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欢:换一种形式做科普

2021-12-31毛梦囡

中国科技财富 2021年9期
关键词:刘欢辟谣科普

文/本刊记者 毛梦囡

几年前,一位科学家跟随科普团前往大别山参加科技扶贫工作,给当地的中小学生讲述病毒、疫苗等知识。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对他们来说,这是极为难得而又不平凡的一节课。一个孩子问他:“老师,您还会再来吗?”他看着孩子眼中求知的光芒,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会!”

这位科学家就是刘欢。现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研究员的他主要从事微生物学、病毒免疫、分子演化等研究,而他的另一重身份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常务理事,出版多部科普著作,科普演讲和公开课受众逾百万人次。日前,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科协等部门首次联合开展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刘欢被遴选为2021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

“让每个人做自己的辟谣者”

作为科研任务繁重的一线科学家,进行科普创作的精力和动力从何而来?刘欢认为是源自那次大别山之行。而那次课后他才意识到,受限于现实因素,自己或许没有机会再亲自来到这里讲课了,但如果换一种形式做科普,就能在千里之外把知识传播给更多的孩子,让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他们心中萌芽。

就这样,刘欢带着全部的热情开始了他的科普之路。从了解受众需求、选取知识要点,到设计讲解思路,甚至参与插图和视频的策划……在此过程中,他逐渐构筑起了自己的科学传播理念。刘欢认为,好的科普首先要有明确目标,要引起受众的兴趣。“比如做青少年科普时,应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好奇心,更要在了解教学要点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做到科教融合,让科普知识也有助于提高课内学习的效果。而面向成年人做科普,就要避免生硬的说教,要更多地从工作生活中的实用知识点或社会热点中提取问题,提出科学线索,引导受众去思考与探索。”

结合自己所从事的公共卫生事业,刘欢表示,恐惧往往来源于未知,平时做好知识积累、培养科学素养,遇到重大突发事件就不会恐慌。而对于网络上层出不穷的谣言,针对性的辟谣固然不可或缺,但刘欢更想做到的是启发大众主动运用科学思维,对谣言展开辩证思考。“其实只要愿意去思考,很多谣言会不攻自破,我们最终要让每个人做自己的辟谣者。”

“走一条中国原创科普作品之路”

在阅读文献和与国际同行交流时,刘欢发现目前市场上的科普作品很依赖翻译引进国外佳作,于是又一个信念在他心中树立:要走一条中国原创科普作品的路!

带着这样的决心,他放弃个人的休息时间,在科普事业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曾有一年从腊月二十八到正月十五都闭门不出,只为潜心筹备书稿。目前,刘欢著有《剑与盾之歌——人类对抗病毒的精彩瞬间》《剑与盾之歌——瘟疫与免疫的生命竞技场》《流感病毒:躲也躲不过的敌人》等作品,三次荣获“全国优秀科普图书”、两次荣获“全国优秀科普视频”;个人被授予“国际科普作品大赛科普贡献者”“全国科普日先进个人”“典赞·2020科普中国”科普特别人物等荣誉。但他没有就此满足,而是秉承初心,奔赴更远大的目标:“中国人有实力讲出自己的科学故事,并把它推向国际!”

科普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刘欢坦言,科普事业重在长期努力,同时更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只有对原创科普作品提供丰沛土壤,对科学家投入科普事业形成完整的激励机制,才能更好更高质量培育科普人才队伍,助力中国科普事业发展和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猜你喜欢

刘欢辟谣科普
“最强辟谣101条”引发质疑
家有懒汉刘欢
遇见更好的自己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真相查清之前别急着辟谣
辟谣联盟:一切谣言都是纸老虎
刘欢一家爱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