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产业链和产业体系构建的视角

2021-04-05潘为华贺正楚潘红玉简明玮

科学决策 2021年3期
关键词:产业链发展

潘为华 贺正楚 潘红玉 彭 花 简明玮

1 引 言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口结构变化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健康产业的边界和范围不断拓展,各种产业形态聚集和组合,形成了跨越众多产业领域的大健康产业。大健康产业是中国着力发展的“朝阳产业”,该产业具有产业体系广、产业链条长、产业融合深、辐射覆盖大、消费拉动大、创造就业多、抗风险性强等复合型特征。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大健康产业已成为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战略发展产业。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虽起步稍晚,但发展迅速。基于“大健康”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其中培育和发展大健康产业处于主体与关键地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强调建成健康中国,这意味着发展大健康产业将会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中长期发展目标当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近年来,中国大健康产业随着居民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而迅速发展,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大健康理念不断深化,但大健康产业发展中尚有众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健康产业链不可避免受到波及,实现大健康产业链现代化、产业链稳定和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是当下一个重要议题。

产业链是指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链式结构关联关系,涵盖了从研发设计、原材料生产与供应、终端产品制造、维护和服务等多个产业领域(贺正楚等,2020[1])。一般来说,产业链包含企业链、价值链、技术链、产品链和空间链五个维度,在这五个维度的相互衔接中通过大量价值交换实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细分产业之间的均衡发展(廖喜生等,2019[2])。当前中国的大健康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当中,存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高、相关产业链环节衔接不当、产业链空间布局不合理、产业体系发展不全等问题。基于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的视角研究大健康产业,一方面能够全面揭示大健康产业经济领域中技术升级、环境变化为大健康产业带来的产业链形态演变和创新;另一方面以产业链相关理论为指导,探讨大健康产业协同协调运行的问题,这将是在产业经济实践领域中进行产业链构建与延伸的有益尝试。因此,本文着重从大健康产业链的企业链、价值链、技术链、产品链和空间链五个维度出发,分析大健康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技术,构建大健康产业链和产业体系,这对于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实现经济内循环和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健康经济学、健康中国及大健康产业的相关研究

20世纪初,美国学者将经济学研究方法应用在健康领域而形成了健康经济学,健康经济学现已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毛振华等,2020[3])。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对于健康经济学的研究起源较晚,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也稍弱。中国的健康经济学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演变,因而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其思维内核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理念。以此为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2016年)上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为重大民心工程摆上重要日程、作出全面部署。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战略部署制定,2016年10月又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将加快健康产业发展列为新时代五大重点任务之一(申曙光等,2020[4])。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健康中国战略”的优先发展地位,开启了新时代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新阶段。从现代健康社会的结构来看,健康中国建设包含了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环境和健康产业五大基本要素(陈志恒等,2018[5]),健康产业是核心要素。大健康产业是一个涵盖面相当广泛的特殊商域(金碚,2019[6]),“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理念直接决定了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目标——满足人民对健康的需求。健康中国建设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行动向导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机遇。要抓住这个机遇,需要统筹个人、行业、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共建共享的社会协同,在与行业、个人和社会相融中培育和发展大健康产业。

2.2 大健康产业培育和发展的相关研究

(1)关于大健康产业内涵与外延的研究

纵观国内外文献,众多学者对大健康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展开了多视域的研究,但对于大健康产业尚未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产业边界界定还较为模糊。大健康产业区别于传统健康产业,有其独特的运行规律,更加强调产业集合和关联产业融合体的范畴(张车伟等,2018[7])。从产业发展阶段性特征来看,大健康产业虽然“大”,但并非没有产业边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从医疗、健康服务、健康管理、健康文化产业和体育医疗康复产业、健身休闲运动产业和医疗产业等方面发展健康产业。可以看出,大健康产业包含传统的健康产业,从其内涵来看,主要以医疗、医药产业为核心。从其外延来看,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以健康养老、健康服务、健康管理、健康环境等产业为支撑,并不断向文旅、地产、体育等关联产业扩展融合(张文龙等,2020[8])。行业标准层面和学界研究层面都对传统健康产业进行了界定。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为基础,将健康产业范围确定为13个大类。综上,大健康产业的界定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狭义上的大健康产业是指直接向患者提供健康预防、治疗、康复等产品和服务的经济部门的总和。广义上大健康产业包含狭义上大健康产业的内容,还包括间接(非直接)为患者和非患者提供的健康保健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汤炎非等,2019[9])。在广义健康产业的基础上,部分学者将提供基本健康公共服务的健康事业也纳入大健康产业的范畴 (张车伟等,2019[10]),相关行业标准如《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也并未区分健康产业和健康事业。基于公共产品理论,本文将健康产业和健康事业的概念进行区分,大健康产业应当由市场提供和生产,大健康基本公共服务则应由政府来提供。综上,可以看出大健康产业是以健康行业为主导的产业融合,产业属性是大健康产业的内涵属性,而公益属性和产业属性的结合则是大健康产业的外延。

