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浅析
2021-12-30郑艳涛
郑艳涛 孙 鑫
(安徽省利辛高级中学 安徽亳州 236700)
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理论知识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教学内容,相对于其他学科内容历史学科更倾向于复杂化和零散化。基于此,导致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有部分学生还会存在一些偏见,对上历史课毫无兴趣可言。因此,教师要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做延伸,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将历史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当中,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的思路,拓宽学生的历史认知度,不断增加知识的储备量等优势。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资源整合的方式扩充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视野,与核心素养理念的内容不谋而合,核心素养理念符合新时代对于学生成长方向的要求,是开展教学工作的良好遵循原则。
一、确立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重要性
新课标背景下,教育部门对学生的素质发展越来越重视,更多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被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不仅仅只限于“教”,而是以“学”为主体,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从如何学习,到接受学习,再到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如何培养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是当下教育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其关键因素主要在于课程的开发。教师要确立设计目标,根据新课改理念有序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知,系统性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后,要遵循以下两方面的知识点:其一,教学目标要求与高中生的心理认知相吻合;其二,教学目标应有独特之处可行性较强,能够落实于实际行动中,在进一步引导下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
二、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相关策略和方法
(一)加强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意识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历史教学实际是分不开的,教师需要大力加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识,提升他们的核心能力。教师的教学行为集中性较强,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力时,需要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的历史思维,围绕历史核心能力依次展开教学工作。
例如,在学习《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课中,教师在以往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大篇幅的按照历史教材照本宣科,使课堂气氛枯燥无趣,学生只能被动且机械式接受知识的灌输,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师如果没有耐心正确引导,学生们会陷入死记硬背的局面。因此,教师应摆脱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对新课改提出的精神进行认真解读。教师在本堂教学活动中,应该立足于君主专制的理论架构层面来为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梳理,深入了解每一项制度存在的原因以及必要性,只有将所学知识结构进行层次的划分,提炼出其中精简内容,学生才能将历史知识完全吸收,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历史素养。
(二)结合生活实际拓展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历史学科具备较强的综合型、专业性,其教学内容涉及比较广泛,涵盖了语文学科、数学学科、政治学科等各个学科的相关内容,这对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优势。历史教师要抓住学科优势与其他学科进行关联,将历史内容与政治和语文内容有机结合,实现学科知识的迁移,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拓展教学内容,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运用生活资源向学生证实历史并不是独立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学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时,我国经济在近代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动,一定存在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事件。在教师正确引导下,要求学生具备知识迁移能力,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有的学生采用政治知识解答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有的学生抓住我国近代自然经济逐渐解题的知识内容进行解答。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回忆曾经学习过近代史中各种不平等条约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更容易理解和吸收,同时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来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多思多问,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深化课堂总结,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历史属于一门传统文史类学科,在高中教育阶段中的地位一直至高无上。一堂优质的课程是需要抓住课堂中的每处细节,教师在历史课堂开个好头加上中间讲课环节的精彩内容,只能说明这堂课才成功了一半。教师往往忽视最后的环节,到了结束部分草草收尾,明显降低了整堂课的教学质量。结课环节非常重要,教师在这一部分更要下功夫花心思,在课堂收尾环节做好课堂总结,将所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引导学生一起回顾课堂上的知识要点,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再次加深印象,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整节课的历史知识,将自身体会和对事件的感悟得到升华。历史学科的内容精彩纷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其趣味性,不仅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更要有耐人寻味的结尾,善始善终才能有效提升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教学质量。
例如,教师在课堂收尾阶段可以选择引用相关历史故事作为课堂总结的点睛之笔,选择历史故事时,要结合本堂课所学的教学内容以及重点难点部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好的消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给学生设置相关问题,留有悬念让学生发挥想象空间,在课下能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历史的真实考究与学习,需要通过阅读大量的史事资料、名著以及历史专家发表的见解,来丰富自己的专业历史知识,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与视野,为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科学构建学习互助小组,创设多样性教学情境
现阶段,科学构建学习互动小组模式受到教师以及学生的青睐,只有将小组科学合理的划分,才能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历史教师应当运用科学性的眼光来进行小组的构建。首先,教师应当在教学时利用课堂设问或章节测试等方式,精准把握学生历史基础、自学能力、习惯特性等情况,并对此进行整体性的分层与分析。其次,教师应当以所掌握的学生实情为建组的参考点和出发点,在班级内建立起多个历史小组,每组人数6~8人,同时各组内既有优秀生也有后进生,组与组之间实力趋于均衡,为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和共同提升课堂氛围的构建打下良好基础。最后,各小组成员需要明确分工,保证每位组员都能安排到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开展。
随着我国现代技术发展速度迅猛,网络时代的到来促进学校的网络建设,历史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一重要教学资源。互联网技术能够为课堂教学带来不同凡响的效果,而多媒体信息技术又能让学生对以往课堂氛围产生转变,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下,构建立体化课堂氛围,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增加核心素养的感悟。
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1894甲午大海战》的历史纪录片。借此机会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同学们,邓世昌是怎么牺牲的?”“他是在哪次战役中牺牲?”由此导入课本教材内容。教师也可以播放音乐与视频《七子之歌》描写了中国被侵犯的土地,让学生们能够深刻感受到炙热的爱国情怀。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更深刻的心得体会,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组织一场小型的朗诵比赛,安排各个小组的成员朗诵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每组的小组长做好段落分配,安排该组成员的学生按照段落顺序进行朗诵,共同合作完成朗诵内容。教师通过构建小组合作、创设多样化情境教学,能够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同时,提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深化每一位学生的参与体验,也推动了他们个性化的成长。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具有多样性的教学优势,历史教师抓住学科优势进行合理运用,将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巧妙运用于课堂中。教师要不断为历史课堂教学创造出更多的亮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相关知识,使高中历史教学达到优质效果,为自己的人生航道树立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