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科技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2021-12-31文/张婧
文/张 婧
(作者单位:中国科协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在“十四五”时期实施5项重点工程,其中在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提出要“完善科技志愿服务管理制度,推进科技志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构建以志愿服务为重要手段的基层科普服务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把志愿服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及2035年远景目标中要“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畅通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力量。科技志愿服务是现代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志愿服务发展的新趋势。2019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科协成立了“中国科技志愿者总队”,树起了科技志愿服务的旗帜,将志愿精神与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融合,广泛号召、积极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以科技惠民、科学普及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志愿服务。
科技志愿服务的内容包括科学技术普及、农技推广、专业技术服务、紧急救援与防灾减灾、健康卫生,环境保护等。与其他志愿服务活动相比,参与和提供科技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其服务内容有更高的专业技能要求。虽然目前志愿者组织网络正在逐步完善,但是相应的运作机制却没有成熟和完善,我国公民对于科技志愿者的概念也相对模糊。因此,建立完善的科技志愿服务机制和支撑体系,用以指导我国科技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与运行显得极为重要。
目前,科技志愿服务的主力军以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但人数有限,难以满足社会的巨大需求。因此,科技志愿服务还应积极吸纳具备较高教育水平的普通志愿者,并根据特定科技志愿服务的具体要求为其提供适当的培训,使其掌握特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合格的科技志愿者。
科技志愿服务的主要形式是依托各级科协、学会、基层组织,积极为科普志愿者搭建志愿服务平台,组织志愿者深入社区、学校、企业、乡村、军营开展科普知识宣传等,科技志愿服务的形式应更加多元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科技志愿服务的活动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科技周、科普日、科技工作者日、夏令营等;二是举办科普讲座、科技培训、科普展览;三是联合其他单位开办高端论坛、智库咨询、国际会议;四是面向特定群体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咨询、政策建议和技术研发等活动;五是建设科普网站,出版科普读物等。除此之外,部分城市还开展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和进社区、科技工作者志愿服务集市等新型活动。
科普志愿服务的载体大多仍然局限于文化场馆、科技场馆、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等,而随着服务范围和服务形式的转变,科技志愿服务的载体应更为多种多样,线下如科技型公司、线上如志愿服务网络社区、APP、视频网站等载体,都可能成为科技志愿服务的新载体。
科技志愿服务的建立和快速发展,将构筑起社会公众参与科普工作的新支撑,是人们认识科学、利用科技手段参与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有助于营造全民参与科技创新的氛围。进一步探索公众参与科技志愿的发展方向,打破当前科普志愿服务知识单向传播的模式,构建一种公众参与,双向互动的科技志愿服务新模式,建立健全科技志愿服务机制,是促进科技志愿服务创新发展的基础。
当前,科技志愿者招募、管理、培训、评价、激励,以及科技志愿服务运行、保障机制等都已有了基本雏形,但尚不够完善,仍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动力机制尚未建立,缺乏持久的推动力;二是宣传渠道单一、传统,公众认知度和认可度不够,宣传效果有待提升;三是招募注册制度的建设发展不均衡;四是志愿者管理及培训机制需加快完善;五是考核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规范;六是科技志愿服务的长效运行机制,包括组织管理模式、活动组织、沟通协调机制、经费保障等方面亟待健全。
科技志愿服务是社会化科技工作的重要模式,把握科技志愿服务新常态新形势,探索建立健全科技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促进科技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建设科技强国汇聚强大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