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神俱调”针刺法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临床研究

2021-12-30郭玉红刘志丹陈春兰李晓燕赵创李尊元霍文歌梁薇

中医药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痉挛偏瘫患肢

郭玉红,刘志丹,陈春兰,李晓燕,赵创,李尊元,霍文歌,梁薇*

(1.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1999;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宝山分院,上海 201999)

脑梗死通常又被称作脑梗塞或缺血性脑卒中,就发病率而言,其远高于出血性脑卒中,据统计,前者约为脑卒中总人数的60%~80%[1]。偏瘫、失语、肢体麻木、偏盲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症状,80%~90%该类疾病都会在临床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肢体痉挛状态[2],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严重者卧床不起、生活完全依赖,并衍生出重大社会问题。因此当务之急,是寻求一种经济易行、实用高效的治疗方法,来提高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并缓解肢体痉挛。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针刺已广泛应用于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中,并卓见成效[3]。本研究通过“形神俱调”针刺法治疗,探究其在治疗脑梗死患者早期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中的实际疗效。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样本总量70例,为2019年10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中撷取符合纳入标准者,按治疗顺序,参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不存在病程、性别和年龄上的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

1.2 诊断标准

脑梗死诊断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4]。

1.3 纳入标准

(1)满足诊断标准;(2)年龄40~80岁;(3)病程≤30 d;(4)有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和体征:3分

1.4 排除标准

(1)有颅内出血、外伤、感染者;(2)承研期内病情变化者;(3)人体各系统存在严重疾病及患恶性肿瘤者;(4)存在精神疾病者;(5)对针灸不能耐受或不配合者。

1.5 脱落标准

(1)非疗效原因及不良反应而中途停治者;(2)资料不全,失访者;(3)研究过程中患者突发其他疾病,严重影响治疗措施继续实施者。

2 治疗

2.1 治疗方法及分组

2.1.1 对照组

依据患者病情采用西药及康复治疗作为基础治疗,具体个体化方案如下。

西药治疗:对患者采取控制血压、血糖、抗血小板聚集、降纤、静脉溶栓、抗凝、调节血脂稳定斑块及神经保护等治疗方法。

康复治疗:使患肢处于良肢位、被动活动患肢关节、坐位立位训练和行走训练等方法。康复治疗时限4周,每周5次。

2.1.2 治疗组

基础治疗同对照组,并增加“形神俱调”针刺法,针刺治疗方案参考《高维滨针刺十绝》[5]。

头针。选穴:根据焦氏头针定位法,选分别支配对侧下肢运动和对侧肢体运动的足运感区和运动区。操作:将华佗牌毫针以15°~30°夹角快速平刺入头皮下,继续进针至一定的深度,以200次/min的速度快速捻转,边行针边配合进行患肢康复训练,留针30 min,期间行针3次,每次捻转2 min。

项针。选穴:双侧风池、完骨、供血(风池下1.5寸)。操作:毫针刺,行平补平泻法至得气,留针20 min。

体针。选穴:患侧上肢取中渚、天井、合谷、手三里、后溪、肩髎、外劳宫、肩髃、外关,患侧下肢取悬钟、侠溪、血海、阳陵泉、髀关。操作:将毫针刺入上述穴位,以提插捻转手法平补平泻行针,得气后留针时间20 min。

电针。选取5组腧穴:上肢取外关和外劳宫(或外关和中渚交替)、天井和手三里及肩髎和肩髃3组,下肢取阳陵泉和悬钟及髀关和血海2组。设备及参数:英迪牌脉冲治疗仪(KWD-808I型),5组腧穴中上穴为正,下穴为负,选用频率为1 Hz的疏波,留针20 min。针刺治疗时限4周,每周5次。

2.2 观察指标

2.2.1 卒中量表(NIHSS)

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用NIHSS量表[6]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范围:0~42分。正常或近乎正常,0~1分;轻度卒中,1~4分;中度卒中,5~15分;中—重度卒中,15~20分;重度卒中,21~42分。

2.2.2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

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用FMA量表[7]评估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总分100分,FMA分级:Ⅰ级,0~49分;Ⅱ级,50~84分;Ⅲ级,85~95分;Ⅳ级,96~99分。说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程度由重至轻。

2.2.3 改良Ashworth量表(MAS)

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用MAS量表[8]评估患者的肢体痉挛程度。痉挛程度分为6个等级:0级、1级、1+级、2级、3级、4级。表明痉挛程度随着等级的增高而加重。

2.2.4 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

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用MBI量表[9]评估患者的日常实际能力。分为4个方面:生活基本自理(60~100分)、需要帮助(41~59分)、依赖明显(21~40分)和完全依赖(0~20分)。

