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果觉得考试难,不妨读读元好问

2021-12-30景志祥

青年文摘(彩版) 2021年19期
关键词:耶律楚材元好问

景志祥

公元1205年,一個16岁的读书人踏上了人生第一次科考之路。在赴试途中,他遇到一个猎人用弯弓将一对在天空翱翔的大雁射下一只,另一只在空中盘旋哀鸣,确信伴侣已死,然后俯冲下来,一头撞死在地上。读书人感到不可思议,他将两只大雁的尸体买了下来,将它们安葬在一起,并立下墓碑,上刻“雁丘”二字,还填了一首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这首词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成为千百年来写情的第一名。

1

这个16岁的读书人,叫元好问。

他出身名门,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7岁能写诗,被誉为“神童”。11岁时,父亲元格在冀州任职,元好问得到了翰林侍读学士路择的赏识,路择“爱其俊爽,教之为文”。14岁时,元好问又师从著名的博士导师郝晋卿,自此“博通经史、淹贯百家”。谁都知道,这是一个读书天才,他的未来只差一场重要的考试。

然而,命运总是捉摸不透,你认为十拿九稳的事情,却偏偏抓不住。1205年,16岁的元好问第一次走上人生的考场,他并不紧张,还有些兴奋。结果,他落榜了。

带着不甘,他等了三年。19岁,他前往长安参加府试,结果又未中。还考吗?考!读了这么多年,凭什么不考?带着失落和憋屈,他再一次回到家乡,三年又三年的练习题堆积如山,他能做的只有拍去封面的灰尘,重新打开。他将这些资料搬到离祠堂几十里外的定襄遗山开启了刷题模式,还给自己取号“遗山山人”——一个被“高考”遗弃的男人。

他相信,只要再坚持一下,成功一定会到来的,然而蒙古人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蒙古大军突袭山西秀容,其兄元好古丧生,数十万百姓为此丧失了生命。为了活命,他不得不举家迁往河南福昌,开始了逃亡之路。

这样的日子,他过了四年,一直到1212年,他从战火里走出来又步入考场。这是他第三次参加考试,然而上天还是残忍地拒绝了他。还来吗?还来!两年后,元好问再一次名落孙山。

但这次和前三次的失败相比,有点不同,通过这次考试,他获得了不少好友,权要如赵秉文、杨云翼、雷渊、李晏等人都很赏识他,文学创作上更是硕果累累。有人说,一个人的诗词好不好,不是看他春风得意的时候,而是看他人生最失落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他们心思更细腻,嗅觉更敏感,眼光更深邃,才华更卓越。

失落的这段日子里,元好问留下了《箕山》《元鲁县琴台》等经典名作。据说当时的礼部尚书赵秉文对这两篇文字十分喜欢,在公开场合给他点赞,还留下了一句评语:“你小子就是地地道道的才子。”

有这样的文化大咖点赞,“元才子”的大名不胫而走,各种培训班纷纷给他投来了橄榄枝。一直考试失败的元好问,终于迎来了人生最重要的一场胜利。尽管在此之前,他人生的第五次考试,依旧是榜上无名,但第六次红色的榜单上写上了他的大名。

2

公元1221年,元好问高中,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整整奋斗了16年。然而历史再次跟他开了个玩笑,这一年他32岁,录取他的正是赏识他的礼部尚书赵秉文。这个结果,让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走了后门。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撕毁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大不了我三年后再来,我已经考了六次,不差这一次。

有才的人总是任性的,偏偏他有任性的底气。三年后,35岁的元好问第七次走入考场,强大的硬实力让他再一次高中。没多久他被任命为国史院编修,后在南阳做县长,在任上他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成绩斐然。据《南阳县志》记载:“南阳大县,兵民十余万,(元好问)帅府令镇抚,甚存威惠。”

这一波操作,引起了朝廷的注意。这是一个意志坚定、能力出众的人,这样的人不该被浪费。朝廷以火箭般的速度提拔了这个在基层工作了数年的官员,几个月后,元好问调任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此后官至翰林知制诰。坚持多年终于有了回报,元好问似乎苦尽甘来。

好的生活似乎在招手,可是战争来了。1233年,蒙古军围汴京,元好问被围城中。金哀宗逃出京城,元好问随大军投降做了一名俘虏。因为文字功夫好,他被元朝宰相耶律楚材看重,这位宰相本是金国人,蒙古军攻占金中都时,成吉思汗收其为臣。耶律楚材先后辅弼成吉思汗父子三十余年,担任中书令十四年之久,提出以儒家治国并制定了各种施政方略,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元好问卓越的才华让耶律楚材欣喜若狂,明确表示这个人就是自己要保护的对象,然而面对耶律楚材抛出的橄榄枝,元好问直接拒绝了。理由是,自己无心做官,但出于好意,他给耶律楚材留下了一份内含54个中原秀士的名单,这些人都是大才,只要设法保护好都可以重用。

事实证明,这份名单的含金量很足,这些人也为后来元朝在中原的建设立下了不少功劳。而他自己则痛心金国的沦亡,并为了以诗存史,勤奋编辑金国已故君臣诗词总集《中州集》。以“中州”名集,寓有缅怀故国和以金为正统的深意。尽管有些不合时宜,但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让整个元朝对元好问都十分重视。

3

正是这个好印象给了他面见忽必烈的机会。1252年,已经六十多岁的元好问觐见忽必烈,其目的是说服忽必烈尊信儒学,任用儒士治国,只可惜结果并不理想。既然无力改变,那唯有记录。他开始学习诵读杜甫,走上了一条“以诗存史”的创作道路,于是那几年,我们常常能读到这样的诗句: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元好问《岐阳》

那些年,他留下诗1380余首,词380余首,散曲6首,散文250余篇,小说4卷202篇。除此之外,他抱着“国亡史兴,己所当任”的爱国信念,力图以一人之力修一部金史。他建书屋为“野史亭”,藏书著述其中。清代赵翼说他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正是山河的破碎,诗人的忧患,才造就了这些旷世之作。

元好问的头衔很多,有人说他是历史学家,有人说他是词人、收藏家、文学理论家,他更在意的是诗人这个称号。对于自己的诗才,他极为自信,有着与杜甫相提并论的傲气,有过“诗狂他日笑遗山,饭颗不妨嘲杜甫”的诗句。在他看来,诗人才是一个国家应该记录的符号。

公元1257年,带着一身的悲伤,元好问在获鹿寓舍离开了人世。临终前,他嘱咐后人在他的墓碑上只题七个字“诗人元好问之墓”,从生到死,他将自己活成了一道符号。任凭岁月再长,风浪再大,属于他的符号就那么静悄悄地屹立在那儿,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许久才轻轻地响起:“你好,我是元好问,是一个诗人。”

//摘自菊斋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佟毅/图

猜你喜欢

耶律楚材元好问
不做别人舌头下的奴隶
如果觉得人生太难,就去读读元好问
如果觉得人生太难,就去读读元好问
元好问“诚”与“雅”的论诗主张
“不识抬举”的耶律楚材
“不识抬举”的耶律楚材
元好问出联收徒
爱书者无忧
耶律楚材为中书令诸问题之探讨
论元好问碑铭文的创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