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道德领导:教师合作文化建构中的校长角色及提升路径
2021-12-31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张银霞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王 南 张银霞
教师合作文化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它以教师间共享价值信念和彼此分享互助为主要特点,是一种开放信任和支持性的教师关系。从道德领导理论看,作为学校组织伦理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离不开校长参与,校长既扮演道德榜样角色,又是合作文化共同愿景的创造者,也是合作文化中专业权威的拥有者,更是合作文化中平等上下级关系的构建者。为了促进教师合作文化生成,校长应成为道德榜样、明确共同愿景、培养专业权威和协调人际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教师合作引发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教师合作文化能够激发教师发展意向,促使教师反思,经过教师间互动交流过程实现共同发展,并最终促进学校的变革与发展。教师合作文化是学校组织伦理文化的构成部分,校长是学校天然的道德领导者,构建教师合作文化离不开校长参与。分析国内外已有研究发现,尽管关于校长领导者角色及教师合作文化的探讨已较为丰富,且揭示了这两个领域各自的复杂性,但较少探讨校长在教师合作文化构建中的角色。因此,本文试图以道德领导理论为视角,分析校长在教师合作文化构建中的角色及提升路径。
1 教师合作文化及其道德意蕴
为真正落实教师合作文化的构建,需了解教师合作文化作为一种道德文化的本质内涵。
1.1 教师合作文化内涵
了解文化的概念是理解教师文化的先导。文化是一个抽象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是由一定社会群体习得且共有,并作为群体成员行动之因的一种观念的存在,它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态度倾向及行为方式等[1]。
教师文化是在学校组织中教师这一群体共有的一种文化特性,教育大词典中认为教师文化即教师群体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2]。
教师合作文化的构成离不开教师合作活动。教师合作就是教师之间为了实现学生、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以及学校组织的发展变革等各种目标而在教师间进行的交流活动,教师在共同愿景的指引下一致行动,创造性的完成个体难以完成的任务[3]。教师合作具有教育意向,平等性,创新性等特征,其模式可分为指导式、观摩式、研究式、与专家之间合作等。需明确的是,教师之间的合作活动只是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的手段和途径,而不是教师合作文化本身。
来源于教师文化的教师合作文化相对于个人主义教师文化提出。个人主义的教师文化呈现为教师个体对资源的封锁保护,这窒塞了教师间知识分享,不利于教师间彼此学习、交换知识经验。针对个人主义教师文化的弊病,在结合学校织中的教师合作活动,提出了教师合作文化。剖析教师合作文化有多重视角,例如哈格里夫斯提出,教师合作文化是一种学校文化下的亚文化,在共同愿景指引下,教师间共同分享彼此价值观念,同伴互助合作,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生成一种开放、信赖、支援性的同事关系。合作的教师文化是深层次、持久的、潜移默化而形成的,它既体现了教师之间自发自愿开放的特点,又体现了合理控制规范的特点。在行为上表现为教师之间各种活动中的互助、支持和信任。在价值观念上,教师合作文化内含教师集体共享的价值观,有促进组织发展的责任感,能够为了共同理想而协作学习[4]。学校的转型变革要求教师群体必须构建一种现代教师合作文化。
1.2 教师合作的道德内涵
合作是一种道德行为,具有道德内涵的合作活动是构建具有道德内涵的教师合作文化的关键支撑点之一。具体而言,教师合作活动过程中包含三个方面的道德内涵。
首先是合作活动的起源具有道德内涵。处于学校组织中的教师合作活动是教师集体成员所预期创造的,是教师集体的内在需要和乐于达到的目标,具有利己利他性。一方面,教师合作活动围绕发展教师专业素质展开,期望实现教师间共享资源,扩宽教师自我提升的渠道;另一方面,教师合作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校进一步发展。教师合作活动之初便包含每一位教师的教育哲学,拥有教师这一职业本身带有的道德责任感。
