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YC与BCL6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病理分析

2021-12-31董卫红张海鹏李庆娜

医药与保健 2021年12期
关键词:易位弥漫性淋巴瘤

董卫红,张海鹏,李庆娜

(1.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 病理科,河南 安阳 455002;2.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 肿瘤科,河南 安阳 455002;3.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 风湿免疫科,河南 安阳 455002)

目前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在临床中属于常见的亚型淋巴瘤。临床中主要采用妥昔单抗治疗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治愈率高达50%,但部分患者采用常规放化疗方案的治愈率较低,且病情易出现反复,临床预后较差[1]。2016年WHO 淋巴瘤分类更新显示[2],新增了一类多重打击淋巴瘤,分为双重打击淋巴瘤和三重打击淋巴瘤,其中双重打击淋巴瘤主要指MYC 的基因链发生了断裂造成其他基因位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而三重打击淋巴瘤是指MYC 基因易位的同时伴有BCL-6 基因易位的B 细胞淋巴瘤。目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YC 与BCL-6 蛋白共表达被称为双重表达淋巴瘤,检出率高于基因分子学定义的双重打击淋巴瘤,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的操作方法简便、快速可满足临床诸多需求[4]。本研究分析在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确诊为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的患者,测定BCL-6、MYC 蛋白表达在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表达情况,了解并表达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以期为临床提供有利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8月至2021年8月在本院确诊为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蜡块组织标本,筛选出可完成免疫组化学染色的标本115例。纳入标准:经活检组织病理确诊为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年龄≤18 岁;蜡块组织较少。本文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15CL17)。

1.2 治疗方法

共表达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中采用R-CHOP(R 为美罗华375 mg/m2dl、C 为环磷酰胺750 mg/m2dl、H 为阿 霉 素50 mg/m2dl、O 为长 春 新 碱1.4 mg/m2dl、P 为强的松100 mg/m2dl) 和CHOP(C 为环磷酰胺750 mg/m2dl、H 为阿霉素素50 mg/m2dl、O 为长春新碱、P 为强的松100 mg/m2dl) 化疗。

1.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①切片制作:采用旋转式切片进行切片,同时将切片放入装有温水的玻璃器皿中,切片展开后行水浴锅加热,使用防脱片剂的载玻片捞取切片,于37℃下进行过夜。②脱蜡结束后再行脱水,脱水时分别将二甲苯Ⅰ、Ⅱ、Ⅲ行乙醇(100%)15 mon。在分别使用90%、80%和70% 的乙醇进行30 s 脱水,并使用蒸馏水冲洗。③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清除后行甲醇磷酸盐缓冲液(PBS) 洗涤:蒸馏水冲洗5 min 后再使用PBS 冲洗5 min,重复3次。④修复抗原:将切片放入100 ℃的压力锅中,缓冲液(pH=8.0) 中煮沸10 min,并进行自然冷却,将压力锅放于冷水槽中冲洗10 min,冷却后将切片取出,PBS冲洗液反复冲洗3 次,每次5min。⑤特异性一抗孵育切片和PBS 洗涤切片:滴加一抗孵育3 h 后使用PBS 对切片进行冲洗3 次,每次5 min。⑥ABC 染色:滴加ABC试剂后使用自来水进行冲洗,同时采用苏木素复染,行常规脱水后进行封片。

1.4 判定标准

染色依据KRAJEWSKA 方法对BCL-6 和MYC 蛋白阳性结果进行判定。体力状况(ECOG score standard) 和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分别参考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5]和国际预后指数[6]进行评价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体能状态;根据Ann-Arbor 分期(Cotswolds 会议修订版)[7]对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临床分期。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 法绘制生存曲线,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观察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中MYC 和BCL-6 的蛋白阳性表达

115 例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中,MYC 蛋白阳性表达者为39 例(33.91%),BCL-6 蛋白阳性者为58例(50.43%),见表1。

