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1+X”证书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2021-12-30

科学咨询 2021年14期
关键词:会计专业证书校企

李 凯

(东营职业学院 山东东营 257091)

一、研究背景

2019年初,“1+X”证书制度正式出台。高职院校将分批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1]。会计专业是高职院校广泛开设的专业。“1+X”证书的试点,为培养新时代高技能会计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会计专业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开拓了新的领地。新时代有新的要求,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亟需探索新形势下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课程设置落后

调查发现,目前,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开设的课程与本科学校财经类专业开设的课程在体系上相似程度非常高,仍然是以专业理论课教学为主;专业实践课程大都是在传统的实践教学平台设置,在总的学分中占比较小。当前,许多高职院校虽然引入了不少的实训操作平台,但平台更新所需的时间周期较长。另外,这些实训平台的更新往往需要大量资金。因此,学校引入的实训平台内容更新较慢[2]。这一点对会计专业的影响最为明显。因为会计专业不同于一般的工科专业。工科专业的实训内容、操作流程相对固定。而会计专业需要实践的内容受政策变化影响非常大,如税法的变更、会计准则的更新等,变化速度非常快。这就导致实训平台内容相对落后。学生单纯在这些实践平台上进行练习往往不能很好地提高就业能力,不能有效对接未来的工作岗位要求,与岗位匹配度低,与真实业务操作相差较大。从另一方面来说,目前,实训基地、实践平台的种类、品牌多样,设置的内容也各有不同,大都是教育公司开发的,缺乏一线龙头企业参与和认证。因此,学生即使通过目前的实训平台训练,掌握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也很难在就业时得到所要选择的企业的认可,依然难以实现高质量就业的目标。

(二)校企融合程度有待提高

会计专业本身专业技术性非常强。企业选择会计人才的时候,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往往要求非常高。因此,让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是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必要保证,是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这一点上,学校会计专业与企业的融合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工科专业。比如,就化工、机械等专业来看,企业车间需要的一线员工比较多,往往一两个企业就可以完整地接纳学校一个专业的实习学生。因此,学校安排实习比较容易实现。同时,制造业车间引入学校实习生能够节约不少的人力成本,企业接纳实习生的积极性也比较高。但是,对会计专业来讲,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规模较小的中小微企业,他们所需的一线会计员工数量并不大,但职业院校中会计专业的学生往往数量比较多,就导致学校给会计专业学生找到合适的企业并安排统一标准的实习难度非常大。从企业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一个企业接收几个会计实习生对企业的吸引力并不是很大。因此,目前,会计专业的校企联合培养整体效果并不好。学校与企业的融合程度较低。

另外,从专业知识的角度来看,会计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相关专业知识一般是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学习的是通识性的、全面的会计理论、准则。但在实践中,会计的细分程度很高,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在会计理论、准则的选择和使用上差异较大。甚至同类型企业在会计处理中运用的方法也不一样。因此,现在传统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即安排学生定期在相对固定的企业实习、当学徒并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面向社会广泛择业、就业的能力。这也导致目前在会计专业采用传统的校企合作方式培养学生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不强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现在绝大部分教师都是“双师型”的,但还有很多教师可以说是“双证型”的。特别是近些年,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都招聘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多数学院的入职学历要求为硕士研究生。因此,在整体上,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都非常高。但其缺点是教师普遍缺乏从事企业一线工作的经历,理论强于实务,指导学生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还比较弱。针对此问题,一些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希望帮助教师提高实务能力。比如,有些学校通过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方式解决此问题。这一方法的确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但具体到会计专业,仍然有不少欠缺的地方。一方面,因为企业并不能从此项目中获得直接的收益,所以,企业整体上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会计专业的实习需要直面企业方方面面的业务,几乎能了解企业所有信息,不免涉及企业的商业机密。因此,企业普遍不愿意让顶岗实习的教师参与核心财务工作。这就导致即使教师认真参与了顶岗实习,收获仍然大打折扣,难以实现预想的目标。