(2)关于大健康产业发展动因及影响的研究

大健康产业是一个具有很大特殊性的商域,其发展受社会动因、经济动因、政策动因、创新等因素的影响。在影响因素方面,有学者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等理论,构建健康产业矩阵式分析框架,并将影响健康产业发展的因素分为三大类,提出产业发展的基础因素、企业因素、资源禀赋、制度安排、产业链、市场结构、市场需求等六个影响因素(秦祖智等,2019[11])。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省域或市域的视角来探讨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分析驱动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研发投入、消费升级、人口老龄化等影响因素。在研究方法选择方面,大部分学者通过理论和定性分析,也有学者采用实证方法,对大健康产业进行研究(Devaraj S等,2000[12])。袁继新等(2016[13])以浙江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样本数据,利用产业地图分析法和专利地图分析法,对智慧健康的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状况展开分析。大健康产业的驱动和影响,也可以通过产业互动体现,研究发现大健康产业与养老服务产业(何秋洁等,2019[14])、体育产业(王龙飞等,2020[15])、旅游业(陈伍香,2020[16])、农业(杨子潞等,2019[17])等产业都互为促进、融合发展。

(3)关于大健康产业发展路径与模式的研究

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于创新,因此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需要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实现业态创新协同共生(张颖熙等,2018[18])。学者对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路径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包括从机制保障、体系建设、新模式发展、要素完善、文化培育、支付创新及特色挖掘等方面。在产业融资方面,要充分发挥保险资金脱虚向实支持健康产业发展(程承坪等,2018[19]),同时也应灵活选择P2P模式、众筹模式、大数据金融模式、互联网信托模式,用好互联网金融对大健康产业的带动和提升作用(苏汝劼等,2018[20])。同时应当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吸引调动多种社会力量,加快应用新兴技术手段,构建健康产业发展体系(侯韵等,2016[21]);构建多层级、多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健康产业创新体系。基于博弈论的视角,探讨政府与企业在大健康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中的行为选择,研究双方如何就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体(潘慧,2020[22])。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健康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以美国波士顿—剑桥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模式;以德国图特林根为代表的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区模式;以日本富山县为代表的医药产业集聚区模式;以印度班加罗尔为代表的仿制药产业集聚区模式;以日本静冈县为代表的“医药制造+医疗+旅游”产业集聚区模式;以美国罗切斯特为代表的健康医疗产业集聚区模式;以阿联酋迪拜为代表的“医疗+旅游”产业集聚区模式;以韩国首尔为代表的“整形美容+旅游”产业集聚区模式;以美国亚利桑那州养老产业为代表的“养老+地产”产业集聚区模式(倪郭明等,2018[23])。在借鉴国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我国部分地区也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健康产业发展模式。

2.3 关于产业链及大健康产业链的研究

全产业链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发展模式,体现出一种产业链资源整合的思想,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单一的产业价值链,体现在同一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各个要素环节的纵向整合;二是多维产业空间链,体现在不同产业链之间各个要素环节的横向整合(黄光灿等,2019[24])。学界对全产业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发展模式上,应用于产业经济学领域并不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贺正楚等人建立的包含产业融合度、产业耦合度、产业结构柔性系数、产业协调指数、产业共享指数、首位产业引领度系数、产业创新生态系数等7个指标体系在内的全产业链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贺正楚等,2020[1]),以及毛蕴诗等人提出来的绿色全产业链评价指标体系(毛蕴诗等,2020[25])。大部分研究集中于产业链主题,尤其是党中央提出“产业链现代化”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围绕产业链整合(廖喜生等,2019[2])、产业链集聚、产业链现代化(刘志彪等,2020[26];李雪等,2020[27])、产业链协同创新(刘国巍等,2020[28])、产业链升级(潘为华等,2019[29])等角度展开了大量研究。基于产业链各个维度的视角,学者研究了老年智能可穿戴设备产业(吴琼等,2020[30])、数字文化产业(郝挺雷,2020[31])、智慧养老产业(廖喜生等,2019[2])、体育旅游产业(李燕等,2019[32])等产业优化发展的路径,为大健康产业链构建和培育升级提供了有利借鉴。

2.4 研究评述

综上,国内外对于大健康产业和大健康产业链的研究尚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1)对大健康产业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在实践层面也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由于对大健康产业没有官方、统一的界定,对于大健康产业经济规模、产业结构以及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地位无法进行科学准确评估,因而在大健康产业的市场结构、产业链条、产业评估、产业布局等方面没有深层次的探究,对大健康产业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融合的趋势缺乏精准的把握。(2)已有研究多是通过定性的方法对健康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描述、或进行国内外对比,或就某区域健康产业发展进行对策性应用研究;现有关于大健康产业的培育优化路径研究的文献,大都基于“问题——对策”导向,尚未基于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的视角展开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多数选择定性分析,相对于国外健康经济学的研究,定量分析和研究方法不够。

3 中国发展大健康产业面临的机会与困难

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面临的机会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对大健康产业发展形成有力支撑。大健康产业发展是健康中国战略建设的关键环节,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外部动力。全民健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基石,因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把人民健康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度重视大健康产业发展,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届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等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强调发展大健康产业,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国务院2016年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了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路径和任务。党的十九大也明确提出完善国民健康政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内容占据了重要位置,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健康产业。以健康中国战略为支撑,有助于推动大健康产业政策转化,理顺大健康产业政策体制,加速大健康产业链衔接和产业体系构建。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号召下,我国各个省份也纷纷抢抓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机会,积极行动起来发展该产业,这从表1所示的近年来我国部分省份制定的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目标即可显示出来。