其次是合作活动过程具有道德内涵。合作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组织以人为本,通过制定合理制度和道德规范、构建积极的非正式组织、校长权力下放促进教师参与管理、教师群体自我管理等多种方式来协调教师之间关系,从中凸显出民主、平等的道德内涵。教师集体在合作过程中体现美好的道德品德,诸如和谐、团结、相互理解,彼此认同等,成为教师集体认同的价值观念而融入到教师合作文化当中,从而使得教师合作文化包含善的道德内涵。
最后是合作活动结果具有道德内涵。教师群体在合作活动中积累的各种教育资源,尤其是一些道德资源,例如团结、责任感等,这些道德资源能促进学校组织进一步发展,发挥更大社会效益,为长期的合作活动以及教师合作文化的构建奠定基础。
2 道德领导视角下校长实施参与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的必要性
2.1 教师合作文化构建需要校长参与
校长居于学校最高的领导职位,实施一定领导行为。对于教师群体来说,他们期望校长利用职务权力以及个人威望,促进教师合作活动的开展,推行教师合作文化。实质上,这种期望背后是对校长权力和职责的一种认同。从权力来看,校长权力体现在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大到学校发展方向的制定,小到学校每一位教师学生的具体活动,校长都有相应权利进行管理。从责任来看,当下我国学校实现的是校长负责制,校长需承担更多义务。校长参与到教师合作文化构建中有其必要性,一方面校长参与可以起到“带头人”的激励作用,即校长利用自身威望,以身作则,呼吁其他相关人员参与到教师合作文化的构建中。其次,若是遇到其他人员或外部条件的阻挠,校长可利用职务权力为其排出一定干扰因素,促进教师合作文化高效高质的构建与推广。
2.2 道德领导是校长参与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的基础
道德领导由萨乔万尼于20世纪末提出并阐述。道德领导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在理论上对学校领导价值体系的扩展,提出在任何领导行为及管理实践中,都存在道德维度。其次,扩展了领导的权威来源。传统领导学理论仅关注科层权威、心里权威以及技术-理性权威等依赖一定外力使其他人处于从属状态的领导权威。实质上在学校组织中还存有专业权威和道德权威。再次,萨乔万尼提出三层面领导,即领导之手,领导之心和领导之脑。领导之手是领导者在组织中的行为、决策等;领导之心体现为领导者的信念和共同价值观等道德领域;领导之体现为指领导者心智图景。三者的结合体现了领导者的水平[5]。最后,萨乔万尼提出了领导者替身这一概念,在学校组织中,对学校作为学习共同体的规范的响应、对专业理想的承诺、对工作本身的回应以及团队精神等四个方面被称作领导者的替身[6]。领导替身为教师提供内在激励,激发教师追随,减少领导者压力。
学校道德领导是学校领导者依靠道德权威和专业权威,实现教师自我管理,将学校组织构建成学习共同体,最终实现学校预期目标的过程。道德领导一般通过塑造学校全体成员的共同愿景;培养超越下属关系,认同学校的共同理念的信奉者以及建构领导替身,将学校组织成员的注意力从领导者转移到学习共同体规范,专业理想和团队合作上[7]。道德领导的提出,更加符合学校以人为本的特点。
校长实施道德领导为建设合理、积极的教师合作文化奠定基础。一方面,传统科层领导体制管理下的学校组织有严格的规章制度,领导权力层层集中,过分强调竞争与控制,组织内部信息流动性差,教师之间很少合作,造成学校管理总体水平不高,无法满足当下学校组织的发展。但学校作为育人场所、从事心智活动的地方,组织内部管理有其特殊性,强调以人为本。传统科层领导体制难以充分激励教师,易导致教师缺乏内在动机,甚至滋生不满,出现组织效率下降,发展缓慢等问题。另一方面,道德领导强调利用道德权威管理组织,契合当下将员工当做“社会人”的趋势,利用学校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交往,满足成员感情需要,从内在动机激励成员,使得学校组织更加具有活力。
3 作为学校道德领导:校长促进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的应然角色
校长在教师合作文化的构建中自然承担一定责任,扮演一定角色,具体而言,校长在教师合作文化中扮演的角色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维度。
3.1 树立合作文化的道德榜样
