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2021-12-30张元元
张元元 刘 鹃
(1.南通理工学院;2.南通市体育运动学校 江苏南通 226002)
大学英语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学生要掌握目的语——英语的知识及其文化背景,更要学会如何用英语来精准表达中国文化知识。这是非常重要的语言输出能力。本文调查了近五年学生在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段落翻译题的答题情况,发现学生在处理一些极具中国特色的名词翻译时,经常出现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回答。2013年12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对大学生翻译能力明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中国文化方面的翻译能力和要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考试改革将翻译题部分由原来的5个单句翻译填空题调整为150~200字的汉译英段落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和经济等各个方面知识,包含丰富的中国特色词汇,难度明显加大。翻译题部分增加的内容体现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凸显了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希望当代大学生能够担当起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但从学生答题表现来看,面对用英语来恰当解释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题目,他们会出现文不对题或不知道如何下笔的现象。这就是“文化失语”现象。
一、“文化失语”现象的概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国与国之间在经济、文化和贸易等方面的相互依存越来越明显。当代年轻大学生自然肩负着向全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很多大学生面对需要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场合时,都会不知所措或不知所云。南京大学丛从教授将这种表现称之为“中国文化失语症”[1]。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了解不够清晰,或由于缺乏用英语精准表达中国文化的训练,面对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名胜古迹、历史、名人传记、传统节日、风俗习惯或“丝绸之路”“一国两制”“儒家文化”“一带一路”之类汉语中特有的词汇时,就会无从下手,导致在实际国际交流或人际交往中出现沟通不畅,甚至无效沟通的例子。
自2000年丛从教授提出“中国文化失语症”概念之后,这20年来,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在知网搜索“中国文化失语”,笔者发现了60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研究发现,在中国的大学里普遍存在文化失语这一现象。有学者对北京外国语学院学生做过一次调查[2],让学生翻译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总分为100分。学生的平均成绩为63分。这一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中国文化翻译能力有所欠缺。这还是一流英语专业院校学生的中国文化翻译成绩。这也反映出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学的缺失。要消除这一现象,我们就要共同努力。
二、中国文化学习在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很难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它包括人们衣食住行相关的物质文化和教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精神文化。无论哪个民族,要将其特有的历史、人文、价值观、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等传承下去,都需要语言这个工具作为载体。语言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因此,文化和语言相互关联和依托。文化的传播、发展和传承需要语言这个中间介质,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进一步演变、推进和发展,丰富了语言的内涵。
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强调目的语文化、翻译理论、翻译技巧等方面的教学,而要重视翻译教学的终极目标——帮助学生利用所学去诠释和传播文化。这里所说的文化包含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母语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学好我国的传统文化,继承下去,并传播出去,建立本民族文化自信,我们才能更好地吸收和内化目的语文化,从而在两种文化间切换自如,成为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桥梁。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对比可以加深学生对目的语特征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母语文化精髓。另外,掌握好中国文化是学习和掌握目的语文化的基础。我们应通过提高学生对母语文化学习的兴趣来培养学生学习目的语文化的兴趣,调节学生学习两种文化的心理和态度。
三、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状与英语翻译教学
(一)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状
为了了解当代青年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具体掌握情况,笔者和其他同事在南通理工学院2019级大一学生中随机抽取了300名学生,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
1.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2.大学生用英语翻译中国文化的技能水平;
3.大学生翻译中国文化时存在的问题。
该问卷共发布300份,回收288份,回收率96%。问卷结果显示,70%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而第二和第三个问题显示,接近90%的学生表示用英语翻译中国文化的技能非常弱,翻译时存在的问题是不能清楚表达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此问卷调查结果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无法用所学的目的语来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中国文化的技巧不足,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掌握得不好。
(二)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与英语教学