另外,不管是职业院校专业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还是日常的教学,学校都需要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提供指导意见[3],才能使学校专业的发展与企业接轨。目前,虽然有些院校引入了部分校外兼职教师,但由于机制、薪酬等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这些兼职教师在能力和层次上还远远达不到行业专家的水准,很难实现让企业专家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提供指导意见的目标。

三、对策与建议

(一)创新培养方案,“课岗证”密切结合

“1+X”证书制度的试点为职业院校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持。职业院校应抓住新时代发展机遇,结合“1+X”证书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展专业课程改革,特别是实践课程的改革。就会计专业来说,首先,学校应综合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中各个会计岗位所需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对接企业认证、开发的职业能力证书,以此为依据,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将对应证书和企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学校需重构课程体系,精简专业理论课程,将不合适的理论课程剔除,丰富实践实训课程,引入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要求的实训课程。最后,学校要打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通道,实现学生技能培训与必修课程教育学分互认,促进“课证岗”三位一体,深度融合;同时,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考取多个企业认证的职业能力证书,夯实学生的理论功底,提高学生专业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帮助学生高质量就业。

(二)依托职教联盟,引入“校内工厂”,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1+X”制度的出台,要求高职院校开展与企业之间更深层次的合作。对职业院校来说,校企合作必须从两个方向展开:一是要积极引进行业企业的专家,结合他们的意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学校的培养方案能够适应社会新的要求;二是要安排教师和学生进企业,深度参与企业的一线工作,以学校为主导,联合区域内企业成立职业教育联盟,引入“校内工厂”,有效促进校企两个方向的融合。下面以东营会计职业教育联盟的运行为例。东营职业教育联盟是会计学院牵头,组织当地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及代理记账公司等企业而成立的职业教育联盟。联盟内各种规模和类型的企业众多,大部分都是财务、税务服务类企业。因此,联盟内每个时期、不同企业都会有招募实习生的需求。针对企业需求,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理论学习的进展,安排学生在不同时间段到联盟内不同企业进行多次、多类型的实习。这就解决了一般企业无法同时接纳大量会计专业学生实习的难题。企业解决了问题,学生的实习也有了较稳定的保证。随着职教联盟的发展,校企合作的程度加深,学校可逐渐将联盟内各个企业的部分业务搬进校园,形成会计专业的“校内工厂”。在“工厂”内,企业专家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带领、指导学生做真实业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可以接触到各行各业、各个阶段的会计业务,真正有了全方位的实际工作经验,而不是在某一家特定类型的企业的固定岗位上重复操作,有利于其掌握较全面的技能,提高综合能力,拓展就业面,有力促进其毕业后的高质量就业。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在“工厂”内,直接处理真实的业务,与企业员工相互交流、学习,有助于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实践能力,真正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还有利于他们的教学。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实习解决了企业一般员工的用人问题,高学历、高素质教师的参与,使企业拥有了稀缺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教师深厚的理论功底能够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有效指导,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为企业带来长远利益。另外,将业务搬进校园,企业能节省大量固定成本;与高等院校合作,也能有力提升企业的形象和知名度,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因此,此举将很好地解决当下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依托职教联盟,引入“校内工厂”,学校和企业双方均会获得长远的收益。有了这个基础,学校与企业才能真正做到深度融合。

(三)拓展渠道,加强师资建设

高水平教师是“1+X”证书制度落地的重要保障。一支理论功底深厚、实践能力突出的职业教师队伍是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会计技能人才的重要力量。为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学校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要充分利用“1+X”证书机构组织的培训,成立专门的机构,出台针对性政策,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掌握各个相关证书的要求,保证其胜任“1+X”证书的教学任务;二是充分利用“校内工厂”,组织教师参与企业真实业务的全过程,与企业一线业务人员相互交流、学习,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三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大力度,吸引企业中层次高、业务强的专家进校园,直接、亲自参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同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学校要积极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一起抓,师资队伍才能不断壮大。

猜你喜欢

会计专业证书校企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新经济下会计专业就业困境与突破——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收录证书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高职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ESP理论的应用研究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