表1 观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MYC和BCL-6的蛋白阳性表达Table 1 The positive protein expression of MYC and BCL-6 was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2.2 临床病理特征

115 例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中MYC/BCL-6 蛋白共表达者为28 例(24.34%),发病年龄为38 ~79 岁,中位发病年龄64 岁;乙型肝炎病毒感染6 例(6/28)、结节外16 例(16/28)、B组症状14 例(14/28)、结节外受累数目>1 个17 例(17/28);IPI 评分3 ~5 分18例(18/28);ECOG 评分为0 ~1 分12 例(16/28 例),2 ~4 分 为12 例(12/28);肿块大小≤7.5 cm 为18例(18/28);LDH 升高26 例(26/28);临床分期:Ⅰ~Ⅱ期12 例,Ⅲ~Ⅳ期16 例;肝脏受侵8 例(8/28);脾脏受侵4 例(4/28);骨髓受侵6 例(6/28);Ki67 指数≤50%者为24 例(24/28);生发中心B 细胞淋巴瘤(GCB) 型15 例(15/28),non-GCB 型13 例(13/28)。

2.3 MYC/BCL-6 共表达者的生存情况

115 例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6 个月,见图1。18 例MYC/BCL-6 蛋白共表达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4 个月,见图2。

图1 所有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生存曲线Figure 1 Survival curves for all patients with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图2 共表达者生存时间Figure 2 Survival time of coxenters

2.4 观察全组共表达患者治疗后的临床预后情况

共表达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中,24 例接受治疗后的生存时间为(15.98±2.56) 个月,4 例放弃治疗时间为(2.00±1.02) 个月(P=0.000)。28 例接受治疗的共表达患者中,采用单纯化疗的为20 例,生存时间为(15.98±1.87) 个月,4 例为放化疗联合治疗后的生存时间为(18.99±13.13) 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6);8 例单纯化疗的共表达患者中,行R-CHOP和CHOP 治疗的各12 例,生存时间分别为(16.99±4.46)个月、(14.98±2.25) 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2),见表2。

表2 观察全组共表达患者治疗后的临床预后情况Table 2 observed the clinical prognosis of the treatment of co-expressed patients in the whole group

2.5 观察不同化疗方案对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共表达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中化疗者为12例,生存时间为(16.99±4.46) 个月,31 例非共表达者的生存时间为(82.98±12.81)个月,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采用CHOP 化疗的共表达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为12 例,生存时间为(14.98±2.25)个月,55 例非共表达者的生存时间为(50.00±4.30) 个月,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3。

表3 观察不同化疗方案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影响Table 3 shows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chemotherapy regimens o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3 讨 论

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在临床中具有高度的侵袭性,在分子遗传学、免疫分型和临床预后中具备显著异质性[8]。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基因芯片技术已被广泛用于检测各种疾病中,且基因芯片技术用于检测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发病机制中可明确患者疾病发生的原因,为临床提供了有利参考意见,还可通过此技术判断患者的预后。

经过对收治115 例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癌患者临床数据分析中,提示患者大部分为中老年群体,有24.34%比例患者为MYC/BCL-6 蛋白共表达,其中15 例为GCB,13 例为non-GCB 型。在28 例患者中具备典型的病理特征,诸如病灶位于结节外,存在B 组症状,结节外受侵袭数量超过1 个等,同时可通过对肿块体积测量和LDH 浓度检测来作为辅助判断的依据,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癌患者的典型表现是临床鉴别和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在收治此类患者时应该高度重视。