表1 近年来我国部分省份制定的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目标

续表

二是深化改革给发展大健康产业带来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加速构建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的支撑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改革全面发力,不断拓展改革的广度和深度,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和协调性,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收入分配、城乡关系、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都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大健康产业领域,持续深化的改革,扫除阻碍双循环畅通的制度、观念和利益羁绊,真正释放内需潜力,为各类产业主体增添活力,为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新的动力。深化改革带来的动力在后疫情时代得以凸显,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疫情之初经济几乎停摆,各地消费振兴举措密集出炉,催生了大量新兴消费业态。后疫情时代,随着改革的深入,为大健康产业长远发展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从国际竞争环境看,一方面随着大健康产业在全球各国得到重视,西方发达经济体纷纷将大健康产业作为战略发展产业,以此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并纷纷进军国外市场巩固国际竞争地位。如全球生物制药巨头阿斯利康中国东部总部和西部总部分别落户杭州和成都,全球营养和体重管理巨头康宝莱已经在上海、长沙、南京和苏州设立了4个研发中心,全球医药健康行业巨头诺华集团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在中国布局。新兴市场国家也迎头赶上,以印度、泰国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虽然大健康产业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在全球产业转移中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承接发达经济体产业转移。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挤压了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空间,成为阻碍大健康产业链现代化的一大挑战;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采取的技术封锁和经济制裁措施,对大健康产业中的部分关键产业链造成了破坏。

二是突发公共事件挑战。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过一系列突发卫生公共事件,最为严重的当属2003年的SARS以及2019冠状病毒(COVID-19)。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范围之广、传播性之强、破坏性之大,对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疫情之初,我国就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包括旅游、餐饮、航空等在内的行业几乎陷入瘫痪。以旅游业为例,根据《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报告》,2020年一季度全国旅行社国内旅游接待人次同比减少81.65%。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预计全年国内旅游人次将减少15.5%,国内旅游收入减少20.6%。更加深远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扩散阻断了部分中间产品的供给,部分大健康产业的全球供应链受阻。

三是产业配套监管不足。大健康产业是新时代的新兴产业,是主要社会矛盾演变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在健康中国战略支撑下,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对大健康产业发展进行了有效支持,但是仍有一些关键问题亟待解决:一是不管是学术界还是相关政策和政府文件中并未对“大健康”概念进行统一界定,对大健康产业的产业边界和具体范畴也没有明确规定,这就造成难以对大健康产业进行核算统计;二是缺乏有效职能部门监管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在相关概念不明确、产业边界未界定、具体范畴未明确、产业标准不统一的背景下,也就无法形成统筹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专业职能部门,因而配套法律法规也无法出台,大健康产业的规范运行得不到保障。尤其是在保健产品、医疗美容、健康保险等产业领域,由于产品标准、服务规范和产业机制不健全,恶性竞争和欺诈行为时有发生。此外,大健康产业发展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在大健康产业发展热潮中,各省各市一哄而上出现许多重复建设、无序开发现象,这也是产业同质化的重要原因。

4 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关于大健康产业发展环境的分析,国内有部分学者对此已经涉及,不过,由于大都是基于省域的视角,故对于中国当前大健康产业发展在顶层设计层面还缺乏理论指导价值。本文基于中国大健康产业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的视角,分析大健康产业发展内外部环境和条件,以期为中国大健康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4.1 中国发展大健康产业的产业优势

(1)产业基础优势

一是工业基础雄厚。大健康产业横跨了一、二、三产业,而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全部41个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工业门类的国家,完整的工业体系为我国构建大健康产业全产业链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其中与大健康产业息息相关的生物制药行业2019年行业总产值达到2644.13亿元,规模以上企业数量1012家;二是生态基础良好。大健康产业全产业链的构建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我国生态环境总体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意识不断深入人心。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157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全部城市数的46.6%,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2%。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2.96%,湿地保护率达52.19%,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11%。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为大健康产业链构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三是交通基础优越。不断完善的交通网络是产业发展前提和保障,近年来以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代表的全国交通网已经形成。2019年高速公路里程14.96万公里,铁路总里程达到13.9万公里,其中高铁总里程突破3.5万公里,占全世界各国总里程的2/3。四是资源基础丰富。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尤其是大健康产业发展所必须的医药资源丰富。据统计我国中药资源种类有12807种,药用植物11146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

(2)产业需求拉动

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人口结构变迁,健康消费需求攀升,大健康产业需求结构升级催生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首先,进入新时代,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物质基础和精神文明程度更高,对健康生活的品质需求更高。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3万元,中位数也突破了2.6万元。在消费领域,2019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6万元,其中医疗保健支出占到8.8%,呈逐年上涨趋势,凸显出健康消费市场刚性的需求。其次,人口结构变迁,庞大的老龄人口和全面二胎放开,对健康的关注度和需求不断增长。2019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了2.54亿人,占总人口比重18.1%,已经远远超过联合国老龄化社会的传统标准(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0%),即将进入深度老年社会。此外,随着二胎政策放开,2019年新增新生儿1465万,成为全球第二大婴幼儿消费市场。最后,大健康理念不断普及,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以后,居民健康意识不断加强。健康意识的加强一方面源于我国慢性病确诊患者和患病率的增长,目前我国患心血管病等慢性疾病的人数已增长至约2.9亿,其中有一半发生在65岁以下人群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慢性疾病的普遍化和低龄化现象十分突出;另一方面源于生活条件改善,居民健康意识从治疗为主向预防和健康促进转变,这将必然带动医疗保健、健康管理等产业需求的快速增长。

