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理论背景下的野外实践调查
——以福建省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为例
2021-12-30陈巧
陈 巧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7)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大环境压力的影响,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高中地理教学以面向高考的知识传授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脱离了现实生活。而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师要将生活与教育联系起来,学习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这一理论与新课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课程理念不谋而合,两者都强调教育教学与生活的结合。
一、“教学做合一”理论对野外调查选题的启示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版)强调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地理实践力是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意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2]。地理实践力培养与“生活教育”理论的主张是高度契合的,更加反映了“教学做合一”理论的现实意义。笔者对新旧教材进行对比后发现,新教材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实践活动占了很大比例,必修一第五章增加的植被与土壤的内容,更加重视地理课堂走出教室。“教学做合一”理论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实施方法的集大成,该理论启示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和“学”都是为了“做”,而东南沿海海岸红树林的存在,与沿海人民的生产生活安全密切相关,开展红树林野外实践调查活动,立足现实生活,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深入生活,在“做”中获得新知识,培养新技能。野外实践调查还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方法,是新课标倡导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可知开展野外实践调查是“教学做合一”理论落地的重要方式,活动的实施,既可以教会学生调查学习的方法,又能使学生在自己“做”的基础上学习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以红树林为主题的野外调查活动贴近生活,在充分保障学生安全的基础上,实践野外调查方案,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使“教”“学”“做”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合一,是较恰当的选题。
二、“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方案设计
(一)实践方案设计
(1)实践准备:
①活动审核:野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要取得学校和家长的支持,因此活动实施前,教师要撰写出完整的活动计划上交学校审核,并将实践的过程(特别是关于学生安全的部分)告知家长,获得家长的支持。
②活动准备:活动开展前,准备实践所需地理工具,划分小组并布置具体的实践任务,明确分工。教师要教授学生具体的调查方法和访谈技巧,并对全体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保证学生安全的同时,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2)调查方法:实地考察法、讲授法、访谈法。
(3)实践过程:
①了解保护区的位置范围。利用仪器和相关文献资料,测量保护区的位置、范围和海拔等信息,了解红树林生长的海域环境,掌握红树林与居民区分布的位置关系。
②调查区内植被类型及保护区现状。通过前期的资料收集和区内工作人员的讲解,了解区内红树林植物的类型及保护现状。通过实地调查,理解红树植物生物特性及其生态适应性特征,据此推断红树林分布对周边居民生产生活安全的有利影响。
③调查红树林锐减的自然、人为两方面原因。针对红树林锐减现状,通过对区内工作人员、市民游客等的访谈调查和网络资料的收集,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分析红树林的锐减原因及锐减可能带来的危害。
(二)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是在“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下设计的,顺应了新课程理念对地理实践力的要求。教师布置调查任务,教授方法,学生小组协作完成,实现了“做”与“教学”的合一。
活动之后,回归课堂进行课堂交流,各小组汇报调查结论。教师在学生报告的基础上,总结红树林近年锐减的原因,分析红树林锐减可能带来的危害,并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一过程是教师针对学生“做”的实际,回归课堂有针对性地“教”,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学”。课堂总结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在“做”中巩固知识,获取经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学做合一”。
三、结束语
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该回归生活。新课改背景下,地理教学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点,深入生活,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探究过程中实现“教学做”的合一,这一新颖的教学方式,与新课改的方向一致。
此次活动是基于课本内容拓展的野外实践调查,针对日常生活开展,实践获取的信息和资料,来源于现实生活;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又可用于指导生活,最终回归生活。体现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在新时代所焕发的蓬勃生机,也证明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新时代具有新的内涵和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