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图书馆夜间文化活动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12-30曾诗意
曾诗意
(苏州图书馆,江苏 苏州 215000)
近几年来,国内许多城市为了拉动消费需求,纷纷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开始发展夜间经济。夜间经济起源于英国,是指城市夜间的消费经济。夜间经济消费的主体多为城市本地居民以及游客。夜间经济以服务业为主要内容,涵盖文化、旅游、健身、购物、餐饮等方面,形式分为线上及线下,包括实物及虚拟产品等[1]。
作为日间经济的补充,夜间经济不仅能够拉动消费增长,刺激就业和税收,也起到了降低犯罪率,维护夜间安全的作用。后疫情时代,发展夜间经济将是各大城市继续拉动内需的利器。
1 夜间文化活动的必要性
许多城市的经济发展带动了群众的消费热情,群众的文化消费意识也随之提升,夜间文化消费需求呼之欲出。据统计:2018年,中国夜间演艺及旅游演艺的场次达到近8万场,收入67亿元,同比增长9%以上;总票房已经占到整个演出市场票房的20%以上;观演人数全年达到4 000万人以上,同比增长20%。与此同时,即使是夜间经济发展比较优质的几个城市,餐饮消费的占比依然超过七成[2]。该现象充分说明,夜间经济在挖掘文化消费方面仍有较大的潜力,夜间文化活动大有可为。
2 国内图书馆夜间文化活动的现状
目前,国内外不乏发展文化夜经济的众多成功案例,其中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单位作为文化夜经济的参与主体,作用不可或缺。而图书馆作为多项功能合一的设施,更负有满足读者夜间精神需求的社会责任,理应向读者提供丰富的夜间文化活动。 尽管如此,目前国内多数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夜经济的程度依然普遍较低。有的图书馆仅在寒暑假或周末延长开放到夜间,有的虽然每天延长开放时间,但夜间活动少而旧,部分场馆使用率并不高。这些现象说明,国内公共图书馆对夜间开放以及组织夜间文化活动的认知还有待提高。
3 国内图书馆夜间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3.1 活动缺少针对性
目前,国内许多图书馆在策划夜间文化活动之前未经调查分析,对不同层次读者的夜间文化需求缺乏深入了解,盲目照搬其他图书馆的活动,导致开展活动时缺少针对性,读者积极性不高,参与率往往不及预期。比如,老年群体在夜间外出参加文化活动的意愿不强,那么在该时段应顺应其需求,减少安排针对老年群体的线下活动,增加线上活动的场次。
3.2 各项成本增加
图书馆要在夜间开放,一方面会导致夜间人力成本的增加。馆员工作强度提高,人力不足等问题是目前制约许多图书馆夜间开放的痛点。同时,延长上班时间,尤其是夜间,会导致馆员积极性降低,缺乏持续的内生动力,甚至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照明等夜间设备的使用不仅增加了能耗,还带来了相应的安全隐患,而政府补贴目前尚且无法覆盖夜间时段的服务成本,这也给图书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3.3 活动形式单一
国内多数图书馆的夜间文化活动集中在白天活动的延续,如借书、自习以及培训、讲座、竞赛、展览等。由于上班族白天工作压力较大,许多读者在夜间更倾向于参与娱乐性质的活动。因此,一些枯燥的培训、讲座类活动对读者来说缺少吸引力。同时,夜间文化活动的形式较为传统,内容千篇一律,缺乏本地和本馆特色,也缺少创新和可持续性。
4 国内图书馆夜间文化活动问题的解决对策
4.1 以读者需求为导向
图书馆应基于前期的读者调查,统计夜间的读者流量,精准分析读者夜间的真实文化需求,针对性地策划主题活动,吸引读者广泛参与。首先,不同年龄段、职业、学历的读者在夜间的文化需求各有差异。据统计,“80后”“90后”的夜间旅游消费占比分别为40%和19.8%[3],因此,图书馆夜间文化活动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中青年群体的需求,并且适度向特殊群体倾斜。针对青年群体,可以组织一些社交属性较强的活动,比如相亲交友等;寻宝之夜、桌面游戏等场地限制不大的沉浸式游戏也较有新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布局“密室逃脱”,以及“真人CS”等对抗式游戏活动。