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教版“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节教学探究

2021-12-30曹建标

科学咨询 2021年2期
关键词:区位珠三角水稻

曹建标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7)

一、课标分析

新课标对本节课的内容要求为: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提示教师采用案例学习的方法,具体分析体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典型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党和国家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掌握分析人文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实现知识迁移和能力提升。注重社会调查等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1]

地理教学设计应以课程标准为本位,以学生学会学习、提升能力为目标,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地理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节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界定区位条件和区位因素两个概念,区位条件是某一区域的特征和属性。只有影响农业生产布局形成的区位条件才能成为农业区位因素。第二,农业区位因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农业生产布局是各种农业区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三,农业区位因素会随时间发生变化,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布局应从不同的角度分析。

新课标建议教师运用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注重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区域形成的原因,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农业区位特征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区位因素变化清晰,在本节的教学中具有典型性。

二、教学过程探究

农业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珠三角水稻种植区的成因,首先分析珠三角的自然条件。学生根据经纬网、海陆位置、相邻行政区等参考系和通过不同空间尺度转换,从宏观和微观全面认识区域位置特征,从而对珠三角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认识。地形与河流的关系比较密切,地形能够决定河流的流向、流量、流速、含沙量等,而河流可以塑造地表形态,学生因此能够动态地分析二者的相互作用。学生根据珠三角的年降水量图可以从空间上认识珠三角的降水情况,根据广州的气温、降水柱状图可以从时间上认识气温和降水相结合的特征。珠三角南北跨度不大,广州位于珠三角中部,广州的气候特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选择广州来分析该区域的雨热条件。分析土壤的形成需要考虑气温、降水、河流和人为的影响。河流下游地势低,河水流速低,含沙量较高,泥沙易堆积,土壤层较深厚,学生因此掌握冲积平原的概念。水稻土则是人为作用下形成的,适合水稻生长。学生通过材料得知珠三角易发生洪涝灾害和经常受到台风侵袭,从而能够辩证地分析区位因素,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分析珠三角的社会经济条件时,教师要求学生将上文分析自然因素时所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迁移和运用。社会经济因素随时间的变化更加显著,在农业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主导因素。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的过程中,要考虑要素综合、空间综合和时间综合,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2]历史上,由于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优越,利于人类生存和繁衍,水稻有着五千多年的种植历史,成了主要粮食。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快速增长,粮食需求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因此扩大,此时地形、水源、气候等自然因素起主导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其他经济效益比较高的经济活动逐渐取代了水稻种植,一些地级市(深圳、东莞、佛山、中山和珠海)的水稻种植面积接近为零。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珠三角城市变得密集,用地变得紧张,城镇化水平提高,人们对肉类、蔬菜、水果、豆类等其他食物需求提高。学生通过材料分析得出珠三角的水稻销售市场很广阔,但是由于用地紧张和交通便捷,稻米可以从其他地区调运,因此各城市的水稻产量均有所下降。此时,市场、交通、科技等因素起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分析珠三角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意识到环境承载力有一定限度,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应尊重自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珠三角自然环境的改造和自然资源的开发要合理。

三、讨论和交流

教师根据班级人数设置若干小组,让学生分享学习成果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注重课堂生成性问题,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他人的看法、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性点评,并作出最后的总结,完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掌握区位分析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布置适量基础性的和拓展性的课后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促进知识迁移。

四、总结与反思

本文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做了以下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设计课前调查和问题链,提供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围绕特定主题进行探究学习。教师给学生展示地理现象,当中的地理原理、本质和规律需要学生探索。教师设计课前调查的环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收集信息和分析材料可提升其地理实践力。学生探讨珠三角水稻种植区的形成需要综合分析其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特点及变化趋势,然后归纳出区位分析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对其他区域进行迁移应用,以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同时地理事物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珠三角近三十年来水稻种植面积逐年下降是各区位因素发生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需要从时空的角度把各个要素综合起来分析,从而培养综合思维。在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珠三角出现的主要人地关系问题有洪涝灾害、台风侵袭、土地资源紧张、粮食供应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人类需要协调好人地关系,才能解决好这些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区位珠三角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袁奇峰:广州南CBD,优越区位截留全城商机
一季水稻
水稻花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从区位地理角度分析九月赴疆采棉工大潮现象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