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管见

2021-12-30周竞红

关键词: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周竞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

民族观是关于人类社会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的观念、看法或基本观点,是人们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历史地看,民族观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决定着个人、政党组织或社会处理民族关系的纲领、政策的价值取向和具体行动。中共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在部署中国共产党全局工作中推进民族工作,并因应新时代要求和实践创新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此,学界从不同视角和学科,刊布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相比较而言,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的研究成果尚难称得上丰富和系统。

借助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可知,自2015—2021年,以习近平民族观为题的主要文献共有十余篇,根据这些文献的内容可分为4类:第一,转述或转载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讲话部分内容的文献,如《习近平的民族观》[1]。第二,对习近平民族观研究性的论著,其中专项性研究如《习近平的民族观研究》,认为习近平的民族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创新,是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科学的指导方针[2]。习近平民族观主要体现在:高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火炬,传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高度重视保护、学习、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增强民族认同,增进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方略;实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和进步。刘通等人的《论习近平的民族观思想》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民族观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谋复兴、人民谋幸福的思想指引。习近平民族观的第一要义是以人民为中心,核心是坚持民族平等,牢牢把握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基本要求是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民族观的延展[3]。单文鹏等人的《习近平关于正确民族观的重要论断探析》讨论了习近平关于民族及其相关问题的系列重要论断[4]。同时也有历时性研究,如于衍学的《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中国共产党人多民族观的演化视角》,指出习近平提出的关于多民族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这一重大论断,标志着习近平多民族优势论的正式确定。这是对历史上多民族问题论的重大突破,是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创新[5]。已见研究成果明确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相关者,只有李鲲鹏和普布次仁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民族观》一文。该文简要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民族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以及对当代民族工作的价值取向[6]。第三,主要是讨论习近平民族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文献,如畅军亮在《习近平民族观与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培养》一文中认为,习近平提出了民族工作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的发展和完善。其深刻启示在于要全面认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培养的重要性,重视和创新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高校要积极践行习近平民族观,探寻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的新路径[7]。王星明的《习近平民族观背景下的民族院校思政教育》认为,习近平的民族观是国家新一代领导人有关民族工作的进步理念总结,是国家各个层面民族工作的发展方针,也是民族人才培养的基本指导思想,少数民族院校思政教育必须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有关民族话语中的民族观精神,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并以相关观点作为思政教育工作展开的指导思想,提升民族问题在教育层面的地位和高度,严格树立民族人才的教育培养标准,突出民族团结的教育重点等[8]。王越芬等人的《习近平的民族观略探——兼论少数民族青年的培养》认为,习近平提出了具有新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习近平的民族观主要包含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发展等内容,以此为指导加强对少数民族青年的培养,要让少数民族青年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准确界定少数民族青年培养的内容,着重培养少数民族青年干部,为少数民族青年发展搭建平台[9]。这类文献多为面向少数民族青少年。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的核心是为中华民族复兴举旗定向的民族观,各民族青少年应得到此项教育,以便在各民族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确保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继续。第四,关于习近平中华民族观的研究。陶砥、杨力源在《论习近平“中华民族”观的四重属性》中认为,习近平的中华民族观具有四重属性,即政治文化性、历史必然性、现实合理性、未来可塑性[10]。郭颖的《新时代习近平“中华民族”观初探》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华民族观”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11]。此外,一些研究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或民族工作的学术成果也涉及习近平民族观或中华民族观的讨论,只不过多为非专题性讨论。

总的来看,已刊布的习近平民族观的研究成果基本覆盖了习近平民族观应有内容,一些研究成果也具有一定深度,这些成果为进一步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研究奠定了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是中国共产党民族观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创新,表现为其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实践,面对国内国际新形势,思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解决民族问题的新理念和新实践。

