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穴位推拿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中的应用效果

2021-04-25张月坚陈月凤梁意妹

青岛医药卫生 2021年2期
关键词:布洛芬降温体温

张月坚,陈月凤,梁意妹

(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广东 顺德 528300)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其中90%以上为病毒性感染[1]。由于小儿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发育不完善,一旦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容易出现发热症状,可影响食欲,导致惊厥,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还会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2]。目前,西医对小儿发热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如口服维生素C、布洛芬悬液、肛塞对乙酰氨基酚,但部分患儿效果不理想。穴位推拿是中医常见的外治疗法,可促使气血流通、经络通畅、辅助正气,激发人体抵抗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快发热症状的缓解[3]。本文选择10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热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医穴位推拿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9年7月至12月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热的患儿100例,纳入标准:(1)均符合西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4],属于《实用中医儿科学》[5]中风热型外感发热;(2)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3)无先天性心、肝、肾等严重疾病;(4)发热时间≤24h;(5)年龄3个月~6岁;(6)腋温37.5~40℃。排除标准:(1)过敏体质,体表存在皮肤损伤;(2)伴有哮喘、重度营养不良;(3)由肺炎、脑炎、腮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引起的发热;(4)入院前已使用退热药物且体温有所下降者;(5)代谢紊乱及确诊为癫痫者。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3.18±1.15)岁;病程2~12h,平均(5.65±2.42)h;细菌性感染5例,病毒性感染45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3.24±1.21)岁;病程2~11h,平均(5.43±2.32)h;细菌性感染7例,病毒性感染43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感染类型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根据感染类型给予相应的抗病毒或抗生素治疗,对体温超过38.5℃的患儿口服布洛芬悬浊液降温。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穴位推拿按摩。

1.2.1对照组

责任护士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观察呼吸、血压、脉搏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等。定时测量体温,每天4次,出现高热时每4h测量1次,对于出现谵妄、意识障碍的患儿给予加床栏或适当约束,保证患儿的安全。对于腋温≥38.5℃的患儿采用物理降温,用蘸有温水(30℃)的毛巾(拧至半干)进行温水擦浴。先从患儿的颈部开始,然后擦拭患儿近侧上肢外侧→手背→手心→上臂内侧→肘窝→腋窝→侧胸,之后为颈下肩部、背部和臀部。擦浴前10min测腋温1次,擦浴时头顶置冰袋,皮肤浅表部分可适当延长擦拭时间。擦拭力度以皮肤微红为宜,采用离心方向擦浴,避免擦破皮肤。采用同样的方法自髂部开始擦拭下肢。物理降温30min后复测体温,擦浴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的面部表情和病情变化。出现高热惊厥的患儿,注意防止舌咬伤,及时通知医生,给予镇静等处理。患儿入院期间注意加强对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讲解上呼吸道感染的相关防治知识,同时给予心理安慰,减轻患儿家属因患儿病情产生的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发挥家属对护理的协同作用。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穴位推拿按摩。患儿取舒适位,双手放于身体两侧,以凉水为介质,频率200~300次/分。(1)开天门:两眉中印堂至前发际成一直线,双手拇指指腹从下往上交替推;(2)推坎宫: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直线,两拇指桡侧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各50次;(3)揉太阳:耳廓前面,前额两侧;(4)耳后高骨:即耳后高骨下凹陷点,用两手拇指各推50次;(5)推上三关:在前臂桡侧缘,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用拇指桡侧面或食指、中指指面自腕向肘做直推;(6)揉二扇门:在小儿中指第三掌骨小头两旁,用两拇指甲掐揉;(7)清天河水:前臂正中总筋至曲泽成一直线,食指和中指从手腕推向肘腕方向,不能反向推,各300次;(8)拿风池:位于后发际大筋外侧凹陷中,用拇指与食指合作,将两侧风池穴同时捏而提之5次。推拿的同时,要密切注意保暖,1~2次/d,适当补充水分,观察体温的变化。连续干预3d。