(3)产业供给优化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释放经济活力的主要抓手,大健康产业领域供给侧改革红利也持续释放,加快推动了中国大健康产业产业链的构建。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大健康产业发展,如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外资资本办医院,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推动养老服务产业与医疗卫生产业融合发展等。在国家层面政策指导下,各省各地掀起了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浪潮,如河北兴建了第一个国家级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海南兴建的博鳌乐城医疗旅游先行区也获得国务院批复和政策支持,广西、贵州、山东等地也纷纷创建国家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区。与此同时,各大企业也开始布局大健康产业,国际健康城、养老地产、健康小镇、医养结合社区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健康产业供给结构的不断优化,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大健康产业链的构建。

(4)产业技术驱动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为大健康产业的技术创新以及产业发展提供了源动力。如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领域融合,催生了智能医疗、健康数据云计算等新业态;生物技术创新与健康产业融合,推动了基因测序、基因编辑、细胞治疗等前沿医疗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动了个性化精准医疗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与其他健康产业领域融合渗透推动了移动健康管理、可穿戴医疗器械、智能化居家养老等产业领域的快速发展。各互联网企业也积极参与,如百度正在布局的“平台+大数据”,阿里在建设未来医院,腾讯也在以微信为入口,打造O2O闭环,新浪、金蝶等知名企业也在着手打造基于“互联网+健康产业”的大数据平台。此外,大健康产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具有一批高效的研发团队和专业人才。2019年末,我国卫生技术人员达到了1010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82万人,注册护士443万人。其次,全国共有39所医科大学,且全部是本科院校。这些医科大学和科研院所与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能够为大健康产业培养和集聚高端人才,为技术研发提供强有力支持。

4.2 中国发展大健康产业需要克服的产业短板

(1)产业布局同质化

现阶段,中国大健康产业尚处于发展前期,走的是以模仿为主的传统同质化竞争道路。由于顶层设计缺失和缺少国家层面的统筹安排,部分地方政府盲目照搬既有大健康产业发展模式,未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形成独特产业发展优势,使得当前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同质化严重,不利于产业链和空间链的构建。同质化的布局导致产业内部竞争异常激烈,但是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导致对外缺乏竞争力。在涉及大健康的企业中,产业代表性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能力,基于各自发展现状,大健康产业慢慢走向了竞争性的“群马模式”。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地方政府和各投资企业陷入争夺已有客户的困境,而不是努力开拓新市场和新客户资源。东部地区依托前沿技术与高水平人才队伍,形成了上海张江医药产业园、北京中关村医疗产业园、苏州医药工业园、深圳国际生物谷等健康产学研用一体化集群;中部地区聚焦健康制造与特色健康服务业,在运动健身装备、医药商贸物流、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加工、健康食品等方面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现有产业模式中,健康小镇模式受到许多企业追捧,万科、绿地、万达等大型房企以及康美药业等非房企纷纷打造健康小镇。在此过程中,投资企业都过度关注与房地产项目,而偏离大健康产业的本质,使得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中存在“房产化”风险。

(2)产品服务低端化

近年来,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创造了许多新产品、新业态。但由于部分地区局限于对已有资源的利用,不注重研发创新、品牌创造,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仍处于价值链低端,这就造成了中国大健康产业存在低端供给过剩和中高端供给不足的双重矛盾。一方面,行业内部产品粗制滥造、低端复制仿制造成低端供给过剩。另一方面,缺乏核心关键技术,阻碍了高端产品供给和创新,影响了大健康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如医疗机器人产业,虽然我国已经生产出了很多医疗机器人产品,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然不被国内零售商和消费者认可。主要原因在于关键技术缺乏和部分关键零部件所需的特殊材料(如医疗机器人所需要的伺服器)由于国内没有能力生产,影响了产业链的衔接。此外,还有部分产品都是简单进口国外的零部件,国内组装后再进行销售,产业链低端化现象严重。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应用不足,虽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条,但尚未形成产业优势。

(3)产业融合初级化

大健康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涉及产业多,融合扩展性强。但当前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链条上协同作用不明显。当前中国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还停留在“健康+其他产业”的层面,还没有形成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机制。比如健康小镇、养老地产等业态,由于融合程度不够,尚没有形成真正融入大健康产业链的新业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产业信息共享性较差,造成较为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这种共享性差不仅体现在产业链上下游、不同产业之间,还体现在大健康企业之间;二是产业资源整合不足,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健康产业涵盖范围广、产业链较长、产业要素资源需求大,当前中国大健康产业整合的资源还很有限,通过资源整合形成的大健康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4)产业要素供给不足

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资金等要素支撑。一是高端人才供给不足,大健康产业发展是典型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虽然目前有一定的人才队伍支撑,但大健康产业所需要的高端医疗保健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有效供给不足;二是资金要素支撑不足。大健康产业项目投资周期长、投资需求大,尤其是高技术含量的大健康产业,技术更新速度对资金需求更大,融资问题成为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三是数据要素配置不足。数据要素是我国经济全球竞争力提升的根本,也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当前我国要素市场市场化配置程度低的情况下,大健康产业数据要素资源明显配置不足。数据要素的非排他性和无限复制性,导致数据不敢共享、不能共享,大健康产业存在“数据孤岛”现象。

