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对分课堂理念探究

2021-12-30张国俊

甘肃教育 2021年15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高中历史教学

张国俊

【摘要】对分课堂理念的核心是强调课堂对半拆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将讲授与讨论相融的模式。这与新课改中的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的理念契合度较高。本文将运用对分课堂模式对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内容进行探究,希望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对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15—0090—03

高中课堂教学的关注点不仅要放在完成教学进度上,更要为提升教学质量服务。先进的教学理念会带动教学模式的革新,对分课堂理念便是新教学理念创新下的产物。

一、对分课堂是什么

(一)理清概念,探内涵

对分课堂,即学生和教师各占一半的教学时间,教师在讲授知识和学生讨论之间进行有效转换,学生自主学习,达到再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1]。

(二)内容理解,分步骤

从过程上看,对分课堂可以划为三大部分:新知讲授,内化吸收与重建,小组讨论。从教学过程上可以细化为五步,第一步,教师讲授;第二步,学生根据内容进行课后独立消化及知识重建;第三步,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思考;第四步,根据预留问题思考后小组再讨论;第五步,小组代表发表组内看法,全班交流不同观点且教师进行最后整合。其中,内化与重建的过程建议安排在课后,当堂讨论的内容应该安排在上半节课且讨论上节课预留的问题。这种错峰的“延时讨论”便是对分课堂的一大核心特色。

(三)空白艺术,现课堂

很多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希望能多给学生讲一些知识,但是所谓“多而不精”“过犹不及”。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强化“空白艺术教学”,针对课程的整体框架、重难点及教学目标,结合学情和教学内容设置思考探究题,给学生思考“留白”,通过自主讨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2]。课后思考的布置中,用分层作业设计模式,实现“自助餐”式探究,完成内化吸收及知识内容的再建构。

以一节40分钟的课程为例,完整版的对分课堂教学分配可以是:小组内交换预留问题观点(用时1/4),全班交流(用时1/4),教师讲授新知识(用时1/2),独立学习和思考及完成作业(课后)。简化版便是教师讲授知识并提出思考题(用时1/2)、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用时1/8)、小组内讨论交流意见(用时1/5)、全班进行交流(本节课1/5)。无论采取哪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对分课堂怎么用

(一)教学过程,巧设计

在新课讲解中,深度剖析重难点及教学目标,对内容进行学生可消化程度下的精准讲授。教学过程中适当提问识记型知识点,但对于探究理解相关内容进行保留。思考题的设计可以教学内容进行难易结合的探究,带动不同水平的学生一起思考[3]。最后,在学生讨论及全班交流中得出相关结论的基础上升华主题。

1.分析目标,促理解

讲授新知识中最重要的是要对知识内容进行分析,拆分知识记忆目标和理解能力目标。比如必修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中,学生应该在时间、空间、纬度上认知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及统治,理清隋唐时期重大事件(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线索,这便是属于知识记忆的目标,教师在授课中应该重点帮助学生进行零碎知识的记忆。同时,让学生通过史料窥得隋唐盛世局面的一些端倪。根据唐朝的民族政策,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少数民族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学生的理解能力目标,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思考探究,进而完整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当然,仅剖析本节课目标还不够,还应结合整单元及整册书进行思考。仍以第六课为例,本节课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上承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下起制度变化的创新,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中,要为以后的课程做好铺垫,比如在讲解隋唐时期政权的变化时,引导学生探索其背后的制度,以实现有效的承接引领作用[4]。

2.学生讨论,勤思考

学生讨论应该以4-6人的小组为主,每组的讨论内容可以是相同的问题思考,也可以是每組在大话题下不同的小话题思考,讨论问题数量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区分。比如在第七课的“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中,给出话题:“隋唐时期的制度分别有哪些?作用是什么?变化或创新有哪些?”学生则根据制度的种类“选官制度”“中枢政务制度”“赋税制度”分为三个小组进行讨论。本节课的话题也可以细化拆分,比如,“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如何变化?”对分课堂中讨论的问题1-2个即可,不必整节课讨论。讨论中应注意问题选材准确,紧扣教学目标;充分准备资料,适当引导讨论;组员分配合理,营造积极氛围。在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积极评价并反馈,同时对本节课思考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总结[5],达到整节课的完整性及贯通性。

(二)案例分析,重应用

本教学案例的主题是“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应用简化版的对分课堂模式,摘取第一次讨论内容。

1.析教材

本节课属于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专题内容,针对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结合整个单元的目标来看,内容出发点更多针对制度核心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求全求难,应该根据目标进行一定的取舍[6]。本节课的三个部分为选官制度、中枢政务制度及赋税制度,根据目标分解为三个维度。第一维度: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客观看待科举制度;第二维度:中枢特务机构演变差异及规律,三省六部制度内容分析;第三维度:社会经济的赋税制度再认知,认识两税法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

2.树目标

掌握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两税法的形成、内容和积极作用。通过学习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完备和科举制的形成发展以及赋税制度的变化,明白它们对隋唐盛世所起的作用。

3.思过程

教师:从汉到唐选官制度不断发生变化,从察举制到科举制,意味着中央政府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PPT播放梳理汉唐时期选官制度)

板书:选官制度的演变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5分钟后,小组讨论相关问题。

材料一: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东汉末年民谣

材料二:今之中正,不精才实,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晋初·刘毅《请罢中正除九品疏》材料三: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问题一:三首作品分别反映了古代选官制度中的哪些现象?

问题二:分析察举制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问题三: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你赞同这一观点,请从个人、国家、社会三个层面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按照学生人数平均组建小组,每个小组以数字命名,1、5、7组讨论问题一,2、4、8组讨论问题二,3、6、9组讨论问题三,学生以大组为区域,各小组充分讨论问题后全班交流回答。小组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划分,涵盖各个层次以及按照学生性格内外向表现,流动性讨论打破课堂的严肃感,小组组员推选小组长,负责维持纪律并总结结论。讨论结束后,教师随机抽小组成员回答问题,组长整合进行最后总结。下面以第二个问题为例。

学生回答察举制退出历史舞台原因:①汉末社会动荡②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③地方大族操纵选官,干扰人才选拔。

教师总结:东汉士族制度存在,他们把持中正官,进一步强化了自東汉末年以来一直延续到唐朝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等级森严局面,导致门阀掌握实际权力,直到科举制度的确立才使得寒门学子获得了自由报名,考试录取的机会。

其他内容讲解同上述步骤进行。

三、对分课堂需注意的事项

对分课堂存在学生参与度不强,学生不愿意进行讨论或者对于课后作业处于应付状态的问题。因此需要老师和学生进行点对点沟通,发现根源所在或者联系其他的运用对分课堂模式教学的老师,相互讨论,取长补短[7]。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是拥有理论可操作性支撑的,在实践操作中也拥有它的适用性。当然,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只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每一种方式都有它的利弊。教师在扬长避短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创新和探索,一步步完善对分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朱汉国,王斯德.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章年海.中学历史新教材新教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4]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5]孙新红.高中历史教学时空观念的培养[D].聊城∶聊城大学,2017.

[6]王艺诺.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问题意识培养探究[D].渤海∶渤海大学,2017.

[7]黄忠.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编辑:陈静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高中历史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