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研究综述

2021-12-30郭晨璐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年23期
关键词:归属感院校大学生

任 晔,郭晨璐

(内蒙古大学 创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1 高校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内涵

学校归属感的内涵丰富。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学校归属感内涵的界定尚未达成统一的共识。综合来看,学者们分别从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这两个角度出发,对学校归属感的内涵作出了界定。

部分学者从学生的心理状态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界定:曹光法,姚本先(2009)将学校归属感归纳为一种情绪体验,其包括学生对自己所就读学校的认同和归属,以及由此产生的喜爱、依靠和荣誉感[1]。徐坤英(2010)认为,学校归属感是一种集体的心理状态,是由学生将自己归属为就读学校中的成员,以及由学生和教师所共同组成的。这种心理状态既包含着学生对于自己学校成员身份的认同,也包含着对于学校的认可、投入和喜爱等个人感情色彩。具体表现在:学生对成为学校或班级一员感到开心,乐于并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对学校的教学以及发展方向表示认同等方面[2]。杜好强(2010)认为,学生对属于学校成员的身份认同,以及对自身与学校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结果的态度和情感均属于学校归属感[3]。哈战荣,杨向鹏(2013)认为,学校归属感是一种学生在接触校园社会环境过程中,被接受以及被尊重的心理状态,由此产生对学校成员身份的认同,并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的情感[4]。综合来看,大体可将学校归属感归纳为学生作为学校成员,在参与和学校或者班级的互动中,以及承担责任和义务时所拥有的一种感情色彩。

也有学者从学生行为特征这一角度对学校归属感的内涵进行界定。包克冰,徐琴美(2006)认为,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在思想、心理和情感方面对自己所就读学校充满认可,并乐于投入到学校中,愿意承担作为学校成员的职责和义务,以及愿意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5]。谢玉兰、阳泽(2012)主张学校归属感是学生所拥有的一种积极感受,其具体体现在:与学校有着良好互动并融入其中,被教师、同学所接受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对学校的活动密切关注并积极参加[6]。陈红、李运端(2019)认为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其包括学生在心理和情感方面对于学校的认同感,在学校生活中可以得到教师和同学关心和帮助的获得感,以及与教师、同学相处过程中的融洽感[7]。通过以上学者的论述,可以认为学校归属感具体表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社会体验等方面。

比较和综合上述关于“学校归属感“的内涵界定,笔者认为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在成为学校成员并承担学校的责任和义务时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具体表现在与学校或者班级的良好互动,以及与教师和同学的和睦关系中。

2 高校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具体表现

一般而言,高校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会体现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很多方面。笔者以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为依据,认为可以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5个方面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具体表现进行梳理。

2.1 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主要包括吃饭、穿衣、住宿、出行、医疗等内容。目前,学术界关于大学生生理方面的需求,主要聚焦于学校环境方面,即学校环境中的软硬件设施为大学生提供的吃饭、住宿、出行和医疗方面的服务。徐萌(2012)认为,拥有较强归属感的大学生,可以更快地熟悉学校环境,缩短适应新生活的周期,提高大学生活的质量,从而可以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中[8]。李格格(2017)通过随机抽样调查并分析得出:拥有较高学校归属感的大学生,会拥有更加积极的心态,拥有更加明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从而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更好地适应学校环境,拥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会产生更加积极的个体行为[9]。

2.2 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主要包括物质、经济、心理等方面的内容[10]。由于学校归属感是一种感情色彩,所以学者们关于安全需求方面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心理安全方面。其中,关于大学生这一主体的探讨主要聚焦于心理健康方面。赵联防(2009)通过对大学生学业情绪、学校归属感和心理健康三者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上述三者之间存在两两正相关的关系。其中,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和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越强,心理健康水平越高[11]。王琴等人(2015)通过调查和研究,分析得出: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和心理健康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越强,其就更能认同自己身为学校或者班级成员的身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活动中,更加愿意结交伙伴,并从中体验到安全和责任,从而易于激发个体主动的行为和积极的情绪,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的大学生,其参与学校活动、承担学校成员的责任与义务以及进行社交的意愿程度就越高,该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就越强[12]。

