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青少年的网络沉迷的特征表现、风险因素与干预策略研究
——评《中国青少年的网络沉迷研究:特征表现、风险因素与干预策略》
2021-12-31李思滨
李思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网络化,信息化是21世纪的突出特征。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随之而来的是电子设备的泛滥。电子产品的使用已经不再是某一代人的专利,而是每一个想要融入现代社会的人的必备技能。青少年使用网络的年龄不断提前,而在平均的浏览时长上也有了大幅的提高。这样的现象未必是一件好事。互联网悄然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消费习惯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的入侵着我们的头脑,入侵着我们的精神世界。而这一影响对于青少年则显得尤为突出。青少年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待新鲜事物有着无穷的好奇,同时自控能力较弱。相较于充斥着巨大升学压力的现实世界,网络世界充满了新奇和诱惑。他们极易产生网络沉迷的现象,陷入网络当中无法自拔。这一时期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对待学校和家长的管教不再抱着一种言听计从的姿态,而是逐渐产生抗拒和抵触的心理。这种反叛精神,使得不少家长对于青春期的孩子都显得束手无策。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状况的关切,不仅仅是家长和学校的责任,对于全社会也同样如此。心理问题和精神状况如果不能够得到及时的关注和解决,青少年很容易在这一阶段误入歧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给社会治安带来威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事,对于国家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当前对于青少年网络沉迷的报道屡见报端,相关的社会事件层出不穷。青少年网络沉迷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困境之一。关于青少年网络沉迷的相关研究数量巨大,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大多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远远不足的,对该问题的分析依然停留于表象,同时对于这一问题的分析不够系统和全面,难以提出一些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见解,在视角上也较为同一。《中国青少年的网络沉迷研究:特征表现、风险因素与干预策略》一书的出版,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于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的认识,还为该问题的解决提出了相关策略,不可不谓之为一剂良药。
本书主要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这种视角实际上是十分新颖且独特的。我们更加倾向于将网络沉迷现象归为一种社会问题,心理学和社会学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分析角度。而作者回归了网络本身,将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手段展开分析。青少年沉迷网络主要表现在对于影音产品的过度依赖上。影音产品的快节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从文本的阅读演变为对图像的直观体验。长期处于这种高强度的刺激之下,文字这种低刺激的形式已经无法引起青少年的兴致,导致他们很难将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耐心地读完,无法做到全身心的投入进去。严重者甚至看了几分钟之后就开始焦躁不安。对于网络的过度依赖和沉迷最终演化为一种心理问题,对青少年的个人发展产生了很强的负面影响。他们对于事物没有能力更没有耐心进行更深层面的思考,很容易被他人的观点所支配和影响,只能看到一些非常浅层的现象,而永远摸不清其后的本质。新媒体时代下,我们应当如何对青少年的网络沉迷进行干预,来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作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全方位的剖析。本书作者蒋俏蕾对于这一问题有着长期的关切和忧虑。早在其攻读博士期间,就将其作为自己研究的主要课题,也就是本书的前身。她的研究也获得了来自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认可。作为蒋俏蕾的学术专著,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作者本人的学历和其研究领域,更在于其对样本的收集上。作者对比了先后十年(1998-2009)关于网络沉迷的相关数据,并采用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整合,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本书内容主要分为六个章节。在序言中,作者简要介绍了网络沉迷的定义和内涵,在序言二“网络化生存,还是网络化灭亡”中,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对人类尤其是青少年的影响。序言三“爱与放手”则是针对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提出了概括性的干预手段。在全书的第一章,作者具体介绍了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状况和日益凸显的网络沉迷问题。在这部分的内容里,作者制作了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大事年表,对于一些具有里程碑的事件进行了注解,便于读者从整体上站在时间维度上了解到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基本进程。在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网民既是参与者,也是构建者。不论是研究互联网对于人的影响,还是要研究互联网的具体发展过程,实际上都离不开对于互联网使用的主体即网民的研究。因此,作者选择了为中国网民作一个剪影,来为我们描绘出互联网发展不同阶段的网民的形象特征。除此之外,互联网相关产业,也在互联网发展的进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互联网技术虽然作为新兴的技术,在管控上却也不是完全空白,我国政府在这一阶段对互联网仍然是有一定的关注和管理的。