针对中年群体的活动则应将重点放在家庭读者,少儿图书馆可以策划相应的亲子活动,将较受欢迎的活动放在夜间,比如晚间故事会、少儿插花等,增进家庭用户情感交流的需求。此外,为了迎合上班族的夜间需求,纾解白天的职场压力,组织一些轻松的互动游戏,以及茶道、花艺等减压活动,也能给读者带来新鲜的感受。同时,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设施设备,创造更丰富的夜间文化活动层次。苏州第二图书馆音乐馆引进了黑胶唱片机,打造了HIFI体验室、录音室等娱乐场所,读者可以在馆内听歌、唱歌,甚至录制音乐作品。而数字馆则安排了虚拟现实、裸眼3D、体感交互等高科技娱乐设施,能够满足读者对于VR设备的体验需求。此外,还可以考虑引进读者评价机制,对图书馆所有的夜间读者活动进行打分,人气较高的活动继续保留,参加人数较少的活动则应接受相关的建议,以读者需求为导向,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创新。在布局夜间读者活动时,图书馆还应考虑到借阅和自习区读者对安静阅读的需求,尽量将活动安排在相隔较远的活动室,避免互相干扰。
4.2 完善人员机制,强化机构合作
①虽然夜间的读者人数会比白天有所增加,但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志愿者。图书馆应充分整合志愿者力量,合理安排人员排班,提高服务效能。如果人员方面压力较大,一是可以学习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借助预约、限流等手段,阶段性延长开放时间。二是可以借鉴佛山市图书馆引入市民馆长的做法。市民馆长的职责一般包括图书整理、读者管理、组织活动等方面,此外,还可利用业余时间或者某项专精技能,参与智能图书馆的运营,策划相应的文化活动[4]。②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比如设计夜间积分制度,志愿者和馆员可以利用积分兑换相应的奖励,让夜班人员也能有更多的工作动力。③《图书馆法》第二十九条明确限制了公共图书馆设施和场地的作用,禁止其用于与其服务无关的商业经营活动。该法实际上杜绝了公共图书馆像博物馆一样实现商业路径的可能。因此,图书馆解决夜间活动带来成本问题的主要方式还是政府补助,这样才能保留其公益属性。有鉴于此,图书馆可与政府协商,建立夜间活动机制,申请夜间开放的专项补助资金,政府根据夜间活动的实际成效分年度下拨资金。同时也可尝试与第三方机构合作,作为政府补助的有益补充。
4.3 创新活动特色
传统陈旧的活动形式已经无法全面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夜间文化需求,只有不断创新,强化特色,图书馆的夜间文化活动才能更加丰富。以国家博物馆“博物馆奇妙夜”活动为代表的许多博物馆推出了形式繁多的夜间文化活动。图书馆应注意借鉴,结合本地的人文风貌与自身定位,同时利用“互联网+”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活动模式,打造具有代表性的、品牌化的活动。比如推荐本地的夜间非遗,组织相关的夜间文创售卖会,开展夜秀汉服等社群化的读者活动等。以苏州第二图书馆为例,2019年12月开馆期间与文化苏州云合作,举办了文旅消费夜市——苏州第二图书馆专场活动[5],以政府补贴文化消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得到了读者的踊跃参与;2020年8月8日,又依托人民日报App,合作推出“姑苏八点半——文化乡愁里的江南”线上直播节目,用吴语介绍苏州的山塘夜景,播放量一度达到32万多人次[6]。此外,还同时推出了“春颂夏弦 夜读姑苏”系列夜读活动,在各具特色的四个分馆内开展民谣欣赏、睡衣阅读趴、苏扇制作体验等特色活动[7],获得了读者的一致好评。
5 结束语
文化活动的内涵决定着夜间经济的内涵。组织高品质的夜间文化活动并非易事,但图书馆仍需坚持挖掘读者的文化需求。在解决夜间经济带来的各种问题的同时,国内图书馆应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改变传统思维,拥抱创新与特色,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利用不同的手段来丰富夜间文化活动的种类与形式,给读者带来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