在大部分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的学时在整个本科阶段的占比都较大。这充分说明了各个学校对英语教学的重视。高校虽然强调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却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很多学者对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前者对后者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教学大纲方面,对中国文化教学要求不够具体,要求比较宽泛,不严格,对教学的内容、目的、方法和手段等表述得不详细,缺乏体系;2.教师在英语课堂上缺乏对中国文化的正确引导,很少在课堂上补充中国文化的相关知识;3.所用教材大多出自英美国家作者之手,文章多摘自英美国家的报刊、杂志等,缺乏中国传统文化内容。
种种原因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中国高校英语教学缺乏有关中国文化知识的讲授,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不足。这种能力的缺失会影响文化生态平衡,影响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四、在翻译教学中提升文化自信,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为了提升学生用英语翻译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能力,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笔者从提升文化自信入手,分别就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提升教学大纲的指导作用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作为重要的指挥棒,指导着翻译教学的内容、重点、难点及方法、设计等。而翻译教学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大纲。早在2009年,罗选民教授就在《中国的翻译教学》中提出:“大学翻译教学缺乏一个具有指导性的教学大纲,缺乏对翻译教学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3]中明确提出了提高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要求,包括能翻译反映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方面的文章。而教学大纲没有对文化翻译教学提出明确的计划和目标,翻译教学的要求没有明确的界定,学生对文化翻译不够重视,导致翻译教学存在盲区。
随着国家对文化输出方针的调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了改革,将翻译分值从原来的5%改为了15%。因此,翻译教学引起了所有英语教师的高度重视。他们都将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作为了翻译教学的重点。翻译的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地域、社会经济和风俗习惯等话题[4]。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大纲的导向,对翻译教学也起到了指导性作用。我们必须意识到,翻译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语法讲解、句子翻译及了解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层面,而要更注重中国文化用英文输出的必要性。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英语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强调,了解西方思维方式和西方文化,有助于学生学好地道的英语句式。中国文化在英语习得过程中会出现正迁移和负迁移现象[5]。负迁移就是指把中文的句子结构、语法等应用于英语的句式表达,出现不规范的蹩脚英语(Chinglish)。这是畸形的中式英语。正迁移就是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是指规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的英语表达。金惠康教授提出,中国英语为翻译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1.中国英语表达中国本土化特征的事物,最贴近中国社会真实情况,能准确描述汉语文化特色;
2.增补了英语词汇空白,即英语词汇中表达中国文化的空白、中国特色词汇的空白和中国人思维表达的空白,补充了现有国际英语的描述范围;
3.借助汉语思维模式、句法、篇章结构和修辞方式等来表达中国人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民族风情、地域人文、价值观、世界观等,讲法最贴切——这些是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地方;
4.形成中国英语的内在推动力就是描述和翻译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事物和概念,借此向全世界推广中国文化,同时,丰富国际英语的表达方式和描写范围。
(三)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英语教材
英语教材是英语教学的根本,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大学生学习英语及其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前些年,英语教材中选取的文章都是英美作家的作品,很少有涉及中国文化的译文被编入教材。人们过度强调阅读英文原版内容,迫切希望学生能够在听、说、读、写、译中输出最地道的英语表达[6],导致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能够接触到中国文化知识的机会极少,甚至没有机会。英美文化过度输入,忽视中国文化的输出,导致了大学生在翻译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以后,一些大学英语教材也相应地进行了改革。虽然课文依然是英美作家的原版文章,但课后练习中加入了关于中国文化和时事政治方面的翻译,包括句子翻译和段落翻译。这能让大学生在学习地道的英语句法的同时,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英语教材编写方面是个大进步。教师在选择上课资料的时候,可以适当从国内外的权威媒体上选取一些资料,如China Daily、VOA、BBC等,也可以选取一些著名的汉学家或翻译大家的著名汉语文学作品译文,供学生练习听力和阅读。这些都是可以编入教材的极好的素材。
五、总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全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这符合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方针。面对这一良好契机,我们更应该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努力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不能让学生一味地学习西方文化相关知识,而要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这样才能杜绝可能出现的“崇洋媚外”现象,我国优秀的中华文化也才能得到很好地传播和弘扬,才能走向世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