对这一时期的互联网的管理也是值得讨论和研究的部分。在第二节的内容中,作者对我国网络沉迷的现状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首先描述了公众对于网络沉迷的忧虑。这一角度的论述,不仅仅体现了社会大众对于网络沉迷现象的关注,还从侧面展现出青少年网络沉迷现象的普遍程度,突出了青少年网络沉迷的严重性。接着对于我国青少年网络沉迷的现状和应对状况进行了概括描述。在第三节中,作者对自身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论述,具体表现在填补相关研究空白,理论模型的应用,为未来比较研究提供基础以及一定的理论贡献上。第二章主要内容是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网络沉迷风险的相关研究展开了综合论述。网络沉迷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早在多年前国内外学者就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并提出了相关的思考。在第二章的第一节,作者首先对网络沉迷作了一个简史,依旧是站在时间维度上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这里可以与第一章的互联网发展的大事年表形成对照关系,二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接着与之相关的,对网络沉迷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研究表明网络沉迷的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新兴的健康风险,不仅仅是身体健康,还有心理的健康,而心理健康是其危害产生的主要层面。作者主要从历史观点和跨文化视角两个角度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整合。在下一节的内容中,作者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将研究的方向对准了“风险”本身。网络作为一种技术,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可能为我们带来一定的健康风险(也就是网络沉迷)。风险,技术,健康与日常生活四者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作者还对风险研究做出了理论谱系,便于我们直观的感受到各个研究以及观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分。接下来就要讨论风险的呈现与应对。在应对方面主要有三个层面,分别是个人,家庭和专业。在网络沉迷的研究设计中,作者对研究框架,研究问题和研究设计进行了概述。其后几章的主要内容有:网络沉迷风险的浮现,发展与变迁、青少年网络沉迷的影响因素分析、网络沉迷的治疗与干预、以及网络沉迷风险应对的中国经验。其中,网络沉迷风险的浮现,发展与变迁的章节中,作者对中国报纸关于网络沉迷报道的数量进行了统计,并在书中展示了其最终得出的图表,便于我们直观的对比和了解。此外,作者还将香港,台湾和澳门的相关数据单独罗列出来。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在增长点上这两份图表出现了一定的差异,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大趋势都是一样的,基本都在大幅度的增长。这样的数据侧面反映了互联网技术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以及网络沉迷现象的普遍性与日益严重,并且成为不同地区的人们共同面临和关注的难题。简而言之,本书主要探讨了网络沉迷与传媒自检的关系,导致网络沉迷的风险因素,以及如何应对网络沉迷这三个主题。
事实上,网络沉迷不仅仅是某个区域,某个国家的特定问题,而是全世界普遍面临的治理难题。网络尤其是网络游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我们应当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控制和干预,不能任其自由发展,从而酿出一系列的无法承受的恶果。青少年网络沉迷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不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苦难,如果不管不顾,将会成为民族和国家的危难。通过概念来分析,网络沉迷现象实际可以简化为新媒体技术,健康,日常生活和风险四者的关系。对于这四者,我们应当如何分析判断并进行取舍,又如何采取恰当的手段进行干预。作者在本书中提出的干预方案,是基于全面科学的数据分析以及深度的理论研究得来的,不仅能够为中国后续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案和思路,还能够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经验。作者在开展研究时也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样本采集的过程中,不仅对中国大陆地区的相关新闻报道进行了整体和收集,对香港,台湾,澳门,甚至境外地区的相关材料都进行了综合和整理,其工程之大难以想象。在时间跨度的选择上,作者也非常的谨慎,选取了1998-2009年的相关材料,既能够保证一定程度的贴近当下,并对未来网络沉迷的发展提出一些具有科学性的前瞻性的预见,又能够保证反映出互联网发展和网络沉迷问题的历史进程。这一时期也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此外,考虑到大陆这一时期相关的国家政策,以及国家整体的发展状况,导致这一时期的我国互联网建设实际上未能与国际社会接壤。因此如果只选取中国大陆地区的互联网发展,势必会降低本次研究的参考价值,在国际视野和普遍性上则显得稍有欠缺。考虑到以上因素,本书将研究的地区扩大。本书所使用的数据,都是作者付出了长期的辛勤付出所获得的。为了获得第一手的可靠数据,作者甚至在北京某医学成瘾科驻留四个多月,正是日日夜夜,年复一年这样的积累,才有了书中的详实可靠且数量巨大的统计数据。想要得出真实可靠的结论,除了大量搜集真实的数据资料之外,更重要的是有正确的数据分析的方法。作者深谙此道,文中使用了内容分析,调查统计分析等多种方法,来从量化和质化两种研究方法中找到最优解。此外,作者作为传播学专业的博士,对于网络传播有很深的研究功底,而传播学对于网络沉迷这样一个社会现象来说,无疑是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的思考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详实的资料,科学的分析方法,独特的研究视角,还在于对于网络沉迷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作者对互联网,网络沉迷,以及风险三个主体出发,构建了她逻辑严密并且覆盖性极广的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