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出习作新“花”样
——四年级上册习作《记一次游戏》教学设计与点评
2021-12-31陈洪波设计曹鸿飞点评
□陈洪波 设计 曹鸿飞 点评
【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
1.结合游戏流程图,按顺序把游戏过程写清楚,感受游戏的快乐。(重点)
2.通过对比例文、联系单元课文,写出印象比较深的地方。(难点)
3.运用修改符号初步修改习作。
拓展性目标:
结合游戏体验,尝试写出游戏过程中的心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击鼓传花”游戏中用到的道具。
学生:准备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习作本、文具;组成四人小组,每组确定一名小组长。
【教学过程】
课前:聊游戏,玩“击鼓传花”游戏。
(设计意图:“击鼓传花”是传统游戏。该游戏中加入了“摆Pose”这一环节,增加了趣味性,让老游戏有了新玩法。学生课前玩了两次游戏,这为课中习作提供了真实有效的习作内容。)
一、明确要求,梳理过程
1.结合教材,明习作要求。
(1)读提示:同学们,今天我们习作的内容是《记一次游戏》。(出示单元习作要求,见表1)怎么写游戏呢?我们来读一读。
表1
(2)说发现:你们发现了什么?(表1中,红色部分是习作的顺序,板贴:游戏前、游戏中、游戏后。蓝色部分是习作的内容)
小结:是啊,按顺序把这些内容写出来,就把游戏写清楚了。
2.结合流程图,说游戏过程。
(1)回忆。
①提炼游戏流程图:在刚刚的游戏中,都做了些什么呢?(板贴:♧等花;♧接花;♧摆Pose;♧传花;♧接受“惩罚”)
②交流印象比较深的地方:游戏中的这么多环节,哪一个让你印象比较深呢?
(2)记录。自行记录游戏流程,标注印象比较深的地方。
(3)练说。借助流程图把游戏的过程说一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设计意图:对习作提示进行表格化处理,能让学生更容易看清教材的编排意图,更快发现习作要求。同时,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聚焦“游戏中”这一部分,让学生回忆游戏过程,完成流程图,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口头习作,也为正式习作做好铺垫。)
二、借流程图,写清楚过程
1.回顾:借助流程图,我们把游戏过程按照顺序说清楚了。当然,我们还能借助这张图,把游戏写清楚。其实,对于“写清楚”,你们已经有一定的能力了: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过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第四单元学过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这册第五单元学过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
2.初次习作:这节课,我们先来写写最有趣、最好玩的“游戏中”这一部分,就从“鼓声响起来了”开始写。
3.评议。
(1)指名交流,评议是否按顺序写出了“游戏中”的过程。
(2)自评:每位同学也用这种方式给自己评一评。
(设计意图:按顺序把游戏过程写清楚是本次习作指导的重点目标。本环节在按顺序说清楚的基础上,聚焦最有趣、最好玩的“游戏中”这个部分,激活学生有关“写清楚”的习作经验,发挥它们的正迁移作用,实现由说到写,无缝衔接,同时也做到了先写后教。)
三、聚焦体验,写好印象深的地方
1.引发问题:虽然我们玩的是同一个游戏,但游戏中我们每个人的什么是不一样的?
预设:动作不一样,语言不一样,神态不一样,心情不一样,感受不一样,等等。
2.发现秘密:真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回到游戏的现场去看看。
(1)回放照片,还原游戏现场。
(2)聚焦特写镜头,发现不一样的动作等。
(3)回想自己的动作。
(4)对比例文,获得新的发现:这位同学修改了“传花”过程,增加了“抓、举、塞”三个动作。这样一改,就把自己印象比较深的地方写出来了。
修改前:我赶紧把花传下去。
修改后:我一把抓住花球,举起这个“定时炸弹”,一下子塞到小月手里。
(5)播放微课,回顾单元课文写法,发现把自己游戏时的动作、语言、心情写出来,就能写出印象比较深的地方。
3.二次习作:结合自己印象比较深的地方,修改或补充自己当时的动作、语言和心情。
4.小组分享互评。
(1)读:组内交换,朗读习作。
(2)评:能得到几朵花?(下列要求达成一点,可得一朵花:♧用动作或语言写出自己印象比较深的地方了吗?♧写出自己当时的心情了吗?)