2.3 社交需求

在社交需求方面,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主要表现在乐于社交、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黄慧华(2014)对上海的5所不同层次院校的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人际关系和自我价值感三者之间存在内部联系。其中,学校归属感同人际关系呈正相关关系,即学校归属感越强,其拥有的人际关系圈更好。较强的学校归属感能够增加大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增加自我价值感,使学生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扩大社交圈,主动参与各类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圈[13]。冯辉等人(2015)认为,较强的学校归属感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与教师和同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可以从学校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积极情绪,从而使大学生拥有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健康稳定的社交圈,提高其幸福感[14]。

2.4 尊重需求

在尊重需求方面,主要指大学生可以获得他人的尊重、信任和肯定,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吴倩等人(2018)在探讨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人际关系困扰、自尊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发现:自尊在学校归属感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即学校归属感能正向预测自尊,自尊能显著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其中学校归属感与集体自尊显著相关。同时,研究分析得出:学校归属感越强,学生越能够对自我价值拥有理性的个人感觉,也可以更加客观的评价自我价值。并且,高自尊的个体更容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得到尊重和支持[15]。

2.5 自我实现需求

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在自我实现需求方面主要表现为追求成功,提高个人能力以及不断突破自我。阳泽(2009)认为,学校归属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校集体中的成员,会得到学校这一集体的接纳和支持,会感受到集体效能所带来的自信,从而乐于行动,并且从容面对挑战和困难。因此,学生可以不断突破自我,追求更好的自己[16]。何籽萤等人(201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学校归属感强的大学生, 更容易在学校生活中有着积极的体验。而这种积极的体验也会反作用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具体体现在:在学习生活中更容易获得良好的评价,在对待人和事物的过程中,更加充满自信心[17]。

根据目前关于高校大学生学校归属感表现的相关研究可以认识到:学者们关于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具体表现和重要性等方面已有了较为全面以及深刻的认识,这为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3 高校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因素

目前,关于高校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从学生自身特性和不同高校类别角度出发对此做出讨论。

3.1 学生自身特性

关于学生自身特性的相关研究,主要从学生的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方面入手,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

3.1.1 学生性别。在学生性别这一方面,部分学者认为男女生在学校归属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研究结果还存在着一些矛盾。金庆英(2012)主张男生的校园归属感高于女生[18]。这与乔莉莉(2015)[19]、汪雅霜,王芳(2015)[20]的研究结果一致。对于这一结果,黄燕琼(2019)认为,这可能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家庭情感寄托方面存在着差异有关,女性大学生对于家庭情感的寄托更高,对家庭有着更强的归属感,因而对学校的归属感较弱些[21]。郝佳(2008)认为,女生的学校归属感高于男生[22]。迟萍萍(2012)[23]、褚晓云(2016)[24]等学者也持有相同的观点。黄慧华(2014)对此结果的解释是女大学生更容易产生依赖感,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更愿意融入学校生活中;而男生独立性较强,对于新环境的接受和认可时间更长,所以学校归属感较弱[13]。也有学者通过研究分析认为:性别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并不显著。曹光法,姚本先(2009)[1]、杜好强(2010)[3]、张新冀(2010)[25]等学者均持有此种观点。

3.1.2 学生年级。在学生年级方面,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存在显著的差异。张新冀(2010)的研究发现大一学生的学校归属感高于大二学生[25];杜好强(2010)发现大四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其他年级无差异[3];黄燕琼(2019)认为,大一年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年级[21];刘翠等人(2020)认为,研究生一年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最强[26]。