5 大健康产业链和大健康产业体系的构成

满足各类健康(身体、精神、环境)需求的大健康产业,包括营养食品、保健用品、医疗产品、医疗器械、保健器具、健身休闲、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该产业涉及到医药、养老、体育、旅游、地产、保险等众多细分行业。大健康产业链是一个多环节、多链条、多功能协同运作的系统,也是一个整体性的资源平台。通过构建大健康产业链,对从要素源头到产出终端的每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引导产业链各环节相互衔接,消除产业链各环节的短板,实现产业链条贯通。大健康产业体系的构建需要产业各个领域、各个链条、各个环节、各个区域协同发展,要按照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发展规律进行发展。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的形成和构建,依托4个要素:动力系统、核心链条、多层次产业、支撑系统。其中,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发展的前提是产业动力系统,即以技术创新为内生动力,以产业供需和政策支持为外生动力,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共同推动产业发展。核心链条包括企业链、价值链、技术链、产品链、空间链,并要构建以核心企业为主导企业链、以价值提升为方向的价值链、以关键技术为核心的技术链、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产品链、以产业优化和集聚的重点空间链。基于大健康产业的内涵与外延,将大健康产业体系中的产业构成划分为基础保障层、中间衔接层、融合拓展层三个层次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一个多层次产业。基础保障层产业主要包括健康医药、健康医疗、健康器械等产业,中间衔接层产业主要包括健康养老、健康管理、健康环境等产业,融合拓展层产业主要包括健康文化、健康旅游、健康体育、健康地产等产业。大健康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的发展离不开政策、资金、人才、数据支撑。

基于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的视角,以动力系统、核心链条、多层次产业、支撑系统这4个要素构建的大健康产业链和大健康产业体系,见图1。

图1 大健康产业链和大健康产业体系的构成

5.1 动力系统

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当今社会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也是驱动大健康产业成长的核心动力。从现有我国各地区大健康产业发展动力来看,有的是基于自然资源拉动,有的是龙头企业带动,有的是地方政策驱动。但是在大健康产业加速升级换代和全球化竞争的大势下,在进一步开放过程中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向上突破成为国内外共同选择。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生物科技等现代技术在大健康产业领域大规模深度应用,不仅在与传统健康产业融合过程中催生了技术的升级和变革,而且带动了大健康产业链条的加速延伸和拓展。创新驱动大健康产业发展主要有几种途径:一是充分利用与大健康产业相融合的技术和知识,集成全产业链创新的各环节,通过技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为大健康产业体系构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空间;二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畅通物流、信息流和知识流,提高生产效率,为高质量产品生产提供支撑;三是借助新技术推动健康产品(服务)生产模式逐渐向智能化、定制化、数字化转型。

创新驱动大健康产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技术创新,通过构建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体系,注重基础科学和基础研究,加强对中医新药、医药专利、高端医疗仪器设备等领域的投入力度和研发力度,开发满足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智能健康产品,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提高实用性、经济性、个性化。尤其是在现代医药制造和高精尖端医疗仪器设备制造的技术领域,要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药物、高端器械,提高高端药物、高端医疗机器设备国产化率。二是模式创新,在大健康产业发展模式选择上,一方面要善于向发达国家、先进地区学习,更重要的是根据自身的区域资源禀赋打造符合区位条件的特色产业。但是没有任何一种产业发展模式是能够一劳永逸的,随着经济发展形势和区位条件的变化,大健康产业模式创新将贯穿产业发展的始终。三是业态创新,严格意义上业态创新属于模式创新的一种类型。在大健康理念的指导下,大健康产业内部以及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使得各种新兴业态层出不穷。后疫情时代,人民对于健康生活和健康产品价值更为看重,以居民健康生活方式为基础,不断推动大健康产业业态创新。可以看出,技术创新是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的源动力和基础,而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结合是创新驱动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具体表现。一方面,以技术创新平台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来刺激新的模式和业态的产生,进一步推动各种新技术+大健康的产业模式。另一方面,则是注重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的培育与发展,把大健康产业做成创新产业,使技术不断创新、产品不断创新、管理不断创新、服务不断创新。

5.2 核心链条

(1)企业链——以核心企业为主导

企业链是产业链存在和发展的载体,是指企业之间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链条。产业链中上游企业将中间产品或服务输送给下游企业,实现企业链的协同与延伸。企业链上不同节点代表相互作用的不同企业,其中核心节点是企业链上的优势企业,在企业链中发挥协同和调整的主导作用。大健康产业的企业链中分布着不同细分产业、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企业,为保持产业链的平稳运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全产业链效能,必须以核心企业为主导。核心企业应当充分运用其竞争优势,主导全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协同作用,不断拓展全产业链的广度和深度。核心企业的主导地位主要通过行业标准的制定、核心技术的掌控、协同创新的引领、核心成员的发展来实现。以核心企业为主导,不断整合上下游资源,实现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从而不断提升企业链效能。例如可以选择具有领先技术优势的医药制造企业为企业链核心,发挥其在技术创新上的竞争优势,整合中医药种植、医药原材料生产等上游产业;可以选择资金实力雄厚、开发经验丰富的地产公司为核心企业,发挥其在健康小镇开发、设计方面的竞争优势,以健康小镇为核心整合旅游、康养等上下游大健康产业。数字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越来越趋向于在线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围绕核心企业将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协作配套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动态的企业合作关系。企业链中各节点应在满足人民对健康的需求中实现多元发展和动态依存,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商业模式和供需关系,在企业链上实现多赢目标,为大健康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市场主体基础与生态平台支撑。

