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想史的演进对我国政治发展的启示
2021-12-30王炎衡
王炎衡
摘 要:科学思想史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中间有前进,有曲折。科技创新的过程表明了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参与与意识注入的程度,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在其中的引领与扶持。政治发展也与之相似,建国以来,我国政治的发展历经千辛万苦,在经历曲折的起步阶段后,继而是初期的探索到后来的全面建设。二者的发展过程显示出中国共产党的指挥和与时俱进,起到了有效的调整和推动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科学思想史;科技创新;政治制度
1.对科學思想史的认识
提起科学思想史,似乎对大部分人是抽象而模糊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并不能完全否认自己对科学思想史的认识,只能说我们对它的认识是片面的。一般人所能描述的科学史,是由一些科学故事堆叠而成的,譬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瓦特的蒸汽机发明等。
今天我们口中所说的科学,是与实践的知识相对立的静关的知识。而思想内容是静态的,但将思想付诸实践,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是在逐渐将思想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思想史。早在16、17世纪,以来,科学思想史就已形成了特定的意识形态,是涉及知识制造的特定机制,不仅包含看待事物的观点,也包括处理问题的方法。[1]这些方法论引导人类去更好的与自然和谐共处,正确地去看待、研究、改造以及利用自然。
科学思想史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主要理论思想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它是由科学家们的活动或行为所构成,是人类行为的科学,是历史过程的产物。
2.科技的发展与思想的演进
科学思想史的重点研究对象是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发展与外部社会条件,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复杂关系是科学所研究的对象。[2]作为人类历史舞台上最具显活力的两股力量—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二者直接联系紧密。进入21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逐渐信息全球化、生态全球化的态势蔓延至整个人类社会。在经历跨世纪的考验后,马克思主义仍然展现出蓬勃生机,勤劳的中国人民,遵循共产党的纲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坚定地向共产主义的道路上迈进,在这过程中,实现了人类社会一个又一个光辉的奇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技术,作为两大历史发展主力军共同向一个目标去努力,推动一个结果的实现。这无疑不是跨越式的发展,对社会科协领域问题的思考和进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新时期以来,我国的科技实力以不可阻拦的速度飞速提升,不仅实现了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的大崛起,也引发了我们深刻的思索:新时期以来,我国科技实力之崛起速度的原因是什么?科技政策的发展路径和它所遵循的机制是怎样的?如何形成的?
但总的来说,科技是先进生产力,它在时代的更迭和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向人类阐明一点:科技思想从未落后于历史,它是引领时代的或是说与时俱进的。这就为新时代的我们敲响警钟:我们的思想领先于潮流,我们要敢想敢于实践,将科技创新的理念植根与每个人的内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3.我国的科技政策
3.1科技发展的历程
建国初期,对于科技政策的发展,我国不仅重视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同时将重工业的发展并举,这一系列举措和措施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巩固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期还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路线,外部援助为辅助路线,重点发展科技技术,赶上科技发达的国家等一系列举措,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勃勃生机,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对我国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发展影响至今。
改革开放后,伴随经济的上升走势,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也在稳步前进。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日益活跃,逐步渗透到社会物质以及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奠定了建设现代精神文明的基石。
我国的科技创新政策呈现从单向向着双向迈进的发展趋势,由科技单向向科技和经济双向协同发展。[3]从政府作为导向开始向政府和市场双向协同推进。创新政策也从科技单向开始向科技与经济双向结合,共同促进发展,总体发展呈现出单向政策向双向政策组合的态势。
3.2科技政策的功能、意义
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作用表现如下:其一,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有很多,科学技术是决定性因素。在古代,社会的进步依然离不开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但这些主要依靠人们付诸的体力劳动;在近代,稍微有所改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资金、劳动力和资源的融入;而在当今发达国家显示出科学技术因素在经济增长的占比尤为突出,可见科学技术起着主导作用。其二,科学技术不仅影响社会生产力,而且已经全面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当中。具体举例:劳动者的技能提升,劳动工具的迭代更新,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合理分配,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的优化,都离不开科学技术作用的发挥得以实现。这些都象征着科学技术与生产已经融为一体,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力量。其三,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超前的引领作用和现世的指导作用。科学技术无论在经济还是社会发展中,它所演绎的角色鈄只会越来越重要,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科技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型因素。
科学技术不仅影响社会生产力,在社会建设方面,仍具有深刻的导向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关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经济建设也离不开科学技术,更加要注重发挥科学技术人才的作用,将科技应用于生产,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告诫我们必须要将高科技应用到知识经济领域,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奠定基础。[4]
4.我国的政治制度分析
4.1当前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从具体的实践步伐来看,要想发展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就要以党为核心领导,遵守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使其发挥最大优势,起到最大作用。与此同时,要同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进程,为我党和全社会的长治久安,提供有效保障。
科学思想史,是对自然科学探究所得的理论思想,这一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治澳,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去分析人类历史、总结自然科学的主要成果和重要的哲学观点与思想是它的主要任务。在历史分析的过程中,将科学思想发展的脉络理清,去探索科学思想发展的内在规律,探明科学发展与哲学发展的紧密联系,为促进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两方面的教训。