3.1.3 学生专业。在学生专业方面,学者们持有不同的观点。郝佳(2008)[22]、金庆英(2012)[18]、黄慧华(2014)[13]等学者认为大学生的专业类型对学校归属感的影响较弱。曹光法,姚本先(2009)主张大学生的专业类型对学校归属感的影响较强[1]。刘翠等人(2020)[26]同样持有此看法,认为大学生所学专业的差异会影响到其自身的价值观,进而影响到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并认为文科类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最强。黄燕琼(2019)认为,学生的专业类型显著影响其学校归属感,理工类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强于文史类、体育艺术类学生[21]。

3.1.4 学生生源地。对学生生源地因素的考察,学者们持有不同的看法。金庆英(2012)认为,生源地的城乡差异对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影响比较显著,农村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比城市学生高。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学生对大学的期望值过高[18]。乔莉莉(2015)主张:来自农村和城镇的高职生的学校归属感存在显著差异, 来自农村的学生显著比城镇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强[19]。赵联防(2009)主张生源地差异对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影响较弱,认为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拥有公平的学习、生活和社交机会,因此学校归属感的差异较小[11]。范红伟(2010)发现高职生的学校归属感水平在城乡居住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原因为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27]。

3.1.5 其他。关于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情况、是否单亲家庭等因素对学校归属感的影响也存在着广泛的讨论,学者们的观点不尽相同。

3.2 学校类别

目前,高等院校按照办学层次可以划分为本科类院校和高职类院校;按照办学体制可以划分为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按照学科范围可以划分为: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医学类等。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大量研究均以某一本科类院校或某一高职类院校为主体对本校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进行探讨。因此,笔者以本科类院校和高职类院校为依据进行划分,对两类高校的相关研究作出探讨。

3.2.1 本科类院校。关于本科类院校的学校归属感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学校的知名度、校园环境、学校管理、师资教学等方面。在学校知名度方面,主要体现在学校是否为重点学校,重点和非重点学校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存在显著差异。包克冰,徐琴美(2006)的研究发现,重点学校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学校的学生[5],这与刘翠等人(2020)[26]的研究结果一致。黄慧华(2014)认为这主要是由于重点大学的环境更加优美、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周围同伴更加优秀、师资力量更加雄厚等原因而形成的[13]。同时,杜好强(2010)认为,生活环境、学校管理、师资教学3个因素对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具有显著影响[3]。刘翠等人(2020)[26]也持有相同的观点。

本科类院校中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蒋梦,霍惠芳(2011)认为,由于独立学院学校性质的特殊性、学生身份的特殊性以及高昂的学费等因素的影响,其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28]。徐琇佳(2011)认为,独立学院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较弱主要是由于学校管理模式和学生培养模式这两方面的不足所造成的[29]。王伟君,袁军(2019)认为,独立学院学生对母校的学校归属感较弱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资源没有实现完全共享[30]。结合上述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对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因素虽存在特殊性,但大体与其他本科类学生相同。

3.2.2 高职类院校。关于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学校归属感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学校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①学校自身因素方面:高瑞,王金龙(2011)认为,学校环境、软硬件设施、管理制度和条例、师资力量等因素均会对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产生影响[31]。魏战刚(2014)主张,学校自身物质条件较差、软硬件设施不完善、师资队伍不强等原因造成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普遍较弱[32]。吴文春,邱玉纯(2018)认为,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条件、师资力量和学生管理能力3个因素对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师资力量的影响最显著[33]。②社会因素方面:主要体现在社会的认可和接受。陈红(2011)认为,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和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社会支持高的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更强[34]。魏战刚(2014)认为,社会对高等职业类院校认可和接受度较低的现象,使学生产生自卑、消极的情绪,从而学校归属感较弱[32]。杨湘红(2017)认为,目前社会上对于高职教育的偏见,导致高职类院校学生的自我认知不足、自我定位极低,形成自卑心理,难以对学校产生热爱和归属感[35]。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主要受学校环境、学校设施、学校管理、师资力量、社会认可等因素的影响。

