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前急救社区化研究进展

2021-12-30展琳琳井国防周华林爱进

青岛医药卫生 2021年2期
关键词:心肺医疗社区

展琳琳,井国防,周华,林爱进

(青岛市急救中心,山东 青岛 266000)

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的快速发展,社区及社区居民在快速增加,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社区内心脑血管疾病及外伤等急危重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城市急救网络应以社区为重点,提高社区内院前急救水平[1]。社区院前急救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及应急救援能力。 目前我国社区院前急救的规模、模式、培训等整体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就国内外社区急救进行综述,以理清社区急救服务的发展思路,提高院前急救救治效率。

1 国外社区急救概况与发展趋势

1.1 英国社区(家庭)医生首诊制

英国的急救服务是由国家卫生服务体系提供,社区居民急救由注册的全科医生与第一目击者共同承担,社区全科(家庭)医生处于急救服务的第一线。居民选择一名就近社区家庭医生进行注册,医生负责初级急救。需要急救诊治时,由现场的旁观者或者社区医生进行现场救治,需要去医院紧急处理的患者可由救护车送往医院急诊科。居民在日常的健康管理服务中接受急救知识教育和培训。英国牛津郡与威尔特郡的社区调派受过急救训练、掌握吸氧、开放气道、除颤等急救术的第一响应人志愿者,以缩短急救反应时间[2-8]。英国心脏基金会在社区、工厂、商店等培训急救人员应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rn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英国的消防人员也在越来越多的担任第一响应人的角色,尤其是在农村社区[3-15];英国积极调派红十字会/圣约翰急救协会等急救志愿协会成员,迅速响应急救呼叫,尤其是在心脏停跳、及时除颤等生存关键情形。

1.2 美国的社区急救

1.2.1美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美国具有完善的急救系统,全国划分成303个急救医疗服务区,以城市为中心,建立了包括急救中心、城市医院、社区医院的急救体系,划片分区、 城乡兼顾、地面与空中救护结合,满足社区急救需求。社区成立急救医疗服务委员会,专门的主管部门负责协调、统筹及跨地区衔接急救医疗服务。美国的紧急医疗系统是救护、火警、匪警等多警合一,配合密切,有统一的呼救电话号码911。在美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现场的旁观者迅速拨打911急救电话,在等待专业人员到来之前, 旁观者尽可能为伤员或危急重症患者提供心肺复苏、除颤、外伤包扎等急救措施[13-18]。旁观者在最初数分钟内提供的急救措施非常关键, 是急救的“黄金时刻”[13]。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在提高公众意识、对公众进行心肺复苏术培训、实施调度员协助心肺复苏术计划和部署公众自动除颤仪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美国心脏协会每年心肺复苏(CPR)培训超过1200万人[9]。

1.2.2“美国互联网+急救APP”在AED定位及调派社区急救的应用

近几年,移动设备包括具有GPS功能的无线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的应用,推动了社区急救的发展[9]。美国一款脉搏跳动APP应用在600多个社区,可定位半径400米的注册志愿者。APP覆盖的社区鼓励受过CPR训练的居民免费下载APP到智能手机,APP系统将美国911紧急呼叫中心提供的心脏骤停患者的GPS定位及地图通知发送给最近的用户。一旦专业的响应力量到达现场,APP发送的通知将被取消。

1.3 澳大利亚昆士兰紧急医疗服务体系中的社区卫生服务部

昆士兰紧急医疗救援在社区设有卫生服务部,急救医疗体系包括救护车服务、空中救援服务、社区急救等方面。昆士兰社区医疗服务部的急救委员会负责联系社区和昆士兰急救中心,向社区领导提出社区内急救服务建议。紧急医疗社区服务部针对心、脑血管患者、老人、儿童等开展急救培训。昆士兰州一共有100多个人口规模不等的社区,每年约有 65000人受过急救培训。

2 国内社区发展概况

2.1 北京社区急救模式

北京某城区采用“社区-急救-医院”三级急救模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外伤救护基本技术等理论和技能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考核。开通“社区健康通”服务;专职人员负责24 小时接听电话;出现紧急情况时,提供出诊等服务;必要时为患者呼叫救护车。社区-急救-医院院前急救模式,社区医生参与部分院前急救工作,使急救医疗服务延伸到居民家中[19]。北京朝阳区2014年采用急救社区化管理模式,形成“急救中心-急救站点-救治医院”的三级急救网络,院前紧急救援网络新增23个急救站,有100多人的应急小分队分散在各个社区,明显缩短了急救反应时间。

2.2 天津社区模式

天津某社区中心或社区站的医务人员接到出诊通知后,选择自行车、电助力车、小型摩托车等交通工具,携带急救箱、氧气袋、心电图机、血压表等出诊设备前往出诊地点,到达现场后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建立静脉通道,维持呼吸、心肺复苏等。

2.3 四川建立急救示范社区

四川在社区内建立急救网络:居委会主任为组长,社区服务站站长为副组长,社区内居民为急救员。每一位急救员配备折叠担架、出诊箱、开口器、止血带等急救设备。每个基础单元中选一名急救人员,可以快速到达社区内发病现场,对急危重患者进行快速的院外抢救。急救员保持24h电话开通,接到电话能迅速赶往现场进行急救,并及时向上级组织汇报现场急救情况[14]。其社区救治成功率由80.28%提高到96%。社区服务站日常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教育和培训,增强社区居民的急救意识。

2.4 海南互联网+急救项目模式

海口在美兰区和平南街道10个地点投放10台智能救援岛,救援岛配备了急救包和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智能救援岛(含电子显示屏、AED、急救箱、呼吸球囊)安装在室内或墙壁上,居民可按键开柜使用和一键呼救。现场目击者可以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对院外心脏停搏患者立即除颤。由海口市120急救中心导师为AED布点场所提供急救培训,对居民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及自动体外除颤仪的培训。海口市政府将在全市社区及重点场所投放250台AED,还将分批次逐年增加AED的投放数量,使公共场所安装AED的数量达到每10万人100台。

3 急救社区化是未来我国急救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社区是城市院外急救的重点,由于交通状况的限制,专业急救人员很难确保4~6 min内到达现场施救。院外心跳骤停等急危重症如果能在发病的数分钟“黄金时间”内,在院前急救人员未到达之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社区医生能迅速到达现场进行救治,能够提高危重患者抢救的成功率[13]。急救社区化有效缩短了急救半径及呼叫反应时间,使求救者拨打求救电话至救护人员到达事发现场之间时间间隔显著缩短,提高了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水平。社区医生对于本辖区居民家庭状况、家庭住址、患病情况、治疗情况非常熟悉,在病情危重的时刻能迅速采用针对性的急救措施,快速和家属取得联系,并采取急救措施,有效缩短急救时间[2]。

综上所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社区急救服务,有计划地对社区医生进行急救培训,配备AED等急救设备,开发手机APP急救应用软件,建立社区大众的自救互救网,一并纳入院前急救调度管理;大力开展“第一目击者”急救培训,建立急救志愿者联盟,加强社区人群院前急救常识及心肺复苏技术的普及,对于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心肺医疗社区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社区大作战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心肺血管病杂志》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