(2)价值链——以价值提升为方向

价值链是指为实现特定价值目标,从上游原料部门延伸至下游终端部门价值创造的过程。价值链的衔接包含了价值形成、传导、增长、输出等各个环节,是产业链构建的关键。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与嵌入大健康产业价值链,企业生产经营中价值创造的过程更加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同时,随着产业链条中的分工越来越细,价值链上的节点也就是价值创造的环节也就越来越多,最终促进了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通过价值链的整合,获取规模经济,提升价值链的传输效率、价值和效能,最终实现链上价值增值环节由低端向中高端转移。价值链整合有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大健康产业价值链纵向整合在上、中、下游各个环节中,一般来说有三种方式:一是构建全国性产业交易平台,梳理和整合产业链上各类资源;二是以某一核心产业为依托,辐射关联产业,构建产业链网,实现产业价值链的规模效应和增值效应;三是延伸产业链。横向整合则是通过产业价值扩散,整合相似业务,提高产业集中度,从而获取竞争优势。通过价值链整合提升产业链创造能力和利润空间,还应当重视分工体系的培育和构建,引导价值嵌入产业价值高端环节,使得价值链参与企业具备更强的行业关联效应,完善大健康产业链体系。

(3)技术链——以关键技术为核心

技术链是产业链中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构成,反映了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技术状况。产业链中产品的生产通常是各种技术束组合而成,物化形成上下游之间的技术链,决定了产业链上的核心环节和价值分布。广义上的技术链还包括了知识链,通过知识链的扩散与外溢效应实现大健康产业的增长。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和融合,产业创新的边界不断拓展,技术链也不断升级演进,大健康产业也衍生出更多的细分领域。这就更加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关键技术为核心将创新排在第一位,提升关键技术实力和竞争力。首先必须制定与创新相关的关键技术标准和规范,通过技术关联和扩散对大健康产业的产生内生支撑,驱动高新技术全方位嵌入大健康产业。另一方面,大健康产业技术链整合的核心是“互联网+”。在当前数字经济时代,大健康产业边界日趋模糊,各种新产业和新业态层出不穷,融合化发展深入推进,通过“互联网+”大健康这种新型业态创新产业运营模式,实现整体产业发展联动,提升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能。

(4)产品链——以顾客需求为导向

产品链是产业链的基础,是产品上下游关系的构成链条,是指原材料在产业链上下游运动并成为可支付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以顾客价值为导向,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或服务是产业链整合的基本出发点,产品链上各个环节都是围绕顾客需求进行价值生产,反之只有符合顾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才具有价值。大健康产业具有其特殊的属性,产品链中不仅包含有形产品,还有无形的服务。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应当着眼于健康需求,其产品和服务应当以人民对健康的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居民健康水平为终极目标。围绕人民健康这一中心话题,从健康需求的角度来看待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着重解决核心诉求,在健康产品类型开发、服务质量提升、成本控制等方面下功夫。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健康产品的生产在线化分工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大健康产业产品链新形态,提升了大健康产业新产品研发、高质量产品供给、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市场占有等方面的能力,契合了大健康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推动了大健康产业产品链的转型和升级。产品链的升级始终应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促进产品制作分工深化和资产专用性提高,积极拓展高端业务和新型服务,提高中间产品和新型服务的创意性和附加值,推动产品链各分工企业新兴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5)空间链——以优化集聚为重点

空间链是指产业链上企业以及产业链子链的地理空间布局,包含地域之间的距离、时空、环境、人文状况等复杂因素,空间链布局的重点是产业集聚与优化布局。空间链反映了产业链的空间联系强度和范围广度,具有调节区域承载能力的作用。在数字经济时代,以空间坐标、链网密度、经济水平等因素测度的空间状况已不能完全反映空间复杂程度,因而空间维度对产业链的影响也愈来愈复杂多变。一方面,大健康产业空间链布局主要强调产业链上企业的地理空间布局。产业链中各个企业通过相互作用聚集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类企业的“扎堆”实现产业集聚效应。通过企业空间布局的合理优化实现产业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最终形成大健康产业的协同与优化布局。另一方面,空间链的优化集聚是指产业链子链之间的空间优化布局。大健康产业发展是多个行业相互交叉的系统性工程,大健康产业链也是各个子链和分链相互交叉的结果。空间链的布局需要科学量化出最佳的集聚度,通过优化集聚实现空间链的区域化、集约化发展,主要通过产业集聚区的进入退出机制、发展评估指标体系、集聚区的分工协作等来实现。

5.3 多层次产业

大健康产业体系构建的前提是厘清大健康产业的内涵、外延和产业边界。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学界、政策层面和实践层面对大健康产业的边界界定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健康理念拓宽了大健康产业内涵和外延,产业范围从具体的健康产品及服务拓展至具有健康功能的产业簇群,大健康产业也由单产业转变为多产业融合,健康产品服务的消费对象由疾病患者向全生命周期人群转变。《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中界定了健康产业的概念和分类范围,包含了与健康直接或密切相关的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但是上述分类中将健康事业纳入了健康产业的统计范畴。本文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健康”理念,根据大健康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将大健康产业划分为包含基础保障层产业、中间衔接层产业、融合拓展层产业三个层次。

一是基础保障层产业。大健康产业以医疗医药和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为基础,因而大健康产业基础保障层包括健康医药产业、健康医疗产业、健康器械制造产业等。健康医药产业的核心功能是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关键药物的制造,鼓励科研院所、医药企业、化学制药企业协作开展新药开发,实现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与发达国家对接。在医疗器械制造产业要大力培育中医优势产品,发挥中国制造的基础优势,在高端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打造具有韧性的产业链。在健康医疗产业领域必须大力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引入产业资本和社会资本发展专业医学检验、卫生检测、影像等医疗服务。