萨乔万尼道德领导理论强调改变科层化管理模式中,搭建道德领导基本架构,将专业权威和道德权威置于基础地位,由道德权威生成的道德领导力居于中心位置[8]。道德领导理论要求校长以“内在德行”作为治理学校的手段,学校领导者被全体成员当做“可模仿者”,通过人格魅力,道德修养及行为等,产生影响他人的力量,使共同体成员产生认同感以及追随参与的愿望,最终建设道德领导下的卓越学校。同样,在教师合作文化的构建中,校长的角色之一就是作为教师们的“道德榜样”,发挥校长本身的对其他人员的正向影响作用,通过校长与教师互动等行为中表现出的人格魅力,道德修养,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个人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提高教师合作文化内在的一种道德价值观念,使教师集体形成较为统一的道德理念,促使教师合作文化良好发展。校长作为一名“天然的领导者”,通过道德权威来领导他人才能有坚实的领导基础,否则,仅仅依靠职务权力强制领导其他成员,只会导致事倍功半,学校管理混乱的结果。在教师合作文化的构建中,如果校长是缺乏道德方面的修养,难以胜任道德榜样这一角色,就极有可能出现教师集体抗拒校长的领导,各自为政,道德价值观不统一等问题,最终导致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的失败。
3.2 建立合作文化的共同愿景
在道德领导理论体系中,建立共同愿景是极其重要的领导活动。共同愿景实质上是对未来的憧憬和想象,回答了“我们将成为什么样?”的问题[9]。与传统的学校目标不同,道德领导理论中的共同愿景虽注重领导者的主导作用,但更强调愿景的共享性,强调树立共同愿景是领导者与其他人员共同完成的任务。校长成为共同愿景的建立者,一方面是校长本身职责所在,校长作为学校的带头人,某种意义上就是学校精神文化风貌的组织者和展示者,理论上校长应承担起学校文化的组织和引导,而教师合作文化作为学校整体文化的一部分,校长自然也需参与其中。另一方面,校长具有职务权威和个人魅力,由他参与并组织的教师合作文化共同愿景更易为教师群体接受、采纳并实施。如果在共同愿景构建中单单依靠教师群体进行探索,每位教师都处于绝对平等的状态,其中缺乏一个可以起“压轴作用”的建设者,那么共同愿景的构建极有可能出现模糊不清,目标定位不明等问题,最终导致教师合作文化缺失其最核心最根本的统一内核,从而使得教师合作文化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3.3 体现合作文化中的专业权威
道德领导理论指出,领导的权威来源除了传统领导权威外,在学校组织中还存在专业权威和道德权威,以专业权威为重心的领导能更好产生教师信奉的效果。专业权威主要是指专业能力与专业价值观的结合。在教师合作文化的构建中,学校领导的专业权威体现在其关于合作、领导、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的丰厚性以及面对具体的教师合作活动时作出判断决策的能力,这是来自领导者和教师本身的,可逐步培养的一种权威。在教师合作中重视专业权威培养可改善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对话,促进领导者管理教师合作,保证教师合作文化的的权威性,帮助教师集体形成清晰的专业价值观和实践原则,使教师的自我发展以及合作得以延续、校长的合作参与更加稳固与持久,形成符合道德领导的参与式追随。校长的专业权威体现了其管理和参与的科学性,保证了全体教师合作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教师合作文化构建方向的正确性。如果校长缺乏专业能力与专业价值观,其自身专业权威不被教师集体所认可,此种缺乏专业性的校长难以判断教师集体倡导的活动和价值观念是否合理可行、是否能促进教师及学校的发展,校长提出的理念难被教师集体接受,造成教师合作活动停滞,教师合作文化构建陷入僵局。
3.4 校长构建平等的上下级合作关系
在维持传统的科层制模式及校长负责制学校中,大多教师习惯性服从校长指令,遵从规章制度,这是以往校长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只会做校长期望他们做的事,校长只需利用科层权威,直接或间接地监管教师的行为。事实表明,这种命令-服从式领导模式难以真正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且阻断了教师追求进步。基于此,道德领导提倡在共同体中构建平等的上下级关系,塑造服务型领导与信奉者下属[10]。平等上下级关系,需抛弃以往科层制下等级分明的上下级关系,将领导和下属放在同等人格与权利地位上,给予下属教师更多自我管理权,为教师提供广阔自我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将校长从权利重担下解放出来,使校长有更多精力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更高效的管理组织。服务型领导,表现为校长把教师视作中心,将教师利益置于首位。在学校管理中,实施服务型领导模式的校长善于以契合道德伦理规范的方式引领师生实现学校教育使命及价值。道德领导要求引导下属成为信奉者。信奉者所信奉的是其在合作活动中所相信的有关组织是什么、在未来会变成什么样的共同愿景,是想要实现的美好期望,是有关教师合作文化的价值观,当校长的领导实践基于对共同愿景的依从时,信奉才会出现。信奉者无需严密监督,他们为了实现共同愿景,自愿按照组织的规章制度行动,拥有极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校长希望维护教师的责任心,就需实施使教师超越下属身份的领导实践,改变教师成为信奉者,为实施坚实的道德领导奠定基础。