MYC/BCL-6 蛋白共表达者预后较差的原因尚未有明确报道,考虑到可能与基因易位、病理分型和侵袭性临床特征有关。有研究发现[9-10],BCL-6 和MYC 蛋白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的符合率可达86%,有效提高了基因检测率。因此本文分析了MYC 与BCL-6 蛋白表达在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蛋白表达情况和临床预后的关系。本研究发现,115 例弥漫型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中检出MYC 阳性率为33.91%,BCL-6 检出率为50.43%,此结论与上述报道结果相同。MYC 基因发生易位突变后会形成一种高转录活性原癌基因,对细胞的恶性病变有促进作用,参与了多种肿瘤的发展和形成,还可抵消治疗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严重影响了患者临床预后[11-12]。有研究发现[13],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与MYC 易位存在明显关联,从数据当中可知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整体中位生存时间为46 个月,而MYC/BCL-6 蛋白共表达患者的整体中位生存时间为14 个月,提示两者在预后关系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里与上述研究发现内容相印证。MYC 在人体的正常细胞中可直接激活TP53,从而引发细胞凋亡,且TP53 基因还可对MYC 的表达起到抑制作用,MYC 在促进细胞凋亡和活性的过程中主要是激活p19-MDM2-TP53 和抑制凋亡因子BCL-2 来进行实现[14]。MYC 可直接驱动细胞进行增殖,还可使细胞对凋亡出现刺激感,同时也属于有效的安全防护,防止了潜在MYC 诱导恶化。若发生TP5 基因突变及BCL-2 基因重排等就会与MYC 联合促进淋巴瘤的发生和发展。目前MYC 重排中对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预后存在明显影响的观点大致相同,MYC 的重排在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中的发生率约为5% ~10%,而MYC 染色体的易位伙伴对MYC 异常的预后同样存在明显影响,且MYC IG 易位较non-IG易位基因的预后更差,但此结论在诸多报道中并未达到共识[15]。需要在大研究数量、范围基础上展开深入的探讨,以期能够明确MYC 染色体易位对于患者病情变化的重要意义,从而寻求针对性的干预手段以提高预后质量。

Green T M 等学者[16]研究发现,经R-CHOP 进行治疗的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共表达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3 个月,而非共表达者的生存时间为95 个月。本研究发现,行R-CHOP 治疗的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共表达者的生存时间为(16.99±4.46),非共表达者的生存时间为(82.98±12.81) 个月,治疗方式与化疗方案对共表达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较小,说明共表达患者DL-BCL 患者的治疗效果差,且侵袭性较强,目前所采取的治疗方案对于病情的干预效果未能满足临床需求,明确患者的病理类型对于评估治疗效果也重要的指导 价值。

BCL-6 与BCL-2 的重排或单独出现或共同发生也时常在MYC 的重排中常见,此类打击因子对患者的预后也会造成影响,而有研究发现[17],当TP53 发生异常时会影响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同时MYC的额外拷贝同样提示了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差。BCL-6 基因重排在诸多报道中对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未统一,且有研究发现BCL-2 或BCL-6 发生重排时对预测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不是很明显,此结论与本研究所的结果不同[18]。MYC共表达的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不利预后主要依赖于TP53 基因突变和BCL-6 重排的“第二次打击”,且TP53 突变可能比BCL-6 重排有更加不利的作用。BCL-6属于转录抑制因子,主要位于染色体3q27 末端,直接参与了淋巴细胞的分化等免疫反应,在B 细胞发育表达中起到了明显作用[19]。有研究发现[20],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YC 和BCL-6 的蛋白共表达的检出率为29%,同时经免疫荧光获得了有效验证。

综上所述,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DL-BCL 中的MYC 和BCL-6 蛋白表达,对患者的预后、分型起到了重要判断作用。目前MYC/BCL-6 蛋白共表达患者的生存期短,治疗效果差,但新靶点研究已成为此类淋巴瘤治疗的关注热点。

猜你喜欢

易位弥漫性淋巴瘤
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50例孕中期产前诊断结果分析
染色体易位携带者的胚胎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分析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以皮肤结节为首诊表现的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细胞内的翻译后易位研究进展
CMYC、BCL2、BCL6蛋白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Y染色体与常染色体易位的遗传学分析综述
肿瘤专家眼中的癌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