中共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通过总结实践、展望未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集中体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程中,以习近平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遵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原则,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改革发展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的实践,创新性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成果,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面对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国际社会形势的复杂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在继承和创新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进程。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基本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基本内容,由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和特定的社会环境条件所决定。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统筹党的工作全局,深入实践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原则,升华了新时代与统一的多民族中国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民族观内涵。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体内容来看,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基本内容主要有:

第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结构的财富观和优势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最基本的历史和现实国情,但是基于不同的民族观,对于这一国情的认知就会有巨大差异。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原则为指导,继承并创新了中国共产党民族观,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情升华至国家发展的财富和优势的高度。2014年5月,习近平指出:“多民族、多文化恰恰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开发的,中华民族的未来也要靠五十六个民族共同来开创。”[13]147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来,习近平始终强调:“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14]242019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他重申:“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15]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财富和优势的认知,源于中国共产党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也源于对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深刻了解。尽管民族地区具有资源富集、水系源头、生态屏障、文化特色、地处边疆和经济贫困等特征,广泛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难度,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辩证法,分析历史中国所形成的多元一体民族构成,基于全社会现代化追求所需的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目标,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国情便有了其特定的优势,也是保障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财富。由此,习近平一再强调全党要认识这一国情实际,从而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观。加强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重要内容,是毛泽东民族思想的基本原则,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各民族人民的法定义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观全面继承了毛泽东民族团结思想,创新并推进了新时代民族团结的理论意义和实践路径。习近平重申民族平等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原则,指明民族平等是新中国立国原则之一,加强民族团结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并将强化民族团结提升至党和政府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高度。他明确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全社会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要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区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体制机制,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要重视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注重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引导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城市管理规定,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16]

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方法和领域等提出更具操作性和创新的方式,主要有:1.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多看主流,多看民族团结光明面,正视新情况和新挑战,校正社会上存在的将某个民族自治地方局部出现的事件同整个民族自治地方整体捆绑、某一少数民族中极少数人同这个民族整体捆绑等现象,以及借此否定党的民族政策的错误思想。2.明确推进民族团结的主体及其积极行动方向,这些主体主要包括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等,相关行动要围绕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展开,做交心、比心和换心的思想工作。3.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特别指明,交融不是要取消民族之间的差异,更不是要消灭哪个民族[14]111,而是要创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使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团结奋斗。4.要求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载体和方式。根据信息时代的社会特征,习近平就推进民族团结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以及推进理念、手段、方法的创新目标。要求民族工作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实现多渠道、全方位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在社区、乡村、机关单位、学校、部队等层面树立典型并进行示范,使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干部、社会教育,以及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知识进教材、课堂、头脑的工作目标。强调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体制机制,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民族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考古学界将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关键词,刊发于相关研究成果中。随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讨论的深化,历史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讨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要完成形式问题。此后,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学界日益被提出和讨论,虽未形成大规模的学术研究活动,但相关讨论一直持续。2014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第二次中共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7]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中华民族概念在新时代的升华和理论创新成果写入中共中央会议文献之中,特别是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共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标志着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进程中,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入新时代。

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其特定的内部结构,正如习近平曾指出的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的结构特点,“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18]150。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结构特征,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就要特别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在思想观念层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使广大人民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具有现代性的民族共同体,这一共同体基于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民族团结为首要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习近平指出:“大汉族主义要不得,狭隘民族主义也要不得,它们都是民族团结的大敌。大汉族主义错误发展下去容易产生民族歧视,狭隘民族主义错误发展下去容易滋生离心倾向,最终都会造成民族隔阂和对立,严重的还会被敌对势力利用……要各去所偏、归于一是,引导各族干部群众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18]155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养成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宣传和教育及观念变革,去偏持中,使全社会成员真正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56个民族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56个民族共同奋斗,追求现代化进程中的有机团结和凝聚。同时,习近平指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下一代的心田生根发芽。”[19]180也就是说,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一项战略任务,而且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确保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得以持续。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仅需要精神家园的支撑,还需要丰厚的物质条件支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物质基础有赖于党中央所确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全面贯彻,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得到统筹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得以普遍实践,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得以坚持并使高质量发展主题得以彰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要不断取得实效,在高质量发展中使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赖于加快中国社会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行稳致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部署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习近平曾指出:“许多民族地区地处大江大河上游,是中华民族的生态屏障,开发资源一定要注意惠及当地、保护生态,决不能一挖了之,决不能为一时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些,坚持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严格执行节能减排考核‘三管齐下’,做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保护好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本钱。”[18]24