4 校长促进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的提升路径
教师合作文化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校长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师合作文化的构建进行优化。
4.1 发挥模范效应,树立道德榜样
校长示范作用的发挥以及道德榜样的树立,首先要求校长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校长的道德修养是校长作为人的道德品质,需要外化为积极的道德行为;其次需要校长意识到自身道德素质在增强教师群体凝聚力,促进教师之间合作和引领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的重要性,自愿在与教师集体的合作活动中表现出积极的道德修养与道德行为。最后,校长在参与教师合作过程中,结合教师集体所表现出的共同道德特质,例如团结、责任感等,制定符合全体教师利益,教师集体自愿遵从的道德规范,用道德规范约束教师行为。
4.2 明确共同愿景,激发合作动机
校长在参与教师合作文化构建之初就应开始根据学校整体共同愿景,有意识明确教师合作文化共同愿景的发展方向,之后引导合作活动展开,在合作活动中总结合作文化应有的价值内涵,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认可共同愿景。在校长道德领导力的建设中,处理好校长个体认识与全校共识、明确并实践愿景是直接影响教师行为并决定教师个体发展方向、速度和效果的关键之一。
4.3 培养专业权威,促进科学合作
专业权威的培养,主要是培养专业能力与专业价值观两个方面[11]。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求校长持续不断的学习与管理、领导以及合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组织成员、专业人员等持续交流,反思自身在教师合作活动以及参与教师合作文化构建中的不足与改进方式,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专业价值观的培养,要求校长明确教师合作的发展方向,承认学校教师合作文化的存在价值,认同教师合作中的共同理念,为教师合作文化的创造提供积极环境,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师激励制度,让教师自愿合作交流,创造教师合作文化。同时回应关怀伦理,关注教师合作活动中的非理性部分,如信念、认同、尊重等,以人为本,回归学校组织中教师群体的的需求和价值。
4.4 协调教师集体与校长关系
校长是关系的协调者,教师合作需要校长有效协调资源,构建平等关系[12]。一方面,校长需要摆脱科层制的传统束缚,重新认识自身在学校组织中的地位,从思想上改变对教师参与管理的认识,打破以往等级分明的上下级关系,通过修改学校管理条例,从思想和行动上关心教师、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积极采纳教师的合理意见并落实、为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提供更多渠道、下放权力让教师自我管理等具体方式,将自身塑造为服务型领导,提高教师在学校组织中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教师集体也需摆正自身在学校运行中的位置,依从学校共同愿景和规章制度行动,主动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并在教师集体内部进行自我管理,成为遵循共同理念的信奉者。成为服务型校长与信奉者教师,是实现两者关系平等的基础。
教师群体必须在校长的参与与帮助下构建一种教师合作文化。校长作为学校关键人物,在教师合作文化的构建中扮演着道德文化榜样、共同愿景的重要组织者、专业权威的拥有者以及平等上下级合作关系的构建者等多重角色。校长扮演好这些角色既是校长本身职务的要求,又是构建良好教师合作文化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