4 高校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提升路径

国内学术界关于高校大学生学校归属感提升路径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学生和学校两个角度。

4.1 学生角度

学者们认为,学生拥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人生目标、合理的时间规划会增强其对学校的归属感。杜好强(2010)认为,学生应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和学校班级建设中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圈,在社交和互动中产生更加积极的自我评价,从而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3]。李倩(2011)认为,大学生在面对大学这样一个充满挑战的新环境时,要善于沟通,敞开心扉,与教师、同学保持良好的交流。同时,也要积极社交,主动参与各种活动,提高社交能力,并不断提升自己,增强个人魅力[36]。梁栋等人(2012)认为,学生应主动积极参与到学校或班级举办的各类活动中,应乐于社交,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突破自己,善于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自信心[37]。顾雯雯(2014)认为,学生通过理性面对现实、积极调整心态、合理规划人生目标、积极参与学校班级的活动并提升社交技巧等手段可以有效增强其学校归属感[38]。刘翠等人(2020)认为,学生自身应树立积极良好的心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设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在积极参与学校班级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自我认同感,拉近自己与集体的距离,从而形成良好的学校归属感[26]。

4.2 学校角度

从学校角度出发,主要分为提高学校知名度、优化校园环境、学校管理人性化、完善师资教学4个方面。

4.2.1 在提高学校知名度方面。学校知名度的提高可以提高学校整体的凝聚力。李倩(2011)认为,学校应从对自身有合理的定位、重视教学和科研水平、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培育优秀的校园文化、加大对学校的宣传这5个方面出发,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从而增加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增强学校归属感[36]。顾雯雯(2014)认为,学校要善于突出本校的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充分重视科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媒介进行宣传,从而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自豪感和归属感[38]。

4.2.2 在优化校园环境方面。主要指优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哈战荣等人(2019)认为,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社交氛围,为学生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提供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等[39]。黄其昌,张娜琦(2021)主张学校应不断完善学校的设施建设,优化学生食堂、宿舍、教学楼中的软硬件设施,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同时,关注学生诉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提升学生的学校归属感[40]。

4.2.3 学校人性化管理方面。主要指为学生提供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梁栋等人(2012)认为,学校管理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提高管理的质量,加强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和人性化建设[37]。周玉娟(2013)认为,学校管理要做到民主化和科学化,围绕“服务学生”展开,管理制度的制订、管理活动的开展要尊重学生意见。同时,学校管理者要注重提高职业水平、服务水平和道德水平[41]。

4.2.4 完善师资教学方面。主要涉及教师科研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李倩(2011)认为,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不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并且要善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与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36]。周玉娟(2013)主张学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进高素质、高水平教师,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同时,学校应为学生设置系统的培养计划、完善的课程设置以及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41]。汪雅霜,王芳(2015)主张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20]。哈战荣等人(2019)认为,教师和辅导员要发挥好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给予学生适当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使学生产生良好的自我认知,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39]。

5 研究述评

从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出,关于高校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相关研究,为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归结起来看,研究集中探讨了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内涵、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等方面的内容,有关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化。

但总体而言,现有研究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关于学校归属感的内涵界定和测量工具不统一。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学校归属感进行内涵界定,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实证研究,这给关于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研究的整合和规范带来了挑战。②缺乏对学校归属感的系统性的研究。现有研究主要从学校归属感的某一角度出发,缺少较为整体、系统的研究,可借鉴性低。③研究结果缺乏普遍性的指导意义。现有研究的研究对象大多为某一高校的学生,并对其展开调查和研究。但是,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大学生存在差异性。因此,关于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因素、提升路径等方面的研究结论缺乏普遍性的指导意义。基于此,笔者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需拓宽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的理论研究,并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探讨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类别的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和提升的路径,形成系统性的理论成果。

总之,以往的研究成果为后续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作为涉及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议题,目前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尤其是针对其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的探讨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今后依然需要对高校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进行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归属感院校大学生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