力的学生,注重强化导师资助、课题资助、科研资助等研究型资助补偿方式,提高研究生区别于本科生应有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热情。对实践能力较强无心科研的研究生,应注重“三助”岗位引导和实习岗位的对接,强化职业能力提升和实践岗位锻炼,鼓励参与创业能力学习。对实践能力弱且科研能力亦不强的研究生,在注重学业和就业能力帮扶的同时,不忘进行心理疏导和多方位追踪反馈。同时,通过信息技术的跟踪分析实现对研究资助工程的全过程监控,并在实时掌握资助成效的前提上,及时对资助政策进行分析与必要调整,从而使资助政策能够融合多方期望值和诉求,达成最大程度共识。

二是通过强化“过程资助”提升不同利益群体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在研究生资助经费不足的情况下,社会资源捐赠已经成为研究生资助的重要补充。通过减税免税、提高企事业社会美誉度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源热情参与研究生资助,他们可以通过期望值表达和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沟通协商,来提升自身参与的热情度和自主权;并通过自主权去与原有资助工作体系形成良性博弈,以促进研究生资助工作体系的良性动态调整。[5]作为高等人才的研究生群体毕业后参与社会建设中,亦是对社会资助的一种良性反哺现象。

(二)以强化“过程资助”推动合理配置资助资源,助力研究生资助育人实现“精准滴灌”

合理配置资助资源对于优化研究生资助政策执行、完善研究生资助工作体系、实现研究生资助工作最大效益化的重要支撑点。资助资源配置合理了、到位了,研究生资助工作就有效畅通运行,才能真正做到“研究生需要什么,相应地给予资助什么”,实现“精准滴灌”。展开来说,重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强化“过程资助”来持续完善政策评估。政策评估的关键就是在资助过程中确保政府相关部门、高校职能部门、社会资助资源、师生以及学生家长等各相关利益主体对资助工作运行情况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建议权,并运用大数据信息服务技术平台实时更新政策的评价情况,优化政策组合拳,进而构建良性联动发展机制。[6]引入专业性评估机构,针对研究生资助的经费使用、培养成效等方面开展研究评估,科学化地调整资助政策,保证资助政策实施的效率和规范。

二是通过强化“过程资助”推动建立研究生资助政策的动态调整机制。通过细化研究生资助的评价指标及其权重比例,以及时调整资助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实效性来满足不同时代、不同学科的实际需求,以争取实现资助资源的最优配置的最大可能。例如:学术型研究生学制为3年,注重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应在导师资助、科研经费、三助“助研”等经费分配上有所侧重。专业型研究生学制为2年,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在三助“助管、助教”及社会实习岗位推荐方面有所侧重。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将研究生资助工作做到实处,做到细处。

(三)以强化“过程资助”推动完善资助工作机制,不断实现研究生精准资助的提质增效

《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培养单位多渠道筹集经费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建立长效、多元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能否实现意见所要求的长效、多元,关键就在资助的绩效如何。只有资助绩效提升了,才能真正实现资助育人的“靶向治疗”。总体来看,一方面要大力拓宽社会资助渠道。在校企合作、产学研育人密切联系的大背景下,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参与研究生资助工作既是拓宽资助资源渠道的应有之义,也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社会资源通过资助工作参与研究生培养,对研究生资助标准及其成长质量提出要求,通过校外捐助资金的严格规范使用来提升资助绩效,提升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另一方面要探索建立“靶向治疗”资助机制。根据不同研究生的不同学科、不同经济实力、不同培养方向,采取定点、定向的资助,比如对研究生导师现有的资助制度进行完善,进一步提升导师在资助体系中的作用,通过不同“点”上的靶向治疗来推动“面”上资助工作整体的提质增效。发挥学生工作处、教师工作部、教务处、研究生院、科技处、社科处和各学院之间的联动作用,有针对性地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设立研究生学习生涯的目标和计划,提供相应的资助配套措施。

猜你喜欢

资助研究生精准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