二是中间衔接层产业。大健康产业以健康养老、健康管理、健康环境、健康食品为支撑和衔接,实现大健康产业基础保障层面和融合拓展层面的有效衔接。要持续放开健康养老服务市场,不断推广智能居家养老、养老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试点,调动民间资本参与力度和潜力,激发健康养老市场潜力。在健康管理领域,要大力发展健康保险服务、健康信息管理、健康基金和健康投资管理、健康大数据服务。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大健康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健康环境则包括健康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活动,健康环境监测评估和检查等。

三是融合拓展层产业。大健康产业以多元发展、产业融合为趋势,包含为社会提供与健康密切相关的产品生产活动集合。近年来大健康产业不断向外延伸拓展,健康服务业与旅游、建筑业等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加剧,健康文化、健康旅游、健康地产、健康体育等模式成为大健康行业的新兴增长点。努力延伸健康旅游产业链,加快旅游业与农林业、旅游、体育、养老、养生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健康文旅、健康地产、健康体育等产业。加快推动各类资源要素的整合,推进健康旅游产业与健康养老、健康医疗医药的联动发展。

5.4 支撑系统

一是政策支撑。当前大健康产业是各地竞相发展的重点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产业政策支撑在大健康产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大健康产业发展需要完善的社保制度支撑,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老年人数量的持续增长,需要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应对和解决社会经济环境中出现的各种变化。其次,在产业发展政策支撑上,鼓励支持重点产业带动引领发展。在中医疗医药及器械制造业,鼓励向仿制药、原研药、高端医疗器械制造等领域发展。在健康服务业领域,鼓励融合发展养生、健身、健康咨询等相关领域。再次,大健康产业涉及面相当广,企业发展过程中也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针对现有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政策瓶颈和障碍,开展政策试点,列出负面清单,为企业争取先发优势。

二是资金支撑。大健康产业中涵盖了许多资金密集型产业,产业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撑。一方面,大健康产业发展周期长、资金投入大、风险相对较高,单纯依赖企业自有资金和政府资助会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大健康产业发展所需大量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基础设施兼具公共属性和产业属性,单纯依赖某一企业或者政府都不现实。因此,一是要继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采用风险补偿、税收返还、财政补贴等方式,在设立大健康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如中医药产业基金、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医养结合专项基金、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等),并开设风险资金池引导风险资本加大对生物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产业的投资。二是要强化金融信贷支撑,在严控金融风险的基础上拓宽大健康产业融资渠道,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情况适当拓宽抵押担保范围,不断完善相关激励机制鼓励金融信贷政策向大健康产业倾斜。三是要改善资本投入方式,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做到在企业最需要资本时有资本,合理分担大健康企业发展的各类风险。

三是人才支撑。大健康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人才是产业发展关键要素。围绕大健康产业链各环节,制定大健康产业中长期人才培养与引进计划。一是要做好现有人才服务工作,尤其是解决高端人才发展中的后顾之忧,包括人才户籍、住房、医疗、教育、子女入学等方面。二是要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定向培养、职业培训等方式,培养包括医疗、管理、金融、制造等大健康领域的高端人才。三是要加大关键性人才的引进力度,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尤其是资源、技术带动作用非常大的高端人才,在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地方专项人才计划上应当予以政策倾斜。四是要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经济学科,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设大健康专业和相关课程,鼓励经济、医学、管理等学科交叉,鼓励校企合作,加快建设中医药健康服务、卫生应急管理、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复合人才队伍。

四是数据支撑。当前是大数据时代,数据要素已经五大生产要素之一,数据资源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大数据在经济决策中被广泛应用,通过对海量数据的生成、获取、存储和分析,能够显著降低决策的复杂程度,有助于发现隐藏在经济活动和经济事实下的规律,从而为不同层面的决策者提供科学支持。也正是因此,数据的共享互通和融合利用是当前构成良好产业生态的核心标志之一。也正是有了数据的支撑,才加速了不同行业间的有机融合,提高跨产业、跨行业、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工作效率。传统产业链经过大数据渗透后,利用大数据分析对计划、采购、制造、物流以及销售等环节进行匹配和优化,以科学分析方法为产业链制定精准战略计划和预测模型,以此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生产和运行效率。尤其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个性化、定制化、精细化的兴起,消费需求的把握更加需要大数据支撑。大数据渗透到产业链各个节点的时候,各个节点之间的协同是必不可少的,不论是数据价值系统还是各个节点层面任一维度的缺失都会导致产业链无法协同整合,引发产业链上下游之间不均衡发展,最终阻碍产业的升级换代。后疫情时代,大数据与大健康的融合使得大健康产业链结构和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必须不断强化数据支撑,加快数据要素融合,实现跨部门、跨机构、跨行业的密切配合,加强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公共卫生、疾病防控、计划生育等信息系统数据的交换,建立可实现集成共享、业务协同和综合管理统一归口的大健康医疗数据共享机制。

6 结论及对策和建议

本文对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环境进行分析,基于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的视角,构建了大健康产业体系,针对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制度支撑