广泛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社会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国交通设施条件的改善,人口流动便捷性不断提高,使得中国社会进入各民族人口跨区域大流动时期。虽然民族人口传统的分布格局总体上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因经商、就业、就学、婚姻、游历等引发各民族人口全国性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已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态势,正如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孔雀东南飞,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少数民族人口大规模向东部和内地城市流动。内地人口向民族地区及不同民族之间也在进行着大规模流动。全国两亿多流动人口中少数民族占十分之一。东部城市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越来越重要。”[18]158-159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规模、地域、方式或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进程中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也使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情,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以及各民族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实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特定的文化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关注文化认同对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影响,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是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论断。他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不让一个民族认同本民族文化是不对的,认同中华文化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并育而不相悖[20]80。文化认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巩固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基本特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在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中展示了其重要基本特征,透过这些特征,有助于人们理解和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强化驱动力和打牢基础,为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的继承发展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是对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奋斗史中形成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全面继承和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是经历过百年曲折斗争的无产阶级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新时代确立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引领各民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总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是发展着的中国共产党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民族观。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21]3-4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想涵盖了强国、强军、富民,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梦想构想于历史、建构于现实并决定着民族的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22]7,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22]1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情,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扩大人民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23]14。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程进一步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国家现代化进程和满足全体人民日益美好的生活需求,不断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目标,各民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并共享发展成果。习近平在深入民族地区考察过程中,不断强调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各民族一个都不能少。同时,实事求是研判少数民族和各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问题,倡导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集中表达各民族团结凝聚中要“去偏归一”,在新时代团结奋斗的民族观,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接新使命,迈向新征程。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特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指出“民族问题不能认为是什么独立自在的、一成不变的问题。民族问题只是改造现在制度总问题的一部分,它完全是由社会环境的条件、国家政权的性质并且总的说来是由社会发展的全部进程决定的”[24]11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根据中国现实的社会环境条件和统一的多民族国情,以及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阶段发展进程判断民族问题,确定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提出实现顺民意、惠民生的发展目标,着力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将民生改善作为党和政府头等大事来抓。推动党中央解决民族问题政策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中的全面实践,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提供系统性支持。这些发展的支持包括政策、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等。在充分肯定党中央民族政策的正确性的同时,从实践的角度也提出了“要深入细致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坚决克服和防止简单化、片面化,坚决克服和防止忽左忽右、摇摆不定。随着形势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可以完善,需要改革的可以改革,但不能在根本立场上动摇”[13]148。

第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在党中央部署党的全局工作中系统解决民族问题的创新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立足于党中央全局工作,以维护全体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依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宪法及相关法规原则,在党的全局工作目标引领下进行思想创新、话语创新和工作方法创新,在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社会“五位一体”建设中创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路径,强化各民族之间在发展中的联系性和共同性。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原则和基本政治制度,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密切结合起来,为各民族团结合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从而面对现实,凝聚人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重要社会基础。

第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直面复杂外部挑战的开放特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指导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程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继续发展的进程,也是直面外部世界挑战,站在世界和全球治理高度,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时曾经提出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同时要求内蒙古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在此基础上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拧成一股绳,共同创造美好生活[25]。这不仅仅是对内蒙古工作的指示,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规划的重要思想观念,因此,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世界各民族和平相处、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的重要指南。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遵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原则,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改革发展深化实践中形成的,是继承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成果并进一步创新发展。面对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国际社会形势的复杂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在继承和创新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进程,为建构包容性更强、更具凝聚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重要思想和行动指南。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民族团结之歌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