2.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FMA[10]评分评定疗效。(1)基本痊愈:FMA评分增加91%~100%;(2)显效:FMA评分增加46%~90%;(3)有效:FMA评分增加18%~45%;(4)无效:FMA评分增加不足18%。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患肢运动功能对比

对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治疗前两者FMA评分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经过4周疗程,两组患者FMA分值均发生了提升(P<0.05),其中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升高表现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改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梗死偏瘫患者FMA评分比较

3.2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4周疗程结束,根据FMA评分的变化程度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组以91.43%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的77.14%(P<0.05)。见表3。

表3 两组脑梗死偏瘫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3 患肢痉挛程度比较

分别在治疗前后,评估患肢痉挛程度,两组患者治疗前MAS等级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经4周治疗后MAS等级均发生改善(P<0.05),治疗组MAS等级变化更显著,起到了预期效果(P<0.05)。见表4。

表4 两组脑梗死偏瘫患者MAS等级比较(例)

3.4 治疗前后两组NIHSS对比分析

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估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对比结果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下降(P<0.05),其中治疗组NIHSS评分下降尤为明显,且整体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脑梗死偏瘫患者NIHSS评分比较分)

3.5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对比

分别在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统计数据表明,治疗前两组脑梗死患者的MBI评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经4周治疗,两组患者MBI评分均升高(P<0.05),其中治疗组MBI评分升高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改善,与预期期望相同(P<0.05)。见表6。

表6 两组脑梗死偏瘫患者MBI评分比较

4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中风”范畴。现代人们口口相传的中风实际上是指内伤病证的类中风,其中又以半身不遂为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和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可等量齐观。大量临床数据表明[11-13],针灸治疗中风病疗效确切,在中风后偏瘫治疗上具有独特优势。

本研究根据高维滨老师的临床经验,采用“形神俱调”的针刺方法治疗脑梗死患者早期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针刺头部腧穴,能够醒脑开窍,调神导气,疏通脑络;脑络通畅,气血顺达,濡养患肢,使“半身不遂”得以缓解。另外,根据大脑皮层的运动功能在头皮的定位,头皮针选取焦氏头针的足运感区、运动区[14],该区分别支配对侧下肢和对侧肢体的运动功能。以反复快速捻转头针手法刺激该区域,针刺感应透过颅骨直达脑部病变部位,达到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的作用。从而通过“调神”达到“调形”的目的。针刺颈部的风池、供血和完骨3穴,电针刺激穴位产生的感应上传脑干部位,能够加强脑部血液供应,进而刺激大脑皮层产生兴奋,有醒脑开窍的功效,起到“调神”的作用。脑梗死引发肢体瘫痪是中枢性的,与周围性不同,该病症通常在发病2周后患肢痉挛表现异常运动模式[15]。由此疾病引发的治疗理论和临床方法蔚为大观,本研究采用Brunnstrom的偏瘫肢体功能恢复“六阶段”理论[16],并以此为依据,体针选用的腧穴作用于偏瘫肢体拮抗肌,上肢选取肩髎和肩髃、天井和手三里及外关和外劳宫,下肢选取髀关和血海,阳陵泉和悬钟,连接电针仪,选用疏波通电,可以起到防止肩下垂、前臂外展外旋、手指伸直、下肢屈曲及足外翻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肢的肌力,同时降低了肌张力,使患肢的痉挛程度得以缓解。针刺拮抗肌可以纠正肢体异常运动模式、加速分离运动的出现,使运动模式接近正常,从而达到“调形”的作用。《太平经》中记载曰:“灸刺者,所以调安三百六十脉……出外周旋身上,总於头顶”,可见,四肢的经脉腧穴与头有密切的联系,通过针刺肢体的腧穴可以治疗脑部疾患,从而通过“调形”达到“调神”的目的。因此,“形神俱调”的针刺方法是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最佳方案。

本临床研究以4周为疗程,在总有效率上,治疗组(91.43%)领先对照组(77.14%),表明本研究中“形神俱调”的治疗方案针对病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从以下几方面得以体现:第一,治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NIHSS评分降低,表明该方法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效果良好;第二,治疗组MAS级别评定改善,优于对照组,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降低肌张力并使患肢痉挛程度得以缓解;第三,4周治疗期满,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FMA评分和MBI评分均升高(P<0.05),则有力表明本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肢运动功能从而使生活能力日渐提高。

综上,“形神俱调”的针刺方法治疗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疗效确切,对降低患者的致残率,缓解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作用重大,是治疗该类疾病的重要参考方案。从细胞学或分子生物学角度进一步研究该方案的作用机制是本研究下一步重点工作。

猜你喜欢

痉挛偏瘫患肢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阴道痉挛应用手法按摩联合仿生物电刺激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