1.3 观察指标

1.3.1降温效果

评价患儿的降温疗效以及干预1d后的体温情况。其中降温疗效参照相关文献分为显效[6]:体温24h内恢复正常(腋温降至37℃,无回升),全身症状完全消失;有效:体温24~48h内恢复正常(腋温降至37℃,无回升),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体温72h内未降至正常,甚至出现高热惊厥等并发症,全身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布洛芬悬浊液使用情况

统计患儿干预期间布洛芬悬浊液的日均使用量及使用次数。

1.3.3症状积分

于干预前后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中有关外感发热的积分情况进行评价,共包括体温、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等9项症状和体征,每项按照严重程度不同计分0~3分,总分0~27分,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降温疗效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降温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体温及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体温、症状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1d后体温低于对照组,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体温及症状积分比较

2.2 两组患儿布洛芬悬浊液使用情况比较

观察组使用布洛芬的日剂量少于对照组,单日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布洛芬悬浊液使用情况比较

3 讨论

儿童是上呼吸道感染的易感人群,可出现咳嗽、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对患儿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当患儿体温>39℃时,呼吸频率加快,基础代谢率升高,机体消耗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还会造成脑组织缺氧,增加后遗症的风险。目前,临床上对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如使用抗病毒、抗炎、止咳平喘等药物,但长期用药会影响患儿的脏器发育,尤其是损害肝肾功能。此外,非甾体抗炎药的退热效果虽然较好,但随着剂量的上升,可出现“天花板效应”,即退热效果会降低,不良反应会增加。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加强退热护理也十分重要。物理降温是发热患儿比较常见的退热方法,其中应用较多的是温水擦浴,该方法虽然能有效避免酒精擦浴对患儿皮肤的刺激性和过敏风险,但退热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中医秉承“标本兼治,辩证治疗”的原则,在治疗、护理小儿发热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可通过物理、健康的治疗手法实现快速退热[8-9],充分发挥其优势以弥补对症治疗的不足。

本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上呼吸道感染导致发热的患儿采用中医穴位推拿护理干预1d后体温降低,症状积分显著降低,临床总有效率较高(P<0.05)。这提示中医穴位推拿护理能够提高降温效果,加快降温速度,缓解临床症状。刘瑞娣研究表明[10],推拿能显著缩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婴幼儿体温恢复至正常的时间,提高降温效果,降低症状积分。彭峰等研究报道[11],推拿能够迅速退热,缩短高热惊厥的发作时间,减少发作,改善上呼吸道症状。蔡项青[12]研究发现,穴位推拿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显著,不仅降温效果快,而且应用较为安全。发热属于中医的“温病”范畴,多为外感风热之邪。中医穴位推拿是中医外治疗法的传统分支,通过刺激相关经络和穴位,疏通经络、调动激活小儿机体正气,调和气血脏腑、实现脏腑组织阴阳平衡,符合上呼吸道感染平衡阴阳和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充分发挥了中医“治未病”的优势[13-14],不仅有效缓解了患儿的痛苦,而且缩短了病程。从中医角度来讲应与取穴处方紧扣病机有关,本文经反复临床实践,推敲、总结出4个得益的穴位,采用不同的手法—开天门、揉太阳、推上三关、拿风池,取穴少、用穴独、手法简练,家属易学,无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本文结果还显示,中医穴位推拿护理显著减少了常规治疗和护理下使用布洛芬的日剂量和使用次数(P<0.05)。这与甘美英等的研究结果一致[15],考虑与穴位推拿提高了降温效果,继而减少了非甾体抗炎药的使用有关。这提示对于年龄较小、服药困难的患儿采用中医穴位推拿护理更为适用,有利于提高退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中医穴位按摩护理能够增强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降温效果,减少退热药物的使用量。

猜你喜欢

布洛芬降温体温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动物降温有妙招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七招给心脑“消署降温”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页岩气开发降温
S-布洛芬的合成进展
一例布洛芬致金毛犬肾中毒的诊治
布洛芬抑制人肝癌细胞BEL-7402生长及机制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