(3)展:推荐一位学生上台展示。
5.展评:出示小组成员的习作,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玩的是同一个游戏,习作中难以凸显各自的亮点。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玩同一个游戏,每个人也都有不同的表现与体验,把当时自己的这些表现与体验写出来,就能突破本次习作指导的难点——写出印象比较深的地方。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照片还原游戏现场,聚焦“传花”过程,回忆自己的动作,进而发现同样是传花,各自的动作、神态、语言、心情等都是不同的;让学生通过比较例文、借助微课回顾单元课文写法等,经历发现、体会、建构的过程,切身感受到这样写背后的原因,有效突破本次习作难点。)
四、交流想法,延伸目标
1.再玩游戏,交流想法和感受。
2.结合习作提示,明确后续习作任务:大家还想不想得到更多的花?我们再来看看单元习作提示,还要做什么呢?(出现习作提示:♧结合感受拟题;♧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誊写清楚)
3.课外延伸,制作童年游戏册。
(设计意图:本课通过玩写结合,让学生始终保持持久而浓厚的习作热情。课尾,贯彻边玩边写、玩中写、写中玩的理念,结合学生需求,玩了第三次游戏,并且将游戏中的惩罚变为奖励,引发学生更丰富的游戏体验,使其产生更多的想法和感受,同时链接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并将单元习作提示转化为评价标准,明确后续习作任务,为下节课的习作与评改拓宽了思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习作期待。最后,围绕“童年游戏册”进行拓展延伸,回扣单元人文主题,营造浓郁的童年氛围。)
【教学点评】
本课教学基于学情,融合本次习作目标和特点,充分利用所选游戏和教材创新习作活动,既玩出了游戏的新花样,也玩出了习作教学的新花样。
一、新玩法,玩出新的习作内容
可以说,本次的游戏内容决定了习作内容。传统游戏“击鼓传花”大部分学生都玩过。教师对此加以改造,在“等花”“接花”“传花”“接受‘惩罚’”的基础上加入“摆Pose”的玩法,虽然难度稍有提升,但玩法的变化使得学生的游戏动作增加了,他们的心情更复杂了,乐趣更多了,体验更丰富了,习作内容也随之变得多元化和个性化。新游戏带来了习作新内容。
二、新教法,激发强劲的习作动力
如何解决“游戏玩得很快乐,习作很痛苦”的教学困惑,本课很好地处理了玩游戏和习作的关系。连同课前的沟通活动,教师顺应学生的心理,让学生玩了三次游戏,且每次游戏都能释放快乐,获得体验,形成了边玩边写、玩中写、写中玩的课堂流程。学生的习作动力喷薄欲出,他们愿意动笔,乐于表达,不但在课堂中感受到了游戏的魅力,还获得了游戏习作的特殊体验,在玩中学会了怎么写游戏,又在写中表达了游戏的快乐,习作动力始终强劲,成为习作教学中亮丽的风景。
三、新写法,根本性地解决习作难点
把游戏过程写清楚是本次习作的重点。在激活“写清楚”的经验的基础上,本课大胆采取了先写后教的教学思路。实践证明,学生借助流程图是能大致把游戏过程写清楚的。但问题随之而来,学生写得都差不多,并没有写出各自印象比较深的地方,而这也是本次习作的难点。如何解决?很多教师会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招数、技巧等,但它们基本都是外在强加的习作方法。本课另辟蹊径,从学生疑惑的原点入手,引发学生对“虽然我们玩的是同一个游戏,但游戏中我们每个人的什么是不一样的”这一真实问题的思考,从学情出发,循序渐进,结合还原的游戏现场和特写的镜头,发现游戏中每个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心情都是不一样的。经历了“标记印象比较深的地方—引发问题(写的内容都差不多)—发现秘密(把自己游戏时的动作、语言、心情写出来,就能写出自己印象比较深的地方)—借鉴评价—二次改写”的过程,学生就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写和这样写的内在逻辑,超越习作技巧,一步步回归根源处,解决了本次习作疑点与难点,实现了习作教学的重要突破。
四、新评法,与游戏、习作要求巧妙融合
本课的习作评价方式与游戏、教科书中的习作要求高度融合,巧妙借用“击鼓传花”的“花”作为评价意象,先检测指向习作基础性目标的五朵“花”(按顺序写清楚“等花”“接花”“传花”“摆Pose”“接受‘惩罚’”)能否获得,接着检测指向拓展性目标的两朵“花”(用动作或语言写出自己印象比较深的地方,写出自己当时的心情)能否获得,最后充分运用教科书上的习作要求,让学生从中自主提炼出三朵“花”(结合感受拟题、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和誊写清楚),使其贯穿第二课时的学习。本次习作,学生一共可以得到十朵“花”,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习作成就感,又形象地将习作要求转化为习作评价。从教学现场看,学生评得有趣、有效,既能对本次习作进行小结,也明晰了后续习作的要求,引发了新的习作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