在科技革命浪潮的影响下,科技发展与创新处于大趋势之下,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越发显著。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审时度势,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将科技创新放在实践前沿,制定一系列与时代背景相适应且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方针政策,大力发展科技创新,使我国科技事业随之开启了它的新篇章。对中国科技创新政策的实施与成果进行分析,可从不同的角度深刻认识和感悟出我国科技实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我国日后的科技发展和创新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发展落后,各方面相对薄弱,发展科技刻不容缓。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引进优秀的技术成果,无疑不是我国科技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最佳选择。我国根据近代科学研究发展的态势,汲取国际科学进步的经验和教训,有计划有针对的去搞科研,以期赶上国际科技发展水平。这些就是新中国在成立初期,对科学发展的最初战略部署和政策探究,也是对科技创新之路的最初摸索与把握。
2006年至今,我国科技创新的机制逐渐趋于系统完善。中共中央决定建设创新型国家,指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点是创新能力,因此要将核心放到增强创新力上,突出自主提高创新技能,将其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成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式是倡导内涵式发展。从科技政策,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结合的发展道路,重视企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大学和科研机构在科技方面的创新,通过整个社会的创新因素的刺激,然后形成整体联合中国科技创新的力量。
科技创新作为一个国家科技繁荣的不竭动力,体现在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中。[5]在制定与贯彻落实我国科技创新政策过程中,不仅要兼顾科技创新发展的速度,更要把控好科技发展质量,这样才能取得质和量之间的平衡,处理好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自建的联系,有利于摸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创新发展之路,毋庸置疑,这是中国科技创新政策实施过程中所印证的,否则就会出现曲折。
结合当今国际环境和中国科技发展的现状来看,科技赶超战略的形成和实施,具有历史发展需要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科技创新事业本身就是一项漫长、复杂性而艰难的系统工程。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科技资源相对稀缺,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为实现经济赶超目标,构建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已成为科技发展事业的首要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主要是依靠科技创新政策的支持来推动的。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是不争的事实。
转型已经当前科技实业刻不容缓的问题,不仅对科技创新政策内容,而且对科技创新政策主体和科技创新决策过程都要进行深刻的创新改革。
政治的发展需要很多客观因素,主要离不开社会的和谐稳定,自古以来,建设美好和谐的社会一直都是全人类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更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崇高社会理想。社会和政策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并不仅是反应客观的现状,也能映射出人民主观思想构造的产物,它能為人们所感知和觉察。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对当今人类社会来说,起到的作用愈来越大:一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突破,超越人类传统的认知限度,带来了新的科技革命。科学与技术,科技与社会,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众多跨学科领域。二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对于周期的缩短,为技术革命创造了灵感提供了机会。三是科学理论的进步与发展,为引领新的技术发展和生产方向的新趋势做出重大贡献。四是科技全球化的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竞争力,成为国与国之间取胜的决定性因素。在全球化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资本、人才、技术和信息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配置日益普遍。[6]然而,全球化并没有改变世界各国之间的本质,只是在竞争态势上做了某种程度山的改变,这在科技和知识产权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总之,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人类正从一个工业社会走向一个知识社会。
5.科学思想史的发展对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科学思想史的演进与我国政治制度发展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每个国家在制定科技政策与制度时,都会将国情特点和科技发展现状的因素考虑其中,进而制定,因此,我国不可以照搬照抄他人的科技人才战略,在制定的同意更应该主义考虑相关因素,尤其充分考虑国情和科技发展的内在机制。国家的政治制度改革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变革的同时,不仅要研究借鉴成功的经验和先进的路径,更要立足实际,根据切身需求,制定具有前瞻性、就要做到如下三点:
第一,从科技创新政策主体的角度出发,实现创新科技政策活动主体的多元化,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向的中央政府选择模式。[7]
第二,要从科技创新政策对象的角度思考,突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将单向科技创新变为多元创新的深度,注重多种技术的融合创新。
第三从科技创新政策的决策过程来看,注重高科技创新政策的科学化水平,刨除经验决策的主观随意性,加强科技宏观管理的整体协调。
总之,政治制度作化作为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目标取向,必须将科技创新与政治发展、稳定有机相结合,突出科技创新对政治发展的关键意义,这将为我国推进政治发展进程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不可忽略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范振杰. 科学精神中国化的历程及其社会效应[D]. 黑龙江大学, 2007.
[2] 邢润川, 孔宪毅. 试论科学思想史与哲学的关系[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06, 023(002):82-88.
[3] 王哲.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工业科技政策演变研究[D].
[4] 吴静. 国家科技政策对农业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
[5] 宁世龙. 试论科学化的技术才能成为第一生产力——浅谈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J]. 广西社会科学, 1993(05):86-89.
[6] 罗曼. 中印经济发展道路的政治经济学比较分析[D]. 2011.
[7] 李京文, 李志军. 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建设现代化强国[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 018(012):8-12.
[8] 谢晶莹, 刘振华.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创新体系建设[J].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 2006(02):67-69.
[9] 吴华刚. 国外科技人才政策与制度研究[J]. 发展研究, 2015, 000(009):85-88.
[10] 朱正奎. 新中国科技创新政策的文本与实施效果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13(9):18-22.
1 《科学精神中国化的历程以及社会效应》
2 《试论科学思想史与哲学的关系》
3 《国家科技政策对农业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4 《试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5 《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建设现代化强国》
6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创新体系建设》
7 《新中国科技创新政策的文本与实施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