当前中国大健康产业亟需改变缺乏统筹、各自为政的发展局面。首先,完善顶层设计,强化高位统筹。以“健康中国2030”战略为指引,从国家层面出台操作性较强的大健康产业发展短期和中长期规划,促进各地区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实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其次,建立全国性大健康产业协同推进工作机制,明确牵头部门和工作责任。由于大健康产业涉及多个产业部门,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组织领导,以全国工作小组的形式建立工作机制,明确产业发展牵头部门,落实细化各项责任,发挥政策的整体协同推进效应,实现整体共赢发展。第三,建立符合大健康产业发展与国际接轨的行业标准和规范,确保大健康产业规范化、制度化发展。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我国传统大健康产业医疗医药行业已经建立了相对健全的产品服务标准,但是新兴的大健康产业如健康保健、医疗美容、健康养生等行业的标准还相对缺失。况且已经制定的部分行业规范标准与国际标准脱轨,因而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大健康产业分类标准的研究,根据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行业规范标准。第四,出台大健康产业的规范化管理办法,完善监管制度,确保高质量发展。当前中国大健康产业缺乏全产业链的统一监管和产品质量论证,产业及其产品处于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监管真空地带。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建设创新监管平台,构建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健康企业、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健康产业监管体系。第五,建立大健康产业统计、核算体系,不断革新和完善统计调查、统计核算、数据分析方法,加强数据统计和分析,推动大健康产业有序发展。

(2)优化区域规划,坚持差异发展

准确把握顶层设计与区域差异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大健康产业国家整体规划与地方区域发展规划之间的协调。首先,以国家规划为指导,以区域特色为导向,优化区域规划,实现合理布局。各省、市、县、区应该根据国家大健康产业总体规划,结合地方特色环境和优势资源,形成连点成片的带动发展模式。其次,准确把握共赢发展和差异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体推进和差异化发展相结合。各地区要坚持错位竞争战略,强调地区特质,在全盘贯通发展格局中避免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摆脱同质化竞争发展的“群马模式”。第三,在各地区大健康产业发展中应突出“亮点”,找准“买点”,消除“盲点”,打造大健康产业的“新雁阵模式”。利用大数据传媒手段,创新营销方式,制定品牌营销方案,打造各地区独特的大健康产业品牌。第四,结合城乡区位差异,推动城市和农村大健康产业协调发展。大城市尤其的国家中心城市是大健康产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中小城市则是大健康产业全产业链的主体功能区,中小城镇则是大健康产业全产业链的衔接区,乡村则是大健康产业的边缘区。结合大健康产业发展中的城乡功能定位,大城市应当充当产业发展中的“领头雁”,实现大健康空间链的优化集聚,打造大健康产业链的高端供给;中小城镇则应找准定位,合理承接发达地区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强化大健康产业链条中端供给,发挥辐射带动和转移承接作用;乡村地区则依靠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依托大城市和中小城镇的优势资源,搭建大健康远程协作智慧平台和大健康产业资源平台,发挥基础保障作用。

(3)吸引多方参与,完善资金支撑

大健康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性、广泛的产业辐射性和鲜明的战略引导性特征,涵盖整个国民经济的第一、二、三产业,同时兼具市场和公益两种属性,必须充分调动多种社会力量,构建多层次、多主体的大健康产业发展体系。首先,建立大健康产业发展战略联盟,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以及社会团体等多方面的力量,实现跨部门、跨机构、跨行业、跨链条的有机结合,准确把握大健康体系构建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其次,大健康产业生命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也较长,单纯依靠政府财政补贴或者企业自有资本无法满足全产业链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相合作,吸引多方参与,提供资金保障。政府应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大健康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健康产业融合专项基金等。金融机构应当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和大健康产业贷款抵押担保范围,鼓励保险资金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探索“大健康+保险”新模式。合理利用“PPP”模式、“互联网+金融”,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撑。第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新社会阶层人士在医疗健康、养生养老、健康管理等领域作用日趋凸显。应当不断整合新社会阶层人士的优质资源和优势平台,充分利用其创新意识、资源优势、研发能力,打造大健康产业发展多元化参与主体。

(4)引进高端人才,强化人才支撑

大健康产业还是人才密集型产业,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高层次人才尤为重要,必须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重点引进和培育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紧缺和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首先,以“健康中国”战略为指引,加快建设与新时代发展向契合的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经济学,以大健康理念为指导构建健康经济学科,形成完善的大健康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设大健康产业特色学院和研究机构。其次,扶持一批大健康经济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大健康产业示范基地(大健康产品研发示范基地、大健康数据中心应用示范基地、大健康产业人才培育示范基地等),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学术支撑,形成政、产、学、研、用的良性互动循环。第三,进一步完善大健康产业人才培育体系,从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发展、技能培训等层面形成一体化、多层次的健康经济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大健康产业不同领域的实际发展情况规划相应的人才培育战略,培养适合各地方、各领域发展的健康经济学科带头人、专业骨干人才,为产业发展输出大批量的复合型人才。第四,对于大健康产业领域急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应当拓宽引进渠道,加大引进力度,给与政策倾斜。

(5)配置数据要素,依靠数据支撑

大健康+大数据是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数据要素资源的配置在数字经济时代尤为重要。大健康产业领域的大数据分析可以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医学实验领域更加能够缩短分析时间,得到更为可靠的结果。以“健康中国”战略为依托,打造大健康数据中心,对大健康数据平台统一标准、加强共享、共通有无,并注重充分保护居民隐私。首先加强初始基础数据的收集、提取与整合。初始数据提取需要政府的合理介入,整合已有系统的数据(包括各类生态资源、人口资源、文化资源等类型数据),后导入大健康数据系统并打通数据共享接口。其次,在初始数据整合的基础上,实现数据共享,并最大限度避免数据重复。共享各医疗机构基础数据,普及电子病历,通过大数据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方案。

猜你喜欢

产业链发展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铲除论文造假背后的黑色产业链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